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其他
促进西部地区生态旅游业发展
作者:薛晓晖    发布:2006-04-16    阅读:2456次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为迅速、前景也最为广阔的新兴产业之一,众多国家都把旅游业作为带动本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劲产业来发展,而事实也愈加证明,旅游业是一个可以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朝阳产业。在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旅游业已经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和较为健全的产业体系,并在国际竞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我国西部,旅游业也被各个省区所重视,并在多年的实践中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这对于缩小东西部之间多年的发展差距、促进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管理不善等一系列问题,在新的世纪,如何将旅游产业发展得更为完善,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效用,是一个应该引起多方面重视的问题。
 
    一、           发展生态旅游业是振兴西部的优先选择
    旅游业是西部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生态旅游经济是民族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选模式。传统的旅游业虽然在西部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证明,生态旅游业才是能够带来真正发展的旅游形式,西部要想实现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深化发展生态旅游势在必行。
    生态旅游,又称绿色旅游,是在传统的旅游形式中升华出来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或者可以更加直白地认为是一种健康旅游理念。它在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旅游服务的过程中,培养参与者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们在回归自然的同时,用自己的行动保护自然,达到天、地、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生态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Ceballos-Lascurain于1983年首先提出了“Ecotourist”概念。国际生态旅游协会(TIES)在1993年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并确定了发展生态旅游应遵循的7项原则,以规范世界各国广泛地掀起生态旅游开发热潮[1]。生态旅游以其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具有生态性、自然性、文化性、休闲性等主题而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近年来,全球生态旅游的年增长率高达30%,为各类旅游中发展之最[2]。
    生态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内涵,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首先,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不断积累,休闲娱乐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对休闲条件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休闲经济的发展正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一个良好的契机,可以说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力。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超过1000美元[3],社会消费结构层次的上升,使得人们愈加有能力进行旅游消费,这也是可以促进生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一个暗示;其次,社会发展的速度越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会随之加快,来自工作、生活各个方面的压力使得人们产生了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生态旅游必然成为人们缓解生理、心理疲劳的首选;再次,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传统旅游对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的破坏,使得人们需要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在达到娱乐目的的同时,又不至于对生存环境构成危害,天人合一的生态旅游业便应运而生。正是上述消费能力与消费趋向的统一,为我国西部地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
 
    二、           西部地区拥有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资源优势
    旅游业是资源依附型产业,生态旅游也是如此。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这不仅体现在独特的自然资源上,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是具有比较优势的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融为一体,更加突显西部地区的旅游优势,必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1、独特的自然风光
    我国西部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多样的地形、地貌、气候和动植物资源构成了西部独特的自然景观。西部有最高一级的台阶——青藏高原,是世界第一高原,平均海拔4000m以上,分布着一系列的巨大山脉、高原和盆地,中国的主要大江大河都发源于此。中国二级台阶的总体部分也在西部,北起大兴安岭,南经太行山、巫山、直至雪峰山一线以西,平均海拔1000~2000m。它由一系列的高山、盆地和高原组成,如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秦岭山脉、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多样的风景地貌和多功能的气候资源,为生物界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存栖息环境,使自然景观更加多姿多彩[4]。
    西部地区拥有茂密的原始森林,碧绿的高山湖泊,神秘的荒漠戈壁,幽深的峡谷溪流,这些资源很多具有独特性和原始性。西北地区表现出干旱的荒漠、半荒漠和草原景观特色。如浩瀚的沙漠、罕见的鸣沙和蜃景神奇的风蚀地貌、辽阔的草原;青藏高原表现出奇特、原始纯真的高原风光。如雄伟的雪峰、广布的冰川、星罗棋布的高原湖泊、特有的生物资源、洁净的天空和迷人的云彩等;西南地区则喀斯特地貌广布,拥有众多的石林、溶洞、峰林天生桥等。
    2、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浓郁的民俗风情
    西部是多民族长期聚居的地区,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西部地区拥有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各个少数民族具有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充斥着西部地区的社会生活。少数民族的节日活动,比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维吾尔族的开斋节、藏族的香浪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布依族的三月三、苗族的龙船节等,都以其浓厚的民族特点、所具有的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热情的参与。除此之外,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歌舞以及民族医药等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在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悠久的历史文化
    西部地区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征。西北地区是古代东方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的陆上必经之路,从汉代开始,逐渐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留下了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的文物古迹,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和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这里也是佛教传入中原地区的必经之道,留下了众多的佛教建筑, 如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大雁塔等。青藏高原更是以神秘、古老的宗教文化而享誉中外。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唯一具有中华远古文明的异域色彩的三星堆遗址、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世界最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的都江堰,以及世界最大的石刻佛像乐山大佛等等,都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文化底蕴越深厚,旅游业发展的前景越广阔。这些隐含了各民族丰厚文化底蕴的风俗风物能让他民族游客得到一种对异质文化充分体验后的心理满足,因而对境内外游人都具有极大吸引力。“差异是产生旅游动机的重要诱导因素”[5],从消费者心理差异和猎奇偏好的角度分析,居住地与目的地之间景观差异越大,其旅游需求越强,进行生态旅游活动的可能性越大。西部富集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为西部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           西部地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策略
    以生态旅游业作为西部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整个西部地区的战略开发意义重大。这不仅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而且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针对西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搞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人文旅游资源
    作为资源依附型产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以旅游资源的存在与可持续性发展为基础。以往传统旅游业只顾眼前利益,对旅游区环境和旅游资源管理粗放,开发毫无节制,无疑导致了旅游资源环境的破坏,也阻碍了生态旅游业的长足发展。
    1)加大旅游生态环境管理力度
    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既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又此长彼消,相互对立的关系。充分发挥生态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促进作用,能够更大程度地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状况,使旅游业扶贫兴省的目标在西部地区得以实现。为此,西部地区应该把环境建设与生态旅游开发结合起来,这不仅是对旅游业非常有利,而且对整个区域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
    旅游生态环境管理就是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宣传、教育等多种手段,扼制旅游活动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从而使旅游业得以稳定健康的发展。环境污染的防治是旅游生态环境管理的中心任务,可以借助上述不同手段,采取各种措施来完成这一任务,但最行之有效的措施只能是限制旅游强度和选择合适的旅游方式,具体说来,就是要进行合理的旅游生态环境规划,把旅游活动控制在环境容量之内,搞好植被绿化,等等。
    2)加强对生态旅游人文资源的保护力度
    人文旅游资源在西部生态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深蕴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都是吸引游客的极佳人文资源。但从目前一些西部省区尤其是旅游业相对发达地区的情况来看,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一此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开始出现同化、汉化现象,这使得少数民族特色风情的原有吸引力将会减弱甚至消失,这对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也将影响到下一代人能否继续拥有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而历史旅游资源也在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坏。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风情等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环境一样不仅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也同样属于下一代,他们也有权利继承和享受这些资源。因此在西部旅游开发中,作为旅游资源开发重点的民族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首先要对少数民族文化与历史文化进行整理分类,根据民族文化特色和历史特点进行正确的旅游开发,既不能盲目地丢弃优秀的人文旅游资源,又要在尊重民族、历史文化事实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展现给游人真正的民族文化与历史文化。其次是开发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生态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含量往往决定了旅游魅力的大小和生命周期的长短。我国西部地区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开发一些体现民族、历史文化的旅游精品是完全可能的。在今后旅游资源开发时,旅游地应根据民族自身特点和当地的历史,依托现有的旅游产品,进行精心的编排,包括民族服装、语言、饮食、民俗和历史遗迹等,注重深层次的开发,挖掘西部地区的人文精华,开发精品旅游产品,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再次,在开发中要正确地认识民族与历史文化的内涵,瞄准本地区的资源特色,结合本地区即周边地区的旅游环境,合理、科学地开发和利用,体现具有地区特色的传统文化,避免庸俗化。对失真的宣传进行干预,对肆意亵渎和歪曲旅游地民俗风情资源的现象加以控制和制裁,以保证具有魅力的人文资源能真正得以弘扬和保护。同时,由于开发历史极短,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很低,还需要增强营销意识,加强对旅游产品的包装、宣传,以提高知名度。
    2、发挥政府、企业、个人在西部生态旅游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发展西部地区的生态旅游产业,需要的不仅是西部地区的单方面努力,政府、企业以及参与旅游业的个人都应该在该过程中树立良好的生态旅游理念,为西部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大政府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宏观指导作用,建立健全生态旅游景区的监督机制。环保、林业、旅游等相关部门加强合作,对生态旅游业的开发、实施和发展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督,制止和纠正“竭泽而渔”的行径;其次,企业应该以“环境效益”和“长远的经济效益”为经营理念,切实做好生态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健全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机制;再次是从公众角度入手,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公众是潜在的生态旅游产品消费者,进行环保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利用“植树节”、“地球日”、“生态多样性”环保日等节日对公众进行环境保护常识的宣传;同时,导游和工作人员在生态旅游景区应对游客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3、开发丰富多样的生态旅游项目,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旅游产业是一个涵盖行、住、食、游、购、娱等多种要素、产业关联度极高的综合性产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龙头产业带动作用,不仅能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还能为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特别是为农副土特产品、轻工食品的产销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促进农业生产向市场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转变,促进工业生产向绿色产业方向发展,实现资源节约型增长,从而推动西部地区一、二、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与优化,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素质和效益。
应将新世纪的西部生态旅游业与生态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加强对生态旅游农业的支持。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良好机遇,切实把握引导当今旅游业中出现的因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造主题公园兴趣的淡化,而对许多产供销一体化及农业、工业、观光三位一体均衡发展的新型生态农业集约化区域景观充满猎奇感的新趋势。将生态旅游农业这一新兴产业纳入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农业作为旅游景观是以整体性为特色的地域综合体这一产业特征。
此外,还可以发展民族旅游、宗教旅游、历史旅游、红色旅游等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旅游形式,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4、开发精品旅游项目,大力发展边境旅游。
    由于游客参与旅游具有猎奇性,旅游目的地必须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精品旅游项目,才能吸引旅游者。这一点,西部地区是独具优势的,有许多惟我独有的旅游项目,完全可以组合成旅游精品。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西部地区已经出现一些精品旅游项目,并成为在海内外旅游市场上热销的卖点。如陕西的兵马俑、黄陵、壶口瀑布、华山,宁夏的沙湖、沙坡头,甘肃的敦煌、拉卜楞寺,青海的塔尔寺、青海湖,新疆的天山天池、吐鲁番、喀什,西藏的布达拉宫、日喀则、山南,云南的昆明“世博园”、石林、丽江、大理、西双版纳,贵州的黄果树瀑布、安顺龙宫,四川的九寨沟、黄龙、乐山大佛、三星堆,广西的桂林山水、花山岩画,重庆的大、小三峡,内蒙古的草原风光等。这些高品位的旅游资源赋存的地方,大多数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特色鲜明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也成了极其宝贵的旅游资源。今后在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在对西部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选择一批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前景看好,采取国家与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全面规划,设立旅游特区或开发区,成片开发,重点推广高水准的特色旅游精品。将其培育成21世纪的旅游拳头产品。
    西部地区的新疆、西藏、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边境旅游的优势,特别是新疆之对独联体,云南之对缅甸,其优势更加突出。边境旅游是西部地区旅游区位优势的体现,应属于重点发展之列,其中包括国内旅游者的出境旅游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市场。因此,应从战略的高度把昆明、西安、重庆、成都、兰州、乌鲁木齐等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发展成国际性航空枢纽,直通东南亚及欧美客源市场,改变西部国际旅游交通的结构,使客源流向由单线运转变为环路运行,降低国际游客的旅游成本,提高西部地区的可进入性。
此外.还应加强区域性旅游协调机构的创建、旅游行业的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旅游人才的开发与培养等,为西部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强劲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丁明磊,蔡靖方.发展中国西部的生态旅游业[J]. 旅游资源,2005,(3).
[2] 庞仕辉,梁棕,陈琪. 发展生态旅游  推动南宁市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
[3] 转变观念 协调发展——[CCTV.com两会前瞻]系列报道之科学发展观篇[DB/OL] http://www.cctv.com/news/china/20040229/100555.shtml
[4] 徐继填,葛全胜,席建超,尹泽生.西部旅游资源的赋存环境及分类[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4).
[5] 郑洪芳,王宏晓.论旅游业先导产业地位的确立和边疆城市的发展[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文集(三)[C].天津:中国民航出版社,1996,(200).
[6]付强,廖勇.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