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循环流通体制的构想
作者:车武军 发布:2006-05-15 阅读:2320次
我们现在追求的是共同富裕 和谐社会,共同富裕、和谐社会必须强调的就是“和谐”二字,和谐就是指没有矛盾的状态,有了矛盾就意味着不和谐。社会中人们的经济活动为什么会产生矛盾?矛盾的起因源于私有者对利益相争和分配的不公而产生的矛盾,民谚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就已经深刻映射社会矛盾的起源,就是一个“利”字。也正因为这个“利”字处理的不妥当,才有了社会矛盾的不断升级。而代表利益、分配利益的凭证就是货币,说到底,社会中人人争来争去就是为了多争一点货币而产生的矛盾,要化解矛盾,当然要在货币上面着手。原因就是在于货币运用的不合理造成社会矛盾的起源。也就是“货币流通体制问题”。
要化解社会矛盾就要处理利益的公平问题,处理货币的分配不公问题,货币分配的不公就会产生矛盾的根源。也就是说,社会矛盾的起源就是因为国家货币流通体制不健全所造成的。因此,要建立共同富裕、和谐社会,首先就必须从货币流通体制上面着手。
因为货币是国家政府发行的,那么当然要以国家政府管理为中心,让国家政府可以随时操纵货币、调控货币,确定国家财政的对货币的控制权,如果国家财政丧失了这个控制权,那么国家政府就已经失去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丧失调控社会分配公平的能力,国家政府就被边缘化了。
国家如果要想完全掌握对货币的控制权,在设计货币流通体制的前提下,首先必须确定以国家财政为中心的货币流通体制。也就是财政收支模式、循环模式。
国家财政既然存在收支的必要,那么,就必须设计循环模式,没有循环的模式就意味着国家财政只存在支出,而没有收入,财政状态就不能维持。
因此基本可以确定,循环的概念就是最终确定怎样设计国家财政货币流通体制的重点。那么,现在我们首先必须要认识的就是循环的概念。
货币循环的概念
本节特别强调的就是“循环”二字,只有循环的运动才能产生无穷的力量和无限的延续。从宏观宇宙太阳星系循环开始,地球公转、自转,大自然的水循环给地球上万物带来无限的生机,再到人类微观的繁琐经济活动细节止,无一不体现循环无处不在,以及无穷力量和无限的延续。一个国家要想得到永恒无限的发展,那么就必须利用货币循环。只有货币能够无限的循环,才能带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和无限延续。当一个国家的货币再也不能形成循环,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失去了生命力。因此,货币循环流通体制就是决定一个国家兴衰存亡、生死攸关的问题。
在历史演变至今,各个朝代、各个政权在利用货币时,货币流通体制是循环模式吗?不管大家怎样看待,至少我认为不是良性循环,而是“恶性循环”。所谓“恶性循环”实际上就是指“互相矛盾的循环”,矛盾就是指互相对立、发生冲突。比如国家的税费制度就是货币的矛盾循环,何以这样说呢?因为国家征税的理由是以公的片面立场来决定的,没有税收,国家政府就不能生存,更不用谈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了。而老百姓却是以私的片面立场来对待的,缴税会减少老百姓的收入,因此就会产生抗税、偷税漏税的现象。不难看出,这两种片面立场就已经产生了鲜明的矛盾。这就说明了一个事实,国家的税费制度就是货币的矛盾循环,也就是“恶性循环”。循环的弱点就是,只要某一个细微的环节出现问题,那么就会造成整个循环系统的连锁反应。比如国家财政停止支出,那么就会造成整个社会问题的连锁反应,许多人会面临生存危机,许多经济建设就会处于瘫痪状态。货币如果是恶性循环的,那么就会造成社会动态的恶性循环。历史上各朝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能长治久安,原因正是货币恶性循环的真实映射。
那么,什么叫“良性循环”呢?
良性循环就是指没有矛盾的自然循环。真正意义上的良性循环就是指无限重复的周天运转循环。比喻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就是一个完美的良性循环模式,因为血液在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中以一种极其自然的状态下循环的,而且是纯正的周天运转循环模式。对于运转周天的概念很好理解,比如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就是名副其实的周天运转循环。
诚然,一个国家要想做到长治久安,健康发展,无疑要建立一个良性的货币循环流通体制。然后让货币在这个循环体制中进行自然的周天循环,才能带动社会经济真正意义上健康发展。也就是不能让货币流通的过程中产生任何矛盾,任何冲突,用以运转周天的方式进行化解。避开矛盾,建立货币和谐流通关系。
货币循环流通体制的初步设计
这种货币循环流通体制可以归纳为三点:
一、完全统一服务行业经营;将社会中一切服务行业的营业额直接连接到国家财政收入账户。然后由国家财政完成货币支出分配。服务行业就是指政治服务和各种商业服务、交通运输、社会管理服务等,取消市场,让国有服务完全取代市场,形成服务计划化。
理由是:因为国家为获取税收片面性的增长,不断支持重复市场的膨胀来扩大征税面积,因而付出高昂的社会成本,服务效率极度低下,仅仅达到1:3.3的服务效率,也就是说,平均每一个商业人士仅仅提供了3.3人的服务,形成严重的免费午餐现象,给社会劳动生产者带来沉重的价格负担。而且从中几乎包揽了社会中大面积的违法犯罪活动。在这种状态下就不如国家政府来当社会商业的“老板”。
好处是:社会服务行业中包含着深不见底的利润,如果将这个利润连接到国家财政,会为国家财政带来巨大的潜在支出。我们可以通过国家统计局年度GDP数据汇总,从1978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累计至2005年止为134.9848万亿元,再按照1978年到2005年消费状态来看仅为50.4143万亿元,也就是说,从改革开放以来,剩余产品积压了80.5705万亿元,消费率仅为37.3%,积压率却占62.7%。如果国家统一服务行业经营,那么就代表社会历年积压的剩余产品80.5705万亿元就可以成为国家财政的有效潜在支出。加上本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总计潜在支出超过百万亿,其中还没有包括深不见底的商业利润。在这种状态下可以基本确定,国家财政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就业和自然环保等方面支出可以呈无限供给状态。
二、废除税制、统筹提留制和一切变相收费。理由是:税收的功能有限,不能满足国家财政支出,国家为征收税款付出了高昂的征收成本。再者是税收体制的形成违背了货币循环运转周天的规律,对货币流通带有片面强制性的措施,不能产生自然流通,与老百姓发生对冲矛盾。还有就是税收的作用减少了老百姓的收入,削弱了老百姓的消费能力,造成社会剩余产品大量积压形成严重的供需矛盾。
三、全面推行电子货币和无现金政策。理由是:能确保国家成功统一服务行业经营,可以从根本上垄断地下市场的形成。同时又可以完全隔离社会中贪污腐败和一切违法犯罪现象,不再滋生社会不良现象的土壤,给社会带来纯净祥和的环境。再者是,国家统一服务行业经营已经为全面实现电子货币和无现金政策创利了良好的条件。因为每一次商品与货币交换时都有国有服务行业参与,十分便于电子货币流通。
从这三点政策之中,我们就可以推理货币是否良性循环了。
1.国家的财政收入是从社会商业服务中赚来的,而不是强制性征收的,因此就没有矛盾,形成自然流通。
2.因为服务行业中包含深不见底的利润,完全可以无限的满足国家财政支出。因此,国家财政自然能全面为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环保、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有效支出,无限的供给必要的资金,因此,财政支出方面也是在自然的状态下完成的,在这个环节上,货币流通根本就没有矛盾。
3.老百姓为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环保、社会建设贡献劳动力,那么,国家财政的支出自然就能转化成为老百姓的劳动剩余价值。因此,在这个劳动生产与价值交换的环节之中,货币的流通也是在自然的状态下完成的,也同样没有矛盾。
4.老百姓通过劳动获取了劳动价值,那么,老百姓必然会消费,购买生活资料来满足生活的需要。因此,在老百姓消费的环节之中,货币流通也是在极其自然的条件下运行的,照样没有矛盾。
5.老百姓消费之后,自然付出了购买消费品的货币,因为国家统一了服务行业,没有个体商业人士,老百姓通过消费所付出的货币自然就成了国家财政收入,来满足国家财政继续支出。因此,在这个环节之中,货币流通仍然是在极其自然的状态下完成的,依然是没有矛盾。
通过上述的推理,货币自从被国家财政支出之后,整整运行了一个周天才重新返回国家财政。从中没有任何矛盾存在,因此,这种货币循环流通体制的逻辑已经正式成立,并且基本可以确定是良性循环。
货币循环运行一周天所产生的效率--效率货币
效率货币也就是具有全功能效率的货币,我们可以根据上面设计的货币循环流通体制来理解。
1.货币自从被国家财政支出后,第一个作用就是启动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环保建设等。
2.老百姓为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环保建设等贡献劳动力,货币就会转化成老百姓的劳动剩余价值,成为老百姓的稳定收入,增添了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带动老百姓致富。
3.老百姓通过消费,自然消化了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剩余产品,由此带动了消费,货币完成了整整一周天最后才重新返回国家财政。
由此我们就不难看出,货币在运行一周天的过程中,带动了社会经济建设、环保建设、基础建设等,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同时又让老百姓消化了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剩余产品,并且又能继续满足国家财政支出。因此,在这种循环模式之中的货币就完全可以称为“效率货币”。
无效货币
“无效货币”也可以称之为“免费午餐货币”,比如,国家财政当今采取以工补农的政策,将货币直接补给老百姓,越过了社会经济建设,环保建设、基础建设等这一道关卡,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利用,没有产生生产效率,成为老百姓的免费午餐,然后老百姓进行消费,又成为了市场的免费午餐。尽管国家政府出自于对穷困老百姓客观原因的深刻同情和应有的补助,但按照货币效率的观念来分析,这种补助只能是“无效货币”。
半效货币
“半效货币”就是指货币才运行到半途,却被国家税收强制性的征回,没有走完一周天的历程,利用行政措施半途截流。比如国家将货币投入到经济建设、环保建设、基础建设方面,就只有大部分货币起到了经济效率的作用,因为国家的税收铺天盖地,造成小部分货币还没有产生效率之前就被国家税收强制性的征回来了,而产生经济效率的货币成为了劳动者的收入之后,又被国家税收征走一部分,减少了劳动者的消费能力,造成社会劳动剩余产品大量积压。最后流经市场的还有大部分漏网之鱼。但漏网之鱼不能完全成为国家的财政收入,国家只能通过税收征回一部分,而还有一部分却沉淀在市场之中,成为市场的周转资金,国家财政金融就好像是货币流通的起点站,市场就是货币流通的终点站,成为一种直线运行的模式,然后由市场分一杯羹给国家税收。没有形成完整的周天运行的模式,整个货币流通模式已经失去一个中心重点。从市场经济的整个货币流通结构来看,市场好像是货币流通的中心,又好像不是,国家财政金融也好像是货币流通的中心,也好像不是,就像一个人有两个心脏一样,错综复杂,混乱得很,造成经脉错乱,神经失常。因此,在这种状态下,国家财政金融每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一次,那么国家财政金融就损失一部分,市场就跟着膨胀一次,社会发展的越快,那么国家财政金融就损失的越严重,市场膨胀的速度也就越快。就像不断膨胀的泡沫。在这种结构下的货币流通如果叫作“半效货币”可能不科学,为了便于理解,也可以叫做“泛货币”更接近一点。因为在这种状态下的货币流通是由各种复杂流通状态表现出来的流通形式。
货币循环流通体制与社会分工
当前市场经济中社会分工不明确,人浮于事、职权不明。属于国家公务员服务管理的范围没有界限,属于老百姓经济活动的范围也没有界限,属于商业活动的范围也没有具体界限,并且造成许多公务员和公民涉及犯罪领域,呈无限扩张的趋势。形成一种乱哄哄的糊涂局面。经济学家们常说市场是看不见的手,原因正在于此。官方根本就无法了解社会有效劳动力是多少,社会商业活动人士是多少,服务效率状态怎样,到底有多少人涉及犯罪领域。就连生产效率的数据也都含有严重水分,因此,在这么多的不了解,不真实的状态下实行宏观调控,效果不理想是显而易见的。再者,国家政府也缺少这一方面的调控条件和能力。脆弱的国家财政也不能形成对宏观调控进行有效的支持。
如果国家统一服务行业经营,引用上述货币循环流通体制,就可以基本确定社会分工的明确界限。首先国家统一服务行业经营,就已经代表社会各种服务业都属于国有化经营,也就是国家公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社会劳动者涉及的领域就是社会生产行业,也就是老百姓全心全意搞好社会生产,实现生产项目承包责任制,责任到人。国家全面推行电子货币和无现金政策已经垄断社会违法犯罪和贪污腐败的活动领域,因而基本确定了社会分工的范围就是服务与生产这两大领域。因此,属于服务的范围就完全交给国家管理,属于生产的范围就完全交给老百姓。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便于管理。并对社会的分工一目了然,分工的界限一目了然。
历史货币流通与现代货币流通的比较
从历史各朝代到至今,货币的运用方式大致是一致的,都是将税收连接到财政收入,虽然历史各朝代的政策动态有许多变化,但货币流通体制的基本模式没变。所以历史各朝代的命运也就不能改变,事实上,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皆是货币在作怪,也就是这种错误的货币流通体制导致的,因为这种货币运行模式本身就是恶性循环的,从而牵引了社会动态的恶性循环。面对历史上各朝代的悲惨结局,人们的理解和怨恨总是迁怒于当权者的荒庸无能,处事不公和官官相护的腐败与黑暗,而事实上不管让任何智者来当权,也会无力回天,最多只是拖延些时日而已。因为错误货币流通模式注定了历史各朝代的命运。尽管新中国现在处于繁荣盛世时期,但货币流通体制不变,等待我们的结局肯定也不容乐观。这种货币体制只能造就贫者更贫、富者更富的“马太效益”、两极分化的局面,不管当权者如何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何使用浑身解数来化解危机,而事实会告诉你,一切只是徒劳、苍白无力。就连当今世界各国的局面也是如此,富国越来越富、而穷国却越来越穷,为国际环境的动荡深种祸根。
面对堆如山积的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换谁都会感到头痛和疲于应付,而且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社会越发展,问题就会越多越严重,错误的货币流通体制除了制造问题之外,还是制造问题,而且一浪高过一浪。
分配职能与分配方式
通常经济学家们制造分配的概念有两种:一是按劳分配;二是按需分配。这两种分配方式都存在漏洞,如果按劳分配,则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就会面临生存危机,因为他不能通过劳动来换取必要的生活资料;如果按需分配,则会产生免费午餐,许多有劳动能力的人可以选择不劳而获,社会发展就会更糟糕,人们会习惯于不劳而获、人浮于事,社会的发展就会重复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老路。其实,这两种分配方式都是可以互补的,面对有劳动能力的人则采取按劳分配,面对失去劳动能力的人则按需分配。
真实的社会矛盾决不是突出在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上面,而是出现在由谁来作为执行分配的职能。分配职能有两种:一是市场分配;而是计划分配。当今社会财富的分配职能是由市场来执行分配的。因此,市场作为社会财富的分配职能,是否能保持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就应该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首先,市场机制是竞争机制,市场每一个所有者都会站在自身利益的立场来执行分配,以最小的成本来获取利润最大化。所以,每一个所有者都会考虑给自己分到最多,而将别人分到很少,因此分配的公平性就根本不存在,而是由分配职能说了算。因此过度的贫富差距就是市场分配机制的必然结果。
当然,贫富差距不管在怎样的分配制度下都会产生,因为每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存在大小,因此所得利益当然会不同,但贫富差距应当有一定的界限,最起码要定在全国人民的收入同时处于增长共赢的状态下产生贫富差距,这样的贫富差距才可以称为正常的贫富差距。而现实的贫富差距却极度的反常,许多人拥有亿万资产,而许多人却倾家荡产、负债累累。作为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中国人,这不能仅仅依靠人的能力大小来说明问题了,一个人的能力再大,也不能大到成为亿万富翁,其中绝对包含着违法和投机以及不正当手段或其它原因。一个人能力再小,也不可能小到越挣越穷的地步。这只能说明市场竞争是残酷的,非常的贫富差距就是市场游戏规则的根本特色。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任何人都不可能将市场游戏规则的“马太效益应”规律改变分毫。说的直接一点,市场游戏就是六合彩游戏,谁中到奖谁就成为富翁,中不到就当穷光蛋。因此,这种结局就与共同富裕、和谐社会格格不入、大相径庭。当今世界上经济领域的智者精英何止千万,不可能为缩小贫富差距想不出一个好的办法,原因在于,市场经济中根本就不存在解决的办法。
这里可以打一个“蛋糕”的比如:
我们把社会财富形容成一块大蛋糕,如果运用市场机制来切蛋糕,无疑是每一个人都拿上切蛋糕的刀子来切蛋糕,近水楼台先得月,谁抢在前面,当然谁就会分到最多,而排在后面的人可能分到很少或者分不到,因此,每一个人拿上一把刀子切蛋糕就不能切出公平,主要原因就是市场所有者都抱着以“私”的观念来执行分配,因此得出的结论就是要市场就不要公平,要公平就不能有市场,市场与公平永远都是死敌的矛盾关系。如果按照计划的分配方式,无疑是让国家政府来作为切蛋糕的职能,无论如何,国家政府都会保持分配的公平性,因为政府是以“公”的立场来执行分配的,统一服务行业经营就等于是将社会财富这块巨大的“蛋糕”完全呈现在国家政府面前,由国家政府作为分配职能。无论如何,国家政府都会抱着以“公”的立场来执行分配,那么,社会财富分配才能产生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