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看待美对华贸易逆差的新视角
作者:杨正位    发布:2006-03-21    阅读:2259次   
    2005年中国统计的美对华逆差为1142亿美元,美国统计为2016亿美元,逆差统计差距由九十年代初的100亿美元扩大到现在的874亿美元。目前对于两国统计差异探讨得不少,但是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产业转移对贸易的影响,特别是跨国公司当地销售和关联贸易增大后原产地统计方法的合理性、贸易逆差的重要性等深层次问题,还缺乏系统研究,本文拟做一初步探讨。
一、国际产业转移是美对华逆差的主要原因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关系更加紧密,产业转移引发贸易逆差转移。根据原产地规则统计出的逆差,无法反映国际投资改变贸易流向的现实。事实上,全球化时代的产业转移成为美对华逆差的根本原因。如果剔出跨国投资的影响,美对华逆差将大大下降,并可能转为顺差。一是如果剔除美国跨国公司的海外净销售,2004年美国转变为顺差4200亿美元以上;其中对华逆差下降到只有60亿美元左右。二是如果剔除跨国公司关联贸易,美国的逆差将减少2/3,其中对华逆差将减少30%。三是如果剔除外资企业影响,中国对美顺差将下降73.4%;剔除加工贸易影响,我国对美顺差将下降91%,只有76亿美元。四是美国逆差对象在东亚内部转移,美对日本、四小龙等其它东亚国家和地区的逆差比重下降,而对中国逆差上升,同时中国对东亚逆差上升,这正是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五是美对华高技术产品逆差增大,2004年高达256美元,占美对华总逆差的1/3,这正好反映了国际产业转移改变了各国贸易结构,世界上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高、顺差大的国家,往往不是技术实力强的国家。美国技术水平世界第一,但2004年高技术产品逆差高达369亿美元;中国技术水平不高,却出现顺差41亿美元。
    可见,在国际产业转移条件下,按原产地规则的贸易统计方法是不全面的,不能反映国际投资对贸易平衡的巨大影响。这样统计出的美国逆差只有统计意义,而无经济意义,不再是衡量美国竞争力的合适尺度。如果修正统计方法,美国贸易逆差的结果就不一样了。正如美国哈佛大学库珀教授所言:“美国逆差是全球化的结果,而且是可以持续的”;2005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也说,“双边贸易逆差没有任何经济意义,也不是衡量双边贸易利益关系的好指标”。
二、大量逆差并不妨碍美国获得巨大利益
    经济活动本身是为获得更多经济利益。逆差只是经济活动的表象,它并没有给美国带来根本危害。美国在拥有巨额逆差的同时,获得了六个方面的巨大利益。从消费者来看,据估计,过去10年进口的中国产品为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000多亿美元的开支。从经营者来看,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分析师谢国忠估计,中国出口1美元的商品在美国零售要卖4美元,美国商人和工人获得了3/4的利益,约有一千万美国人依赖这种销售差价为生。从投资者来看,据中国美国商会2003年调查,75%的企业认为在华盈利极佳或有盈利,71%的企业认为其在华利润率高于或与全球平均利润率持平。从进口资源与原材料来看,美国每年消费了世界市场26%的原油,23%的原煤,25%的铁矿石和26%的精铝。由于“国际剪刀差”的存在,这些廉价进口增加了美国人福利,而原材料出口国每年的损失上千亿美元。从国际分工来看,尽管我对美有大量高技术产品顺差,仍然改变不了中美之间垂直型分工的基本事实,美国居上游、我国居下游,在利益分配上是美国拿大头、我国拿小头。从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来看,这为美国换来了大量低成本融资和“铸币税”。我国购买的美国债券是美对华投资的数倍,可以说现在中美经济进行着这样一个循环:中国产品价廉物美、出口竞争力强—对美出口增加—出口顺差和外资流入使我外汇储备增加—我购买更多美国债和其它债券——美低利率融资——弥补美双赤字,维持美低储蓄、高消费——支持美国经济发展,形成了“穷帮富”的局面。正如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所言,“很难想象一旦把美元换成欧元,结果将会怎样”。
三、逆差大小不是衡量美国经济健康的标志
    不少学者通过国际对比分析得出结论,逆差与顺差对不同国家的影响不一样,并不是衡量经济健康的标志。可分为三类情况:第一种如美国和英国,逆差很大但经济增长良好。美国自1992年以来逆差大增,但其经济却维持了10年繁荣;2003、2004年逆差分别超过5000亿、6000亿美元,但经济增长率分别高达3%、4.4%。英国经济2003、2004年在欧盟大国中表现最好,但这两年逆差分别高达862亿、1164亿美元。第二种如日本和德国,顺差很大但经济不振。日本90年代年均顺差上千亿美元,但其经济年均增速不到1%,成为“失去的十年”;德国四年来顺差高居世界第一,去年高达1973亿美元,但其经济在欧盟中表现最差。第三种如一些发展中国家,经历了由逆差转为顺差的过程。如新加坡、印度、巴西等国都是先逆差、后顺差。对于国内市场广阔的大国而言,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国内,对于国内市场狭窄的小国来讲出口的作用很大。尽管美对华逆差,但质优价廉的中国产品降低了美国物价,使其保持较低通胀率,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美对华逆差可能持续相当长时期
    我国统计的美对华逆差已持续了12年,按美方统计已持续了22年。当前决定美对华逆差的主要因素依然存在,美对华贸易逆差很可能长期存在,如同美对日逆差一样。从中国来看,普通劳动力和高素质劳动力都很丰富,具有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到高科技产品的“全线产品上的竞争力”,继续吸纳国际产业转移的能力仍然很强。美国来看,其逆差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内经济失衡、产业升级和跨国经营等。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的逆差,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仍然会存在或扩大。从中美双边来看,两国经济互补性强,是世界最大的垂直型分工,两国会继续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品内分工,美对华逆差仍将持续。从汇率来看,即使人民币升值也无助于美对华逆差的根本解决。以日本这例,《广场协议》以来日元大幅度值,美对日逆差又持续了20年,2004年仍有752亿美元。以德国为例,2002~2004欧元升值40%左右,但美对德逆差增长了60%。今年6月1日《华盛顿邮报》刊载的“美元贬值为什么不能缩小逆差”一文,阐述了2002年以来美元大幅贬值、但美国逆差却增加了近2000亿美元的事实,说明古典贸易理论不能解释这种现象。正如加拿大贸易部首席经济学家帕洛茨2004年3月所言,“美国逆差主要是自己的私事,是美国公司为了赚取利润进行全球化经营造成的,我们不应指望通过美元贬值等手段来缩小逆差”。
      五、贸易逆差对美国真的重要吗
    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曾举了一个例子,大意是说某国出口一批货物,用出口的钱从国外买了许多商品准备进口到国内,但在海运途中不幸遭遇风暴,进口产品全部掉入海底损失掉了;但是,在该国统计上却出现了大量贸易顺差。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即使国民福利受到损失,也可能出现顺差;反之,一国出现逆差,本国国民却可能获得了大量福利。美进口能力强而出现了逆差,反映出该国人民生活富裕、有钱花,购买力强,谁会认为买不起东西的人富裕呢?美国已有相当长时期“双赤字”了,年年都有美元崩溃、美国经济无法支撑之类的预言,但美国经济的运行依然比较健康,一些悲观的预言并未出现。这本身说明,单纯依靠传统视角,无法完全解释美国的逆差和美对华逆差问题。 在全球化条件下,逆差受国际投资和贸易统计方的法影响大,其影响和重要性对不同国家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逆差过大、持续过久,易导致货币危机或经济危机;但美国不一样,美元拥有国际货币地位,美国全球投资获得了巨大利益,美国无须为逆差或外汇储备问题担忧,逆差对美国并不如想象的那么重要,否则,美国国内早就断然采取措施了。
    总之,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今天,中美经贸互补、互惠的特点更加明显。中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已成为现实。在考虑中美经贸关系时,任何时候也不可能离开这样一个基本视角: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互补性、互利性是两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石,中美很可能在新世纪里互为最大经贸伙伴之一。今后,两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产品内分工程度会继续加深,美对华逆差有可能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美国没有采取措施消除其全球逆差,单独要求中国减少逆差是不现实的;如果美国不能消除其7821亿美元逆差,也不可能消除对华2016亿美元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