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中国的农村发展和城市化
作者:刘鹤    发布:2006-05-23    阅读:6079次   
    中央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将对中国的农村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还要继续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形成新的二元结构互动机制。
 “十五”时期中国的城市化进入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城市化率由“九五”末期的36%上升为“十五”末期的43%。目前,城市总人口已达到5.6亿,农村约为7.8亿,以2003年为例,约有1.1亿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务工。就业的稳定性提高,有73%的劳动者就业时间超过了半年。
 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既改善了农业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也对城市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以去年为例,在3255元的农民收入中,有1175元来自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大大超过了农产品价格变化和政府各种补贴的贡献。与此同时,大量农业劳动力进入制造业和服务业,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业竞争力,也为消费者创造了更多福利。特别需要看到,流动的农业劳动力在沿海地区获得收入后,带回自己家乡,事实上缓解了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对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总的来看,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结构转换,理解中国的宏观经济格局和面临的各种挑战,都离不开对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推进的了解。
 在加速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也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是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基本工资标准和基本权益的保护问题。在很多行业一度存在着拖欠进城务工人员工资的现象。另外,交纳社会保险的情况也不尽如人意。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去年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提高了11%左右,但这只是抽样统计,在相当多的行业和岗位,工资水平近10年没有明显变化。这不仅对务工人员的生活产生影响,而且对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的总需求格局产生影响。
 二是人力资本不足的制约问题。尽管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农业劳动力,但中国已从劳动力无限供给向劳动力结构性过剩的阶段转变。相当多的行业出现了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短缺,特别是在一些对技能要求较高的行业。回归分析表明,有54%是由于人力资本难以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而导致就业不足。国内的资料还表明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与受教育程度正相关,真正在城市定居的主要是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的劳动力,目前总量约占20%左右。
 三是不同类型的城市吸纳新增就业的能力存在较大区别。流动劳动力越来越集中在沿海发达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而相当多中小城市和内地城市的就业吸纳能力明显不足。由于就业的吸引力相对集中,发达地区普遍感受到了来自资源和环境的压力。除此以外,上亿人跨区域流动,对交通运输形成巨大压力,远离故乡的人们也在忍受和家人分离的种种痛苦。
 四是城市土地扩张的速度高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2000年全国城市土地面积为2.24万平方公里,2003年达到2.83万平方公里,年均增长8.08%,而同期城市人口增长率则仅为4%左右。可以看到,城市扩张的冲动之一是土地融资和商业动机。这和不合理的财税体制有直接关系。另外一个原因,是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对就业、住房、子女教育和对其他未来风险预期存在种种不乐观的判断。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使城市发展和人口增加达到协调,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重点政策。
 除了这些问题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大量人口流动造成的社会管理困难等等。对这些问题都需要从更广泛的角度加以研究。
 引导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是“十一五”时期的重要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稳步推进城镇化的前提下,中央和地方政府正采取有效措施,对解决以上问题作出反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劳动力的权益保护。“十一五”规划纲要对劳动力的权益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正在研究制定最低工资制度和基本社保要求等政策文件,许多地方也在采取符合实际的做法,更加关注社会公平。
 二是关于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同时,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专门安排资金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今年还将继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除了政府采取的行动之外,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政府、企业之间创造了各种形式的合作。
 三是关于廉租房和子女教育问题。为新进入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廉租房,是使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前提条件。沿海地区的政府已经开始做好这项工作,力争使房租每月的价格低于100-150元。为了便于社会管理,尽量使廉租房不要过于集中。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较好的子女教育,也是各级政府努力做好的一个现实问题。目前的努力放在两个方面,一是怎样真正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子女教育,又不至于使当地政府承受过多的“搭便车”的压力。因为一旦对流动人口子女免收义务教育费用,会使更多的非劳动者亲属进入城市,因此,进行科学管理非常重要。二是有些工种的季节性变化很大,怎样既使其子女受到较好教育,又要防止工作地转移而造成的生源突发性大起大落。这些问题看起来具体,实际上都会对劳动力顺利转移产生较大影响。
 四是关于提高流动人口定居的比重。中央政府要求,对在城市已有稳定职业和固定住所的进城务工人员,要创造条件使之逐步成为城市居民;对因城市建设承包地被征用、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村人口,要转为城市居民。目前在很多沿海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开始积极推动这项工作。
 五是关于提高不同城市类型的就业吸纳能力。尽管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入东部发达的大城市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也存在明显的经济和社会外部成本。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政府正在作出相应的努力,中央政府正在加强对城市群的规划,以便实现更均衡合理的城市分布。沿海地区明显感到了人口流动过多的压力,力争努力提高产业发展的层次,从源头上缓解产业过密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另外,有关方面也正在研究怎样通过税制改革保护耕地,使城市发展的模式摆脱依靠土地融资的扩张模式,使城市的发展和财税的增加更好地相适应。
 尽管中国的城市化存在种种挑战,但我相信城市化仍然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如果中国的城市化率按照每年上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在未来20年将有3亿多人口从农村转入城市,这将彻底改变中国的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也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