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GDP可实现9%左右的增长以温和方式引导市场预期
作者:陈东琪    发布:2006-05-23    阅读:4831次   
    总体来看,当前经济运行延续去年以来的“温和向下”趋势,有的指标略有加速,有的指标略有减速,但都没有出现极端倾向,行走在宏观调控的“目标区间”以内。上半年GDP增长仍将超过9%,下半年可能略微低一些,但全年还可以实现9%左右的增长速度。这既明显高于“‘十一五’规划”预期7.5%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又比今年年度计划确定的8%高一些。
 9%左右是一个既无高通货膨胀,又可防控通货紧缩,同时能够创造较多就业机会的近期比较理想的经济增长速度。9%左右,意味着经济运行“稳中求进”,既不“过热”,又不“过冷”,属于“中性水平”,没有太大的系统性风险。在这个增长背景下,近期所有的扩张性或紧缩性措施的力度都不宜过太、过猛,应保持微调姿态,以较温和的方式对过快领域进行调控,引导市场主体的预期,将国民经济运行持续控制在“平稳较快”的轨道上。
 投资过度、消费不足格局在变化
 今年1-2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5%,这个增长关系是否合理?是不是可以继续判断为“投资过度、消费不足”呢?应做深入分析。按现行统计,2003年以来的投资增长一直保持在26%以上,高于19812005年年均21%的速度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004年以来保持在13%左右,低于19812005年年均15%的速度水平,统计仍然显示“投资过度、消费不足”。但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统计口径偏差,二是消费增长趋势变化,三是净出口率变化。
 从统计口径看,在按支出法统计的GDP中,房地产计入“投资”而不是“消费”,这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城镇居民住房作为福利进行分配的体制中是合理的,但随着住房商品化进程加快,买房和租房成为城镇居民(常住和暂住居民)主要的大宗消费开支。如果将现行统计口径进行切合实际的调整,估计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要比已有数据高2个百分点以上,2004年以来的增长速度也有可能不是13%左右,而是在15%以上。
 从消费增长趋势看,即使按现行统计数据,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也表现出强劲势头。前年以来一直保持在13%左右,明显快于1998-19996.8%2000-200310%左右的增长水平,消费对投资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增强。
 从最终消费率、投资率(资本形成率)和净出口率(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之间的关系看,最终消费率由“六五”年均66.1%、“七五”63.4%下降到“八五”的58.7%和“九五”的59.4%,进一步下降到“十五”末期的54%左右,并不完全是投资率提高所致,因为1993年以来的投资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即使是近两年也没有持续超过1993年的投资率水平。实际上,最终消费率下降与净出口率上升相关。这说明,在净出口率发生急剧变化条件下,投资和消费并不经常是此消彼长的,投资率不提高,消费率也可能因净出口替代、挤出而下降。当前的问题,不是内需中投资需求挤了消费需求,而是外需挤了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调整优化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应当与调整优化内需和外需的关系结合起来。
 今后几年,可以考虑采取“控投资、扩消费、稳顺差”的需求管理策略。“控投资”就是要促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适当减速,从目前的26%逐渐调回到长期平均增长水平(21%)附近,但不能压到15%,如果投资“硬着陆”,急剧减速10个百分点以上,可能会造成经济衰退。“扩消费”就是要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继续促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保持近两年的增长速度。“稳顺差”就是要控制净出口规模,对外贸易争取“略有盈余”即可,但调减顺差规模不能用力过猛,要以微调方式逐步实现,以防震荡太大。
 应多管齐下转化“内储”
 当前经济形势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是“双剩余”———国内储蓄剩余和外汇储备剩余———规模不断扩大。
 国内储蓄规模扩大的典型表现之一是存贷差增加。存贷差扩大的原因很多,生产率提高促使国民收入形成加快和内需不足是其中两个最主要的原因。要促使“内储”向投资和消费转化,关键是增强扩大内需的政策力度。
 1998年以来,先后采取了增发国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非公有制企业投资环境,增加公务员工资等措施,这些措施对扩大内需产生了明显效果。今后还应出台一些新的措施,如通过完善最低工资法,提高产业工人的工资水平,提高工薪阶层的购买力;通过加快制度建设特别是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等。
 外汇储备到今年2月末达8537亿美元,13年扩大43倍,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经济体。从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看,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扩大趋势还将延续。外汇储备规模扩大,对增强我国经济的全球影响,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都有积极意义,但其风险也在不断增大。
 通常,外贸依存度很高的经济,外汇储备增加有其必然性。当国内收入差距急剧扩大,低收入者群体比重大,中间收入群体比重小,大众消费不足,经济增长更多依赖外需的情况下,贸易盈余持续增加,经常项下的外汇储备就会持续增加。同时,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存在,净出口持续增长,国内产业工人的工资不出现显著增长,这三个条件具备其中1-2个,外汇储备也会持续增加。
 由于国家的战略利益需要,须要选择人民币强势战略,这就要求人民币汇率保持中长期稳定,即使升值也要走渐进之路,不出现大幅升值后的大幅贬值,以增强世界对人民币的市场信用和信心。“渐进升值”使得人民币升值预期短期内不可能消除,这也会使资本项下盈余增加。
 控制外汇储备规模的政策重点应当放在贸易平衡上,而贸易平衡的实现又离不开扩大内需,因为无论是增加进口,还是减少出口,都要求国内需求来消化。转化“内储”和控制“外储”,关键是持续扩大内需,是促使国民消费福利最大化。
 力争将CPI控制在2%左右
 2003年开始加速的经济增长,没有伴随高通货膨胀,最高的200478CPI上涨率也只有5.3%,此后几乎是逐月下降,今年2月已经降到1%以下,越过了我们定义的“合理通胀区间”(即“价格走廊”———CPI上涨1%5%)的下限。持续3个月落到0以下,我们就认为出现了通货紧缩,目前的趋势是通货紧缩风险在增加。即使国际油价上涨的影响正在向国内传递,国内投资增长加快使得投资品价格如钢材、氧化铝、铜等重要基础原材料的价格上涨率依然较高,但由于整个制造行业前几年投资规模快速扩大,产能累积增加,供给能力大幅提高,煤电油运紧张的矛盾明显缓解,只要继续坚持“管住货币、微调信贷”的方针,将M2M1增长速度控制在“货币走廊”(12%-20%)中值附近,今年就不会出现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今年防控通货紧缩的直接措施是,适时出台前几年没有落实到位的调价措施,如:提高部分公用事业价格,特别是较大幅度地提高水价;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加快油、气价格形成市场化等。同时还要建立具有长远意义的粮价稳定机制,防止粮价下降。
 在各种调控措施的综合作用下,今年CPI上涨率可以控制在2%左右,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理想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