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崛起的中国能否重写世界经济版图
作者:章玉贵    发布:2006-08-15    阅读:2720次   
    没有话语权,中国只能忍受二等公民待遇
    今日的世界经济格局,实则可分为金字塔形的四级:位于塔尖的自然是美国,享受特等公民待遇,其在制定和修改世界经济规则中居主导地位,可以狂妄到以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的地步;位于塔上半身的则是西欧和日本以及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享受一等公民待遇,他们可参与制定和修改世界经济规则,但有时要看美国眼色行事;位于塔下半部的就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可能还包括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他们的未来发展虽难以限量,但在当前的国际经济情势里,他们的发言机会还很少,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被动接受既有的世界经济规则,从这个角度来说把他们划为二等公民还有点勉强;位于塔底层的当属阿富汗、利比里亚等数十个最不发达的国家了,贫穷和动乱是他们的最大特征,他们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毫无地位可言,之所以能够引起世界注意,或者是因为部分国家的地理位置对美国等列强来说十分重要,或者是因为本国的动乱太多经常引发大规模的人道主义危机以至国际社会无法袖手旁观。
当然上述对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许会有争议。因为在不少人看来,中国早已是世界五大力量中心之一,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目前已经超越了英法等老牌世界经济强国。应该说中国已是世界经济新贵,初步具备了世界经济强国的特征,为什么还说中国只是世界经济领域里的二等公民呢?
    其实,一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高低不仅取决于竞争对手和自身经济实力的消长,更要看该国的实力成长能否改变世界经济力量的对比,能否打破既有的世界经济规则。不如此,只能说明该国的实力成长仍处于量变阶段,质变的要件尚不具备,该国只能接受既有的世界经济规则的约束。事实上,尽管中国经济近年来以令发达国家眼红的速度在发展,但看看中国在世界初级产品定价上少得可怜的发言权,看看中国在主要技术标准领域的几乎一片空白,看看中国在世界贸易规则谈判中的看客地位,看看中国在主要国际经济组织中的从属作用,人们大概就不会惊讶于中国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二等公民地位了。
    因此过高估计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地位是无意义的。人们也不必太在意《参考消息》经常刊登的外国媒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溢美之词。重要的是中国必须认清自己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真正位置,并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发展经济,尽快增强国家的经济竞争力,这样才有可能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谋求在世界经济事务中的更大发言权。
    中国崛起势不可挡,发达国家再难回避中国
    事实上,中国经过改革开放28年来的辛勤耕耘,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尤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这十余年里中国的经济实力增长最为明显。这中间美国图谋独霸世界忙于发动战争,四处点火,其超级强权的霸气不可一世,但至少在现在看来美国人是犯了力量使用过度的错误,他的经济实力其实是相对削弱了;而矢志走向统一的欧洲尽管初步实现了货币统一,政治上也加快了融合的步伐,但欧洲领导人显然低估了统一的艰巨性,更忽视了美国破坏欧洲走向统一与强大的险恶用心;至于野心很大口碑不佳的日本,在这十几年中给世人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除了日渐老迈的经济以外还有他谋求政治与军事大国的种种冒险举动。相形之下,并不张扬的中国以其开放的心态,庞大的市场空间以及日渐完善的法制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经济规模犹如滚雪球似的扩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国家敢于忽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可以宣称其在讨论重大国际经济问题时可完全撇开中国。
    中国正在不动声色地扩大经济影响力
    事实上,如果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中国近几年来其实一直在不动声色地扩大自己在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影响力。
    大陆正在加紧整合两岸四地的经济力量,一个以大陆为中心的大中华经济圈已初步形成
    中国大陆领导人深知,大陆能有今天的经济成就,海外华人资本尤其是港澳台资本功不可没。而在全球经济加速一体化的今天,大陆完全有必要整合两岸四地的经济力量,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各自的经济优势达到互补双赢的目的,另一方面还能够为处于相对衰弱期的港澳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增强他们的经济竞争力。当然大陆的最终目的是构建以其为中心的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大中华经济圈,成为抗衡欧美,比肩日本的世界四大经济中心之一。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个以大陆为中心的大中华经济圈已初步形成。香港、澳门和内地都已在CEPA的框架内进行整合,经济一体化趋势已不可避免;而大陆和台湾虽然政治局势日渐紧张,但是政经背离的现象却越来越严重,台商对内地的投资持续不断。目前长期居住在内地的台湾人已逾50万,并呈快速上升趋势。可以预见,在大陆经济发展的磁场效应下,台湾资本必将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流向大陆,对大陆的经济依赖势必越来越大,两岸最终走向经济统一并非没有可能。
    另一方面,中国还利用难以抗拒的市场魅力,辅之以日渐成熟的经济外交,寻求双边和多边共赢,亚洲经济领袖气质业已显现。
    中国初步树立自己在亚洲的经济领袖地位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当时作为亚洲经济老大的日本并没有表现出经济领袖应有的责任与热情,倒是经济实力只有日本四分之一的中国在自身遭受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并向东南亚国家慷慨解囊,从而为缓解危机稳定地区经济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也因此获得了周边国家的高度信任。此后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与多数国家的持续低迷形成鲜明对比,但中国并没有利用自己迅速上升的经济实力压缩周边国家的发展空间,而是通过施展日渐成熟的经济外交,寻求双边和多边共赢。如今中国不仅与东盟十国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2010年前建成拥有17亿人口的庞大自由贸易区确定了更加明确而具体的目标、范围、措施和时间表,而且进一步密切了与中亚国家以及蒙古的经济联系,与主要竞争对手日本和韩国的经贸关系也处于历史上最紧密的时期,甚至与宿敌印度也展开了前所未有的系列谈判,两国似乎正在加速告别过去的不快。
    当然,中国的雄心还不止于成长为具有责任心的地区经济领袖上,中国还致力于使自己成为世界经济规则的主要制定者与修改者之一。目前全球经济强国的技术竞争正在变成标准之争,谁控制了一项技术的全球标准,谁就博得一个巨大的市场。中国作为一个后起大国,在掌握技术标准方面已经落后许多,目前要做的是奋起直追。事实上中国正在尝试通过制定自己的技术标准以及开设大豆、铜、石油期货等一系列动作来扩大自己在世界经济领域的发言权。尽管这方面的努力可能会受到来自发达国家的打压或抵制,但鉴于中国十分庞大的市场空间以及深不可测的经济潜力,加上中国的政治大国地位,预料中国完全有可能在未来十至十五年之内摆脱世界经济规则被动接受者的状态,成为与欧盟与日本并驾齐驱的经济主导势力。
    中国可能成功,但面临两大挑战
    但是正像攀登珠穆朗玛峰要防止雪崩一样,中国在迈向世界经济强国俱乐部的过程中同样不能忽视路途的艰险。事实上透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的持续不振,亚洲四小龙经济所遭受的重创以及强大的欧元的跌宕起伏,似乎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腾飞之路注定是不会一帆风顺的。
    首先,中国仍是一个身体不够结实的经济巨人,短期内难以脱胎换骨
    一国的经济实力若要达到足以改变世界经济力量对比的程度,不仅取决于其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国际上一般认为至少应为5%),更取决于该国的综合经济竞争力(笔者认为至少应位列世界前15名)。若以此来判断,则中国的差距仍非常明显。不妨打个形象的比喻,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像速生木的生长,长的非常快,但不够结实。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基本上可以归结为粗放式的,增长的质量比较差,增长的可持续性令人怀疑。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都将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低层,中国企业整体技术力量还很薄弱,企业经济效率不高,竞争力不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可与沃尔玛、GE、微软、丰田等世界顶级企业抗衡的中资企业。已经入选世界500强的十几家国有企业主要是从规模上达到了世界级企业的标准,若以品牌、技术、管理、盈利水平等综合指标来衡量则与世界级跨国公司尚有巨大差距。例如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尽管已是世界500强企业,从规模上看完全称得上是世界级银行,但在花旗和汇丰眼里,中行和建行只是一个浑身是病须仰赖国家信用和政府输血的庞然大物,短期内尚无法挑战他们在世界银行业的领袖地位。而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更是中国经济的最大软肋。目前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是: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对外技术依赖较深,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 主要靠进口。在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的核心专利上,中国基本上受制于人;在一些关键技术,尤其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如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中国主要都是依赖进口;在近年来热得发烫的集成电路行业,国内企业的普遍特征是核心技术高度依赖国外厂商,有专家估计一旦国外停止供应核心技术,国内企业15天之内就会停产。
    其次, 既有经济格局异常牢固,列强不会轻易出让经济版图
    中国要改变世界经济版图,既要看自身的实力成长,还取决于主要发达国家的意愿。而主要发达国家基于各自国家利益的考虑,一般不会轻易让中国成为与其平起平坐的经济巨人。
    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的繁荣强大就意味着自己的相对衰落,意味着中国迟早要进入原来由他们控制的势力范围,甚至有朝一日中国会提出改写现存的国际经济规则,这是他们不愿看到和难以容忍的。但是他们也知道中国崛起的大趋势看来是很难改变的了,因此必须在中国经济还不十分强大之前,利用他们操控的国际经济秩序对中国施加各种压力和干扰,以图削弱中国经济的快速上升之势,尽可能地维持现有的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国际经济格局,或者利用现有的规则尽可能地压缩中国的上升空间。
    其实,从近期某些国家围绕人民币升值以及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所采取的一连串动作就可勾勒出中国经济的未来逆险图。这个看起来并不十分复杂的经济问题,其背后逻辑就是主要经济强国并不欢迎与其并不那么同道的中国在经济上的日渐强大。至于个别国家在中国开拓国际石油市场方面对中国的竭力打压更使其遏制中国经济发展之心昭然若揭。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正在采取各种措施试图控制中国经济。其中以中国为目的地的跨国投资最为隐蔽,也最为危险。尽管从经济学意义上看,跨国投资是国际资本追逐利润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正常的国际资本流动。但就接受国来说,外国资本对本国重要经济领域的巨额投资会导致本国丧失对该经济领域的控制,而中国目前就面临这样的情况。长期以来,尽管跨国公司的大量涌入为中国带来了较为先进的技术与管理,促进了就业与税收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本土企业,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但另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中国在从汽车到微电子再到感光以及制药等诸多工业领域已经或正在丧失主导权,而且正在失去对其他领域的主导权,这是十分令人担心的事实。
    本文原载台湾《经济前瞻》(第1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