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其他
《天型》·后理论经济哲学纲要——《总序言》·第一部分
作者:崔长林    发布:2006-06-11    阅读:2599次   
 
《天型》·后理论经济哲学纲要
——欢迎质疑、反驳、批判、骂娘……
笔者一直想把天上、地下和人间的事情都说清楚。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天上、地下和人间的事情原本是一码事也,因为不管天上、地下还是人间,都是由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来操纵的,笔者称“价值驱动”。什么是“价值驱动”?“价值”为什么会“驱动”?能力也;能力为何物?质能关系、性能关系也;质能关系、性能关系为何物?“质能场(如引力场)”、“性能场(如化学场、生物场、社会场)”也;“质能场”、“性能场”为何物?当然是事物的存在与运动规律的出生地。——科学由此而产生也。
01、一切事物均是由后天演化而来的吗?
我们所认识、了解的这个物质世界是“先天固有”的,还是“后天演化”而来的?无疑,是后者也。于是,便有这样一个问题需要回答,那就是,我们所认识、了解的世界,“演化前”的物质是“怎么产生的”呢?无疑,是“先天固有”的了。所以,古代哲学家、思想家老子曾经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有一种混沌不澄的“气”状物质,在“天地”产生前就已经存在了。
如此说明,老子是现代“天体物理学”的祖师爷。如此当然也就说明,我们所认识、了解的这个物质世界均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演化”而来。现代天文学、物理学、化学都能证明,宇宙与恒星一样,也不是先天固有,都经历过“大爆炸”。不仅如此,就连生物、物种的产生、增殖等均有个“突变”过程。比如寒武纪生物“大爆炸”和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化等,均与聚变、裂变有关系。
当然,上述也不是说,除了聚变、裂变就没有渐变、量变过程,而是说传统哲学把物质当作“客观存在”不严谨。大家知道,哲学上讲的“客观”是指意识以外的世界,并不是说它们没有自己演化的历史。换句话说,由于物质、规律均“客观存在”,所以也就没有对“客观物质”和“客观规律”深入研究的必要。也正是由于如此,一些西方哲学人士把这种“客观存在”的提法称为“懒汉哲学”。
所谓“哲学上的物质”,就是在此基础上诞生的一个“怪胎”。物质就是物质,怎么会有“哲学上的物质”和“非哲学上的物质”之分别?“哲学上的物质”难道可以游离于“非哲学物质”或“自然物质”而独立存在?哲学是什么?无非是世界观、方法论,是人类意识的产物。既然是“意识的产物”如何来考量物质?如此,不是否定了意识与物质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岂不是唯心主义的?
怎样说才算科学或比较科学呢?笔者以为,应该采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态度,切不要说“哲学上的物质不同于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物质”,因为包括宇宙、星云、星系,生物、植物、动物、人类和分子、原子、粒子在内的物质都是具体的和有所指的。既然如此,传统哲学为何“抽象”出一个像上帝一样的“抽象物质”、“客观物质”呢?哲学难道就不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哲学为何要带上“抽象”的棉纱?
02、质量是由比它更小的能量凝聚而成?
笔者以为,只要没有把质量物质是“怎么产生”的问题解释清楚,就没有资格说自己已经了解了“什么是质量物质”。如此,笔者是否想说,自己已经把质量物质是“怎样产生”的问题搞清楚了?是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质量物质是怎么产生的?笔者以为,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质量物质都是由比它更小的质量、能量物质凝聚而成。要认识到这一点有一定难度,显然需要重新解释“质量”概念。
在未重新阐述、解释质量物质的概念问题之前,先认识一下具有一定质量的宏观物体是由什么构成的。笔者以为,凡是具有质量的宏观物体都是由比它更小的质量、能量物质构成,如宇宙由比它更小的星云、星系、星球构成;宏观生命体由比它更小的生物组织、器官、细胞构成;比如,分子是由比它更小的原子、粒子构成等。以上说明,所有的质量物质都是由比它更小的质量、能量物质构成。
关于这一点,可以说大家都是清楚的,压根就用不着笔者再做什么解释。如此,我们讨论这个问题又想说明什么问题?诚然,是为了说明,一个物质,不管其质量究竟有多么小和有多么大,它们都是由比它更小的质量、能量物质构成,甚至包括已经被“量子物理学”家们称为“量子”的那个“能量物质的基本单位”的“量子”在内。如此,是否可以说没有例外了呢?是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或许有读者说,并不是所有的“量子”都有质量,比如光子,它的“静止质量”就等于零。笔者以为,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认识。大家知道,被物理学界称为“光量子”的光子就是一种能量子,它是有质量的,尽管很小,小到了可以忽略不记的程度,但无论如何不能认为其无质量。学物理的人都知道,光子的静止质量为0(<7×10‐²²)。如果没有质量,人们不会用0(<7×10‐²²)表示光子的质量。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物质形式是由比它更小的质量、能量、性量物质构成,如……粒子组成原子,原子组成分子,分子组成细胞;行星组成恒星,恒星组成星云,星云组成宇宙等等;第二,如果无限地分解下去就会发现,某一质量、能量物质会变得越来越小,成为能量子。如原子由电子、原子核构成,中子可衰变为一个质子、一个电子、一个反中微子。
03、“存在”是一切事物的“第一需求”?
无疑,“存在”是一切事物、物质的“第一需要”,谁想剥夺事物、物质对“存在”的“需求”,运动就会产生。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亦然。为此,为了达到“存在”的目的,具有不同本质与性别差异的事物、物质常常会聚集在一起,构成一定的“结构物质”和形成一定的“结构机制”。如宇宙、星云、星系,生物、胚胎、细胞,分子、原子、粒子均不例外。当然,经济社会的存在形成也不例外。
“存在”为何是事物的“第一需要”?这是因为,所有的“运动”都是由于无法再继续存在下去引起的——表现为质能关系、性能关系的“不守恒”或“不能基本守恒”。于是,在“不守恒”的状态下,“运动”就成为实现质能、性能守恒和创立新的守恒关系的一种“手段”或者说“路径”。长期以来,由于传统哲学没有把上述问题搞清楚,把“物质”与“运动”并列起来,导致了“矛盾扩大化”。
将“同名”磁体对立起来,人们会发现两者是“排斥”的;可是,如果将抓住磁体的手撒开,那么,在自然状态下,“对立”和“排斥”现象就会消失,使“对立”的事物迅速吸引在一起。说明“对立”和“排斥”是有条件的,是“人为”造成的而非“自然法则”。如果要问为什么?我的回答是: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对立”和“排斥”都是暂时、局部的,而“存在”才是事物的“第一需求”也。
笔者以为,万事万物所以存在、发展和能够可持续发展,根源就在于其质能关系、性能关系是对称的、守恒的或者说是其质能关系、性能关系基本上是对称的、守恒的。严格地说,质能关系、性能关系就是它们能否守恒的关系,而万事万物的质能关系、性能关系也只有在基本对称、守恒的状态下才能够存在,否则就要发生转化。古典力学“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和“相对论”等均在证明。
那么,社会物质形式是否也如此?是的,回答是肯定的。比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称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就是一定的经济质量(使用价值)与一定的经济能量(价值),或一定的经济性量(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一定的经济质能(经济基础、生产力)是否对称、守恒也。反之,如果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与生产力不对称、守恒时,就会因不对称、守恒而发生转化。
04、相对中性是事物存在与运动的始点?
笔者以为,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从某一结构事物入手有事半功倍的效用,而凡是一个层次与意义上的结构事物均是“存在”的基础,且具有“模型意义”。如恒星、细胞、分子、原子等都是具有比较稳定的结构事物,恒星、细胞、分子、原子等也都具有“模型意义”也。大家知道,在自然科学上有“行星轨迹模型”、“分子结构模型”、“细胞模型”、“DNA(基因)双螺旋结构模型(分子层次)”……。
应该承认,“原子”、“恒星”等都是具有相对意义上的“存在态”或“稳定态”的事物,而事物的“运动态”或“转化态”就在此基础上建立。当然,这里讲的“存在”与“运动”,“稳定”与“转化”等都是相对意义上的或者说都是比较意义上的,并不是说它们是绝对意义上的“稳定”或绝对意义上的“存在”。而认识所以要从“结构”入手,一个重要原因是,所有的“剧烈变化”均离不开原结构。
大家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与其周边的电子组合而成,在一般情况下,原子是比较稳定的物质结构或者说原子是比较稳定的结构事物,如果没有突然的、剧烈的“构外物质”的介入,那么,原子就会长期地“存在”下去或保持原状。为什么?笔者以为,是由于从整体上看,不管是恒星还是原子都是“中性”的。当然,这绝不是说深入到其内部,组成其物质、元素都是“中性”,无“性别差异”。
大家知道,组成原子的电子、质子携带了等量的异种电荷——电子所携带的“负电荷”与质子或者说原子核所携带的“正电荷”是等量的,所以从整体上看原子向人们呈现出“电中性”来。其实只要是处于“稳定态”的物质存在形式都具有“广义中性”的基本特征,如果“广义中性”的特征被打破,那么该物质就会失去“稳定态”而进入“非稳定态”。如与原子相比,正、负离子就“不稳定”。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稳定态”与“非稳定态”的转化过程中,“中性事物”的作用常常扮演重要且关键性的角色。比如原子“核裂变”是由于中子的突然介入引起;再比如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与斗争过程中——僵持阶段——中产阶级的倒向,常常能起到决定性作用。也正是由于如此,在中国革命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一直团结中产阶级,“统一战线”被称为中国革命的“法宝”。
05、聚变和裂变是物质运动的基本程式?
笔者以为,世界上既没有绝对的两性事物,也没有绝对的中性事物,即不管是两性还是中性都是相对的——甚至包括处于“稳定态”的原子、分子、星系、星云……。这是由于,所有的中性都处于一定的时空环境中,而到了一定的时刻,就会由于环境的影响,使处于“中性状态”的事物、物质发生“性偏移”。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两性、中性都是相对于中性、两性而言,随时都在发生变化。
转化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渐进式”的,一种是“突变式”的,有时人们也把前者称为“量变”而把后者称为“质变”。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无论是量变还是质变,与转化事物所处的环境因素的变化有关。逐渐变化的体现为量变;突然变化的体现为质变。另外,还有一点同样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渐变或量变一般不引起结构的变化,突变或质变必然引起事物结构的变化。
再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否能够引起事物结构变化,是区隔渐变与突变、量变与质变的标志。“结构变化”简称为“构变”——体现为被否定状态,是新事物的产生过程和旧事物的灭亡过程。核物理学意义上的“裂变”和“聚变”,属于“构变”,是突变或者说是质变的表现。当一个“中子”以一定的质量、速度进入原子核时则产生“核裂变”,而两个以上原子的“裸核”结合在一起,属于“核聚变”。
诚然,“核裂变”和“核聚变”非原子的专利,生物细胞核同样也发生“核裂变”和“核聚变”的运动。大家知道,细胞一般是通过“核裂变”实现其增殖的。那么,细胞核是否也可以实现“核聚变”呢?当然,比如卵细胞受精的过程,就属于细胞的“核聚变”——形成胚胎,当然是更高层次与意义上的增殖。其实,“核裂变”与“核聚变”在星系、星云、宇宙的生成与演化过程中,同样有所表现。
什么是恒星、宇宙的“大爆炸”?难道不是裂变过程?只裂变没有聚变的恒星、宇宙能对称、守恒吗?恒星、宇宙为何要发生“坍塌”、“收缩”?“宇宙蛋”又是怎样形成的?难道不是广义的“核聚变”?人们凭什么说宇宙只有膨胀而没有收缩?在没有被证实之前,谁也不能得出这个结论。不仅如此,笔者经过长期研究发现——经济社会的物质形式也要经历广义的“核裂变”、“核聚变”过程!
06、时间和空间均是具体的和有所指的?
大家知道,空间、时间与具象的事物、物质始“为伍”的,世上没有“绝对的空间”和“绝对的时间”。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空间、时间是一定事物、物质的空间和一定事物、物质的时间,即空间和时间不能脱离一定的事物、物质独立存在。如“阴历”和“阳历”就是“地球人”以月球、太阳为“参照物”制定的,而地球上的不同国家也有“北京时间”、“东京时间”,因为有“国际日期变更线”。
当然,银河系也有“银河系时”,宇宙也有“宇宙时”等等。如此,以上也就说明,时间与空间的不可分割性。那么,时间、空间是什么?笔者以为,时间是对“物质运动”的描述,空间是对“物质结构”的藐视。诚然,时间、空间势必存在内在联系,即“时间是运动的空间”,“空间是凝固的时间”。如此也就说明,所有的时间、空间都是由一定的物质形式“组建”而来的,没有“非物质的时空”。
再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可以把“实物”、“时间”、“空间”理解为是物质“三要素”——“实物要素”、“时间要素”、“空间要素”。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实物”不一定是有形的、看得见的东西,因为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有形,看得见,摸得着。那么,如何鉴别物质?笔者以为,只要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的,都可以理解为“实物”。为此,笔者把上述称——“物质标识”。
也就是说,“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是检验物质的“唯一标准”,与人的意识有联系,但没有必然联系——不再以是否“客观存在”作为衡量物质的依据。意识这种东西实在“靠不住”,因而无法用它来考量“物质”。这样,“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就自然成为检验“物质”的“标识”。当然了,也只有“场”才能够将物质、时间、空间“统一”起来。
得到如下结论:世界既没有离开一定物质的时间,也没有离开一定物质的空间,即不管时间、空间都是具体的和有所指的,并通过一定形式的“实物场”表现出来——宇宙的、星云的、星系的、生物的、动物的、人类的、社会的、经济的、价值的、资源的、资本的、财富的、劳动的等等都一定是物质的。因此,人们要想对包括价值在内的物质进行考量,就不能脱离了一定的时间、空间和广义场。
07、“价值属性”是“物质属性”的体现?
在物理学研究中,有个专有名词——物质属性。什么是物质属性?笔者以为,物质属性不是别的而是一切物质所具有的“质能关系”和“性能关系”,或者说“物质属性”是“质能关系”、“性能关系”的“统称”。当然,也可以把物质所具有的“质能关系”和“性能关系”理解为是对“物质属性”的描述。诚然,“质能关系”、“性能关系”不仅是物理学研究对象,也是一切自然、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
在经济学研究中,也有个专有名词——价值属性。那么,什么是价值属性?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价值属性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然而,笔者却以为,价值属性这种东西不只商品拥有,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事物、物质普遍拥有。严格地说,事物、物质都具有使用价值和“潜在价值”,否则商品所具有的价值属性将失去来源。换句话说,商品的价值属性均是由非商品的价值属性转化而来。
当然,这里讲的“价值”是指“广义价值”。那么,什么是“广义价值”?笔者以为,所谓“广义价值”也就是物理学意义上的“质能关系”、化学和生物学意义上的“性能关系”的守恒与转化,体现为“广义能力”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广义能力”就是“广义价值”,“广义价值”也就是“广义能力”。总之,能力与价值没有本质区别,否则就不能给两者划等号。那么,笔者凭什么得出该结论?
第一,从狭义上说,劳动价值就是劳动能力的体现;第二,从广义上说,“化合价”就是原子在分子结构中的结合能力的体现;第三,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存在的虽然不一定是合理的,但存在的一定是能力的体现,否则它就不会存在,更谈不到发展;第四,大物质吸引小物质,小物质吸引更小的物质(万有引力)和电磁学、生物学、化学意义上的“同性相斥”与“异性相吸”也是能力的体现。
物质质量与能量、物质性量与能量为何要“守恒”,不守恒时为何又要发生“转化”?难道不是由于要实现自己的使用价值、价值?难道不都是为了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能力、价值吗?而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经济学上的劳动价值、能力,资本投入的价值、能力,与上述这些“广义价值”相比又是何等的渺小啊!当然,价值也有自己出生的地方,也需要由不同的物质形式来决定,有其运动的规律。
08、质量、能量对应于使用价值、价值?
上述我们了解到,“物质属性”是“价值属性”的体现,那么,“物质属性”又是怎样体现“价值属性”的呢?笔者以为,要想认识到这一点,就需要了解“物质属性”的构成与“价值属性”的构成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物质属性”所以是“价值属性”的体现,有其本质、内在、必然的“对应关系”。换句话说,如果两者不存在“对应关系”,那么“物质属性”就不可能体现“价值属性”。
大家知道,“物质属性”是由质量物质、能量物质构成,体现的是两者的关系;“价值属性”是由使用价值、价值构成,体现的也是两者的关系。如果“物质属性”是“价值属性”的体现,那就说明在物质质量、能量和使用价值、价值之间必然存在“对应关系”,否则就谈不到“‘物质属性’是‘价值属性’的体现”。如此,是否再说,笔者业已发现“物质属性”与“价值属性”的内在“对应关系”?
是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物质属性”与“价值属性”的“对应关系”如何?第一,物质质量等于使用价值。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所谓“质量”,其实就是指它的“使用价值”的;所谓“能量”,其实是指它的“价值”的。如此,当然也就是说,“质量物质”对应于“使用价值”,“物质能量”对应于“价值”。如此,笔者凭什么说,物质质量对应于物质的使用价值,物质能量对应于物质的价值?
大家知道,学过物理学的人都知道,质量越大的物体其引力也就越大,引力与两质量物体的乘积成正比,与两质量物质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试问,引力是什么?当然是产生引力这种物质的使用价值了。而从经济学的角度上去看问题,一个产品质量的好坏,也与其耐用程度、使用效果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产品是假冒伪劣的,对人体具有危害性,那就不能说,其“质量好”。
再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产品的质量、物质的质量都是产品、物质能力的体现。仅仅是由于人类给“能力”或“价值”赋予了“利益”的含义,才使“使用价值”与“物质质量”之间和“能力”与“价值”之间产生了认识上的差异,而从自然的、物质的角度上去看问题,这种所谓的“差异”原本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是“因人而异”、“因物而异”的。但是,绝不能因此而否认它们的“对应关系”。
09、只有价值才能把物质世界统一起来?
传统哲学认为,矛盾是物质世界的运动源泉。笔者以为,这种认识实在片面,而且也没有把物质世界运动的“源泉”问题搞清楚,并且还是导致“矛盾扩大化”的哲学根源。那么,物质世界的“运动源泉”应该是什么?笔者以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源泉”不是别的,正是“广义价值”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万物因价值而生,死为价值而先生”。如此,是否就没有例外?是的,回答是肯定的。
第一,由于所有的物质质量、能量、性量都存在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使用价值、价值又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第二,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价值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具有不同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势必产生“价值差异”,“价值差异”的积累与负积累是物质存在与运动的力量源泉;第三,物质存在与运动均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第四,物质的运动规律均产生于“价值场”。
试问,宇宙、星云、星系为什么要运动?是由于它们均存在使用价值(质量)和价值(能量)关系;生物、植物、动物为什么要运动?是由于它们均存在使用价值(质量)和价值(能量)关系;人类、人类社会、经济事物为什么要运动?是由于它们存在使用价值(质量)和价值(能量)关系;资源、资本、财富为什么要运动?当然也是由于它们存在着使用价值(质量)和价值(能量)关系了。
难道就没有“例外”了吗?是的,笔者甚至认为,只有“广义价值”才是绝对的,其他则都是相对的,包括物质、运动等都是相对的。诚然,这里讲的“价值”一定是“广义”的,如果站在“狭义”的角度上去看问题,“价值”也具有相对性。而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当然应该属于“相对价值”范畴了。正由于如此,马克思称非本企业职工创造的剩余价值称“相对剩余价值”。
也就是说,价值所在,物质之所在也;价值所不在者,物质便转化也。试问,什么叫做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生物变化、人类经济社会的变化?难道不都是“价值属性”的“变化”?再问,有哪一种“变化”不是因“价值属性”的“变化”引起的?当然,更换一下角度,比如从物理学的角度上去看问题,我们也可以把“价值属性”的“变化”理解为是“物质属性”的变化,因为两者无本质区别!
10、用价值解释“相对论”为何更科学?
尽管价值或者说能力需要物质来决定,并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可是,谁也否定不了,“我们所认识、了解的这个物质世界均是由价值统一起来的”——这个结论的成立。这又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虽然价值或者说能力需要物质来决定,并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也不能否认将这个世界统一起来的、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价值。这是因为,价值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正是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能力!
什么叫“万有引力”?什么叫“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为什么当“质能关系”、“性能关系”不守恒的时候就要发生质能、性能的转化?如果没有或缺乏力的作用,上述这种定律成立吗?是与物质质量与能量没有关系,还是与性量物质与能量没有关系?力是什么?难道不是性量、能量物质释放的结果?“相对论”为何叫“相对论力学”?也就更不要说“古典力学”、“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
大家知道,力的大小、作用点、作用方向被人称为“力学三要素”它们都与力有关!而“力学三要素”所体现的也正是质量物质的“广义价值属性”!当然,“广义价值属性”也就是“物质属性”,因为物质属性这个范畴说得就是物质质量的大小和能量的大小以及它们的关系(物质属性是物理学的一个专用名词)。再问,是惯性与力没有关系还是加速度与力没有关系?空间为何弯曲?时间为何放慢?
诚然,是由于能力的问题或者说是由于“广义价值”的问题而造成的。当太阳光经过水星“近日点”的时候,每世纪为什么会减慢43’’?道理很简单,这是由于太阳光的运动能力或者说“光价”受到水星引力的制约,或者说水星使其周边的空间发生了弯曲,也就是说在相同的时间里太阳光走过的路程更遥远了些!换句话说,就是消耗的能量或者说消耗的价值更大些!——用经济学多好理解!
同样的光速走过不同的距离,对于接收这些光线的人们来说,用的时间当然不同——因为产生了广义的“价值差异”,或者说相对于光能来说,客观环境使其产生了相对于观察者来说的“负价值”。当然,这并不是说,绝对意义上的“光价”没有了,而是说多消耗了。这是经济学何等伟大的和令振奋的发现——笔者就怪了,为何我们一些所谓的伟大的物理学家、瑞典皇家科学院,竟然没有发现!
11、一切科学都是为了获取“广义价值”?
笔者经常会情不自禁地问自己:人们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创立各种科学、各种理论?或许有人会说,当然是为了把物质世界上的事情都“整明白”。这话说得对不?不能说不对,因为科学就是为了把问题“整明白”才建立起来。可是,笔者却以为,这句话还是没有说到“根子”上。为什么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因为人们之所以想把问题“整明白”,目的不是为了“整明白”而才去“整明白”的。
那么,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笔者以为,就是为了获得经济学意义上的那个“价值”。或许又有读者会问,难道人们之所以要创立各种科学,都是为了获取“经济价值”吗?是的,回答是肯定的。人们为什么非要把一些问题“整明白”?因为只有把问题给“整明百”了,才能“走对了路”,也只有“走对了路”,才能够避免“犯错误”。那么,什么又叫“犯错误”?当然是失去“价值”或产生“反价值”。
首先,“走对了路”,可以获得更大的价值,因为可以节省开支、节约时间,当然也都能体现价值属性。其次,“少犯错误”,目的也就是为了多创造价值和节省时间、空间、开支。总之,人们不管干的什么事都是为了实现价值、创造价值、体现了价值。是“蒸汽机”的发明不是为了创造价值,还是“流水线”的发明不为创造价值?毫无疑问,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科技、发明都等都势必与价值有关。
换句话说,如果不是为了实现价值、创造价值、体现价值也就没有科学技术的产生、存在与发展也。反正笔者找不到一种科学的产生、存在、发展不是为了实现、创造、体现价值的。如此,当然也就说明,价值这种东西不仅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也同样是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共同的研究对象啊!如此,人们为什么说《易经》是“万经之首”,为什么说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为什么没有人说经济学是“万经之首”?为什么没有人说经济学是“科学的科学?为什么会弃经济科学的“统治地位”于不顾?大家知道,从严格的意义上说,经济学、管理学就是“价值学”,所谓“价值是经济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而管理学又是专门制造、打磨这颗“价值明珠”的“加工厂”也。如此也就再一次说明,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在内的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科学都是为获取“广义价值”!
12、万事万物在场的作用和制约下运动?
只要细心观察人们就会发现,万事万物均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从小的方面说,夸克、粒子、原子、分子均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发展,否则比它更小的物质就不会凝聚在一起,形成更大的物质形式;往大里说,生物细胞、胚胎、生物器官和宏观生物体也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发展,否则也就不会构成生物世界。
换一个角度,劳动、资本、商品等也都有属于自己的市场,而人类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传统等均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场、经济场、文化场的作用与制约,当然包括“生物圈”。大家知道,在地球和其周边有一个“生物圈”的存在。试问,“生物圈”是种什么东西?毫无疑问,它不是别的,正是“生物场”。还往大里说,地球系、太阳系、银河系又是什么?难道不是场?宇宙难道就不是场了吗?
以上说明,只要是物质均是以场的形式存在。诚然,也是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发展并转化着。有例外吗?没有,反正笔者是找不到一种,如果谁能给我找到一种,那就说明此理论不成立。在读者给我发来的帖子里,有人说我的理论没有跳出“经典力学”。笔者不这么看,因为“场论”讲“质量与能量关系”,“经典力学”产生后的“相对论”、“统一场论”、“规范场论”等都研究“质能关系”。
严格地说,“真空”同样是一种形式与意义上的场,因为“真空”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环境,而这个环境不是别的,正是“真空场”,也就更不要说世界就没有绝对真空。大家知道,物质在真空状态下会有“真空能”产生(零点能),真空能当然也产生于场。由于人的大脑也由脑细胞、脑酞等物质形式构成,所以“脑物质”的运动才形成了意识、思维,意识、思维当然也产生于“意识场”、“思维场”。
诚然,这里讲的“场”是“广义”的,与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为了说明问题,笔者把它称为“广义场”——不仅包括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场,也包括社会科学意义上的场。把科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广义场”的意义在于:第一,场不是别的,正是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物质运动规律的出生地和死亡谷;第二,可避免和减少唯心主义倾向的产生——因为“广义场”即“广义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