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新形势下金融开放政策应实现八方面调整
作者:夏斌    发布:2006-05-23    阅读:5637次   
     毫无疑问,经过近27年的努力奋斗,中国总体经济实力之所以能够步入世界前列,开放政策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政策,其中,包括金融业的开放政策。正是金融业的不断开放,促进了中国金融体系市场效率的逐步提高,从而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开放,曾几何时,意味着全面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资金。“两个市场、两种资金”,可以说是27年开放政策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一种形象写照。可以相信,开放,仍然是中国继续进步的一项重要政策,是中国崛起的一面旗帜。
    但是,QFII、国有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设立境内外资保险等等重大金融开放步骤,并不是中国金融开放初期而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出现的一样,中国每一步金融开放政策的正确实施,都是中国改革进程走到一定地步的产物,都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出现的。
    当前,中国的金融形势发生了什么重大的转折性变化?对金融开放决策出现了什么样的重大挑战?
    个人认为,全球经济的不平衡是当今全球经济各种矛盾的集中反映。解决全球经济的不平衡,需要各国政策的协调,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背景下,中国必然会出现与世界许多国家不同的状况,一方面,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当前国情所决定的渐进的汇率改革政策,使得外汇储备增长具有一定的长期性,从而使国内资金充裕也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另一方面,众多的经济改革项目、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活力的持续和曾一度处于危机边缘的金融体系重组,又急需大量的资金。即国内资金充裕和资金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是当前我国金融决策层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当前各项金融决策容易产生歧义的关键。
    面对这样一种新的形势变化,全面引进国际上先进技术、管理和资金的开放政策,必须做出适当的调整。今后,毫无疑问,仍然要继续坚持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资金的政策,但不应是毫无目的的、纯粹的引进外资,并不是引入外资越多越好。引入外资应该是有助于引入国际上先进的管理与技术。因此,一切有助于引进国际上先进管理与技术的外资,要积极鼓励。一切与引入国际上先进管理与技术意图相违背、只能给宏观货币调控造成压力的外资,不能给予支持。
为此,在今后的金融政策上必须注意以下八个方面:
    1.除按WTO的承诺之外,中国的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的方向是正确的,必须仍然坚持。但是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以保证有助于引进先进的金融管理与技术。达不到配套措施要求的不应该予以支持。在此情况下,各类金融机构资本不足或扩大经营产生的资本需求,政府有关部门有责任,尽快推动组织国内资金入股。近时期,在确保少数大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国有绝对控股情况下,可以调整和放宽过去的政策,提高各类中小金融机构的外资持股比例,以增加整个金融体系的竞争活力和效率。
    2.根据当前世界游资充斥和日本过去泡沫经济的教训,在中国今后的宏观调控中,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应该是予以始终关注的领域。当今中国M2/GDP的高比例,意味中国境内根本不缺建设资金,因此尽快出台境外资金投资境内房地产的有限制政策,是当务之急。与此同时,对房地产支柱产业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金融监管部门要鼓励金融创新予以满足。
    3.对外资投资境内实业,同样应该有鼓励与不鼓励的区别政策。在国家已经出台相关的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的基础上,应尽快修订过去的约束条款,推出并购融资政策,鼓励中国有增长活力、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通过并购融资杠杆,提高中国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率。同样应该鼓励经营能力强的金融企业通过并购融资,合并收购同类金融企业和其他类金融企业,发展金融控股公司,尽可能以国内的资金壮大国内企业的资本实力。
    可以试点发展国内外币债市场,采取相关措施,鼓励外商企业在境内股权投资的同时,发行外币债券筹集外币,引进海外生产线与先进设备,以国内的资金配合国外先进的管理与技术,促进经济增长。
    4. 根据各国金融危机的教训,证券市场引入外资必须要谨慎、讲节奏、注意与其他政策的协调。从总体上说,中国当前的股市不缺资金。只存在一定时期内的制度缺失和政策缺失。因此,不能轻易病急乱投医,以外资来填补境内的制度缺失和政策缺失。为此,QFII额度的放松要谨慎,要与股市的发展规模相匹配。QFII额度的扩大,证券监管部门要配合外管部门,要配合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
    5. 新形势下的金融开放政策应该既包括“引进来”的内容,也包括“走出去”的内容。通过金融支持,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扩大GNP而不仅仅是GDP,是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结果。趁着国内资金充裕时期,应该有计划、有远见的鼓励和扶植少数服务行业包括金融企业“走出去”,包括并购跨国金融企业。这是实现逐步改善我国国际收支结构,提高国家竞争实力的重要一着棋。
    6. 配合金融开放政策的调整,在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实现内外均衡,确保金融基本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即在基本守住金融“国门”的前提下,监管部门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主动鼓励各金融机构,完全可以加快各项金融制度的创新,提高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这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国内资金充裕和资金有效供应不足的尖锐矛盾,也有利于培养国内企业和自然人的金融技术,创造条件实现我国金融“国门”的进一步开放。
    7. 确立动态、适度的外汇储备量理念。过度的外汇储备,不利于坚持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不利于提高我国总体经济的运行效,只会增加汇率风险,增加不必要的国际摩擦。因此,正确判断我国适度的外汇储备量,从而加快外汇管理体制和外汇市场的改革,对超出适度外汇储备的部分藏汇于民,藏汇于企业,是我国今后金融开放政策调整中面临的又一个重大内容。
    8.近一、二年货币信贷形势出现众多与过去不同的现象表明,在不断金融开放的过程中,中央银行的货币调控应该抛弃过去传统的经验思维。因为,当前M1与M2增长率的明显差异,M2乘数的稳定提高,非银行融资比例的迅速增长,以及松货币紧信贷现象的持续(尽管近一二个月信贷增长速度在加快),说明经过长时期的金融改革,中国金融市场结构框架比过去丰富多了,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链条和环节比过去复杂多了,金融体系的效率在悄悄的发生重大变化。因此此时的货币调控,要细心观察,不同时期同速度的经济增长,并非需要同速度的货币与信贷的增长速度。研究新情况,洞察新特征,将是正确实施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调控的出发点和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