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产业经济
身价倍增为何还要愁眉苦脸?
作者:张建平    发布:2006-07-28    阅读:2381次   

中国有句民谚,“人怕出名猪怕壮”,其中含义决无解释必要了。但是细想起来,这句谚语其实只是说说而已,其中道理多不足为信。猪并不会去思考“壮”的后果,而人对于名利的追逐却是古往今来都不遗余力的。

逐利是人的一种本性,而经济学也是以趋利避害的理性人作为其学术对象的。因此,正常的情况是,人们对于身价倍增这种现象应该是欢迎态度的。某公司上市之后股票价格一路猛进,媒体立刻就会追捧说公司的老板某某现在的身价已达N亿之巨,某公司一夜之间早就多少多少的亿万富翁千万富翁百万富翁等等,言词之中不乏羡慕和褒奖之意。同样,如果某人手中持有这家公司的股票,也一定是乐不可支。前些时还有某知名人士出面说中国股改的成功与否要以股票市场是否走牛为判据,虽然这种说法从经济学理论上是幼稚加错误,但是,但无疑是符合所有股民的正常心态的。

不仅股票,在其它商品市场上一般也是如此,这种情况几乎没有一个例外的。比如你购买了黄金作为投资或保值之用,如果黄金价格一路看涨,你一定会庆幸自己的投资眼光和陶醉于投资的成功。如果有例外,则行为人就不是理性人了,当属非正常情况,而经济学是不去、也无能为力去研究心理不正常的行为现象的。

但是,近些年来中国人在房地产市场上的表现却让人对上述正常现象表示疑虑了。房价的飙升,不仅仅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同,却招来了前所未有的批评,设置被指责为压在老百姓头上的三座大山之一,而且是最沉重的一座。

近日,北京现代商报的一篇《国研中心研究报告称土地成本激增是房价上涨主因》被新浪财经“理财”栏目的编辑把标题一改,以“谁是房价上涨的元凶”登在了新浪财经的首页上面。文中写道“在我国商品房销售价格中,土地成本所占比重为8%13%之间,工程造价为62%68%之间,土地、销售费用及利税等其他因素为32%38%之间。2001年到2005年间,住宅土地交易价格指数上涨了49%,住宅价格也上涨了30%”。

绕有趣味值得一提的不是其中的数据可靠性(各项最低成本比例相加超过了100%),而是这篇文章的标题变更本身。显然,新浪网编“篡改”标题的做法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但是,无形之中也着实反应出了民众当前对于房价的态度,至少在网编看来民众的心态是如此这般的。

显然,批评房价居高不下的人言词当中的“老百姓”不会包含房地产商和建材行业的从业者,他们当然不会抱怨房价上涨,房地产牛市会带动整个产业链走牛,他们求之不得,要不当初就不会投资于此了。但是是谁依据什么把这个为数不小的人群开除于“老百姓”行列之外,就不得而知了,似乎这个“除名”是被许多人默认的。

自古“买卖心不合”,经济学理论不可以依据买卖一方的表面言词进行理论分析。价格的高低是交换双方达成的交换比例,不是强加于交换双方的东西,既然是两情相悦,就不应该在有微辞,而旁观者就更没有发言权了。那些手中拿着几十万在楼盘销售处彻夜排队的“穷人”们是不是也在真心抱怨房价太高?“彻夜排队”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他们实际上是愿意接受这种价格?否则他们的行为就太难以用心理学给予解释了。

中国的“老百姓”都是天当被地当床露宿街头吗?当然不是,虽然露宿街头的流落乞丐是一直存在着,但也不属于那些自称“老百姓”者之列。换句话说,“老百姓”们都有房子栖身,都是房产的拥有者(当然房子有大有小有好有坏贫富有别),你一定不会怀疑,那些支着帐篷排队买房的人也都有他们自己的家。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或者认知,即当一个人拥有一件商品之后,总是希望看到这个商品随后的价格上涨而不是下跌。比如有人在买到东西之后,还会继续关注其它商场同一商品的价格,如果看到比自己买的价格高,就庆幸和得意自己买到了便宜货,相反,如果看到其它商店的比自己的买价低,则会后悔自己多花了冤枉钱。商品房也是如此,如果你今年买到了房子住上了房子,随后看到房价急升,自然会庆幸自己买的早,少花许多钱。

房地产市场也是一个系列商品的市场,有高端也有低端,有别墅也有平房。一般来说,当房地产市场走强的时候,二手房也会随着新开发的房市的走强而走强,出现整体价位上移的现象。

的确,持有商品的人都是希望商品涨价,这样就会具有出让的更多机会和收益,而尚未持有而需要持有的人当然希望商品降价。那么现在,既然中国老百姓绝大多数都有房子住,大家手中都有房产,现在手中的房产涨价了,本应该像股民看到满盘飘红时那样欢呼才是啊,为何要愁眉不展叫苦连天呢?为何要对房子涨价持否定态度呢?

有一种见解是:大多数人持有房子不假,但是这不是商品,是为了自己居住而非倒卖,卖出去自己住在哪里?是的,大多数人是自己房子自己居住的,但是,涨价之后毕竟是其具有更多的转让出售的机会和可能性了,因此还不能说自己住的房子就注定不是商品。我有一亲戚住在深圳地王的边上,地王大厦建成之后,他原本几万元获得的房子现在变成了上百万的身价。我去探望亲戚,他对这个飞跃式的涨价感到十分高兴。亲戚退休了,赋闲在家,我建议他把房子卖掉,拿着上百万回家养老,因为老家山清水秀,盖个独院也不过10万元,剩下的钱足够两个老亲戚养老了。

事实上,在中国经济发展最为迅猛的广东沿海城市和城镇的原居民其实都从房地产涨价当中得到了巨额的实惠,来源于房地产及其相关商品涨价的收入是广东当地居民的一大经济来源。

或许有人说,怒斥房地产涨价的这个“老百姓”队伍当中有些人是无房者,住在租来的房屋里,新房价格狂涨,二手房价格也会水涨船高,租房的费用也会随波逐流。因此他们是纯粹的房价上涨受害者。

或许是吧。但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考量。其一,没有自有住房的人在中国老百姓当中所占的比例到底大到什么程度?有没有构成受大山压迫的民众基础?其二,解决缺乏租房经济能力人群的居住问题,是依靠市场还是依靠政府?

第一点无须多讲了,我自己给出的判断是这不是一个问题。况且有数据表明,中国老百姓自有房的比例甚至比美国的还要高。第二点,任志强给出的建议是应该由政府负责。任志强这个意见我觉得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市场是由具有相互支付能力的交换双方构成的,从来都不会去考虑没有支付能力的“穷人”的问题的。但是,奇怪的是不仅仅“老百姓”们把任志强骂得满面污血,死乞白赖地要赖在作为商人的任志强身上,连某些自称精通经济学理论的人也以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自由的理由认为应该从市场角度思考对策。

人人都想过上更好的生活,这种愿望没有一点错。但是,如果把对以自己能力所不能达到的生活水准的企盼变成一种对经济制度的抱怨的话,这其实不是经济本身所能给予满足和解答的政治意愿了。

那么,实际上存在的抱怨潮的根源究竟何在?难道真的是空穴来风无事生非无理取闹?你能告诉我,你家的房子更值钱了你为何还不高兴吗?

 

当然,事实上我们当前面对价格的变动问题也不是见涨必杀,也有对降价大加不满的情况。

近两年,国家实行“惠农政策”,粮食价格的上涨据说使得大陆农民得到了不小的实惠,有人还将此归结为沿海地区闹民工荒的一个原因所在。前几天,国家总理到俺们洛阳,解决了一个果农进洛阳城卖桃子困难的问题,这则消息26日登载于新浪首页之上。前不久看到一则让人辛酸的报道,说山西运城瓜农的西瓜最后只能以2分钱的价格出售,瓜农几乎血本无归,农妇李爱芳因此上吊自杀。在国家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取的倾斜政策之后,似乎大家都对农产品的涨价报以赞同的态度。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家对人人都要吃的农产品的涨价持赞同态度?

洛阳桃子的案例具有明显的制度人为因素,搁置边上不谈,但是西瓜的事情可以说是市场运作的结果。对比房地产的价格问题,我们就会提出疑虑:为何粮食价格上涨是好事,而房子价格上涨就有元凶存在?为何房价下跌会被认为是好事,一定要以宏观调控促其下跌?为何西瓜便宜就不是好事?即便是以“多数原则”来做判断,为何大多数人买到便宜的房子是好事,而大多数人都能吃到便宜的西瓜却不是好事?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认为,价格的数学描述是一个区间形态的变量,其特征就是波动。大家都清楚,作为交换比例的价格是由交换双方共同决定的,选用哪一个交换变量作为分子分母是人为的,这在市场上就表现为交换双方对于价格的“高”和“低”的判断总是相反的,这个比例对一方是涨,对另一方就是落。因此,不存在涨好还是落好的问题。那么是不是只要波动就有问题?当然不是,波动是正常运动,说明交换双方对于所交换的两种商品的价值判断在发生变化,即作为人的认知结果的事物价值在变动。因此,在正确的经济学角度来看,价格无所谓高和低,价格的变动趋势也无所谓好和坏。

一个法律专业的朋友给我的解答是,价格涨落的确没有好坏之分,因此,对于自由交换来说,不应该用具有道德内涵的经济政策进行干预。但是,这个西瓜两分钱的问题实际上已经不是经济学问题了,而是包含着明显的同情和怜悯等道德因素在其中。因此,不能从经济学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阅读链接:

1:西瓜2分一斤,瓜农上吊自杀 http://www.cfan.name/news_view.asp?id=668

2:谁是房价上涨的元凶 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lczx/20060726/01252762893.shtml

3:房子、票子和我们的日子 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6605

4:房价VS股价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6697

5:房价过山车,谁在着急 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