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近年来,国际石油市场的原油价格持续走高,已接近历史最高水平,近几个月来大都保持在60—70美元/桶,这种高油价给世界带来了一定影响。中国石油消费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行业,因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估计对中国GD P增长速度的影响大约在1个百分点左右。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石油的消费量和进口量近几年仍将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如何应对这一局面,保障石油安全供给,成为中国能源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国家各大石油公司都努力扩大国外经营业务,努力加大国际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扩大油气进口资源来源和数量。纵观中国国际石油经营状况,虽有十几年的历史,但总体上看,缺乏有目的、有目标、有序进行的发展战略,全球出击,急于求成,相互竞争,形不成合力。虽然从表观上看,在国际上也参与数千万吨生产规模的经营,然而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仍未起到支柱作用。 目前,中国向国外石油投资的力度正在加大,在保障国家石油供应和安全的目标下,将国家利益、企业利益结合起来,形成强有力的国际石油资源战略和行动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必须进行国际石油市场(供方)和中国未来的能源消费两方面的分析,以便建立合理的国际石油资源战略。 国际石油市场是比较完善的全球化市场,尽管各个国家各有特色,但总体上都包含在世界市场的共性之中。其特点是: (1)石油资源分布不均匀,以及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石油市场受国际及区域政治的影响和制约,必须考虑资本及政治安全。 (2)国际石油合作协议,本质上是保护资源国利益的,提供给投资者的是一个很有限的利润空间。资源国政府所得利润大体在75%一90%,而我国政府所得利润约为50%。 (3)国际石油市场是较完善的市场,只有利用好各种市场要素,才能取得好的效益。石油市场包括资源市场、金融市场、技术服务市场、人才市场、产品交易市场等。 (4)油气资源的复杂性和国际政治、经济的多变性,决定了国际石油经营的高风险性,包括技术风险、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等。 (5)主权国推向市场的油气资源大都是经济、技术条件较差的,需要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6)国际石油市场多变,需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更高的决策水平。 2 国际及国内石油发展趋势 2.1 世界油气供需关系 将石油与天然气生产和消费的规律,放在中长期的时间段里观察,呈以下发展态势: (1)石油做为能源的主力,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正逐步下降;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主体,已由固体燃料(煤)、液体燃料(石油)向气体燃料(天然气)发展。 (2)石油资源量仍比较大,见表1,目前累计生产量仅为总资源量的1/4左右,世界 石油产量在近20—3 0年内仍将呈低速增长态势,20 3 0年前后将可能转入下降期,见表2。 (3)世界发达国家出于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的考虑,石油需求量增长趋缓,预计在今后1 5~20年间,其需求量将停止增长,或转入负增长。 (4)天然气做为一种清洁能源和巨大的资源潜力,已进入一个较高速发展时期,预计将替代石油成为世界主要能源。 (5)当前世界石油贸易有四个主要流向,即独联体向欧洲,中东向北美,中东向亚洲,南美向北美。今后随着中国原油需求量的增长,中东向亚洲,独联体向东北亚的石油输出将稳步增加,这必将影响到世界石油供需格局。 (6)世界天然气的主要流向是独联体向欧洲,南美向北美;同时,中东和南亚、澳大利亚向东亚的1NG贸易较活跃。未来独联体向东北亚的天然气供应将会成为重要贸易渠道,东南亚、澳大利亚向东北亚的1NG供应量将逐步增加。美国也会加大从南美、加拿大进口天然气的数量,必要时有可能从中东和非洲进口1NG。 (7)随着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难度的增加,石油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仍将进一步加大,同时石油供给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受国际政治经济和区域政治经济的影响,因此,石油消费国仍将寻求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和能源结构的改善。 (8)中东在未来石油生产供应市场上仍占主导地位,世界只有以沙特阿拉伯为主的中东国家有增加石油产量的余地,具有世界市场的调节能力。中亚、俄罗斯和非洲是世界有发展潜力的重要地区,这些地区仍将是世界各国和石油公司争夺的重点地域。 2.2 国内市场供需形势 能源的发展必须考虑环保,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二氧化碳排放和各种能源的可供性为制约,计算分析形成了一个经济的、可行性较大的能源发展方案。按该方案,2030年至2050年问将是我国能源转换的关键时期,2050年初步实现能源、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按这一目标要求,201 0年和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分别为1 3.4亿和1 8.3亿toe,见表3,其中原油需求量分别为3.5亿和4.25亿t,天然气为1 200亿和3000亿m3,见表4。 根据模型预测,预计2 0 1 0年和20 2 0年中国原油产量分别是为1.8亿和1.5亿t左右,见图1,常规天然气年产量分别为1000亿和1300亿m3左右,见图2,油气自给率不足40%。 未来的国内石油市场是世界石油市场中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而在这一市场中将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国内外公司竞争的格局。 3 中国未来石油国际战略 3.1 制订能源中长期战略,编制未来能源发展规划,确立油气消费的资源结构和资源利用结构 国家已经制订了2020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以21世纪能源、经济和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为指导思想,依据我国和国际能源科学技术发展可能达到的水平和资源可供性,制定中国未来能源发展战略,明确相应的方针、政策,从而确立未来几十年,尤其是近20年石油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科学地确定油气需求量,而不是以“石油论石油”,简单地分析石油天然气的消费量。众所周知,能源消费结构是可以引导的,各国国情各不相同,所采取的能源政策也不相同。许多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并非自然演化,完全由价值规律、市场法则配置形成,是在其能源战略和相应的政策控制下,由法律和市场双向控制、引导的结果。 在科学、合理的能源消费政策的指导下,正确估计中国油气未来消费数量,以及国内外资源的使用结构,规划未来石油天然气进口来源,从而确定国际油气供应路线规划相应的配套工程,如国际输油气管道、国内加工及市场分配网等。进而将能源战略、能源政策以及石油天然气利用政策等法制化,成为指导国家中长期政治、经济行为和市场行为的准则,从而连续、有序地将能源及石油天然气战略付诸实施。 表3所列的能源发展方案显然是一种能源战略构思,是根据目前能源、环境情况对未来的具体构思。其中石油、天然气的利用则是在分析全球各地区资源条件、生产量和消费量与进出口量的基础上得出的。在上述能源及石油天然气利用战略构思下,必须立足于国内外两种资源,从国际能源安全、经济与能源合作入手,构建中国的国际资源战略与策略。 3.2 推进国际区域经济和能源合作,构建石油安全供应的基石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有限,在全球资源战略中,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立足于全球,所以,应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搞好区域经济合作,尤其是与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优势互补,构建集体安全保障体系。在构建经济和能源安全体系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与上游资源国建立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形成密不可分的经济合作体系。 中东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资源基地和供应区,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世界,也是中国的第一进口源。但就区域经济和地缘政治而言,中国不能将中东做为石油安全供应的基础,另外中东主要产油国基本不对外开放资源市场,所以从该地区获得的石油资源主要通过贸易形式。从经济、政治、运输安全的角度看,其风险都是比较大的。中亚、俄罗斯油气资源居世界第二位,又是中国的近邻,而且其经济与中国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据作者研究分析,该地区油气出口潜力仍较大,如政策措施得当,我国有可能得到相当数量的油气。其未来向中国供应量和中国国内生产的油气有可能达到全国油气消费的7 0%左右,可望成为中国能源供应安全的基石。 在理顺产油国与中国油气供需关系的同时,也要协调好与其它油气进口国的关系。除中国外,东北亚地区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也是石油天然气的进口大国,油气市场过分竞争,必然会对国际或区域经济产生影响。因此,促进下游国家能源领域的合作,协调油气市场行为,理顺油气分流关系,是国际石油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区域经济看,促进中国和中亚、俄罗斯,尤其是近邻“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的经济和能源合作,以及与朝鲜半岛、日本等东亚各国的经济合作及能源协调是十分重要的。 过去十几年来,我国对国内油气生产发展形势和消费增长估计不足,且石油供应的安全观不大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势,强调自给自足,致使我国失去了进入中亚、俄罗斯油气资源开发市场的良机。石油天然气供应处于被动地位,若不能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势必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能源和石油资源战略,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和石油企业间的关系,确保中国石油的安全供应。 3.3 逐步实施国内石油工业布局调整,适应利用国际资源的需要 对于进口油气资源的流向,从国内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油气需求估计来看,从中亚、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大体可以满足长江以北的北方地区产需缺口;天然气进口量,除满足北方供需缺口外,还有余量南下,至南方长江附近地区。从经济上看,由中国西部进口的中亚和俄罗斯原油只能在西部地区消费,而从西部进口的天然气,与国内 “西气东输”一起,供应上海至山东省的沿海地区。俄罗斯东部进口的原油主要消费在东北,最远不过华北;而从俄罗斯东部东西伯利亚或萨哈林进口的天然气可以南下,与沿海天然气和1 NG管网并网,从而形成油气南北向、东西向的主干道。从中东、非洲和亚澳进口的原油和1 NG在东南沿海登陆,是长江以南地区原油和天然气消费的主要来源,与中国海上石油天然气共同满足广大南方地区的需求,见图3。经济分析表明,将中亚、俄罗斯向中国供气,与“西气东输”工程统筹考虑,加大目前“西气东输”的数量,可以降低国内管道输送成本,并提高该工程的资源保障程度。以上海门站价分析,国内外资源相结合与海运1 N G有一定的竞争力。 根据这种供需格局,除逐步加强油气管网的建设以外,炼油化工企业要逐步调整布局,增大东南沿海炼油石化加工能力,除加工中国海上和亚澳地区原油外,要增加对中东、非洲原油的加工能力。此外,西部地区针对中亚、俄罗斯进口油气,要增加石化加工能力,供应西部各省。这种调整可称为“亚铃型”工程,即增强东、西两端的加工能力,加大东西、南北向油气管网输送能力。 3.4 加强与中东、非洲和亚澳地区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实现国际油气产品来源的多元化 在世界两次石油危机以后,各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实现了石油供应的多元化。美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实施全球化战略,世界很多产油国,无论国家和产量大小,都是美国的能源供应者。国际大石油公司也依靠其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实施全球战略。中国应在重点区域战略为主的前提下,实现石油进口的多元化。其中应该尽量注重相对较近的产油国和潜在油气出口国,中东地区及非洲是世界原油的主要产地,也必然成为中国对外石油贸易的重点;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地区陆上油气勘探程度已较高,其前景地区主要是海上深水地区,天然气也是该地区今后有发展前景的产业。这些地区应是中国油气资源供应多元化的重要地区,中国政府已与这些地区加强了经济和政治往来,并进一步将能源合作和石油贸易做为国家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增强石油安全保障。 3.5 从国家和石油公司两个层面上共同推进,以国家政务带商务,以商务促进国家关系,平稳、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源 政治、经济密不可分,尤其中国国家石油公司更不能离开国家的政治、经济影响。在有目的、有步骤地推进国家间和区域经济合作、开展能源外交的同时,石油公司应积极、稳妥而有序地进入国际资源市场,具体实施国家间的协议、谅解备忘录和相关承诺。 国家的石油国际资源战略,要通过政府和石油公司两个层次来实现,将石油公司的国际投资、贸易与国家的战略布局联系起来,实现国家的最终目标。 中国国内多个国家石油公司在国外投资,不可避免地产生竞争,国家应采取措施,协调各公司的投资活动,避免无意义的竞争。对一些重大国际投资项目,必要时国家给予外交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如日本政府,经常直接干预国内公司在国际市场的自相竞争,对一些重大项目或执行公司给予财政支持,甚至对一些有战略意义的项目给予国际援助。中国各公司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国际市场主动开展各种经营活动,逐步在国际资源贸易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中国国家石油公司应适应国际经营的特点,遵循国际经营的基本原则:(1)国际政治安全原则(保障投资安全);(2)资本增值原则,不刻意追求简单扩大再生产;(3)最小经济规模原则,不盲目投资;(4)风险分散原则,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金、技术优势,摈弃庄园经济观念。
(作者:中国地质大学 杨雪雁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罗洪 贾文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