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中部崛起”的产业选择
作者:樊纲    发布:2006-06-07    阅读:9733次   
    中部崛起面临的宏观形势与环境总体看好,但也存在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在我国总体买方市场下,中部的企业和创业者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相对优势,凭借自己的比较优势如劳动力成本和后发优势等,以专业化、创品牌和创新来求得发展。

应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产业和重化工业,这是有前景和大有作为的领域。

不久前,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樊纲教授应邀来安徽讲学,笔者在此期间就中部崛起的产业选择问题访问了他。

纪:“中部崛起”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区域经济的新亮点,包括安徽在内的中部地区要实现崛起,必然涉及对该阶段宏观形势和在此背景下产业选择的辨识问题。您对“十一五”时期宏观形势是怎么看的?

樊:在过去的两三年里,我国经济又经历一轮过热的周期。这一段时期投资上涨的速度大幅增长,全国的宏观经济出现过热。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投资过热的不良后果开始显现出来,如一些企业很快出现了产能过剩的苗头,一些企业利润开始下降,有的甚至濒临亏损倒闭的境地。2006年在一些生产资料,如钢铁、水泥及机械(尤其是运输机械)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将开始显现。产能过剩将会造成通货紧缩,在这些行业将会发生投资减少甚至戛然而止的情况。未来所可能出现的这种产能过剩是由2003年、2004年前后投资过热所形成的:经济过热真正的后果,就是过热当中形成过度投资,并由此产生的过度产能,并最终导致通货紧缩乃至经济萧条。大家都很关心,在新一轮增长中这种产能过剩的出现,会不会对经济正常运行产生影响?我认为,可能会对经济产生一定影响,但如果宏观调控举措得当,就有把握实现软着陆。因为目前我们的消费仍在正常增长,年增长率在12%%以上;外部市场即出口仍保持20%%~30%%的增长,城市化进程仍在继续前行。这些基本因素加上技术、制度的创新,足以保证我们经济增速不会太低,并有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8%%~9%%的增长,而这种增速如果持续两三年,基本可以消化现有的过剩能力。宏观调控的实质就是反周期。在本轮宏观调控中,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中小企业受到了最大的保护。产能过剩、经济过热是一个全国性的现象,并不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和大企业规避经济风险的能力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而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在经济过热时享受的好处可能不太明显,相反,过热之后受到的伤害却可能非常大。所以,中部及安徽崛起面临的宏观形势与环境总体上可以说是好的。

纪:判断和认清宏观形势,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企业和创业者对产业、行业的选择。安徽以及中部一些省份提出了“全民创业”,而这个问题对于企业和创业者都非常现实。

樊:这的确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应该说,今后没有“哪个行业好赚钱”了。因为我国现在的市场总体上大不同于二十年前,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变成买方市场。除了某些特殊行业,所有行业都是竞争的行业。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未来的暴发产业将越来越少。对于中部的企业和创业者来说,想要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相对优势,必须凭借自己的比较优势如劳动力成本和后发优势等,以专业化、创品牌和创新来求得生存。现在最需要企业和创业者学会创新,不仅要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创新,而且各行各业都可以进行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理念创新,这是一个大概念,是全面的创新,具有更加广泛的内涵。企业和创业者能不能拿到平均利润,完全要靠自己的努力,特别是在创新方面的努力。经济波动是一个常态,在经济发展周期和宏观调控下,企业一定要思考企业的动态战略,学会思考宏观问题,关注宏观局势,来掌握投资结构和时间上的布局。再也不能蒙着头想当然地发展,而要把握宏观经济局势,在经济波动中把握机遇,由此取得发展,从而避免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被淘汰出局。此外,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认识清楚,即“大”与“强”的关系。就一般规律而言,一个企业要想持续地做大,首先必须做强。一千条小舢舨捆在一起,只是一堆舢舨,绝不是航空母舰。简单地做大,往往未必能强。而在市场竞争中,惟有强者才能取胜,才能持续发展。

纪:在探讨中部崛起的产业选择问题时,大家关注的是下一步中国的产业结构将会是什么样的格局?中部及其企业的机会在哪里?过去中部的产业定位基本上是以“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及“农业主产区”等为特征,这些产业都属第一产业,附加值均较低,而提出中部崛起以来各地都意识到产业升级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纷纷将产业选择的重点放在重化工业及加工制造业等第二产业,有的还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这种思路您有何看法?

樊: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先思考我们目前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我认为,中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早期阶段,其根本标志是目前农村仍有40%%的农业劳动力人口,而未来会有30%%左右的农业劳动力人口从农业转移出来,因此就业问题才是中国目前各种问题中的根本问题。中国多年发展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就是创造了2亿多新增非农人口的劳动力,而未来所要面临的是仍有2亿多农业劳动力人口的转移,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重化工业。因此,未来的几十年,中国要继续成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另外,不解决人口的就业问题,收入差距这样的问题也将是一个无解问题。中国需要继续发展重化工业及制造业,不仅是因为中国必须这么做,而且还因为中国在发展制造业上具有自己的优势,尤其是劳动力上的成本优势。正因为目前还有2亿多的农业劳动力没有转移出来,因此,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将长期存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本身并非没有发展前景。一般人会认为世界首富是比尔·盖茨,实际上目前的全球首富应该是沃尔玛家族,而沃尔玛本身就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中部各省都是人口多、农村需要转移的劳力多,在发展阶段上基本还处于向工业化中期迈进的过程之中,这一现实更决定了中部地区各省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及制造业的必要性,而且要融入创新机制和创新要素,变传统产业为现代产业。应该说,这是有前景的,是可以有大作为的。中部各省市大都提出了“工业强省”或“工业立市”的战略,我是非常赞同的。工业化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阶段,只有在工业化的基础上才能城市化,这是一个必然过程。我不太相信,在工业化没有取得较大发展的情况下,服务业就能取得很大发展。比如,如果没有工业基础,大多数老百姓收入低,发展金融服务就没有市场;如果老百姓收入低,去饭店消费的机会不可能多,餐饮业的市场空间也就不会大。所以,以工业来带动中部省市崛起,是具有战略目光的选择。

纪:以上所说的关系到中部省区能否实现崛起的战略和战术的重大问题。我想还应明晰的是,第一,中部地区各省的实际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战略和战术上都应因地制宜;第二,中部崛起肯定不可能是一蹴而就,而将会是持续较长时间的过程。因此,的确要有动态的战略思维,要顺势而变,因势利导,特别要注意完善经济发展的动态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