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体制改革
关于建构生态城市设想
作者:钟新峰、薛晓辉    发布:2006-05-05    阅读:2344次   
    引言
    生态城市是人们对未来城市发展模式的构想。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提出要从生态学角度来研究城市问题和城市生态系统,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生态城市的研究与规划建设。2002年8月在我国深圳召开的“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重点探讨了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技术途径并一致通过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生态城市作为一种理想的人类栖境,日益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关于生态城市的概念界定,前苏联生态学家N·扬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栖境,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美国生态学家R·雷吉斯特认为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康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我国著名学者黄光宇先生认为生态城市是人、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最好形式,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是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等等。
    一、生态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资源的耗竭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政府对发展中的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越来越关注,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从以前单纯地追求经济上GDP的增长转换为“以人为本”的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目前,由于城市中的环境、生态问题日趋严峻,成为了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
    1、  触目惊心的城市环境污染
    首先是空气污染严重。中国的环境问题,首先是让外国游客抵达中国任何一个城市走下飞机时明显感受到的严重的空气污染。我国许多城市的空气质量都远远低于国际标准。据国家环保总局发布《2003年中国环境质量状况》,在监测的340个城市中,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居住区标准)的城市只有142个,占41.7%。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颗粒物,在54.4%的城市浓度超过了二级标准。
     其次是严重的水体污染。据国家环保总局发布《2003年中国环境质量状况》,七大水系409个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仅为37.7(三类水质是进入自来水厂的最低要求)。在一些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恶化,调查评价的163座湖泊水库中,有36座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19座污染严重。而工业和城市用水的大部分都被迫排回河流和湖泊之中,但是排出的水已受到细菌、有机物、养分以及有毒物质的污染。           
    再次是严重的垃圾围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2》中写道:中国许多城市已被固体废物包围,成堆的工业废物正在向地表和地下水中排放有毒物质。中国大城市的固体废物每年增长10%,大大高于3%的城市人口年增长率。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这么多的垃圾多数没有经过处理。
    2、日趋明显的资源危机
    城市的资源危机,突出表现是水资源的稀缺和浪费。据水利部的资料:目前我国66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相对而言,北方城市是水源性缺水,南方城市是水质性缺水。由于缺少地表水,一些城市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资源减少。目前在“北京、上海以及一些其他大城市,受地下水位下降影响的城市面积已经超过了1000平方公里。受影响最严重的是地下水位下降影响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的无锡、常州和苏州三地,这一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这些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增长。”深圳已有水库因周围过度开采地下水而接近死库容。地下水位的迅速下降已经引起了地面的下陷,沿海的一些城市造成海水倒灌。时下发达国家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是75%一85%,我国则不到55%。我国万元GDP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美国的8倍。我国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也是一次性的,没有像有些国家如日本在自己家庭中第二次使用。调查显示京沪穗三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比欧洲国家高出1倍。现代城市的硬化地面基本上都是用不透水的材料铺成,加上能储水的植被又不多,结果是雨水不能渗到地下,大都白白流走了。
    城市环境、资源状况表明,我国原有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特别是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对城市生态系统、经济发展以及人的健康的危害都是致命的,已经成为制约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当前和今后唯一可行的出路,就是建设循环型的生态城市。
    二、我国城市进行生态城市建构的条件
    作为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地带,城市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我国城市在经济发展中充当着领路人的角色,在追寻科学发展观的道路上有着独特的自身优势。
    1、  城市雄厚的资金、技术和大量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是生态城市的基础条件
    把生态设计、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以及绿色消费等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作为城市建设的切入点和最佳形式,运用于城市的整体建设而形成的生态城市,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工业和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模式,使城市建设更加符合其本来就有的生态性质。在生态经济里,技术的创新与使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也只能依靠技术上的创新与使用才能面对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城市一般都拥有相对较雄厚的资金、技术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有利于进行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整合,进行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2、  良好的发展意识和相对完备的法律制度为生态城市建构提供制度保证
    在城市里,人们的素质相对较高,对发展战略的选择存在较高的理性,而且2002年8月在我国深圳召开的“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重点探讨了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技术途径并一致通过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这也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重大改变,人们对于循环经济的认识的进一步提高。除了国家出台的法律之外,城市利用它自身的优势制定地方性的法规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如上海市为了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就出台了多部地方法规,《上海市饮食业环境污染管理办法》、《上海市排污费征收管理办法》、《关于实施上海市2003年一2005年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决定》及其《实施意见》等等。这些为城市的生态经济建设提供了很好的软环境。
    3、  相对完善产业结构为循环经济提供了产业链的支持
    在城市经济中,产业结构相对完善,在各部门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转换时,很容易形成产业链,达到资源的互补。循环经济模式就是要求各个相关产业之间形成互动,达到资源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同时可以在保持现有的生态状况下达到进一步改进生态环境。
    4、  生态经济是全世界未来发展的选择,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可以利用国际的有利因素引进外资和先进的技术和人才,带动经济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整个人类的选择,而生态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全人类的参与,世界性的合作是必然的。生态城市的建设既符合我国人民的选择也与其他国家发展方向相一致,这大大增强了国家间、城市间的合作机会,也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交流,达到共同发展。
    三、生态城市建构的思路与对策
    1、  树立正确的生态城市理念
    建设生态城市,需要有正确的关于生态城市的意识作指导。生态城市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共同协调的生存发展,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这样的城市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2、选择符合自身城市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
    按照资源流程划分,世界发达国家或城市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输入控制为主的发展模式;另一种是以末端治理为主的发展模式。以输入控制为主的发展模式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技术改造或创新和设备的更新,以较少的原有资源或替代资源投入就可以生产出使用生命周期更长或者用途更多的相同产品,这样就会不仅减少了资源消耗,而且减少了废物输出,降低了环境污染。如果生产的废物能够直接或者经过加工后被其他企业作为资源投入继续生产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并保证梯次使用的企业在空间布局上衔接合理,就能够形成一个企业共生的生态工业园区,从而就会放大资源使用价值,同时实现废物最小化。而以末端治理为主的发展模式,该种模式的重点不在企业生产的资源输入控制与过程控制,而在对废物的处置方式上。它通过加大投入,购置设备,将已产生的废物进行资源转化,然后投入到企业生产中去。这种方式投资少、见效快、操作手法简单,但它只是循环经济发展初期使用的权宜之计,非根本之策。不同的城市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3、生态城市的实现途径
    首先是要在制度上进行改革,目前我国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政治和经济体制上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行改革,以此相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提高社会主义生产力,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上的需求。改革不合理的所有制结构和金融体制,进一步开放市场,争取更多的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参与循环经济的发展;改革经济运行机制,提高资源市场化配置效率,转移或淘汰高能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产业或企业,加快发展节能和环保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
其次,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按照产业的属性和资源使用结构构建循环经济的产业链。通过限制或禁止资源高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发展,鼓励和支持低资源消耗、污染少、效益好的企业优先发展。从资源的相关性出发,从产业的相连性出发,构建适合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产业链。
    再次,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建设布局上,既要繁荣城市经济,方便人民生活,又要优化城市环境。在工业布局上尽量考虑对居民区的影响,特别是在新的工业区选址上,同时还要注意到工业区对城市的水资源等环境的影响。合理规划城市绿地,建设城郊绿色屏障。
    第四,树立生态城市的消费理念,包括集团和个人消费观念和方式的改变、尽可能选择符合环保要求的商品、尽可能循环利用资源等内容。在能源的选择上也尽可能地选择清洁型能源。
    第五,加强技术创新。现在,知识经济已经引领着时代的发展,新技术的使用能很大程度地带动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循环经济中,更需要技术的创新,循环经济得以大幅度地降低输入和输出经济系统的物质流,是以优化物质在经济系统内部的运行为条件的,而物质在经济系统的内部运行必须要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为支撑。
    第六,培育新时代的人才。生态城市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共同协调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只有人的发展才能带来整个城市的发展,才能带动经济的持续健康的发展。人是基本的元素,也是衡量发展决定的因素之一。所以,生态城市的建设必然离不开人才的建设,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吴季松:《循环经济》,北京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孙明贵,刘建新,陈雪阳:《上海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其途径探讨》,载《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3月第19卷第3期
汪晓红:《建设循环型城市的思考》,载《城市经济研究》
周海燕,周国华 :《生态城市的测度方法及案例研究》,载《城市生态》
罗明空:《可持续发展之路—论发展生态经济》载《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5年3月第57期第1期
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