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年会 -> 2005年年会:“发展: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
2005年中国经济50人论坛年会纪要--谢平发言
阅读:107112次   
    谢  平(论坛成员、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多年以来,经济学家对收入分配的研究确实不够。80年代、90年代有人作了连续几年的跟踪样本,写了很多很好的关于收入分配的报告,好像这几年这样好的研究大家都不做了。最近我注意到,好像研究社会学的人对收入分配政策研究得特别多,好像把咱们的“行当”给抢了,他们出了好几本很好的书,去年社科院社会所也有几个收入分配的报告。
    我对几个事情比较迷惑,第一个是数据。关于收入分配的数据始终比较混乱,各省出的数据不一致,两个总量数据是明显的,个人所得税猛涨,储蓄存款猛涨,这两个数据是和个人收入直接有关的数据,这几年完全是超幅度的涨。但是我们缺乏家庭的、微观的、横断面的数据,调查出来都不真实,而根据微观数据的结论,地区差异大,好像都有疑问。我们现在缺乏个人收入分配的数据,我觉得做得很不够。另外我也从自己的观察中对收入问题得出这么几个结论,大家看看成立不成立:
一个是汤敏说的,中国人对自己状况的主观判断除了绝对贫困之外,对自己的满意程度不仅是看绝对收入多少,主要还是看他和别人的比较。收入分配是主观函数,是自己收入的衡量,不仅看绝对,而且是看自己和邻居,和认识人的比较,你买了这个东西,大家都在猜测这个人的收入是多少,而且衡量满意程度,这是比较特殊的东西。
还有一个,我觉得中国人对自己未来收入的预期都比较低,很多人对自己未来的收入低估了。比如,很多人住房贷款都是长期的,我们从几个样本可以看出来,很多人对自己的未来收入比较低估,但是后来他们发现自己的收入比原来估计的多,结果不少长期贷款的要提前还贷。按照莫格安尼的周期理论,每个人对自己的收入预期是准确的。但是中国不是这样,大家对自己的收入预期不准确,在不准确的情况下就会低估。
还有一个就是,刚才讲到收入政策本身是对人力资本的定价。在我日常接触的人当中,我发现中国大部分人对自己能力都是高估。最近我和来应聘的人谈工资,我说你认为应该给你多少钱?结果他给出的主观价格跟我估计的价格差距特别大,当然这是一个样本。大部分人对自己的定价过高,如果是这样,很多人对目前的收入状况就会不满,这样的人特别多。
 
    有一点我非常赞同,对非货币化收入,也就是基本保障制度,比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我们国家的差距不应该太大,应该平均化,现在这方面差距太大,主要是制度性原因,这完全和个人能力无关,完全是制度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