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其他
理论经济学研究不可或缺
作者:张挥    发布:2006-07-06    阅读:2376次   
    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综合国力明显提高,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果。经济实践的不断深化亟待寻求一般经济理论指导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客观上对理论经济学发展提出了紧迫任务。
    在目前的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由于劳动价值论等传统政治经济学观点在解释和说明市场经济诸问题上都不够理想,理论经济学正面临严峻挑战。市场导向的经济利益驱动作用已经使研究资源向应用经济学大幅度倾斜,如不尽快调整,必将在经济运行的某个关节点上,由于理论经济学滞后引起的一般理论缺项,使整体经济无法健康发展。
    理论经济学研究不可或缺,在任何时期都是这样,特别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更为重要。
    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理论经济学的呼唤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国家基本按照商品价值确定其价格和实行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人为地消除了供求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商品基本实行等价交换,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与计划经济“相安无事”表现出一种表面的平衡与和谐。
    但是,当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时,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市场经济现实的尖锐矛盾就暴露无遗了。
    等价交换是对实证意义上的各种不等价交换的抽象,是规范性表述。并且,对现实中价格与价值背离的解释是“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这些认识无疑都是正确的。问题在于,当某种商品的价格波动到价值以上且达到一定量时这种商品的生产就吸引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反,当价格波动到价值以下且达到一定量时就排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这一正一反的过程中,吸引或排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作用都与价值本身无关,真正起作用的是这部分波动的价格。同时,传统理论认为自发地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比例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当然,这并不是马克思本人的说法,最早源于前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价值规律支配市场经济的说法也源于此,这是对价值规律认识上的误区。
    学界深入探讨劳动价值论的实质是为了消除价值规律的误区,只是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没有上升到价值规律的更高层面罢了。
    谷书堂、刘占年(1995)说:“目前在不够清晰的经济学科分类表上,政治经济学是作为二级学科与西方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发展经济学、金融学等学科居于并列地位,从而出现了学科划分上的一个特殊现象,即作为一级学科的经济学缺位现象”,这种认识准确且富有见地,一级学科的缺位就是支配市场经济的理论经济学的缺位。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对于中国经济学的呼唤曾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中国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实际上是应用经济学,因为它是扩大了的区域经济学。但学界对中国经济学呼唤的实质是对理论经济学的呼唤。
    二、学者要突破社会对理论经济学研究冷落的逆境
    改革的实践对中国经济学的呼唤达到一定高潮后逐渐衰落下来,其原因是理论创新的热情毕竟代替不了理论创新的过程。同样,学界对于理论经济学的探讨达到一定的热度后也逐渐冷了下来,最为典型的就是对劳动价值论的探讨。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从那以后,有关劳动价值论的研究曾一度繁荣,后因没有实质性进展,由“门庭若市”变为“门庭冷落”,理论经济学研究也从此冷落起来。
    我国的经济学家们大多不再关心理论经济学研究了,纷纷进入应用经济学领地,为政府献计献策,为企业出谋划策,固守在理论经济学领地的所剩无几了。如果说我国应用经济学家数不胜数的话,那么,似乎没有哪位愿说自己是理论经济学家了。这样下去,理论经济学研究必将凋零。
    究其原因,主要是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研究成果取得的难易程度有天壤之别。要在理论经济学领域取得科研成果,不仅需要研究者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聪颖的天资、水滴石穿的毅力,还需要有不计功利、甘于寂寞、默默为国家为人民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
    社会对理论经济学研究的冷落,无论是什么原因,对于从事这项研究的学者来说都是逆境。而真正有作为、有远见、有胆识的学者必须突破这种逆境。
    第一、要有广博的理论功底。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西方经济学、古典经济学理论、我国古代经济理论、管理理论、哲学思想史等等,要有透彻了解,并能从总体上把握。这样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居高临下地透析各种理论的优劣对错得失,结合现实进行科学抽象,才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通过具体把握一般,形成能够对经济实践足具指导作用、能够作为政府政策基础的一般理论。
    第二、要有扎实的方法论基础。方法论是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成果的结晶,是人类赖以发展的宝贵财富。既要应用前人的方法论有新的发现、发明或创造,又要通过发现新的方法而实现新的发现、发明或创造。不仅仅是理论经济学,人类其他所有的先进科学文化的发展都有赖于方法论的应用和新方法的发现。我们时代的最伟大的发明是发明了发明的方法。继承和发现新的方法是实现理论经济学创新的方法论基础。
    第三、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是科研选题必备的能力,能否选择重大课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洞察能力的强弱。敏锐的洞察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传统政治经济学不能有效指导市场经济的症结所在。比如我们在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前提下,必须充分认识不同的劳动创造不同的价值,当然不能局限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的范围内,还必须扩展到其他的劳动中去。生产商品体的直接劳动与为了使商品以高于其价值的价格销售出去所付出的间接劳动(如市场调查、预测与决策、科学管理、技术革新、广告宣传等)的区别,以及具体间接劳动与抽象间接劳动的区别,特别是区别它们在商品中所形成的相应的特殊价值,不能区别这些不同的劳动在商品中形成的不同价值,就不能使人们对劳动和价值认识的可观察变量有所增大,无法实现可观察变量向可控制变量的转化,自然不能实现劳动价值论的理论突破。
    第四、要有突出的发明创造能力。发明创造欲望是发明创造能力的不竭动力,具有强烈的发明创造欲望,只要方法得当,就可以转化为突出的发明创造能力。发明创造能力强的人,往往在他们所熟悉的方方面面都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发明创造;他们能够深刻认识幽默或漫画创作是创造性思维的体操,终生不可或缺;他们在刻苦钻研本学科前沿课题的同时,高度重视在其他学科可能获得的新发现或新发明。不能设想一位连创造性幽默话语都说不出的学者,惟独会在本学科有所造就。
    在发明创造的过程中, 还要具备捕捉灵感的能力。发明创造的能力与捕捉灵感的能力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应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第五、要有敢于献身科学的牺牲精神。付出在应用经济学研究中取得十项科研成果的劳动和精力,在理论经济学研究中可能一项成果都难获得,这也是理论经济学研究受冷落的重要原因之一。献身于理论经济学研究的学者必须具备牺牲精神,甘于清贫,能耐寂寞,不为名所动,不为利所惑,目标专一,持之以恒,长期积累,偶然得之,才能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敢于献身科学的牺牲精神还包括具有真理性意义的科研成果可能不被当代社会所认可的心理准备,即可能遭遇科学蒙难的心理准备。
    从事理论经济学研究的学者,只有具备以上学识、能力和精神,才能突破社会对理论经济学研究冷落的逆境,为人类做出较大贡献。
    三、社会要高度重视理论经济学研究的政策性引导
    理论经济学对应用经济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没有理论经济学的突破,就没有应用经济学的大发展。没有理论指导的经济是盲目的经济。理论经济学的突破属于重大突破,必将引起经济学领域的长足进步。理论经济学研究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如果说应用经济学研究可以以市场导向为主,那么,理论经济学研究必须有政府扶持和政策性引导。
    第一、保证理论经济学研究的科研经费。理论经济学研究的选题相当艰难,一旦选出,其学术价值比较容易论证,因为社会科学的价值尺度比文学艺术更明显。因此,在科研立项方面应有宽松的政策环境,在科研经费方面要有保证。纠正科研领域中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的偏向。
    第二、支持理论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出版发行。学术著作出版难是多年来困扰研究者的难题,理论经济学著作也是这样。很多书是自费出版,没有发行渠道,书出来了,难为众人所知,发挥不了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三、建立和完善理论经济学研究成果的鉴定机制。目前的倾向是立项的科研成果鉴定易,未立项的科研成果鉴定难;学界内的科研成果鉴定易,学界外的科研成果鉴定难。要从根本上克服重专业轻业余的思想,科学史上有许多重大发明或发现是外行完成的,因为外行更缺少思维定势的束缚,日本的内行们陷入久攻不破的困境时,往往去找外行商量就是这个道理。同时,在鉴定过程中,不可收取高额鉴定费,以防把一些优秀科研成果拒之门外。国家应责成专业部门负责此项工作。
    第四、充分发挥理论经济学优秀人才的重要作用。在人才使用方面要克服本末倒置的做法,即不看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片面强调年龄、学历、职称、学位和外语等等,这些外在条件是为完成优秀科研成果服务的。只要热爱社会主义,只要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就应该得到重用,这才符合党中央的不惟学历、职称、资历、身份、主要看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的人才观。人才能力与实际岗位的严重错位是当今社会最为严重的浪费,远远背离节约型社会的客观要求。
    总之,学者如果能够突破理论经济学研究受冷落的逆境,社会能够重视理论经济学研究,创造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必要的政策性支持,理论经济学研究就会出现百花盛开的春天。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卫生局 电话:0464—8669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