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2005年我国土地资源供需形势回顾与2006年预测及宏观调控重点
作者:杜新波    发布:2006-03-31    阅读:2547次   
一、2005年宏观经济形势评价与2006年宏观经济形势预测
 
    在2005年“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下,国民经济继续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在合理调整中出现了高增长,中国经济实现了从加速增长到稳定增长。从增长与通胀的组合来看,2005年是1998年以来宏观经济运行最好的一年,即经济在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既无通胀又无通缩的较理想状态。宏观经济出现了经济稳定性提高,效益与速度同步提高的利好局面,特别是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失衡的指标已经从前两年的发散趋势开始转向收敛,实际供给能力,煤电油运瓶颈开始缓解,整个宏观经济除了国际收支逐步平衡的问题更加突出以外,经济增长、物价和就业的问题更加协调。但同时2005年宏观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具体表现为:产能集中释放将使生产过剩问题显现,14个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尤其是钢材、电解铝、水泥和平板玻璃行业产能过剩尤为严重,引起价格和利润大幅度下降,亏损迅速上升;贸易顺差过大导致带来货币政策执行被动,国际贸易摩擦增大,同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负荷增大,由此而带来的国际收支失衡成为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不稳定因素;高油价也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造成长期的潜在威胁;粮食价格开始走低,农资价格高涨不下,农民权益侵犯仍很严重,农民增收困难增大。
 
    根据宏观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趋向分析,社会各界普遍认为2006体制和政策环境有利于经济协调较快发展,总体宏观经济运行看好,经济进入平稳发展时期。中国科学院预测中心报告认为: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出现拐点的可能性不大,由于美元利率和汇率波动以及国际资本流向变化等因素引起的国际投资和贸易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出口,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也会对我国实际GDP、投资、消费等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整个宏观经济不会出现大的通胀和紧缩,同时中国经济增长也不会对本国的粮食和食物安全带来威胁。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形势分析小组认为:2006年国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宏观环境总体向好,但同时由于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将可能使整个“十一五”宏观经济将面临的生产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并存,最终可使总供给持续大于总需求,通货紧缩再次出现的局面,应注意防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形势分析课题组认为:2006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同时2006年经济周期性收缩因素可能会相继显现,导致工业增长景气稳中趋降,进口需求会减少。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个人认为2006年宏观运行仍将保持平稳增长势头,但宏观经济运行的不利因素将更加突出,宏观经济运行进入关键调整时期,初步预计2006年GDP增长在9%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消费价格指数在2.5左右。
 
    二、2005年我国土地资源供需形势回顾
 
    根据有关资料,2005年供审批建设用地在30多万公顷,新增建设用地审批约为将近17万公顷。从各地实际供应来看,当年土地实际供应量一般小于土地审批量,结合有关土地供应数据并考虑季节因素和实际供给,预计全年土地实际供应量应基本维持在22万公顷左右,实际土地增量供应维持10万公顷左右,总量与2004年基本持平。
 
    根据土地需求与相关的各季度GDP、固定资产投资、货币供应、财政支出等宏观经济指标关系模型测算出,各季度土地需求区间值为:第一季度36383-43444公顷,第二季度49912-56139公顷,第三季度53630-61078公顷,第四季度95540-103915公顷。通过供需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除了第四季度供给偏离当季需求外(考虑年底GDP调整和投资时滞效应,季节性土地供给小于模型测算数据是合理的),各季度的土地实际供应都在需求的合理期间(见图1)。全年土地实际供需压力指数(当年土地需求量/当年实际土地供应量)为1.14,高于2004年1.11,上半年土地供需压力指数小于下半年,但土地供需压力潜力指数(当年土地需求量/当年土地审批供应量)0.77。从中可以看出,国土资源部根据中央宏观调控部署要求,在土地实际供应继续实行了偏紧的供应政策,但同时供应潜力又为明年经济发展预留了空间,保障了2006年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应用预测模型分析了增量土地需求与供应状况。从各季度土地增量供需来看,第一季度增量需求14825-17758公顷,第二季度20470-22760公顷,第三季度22030-24766公顷,第四季度39022-43118公顷。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增量土地供应与基本维持土地需求的合理期间内(见图2)。全年土地实际增量供需压力指数维持在1.07,说明土地增量供需矛盾不大,增量土地供应政策调控适中。

1 2005年全国供需形势分析图   单位:公顷
 
 
图2 2005年增量土地供需分析

    三、2006年土地资源供需形势预测

    分析2006年土地资源供需形势主要依据两个方面,一是2006年国家宏观经济走向,决定着2006年土地需求量;二是国家宏观政策调整,这决定着国土资源管理参与宏观调控下的未来土地供应结构和数量,这是一种主动应对。
 
    1、2006年宏观经济走势对土地需求的影响预测
 
    从社会各界对2006年宏观经济预测来看,2006年宏观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但增长速度将低于2005年,特别是宏观经济的中的不利因素增多,也将对土地需求产生一定影响。
 
    初步预计2006年GDP将基本保持在9%的增长速度,低于2005年增长速度,根据宏观经济运行周期特点,我国经济已经处于峰值,未来宏观经济将处于温和下降期,整体上对土地需求压力将减弱。根据2005年宏观经济运行出现的新问题,在土地需求结构上也将出现变化,14个行业产能过剩部门对土地需求将减弱,煤电油运等基础性产业部门用地需求压力将减弱,对外贸易依存度高的一般性制造业用地需求将减弱。预计整个上游产业对用地需求将减弱,在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律下,我们预计下游产业用地需求可能会增大。特别近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对土地需求边际系数开始降低,固定资产投资在质量和结构方面发生变化,因此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下降,因此也将减弱土地需求压力。但由于我国经济总量在增长,2006年土地需求总量不会减少,只是土地需求增幅将降低。
 
    2、2006年宏观调控政策对土地供需影响预测
 
    针对2006年宏观经济运行特点和问题,2006年必然面临着比较大政策调整,特别是作为“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中央和地方都围绕“十一五”规划开始部署新的政策策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6年的经济工作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取得明显成效作为重要任务,并部署推动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工作;在转变经济增长动力上提出由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拉动转轨。在协调发展方面,提出 经济增长空间由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重视农村建设转轨,全面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增长目标提出由“以资为本”向“以人为本”接轨;经济增长空间格局由行政区格局向经济区格局转轨。在各个领域,中央将继续深化改革,完善市场机制,尤其是推进土地、资源、资本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优化资源调配。在宏观调控方面,将更加注重针对性和有效性,注重“区别对待、分类指导”,遵循“有保有压、区别对待”,注重“适时适度进行微调”,注重从源头上防止局部倾向性问题演化为全局性过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工作任务,不仅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同时更能从统筹社会长期协调发展的角度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土地要素作为国家基础要素,土地资源的供应政策必须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相一致,必须在供应结构和数量上统筹当前与长远。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2006年宏观经济运行预测,我们认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基调是“两稳、一扩一扶”,即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扩大消费需求和扶持农村发展。从土地参与宏观调控角度来看,土地资源供应政策必须服务宏观政策实施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在配合财政货币政策方面,国家财政预算内投资结构和国债资金使用结构,将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三农”、社会发展、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薄弱环节的投入力度,支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货币信贷,增加对中部地区的信贷支持,对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予以重点支持,继续增加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在整个财税政策方面,将增加研发投入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国有资本重点向能够带动技术创新的重点高科技领域,对低水平、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和项目要严格控制贷款供应。因此,2006年的土地供应调控应注意向上述领域倾斜。
 
    在配合消费需求管理政策方面,国家将可能继续推行采取“稳房促车”的消费政策倾向,主要是扩大中低档的住房供给,抑制商品房价格上涨,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降低经济型汽车的消费税;促进服务发展由供给导向转为需求导向,引导人们扩大服务消费,满足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强化服务型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大力发展消费品市场,搞好城乡零售市场、商业中心、商业经营网络的规划布局;扩大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等公共支出,提供更符合大众需要的公共产品。相应的土地资源也应重点向支持消费领域倾斜供给。
 
    在扶持农村发展方面,国家财政和信贷将更多地转向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加大对乡村路、人畜饮水、农村沼气、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通讯等、农村教育、医疗的投入力度,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和严格控制建设占地,确保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等,因此土地资源供应政策必须配合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土地资源供给的支持力度。
 
    (3)2006年土地资源总体需求状况分析
 
    结合宏观经济运行对土地需求和国家调控政策对土地供应影响,认为2006年土地资源供需压力总体上将低于往年,土地供应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土地供应政策将更多体现国家宏观调控和国家宏观规划战略意图。但在土地供应总量上,由于政策和规划调控作用,将比保持合理的增长规模。根据2006年宏观经济运行指标预测,认为明年土地供应270277- 300126公顷较为合适,增量土地供应基本维持在101564公顷左右。总体上半年土地需求在40%左右,下半年在60%左右。
 
    四、2006年土地资源供需调控重点
 
    2006年土地资源供应在总量上继续保持偏紧的供应态势,土地供应保持270277- 300126公顷,增量土地供应基本维持在101564公顷左右,上半年供应趋紧,下半年根据情况可适当放松。土地资源供应政策应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统筹当前调控与长远调控,建立统筹行政区土地资源供给与经济区资源供给的规划计划调控机制。土地资源供应应向社会发展与保障基础设施项目、环境保护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项目重点倾斜,向旅游休闲、普通住房、消费品市场等消费领域倾斜,有重点的给予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用地政策优惠,继续向国家重点项目、高科技领域项目倾斜,限制低水平、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和项目供地。推动各地建立行业用地节约与集约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土地资源节约的宏观与微观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