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评价与分析
作者:汪同三    发布:2006-08-16    阅读:4724次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从上半年的情况看,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保持了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价格比较稳的良好局面。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改革开放,认真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结果。分析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总结宏观经济工作的经验,可以为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更大成绩、确保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奠定基础。
 经济发展总体形势良好
 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平稳较快,企业效益继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国内外需求比较旺盛,经济发展总体形势良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GDP在连续3年增长10%左右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增长率又达到了10.9%。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都保持着较快增长:今年上半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现价增长了1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现价增长了29.8%,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了23.4%,为全年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创造了条件。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政策得到逐步落实,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夏粮获得丰收,全年农业生产有望继续取得好成绩,为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生产较快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31,748亿元,同比增长17.0%;实现利润629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8.31,比去年同期提高13.87点。
 国家财政税收形势较好。前5个月财政增收超过5000亿元,增长率高达22.8%,为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居民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增长幅度都超过了10%,全年城镇新增就业的目标已经完成过半,对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大。
 市场价格基本稳定。虽然经济增长速度较高,但价格总体水平保持稳定,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属于相当温和的水平。投资品价格上涨幅度与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也为中长期保持总体价格水平稳定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值得关注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可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主要是:投资增长偏快,货币供应量偏高,对外贸易顺差偏大,房价上涨过快,以及能源消耗过多、环境压力增大等。它们有的是长期以来已经存在但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有的是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新出现的,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积极解决。
 与消费需求增长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仍然偏高,投资增长仍然存在反弹压力。2006年1~5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3%,高于去年同期水平近4个百分点。从投资的月度增长数据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一定的增速反弹态势。2005年我国经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产能过剩,其直接原因是2003年部分行业特别是上游产业部门的过度投资。产能过剩会造成相关产品价格下跌,库存上升,企业利润减少,亏损增加;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可能增加银行坏账,加大潜在的金融风险和社会就业压力。然而,2006年以来,产能过剩问题似乎并没有出现严重后果,表面上看,工业快速增长,企业利润也有较大幅度上升。这是因为,目前过快增长的投资吸收了一些原来过剩的产能,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产能过剩问题。但投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消费需求增长速度的状况如果不能得到扭转,不仅不利于保持“合理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这一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任务的实现,而且可能引致新一轮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
 与生产增长速度相比,货币信贷增长速度仍然偏高。目前货币总量增长较快,2006年5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9.1%,增幅比上年同期高4.4个百分点,连续12个月超过央行设定的预期目标。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同比增长1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3.6个百分点。货币供给的过快增加造成信贷的过快增加,截止到5月末,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1.16万亿元,同比增长16%,增幅比去年同期高3.6个百分点。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约为1.78万亿元,同比多增了7939亿元,而央行全年的信贷投放指标仅为2.5万亿元,前5个月就达到了全年计划的71%。
 M1和M2两个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仍延续背离的趋势。M1和M2增长率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存款结构的变化,构成M2主体的银行存款的增长率远远高于构成M1主体的活期存款增长率。此外,基础货币增长率的逐渐回升,也成为M2增长率快速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贸易与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导致国内基础货币大量投放,加大了货币供给的压力。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尽管个人、企业、商业银行持汇额度和头寸均有所放开,但市场主体多倾向于短期结汇。“双顺差”不断转变为外汇储备,中央银行需要以外汇占款的形式大量投放人民币资金,扩大了人民币供给。货币供给的增长又通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机制转化为货币信贷的增长。2005年“宽货币、紧信贷”的金融格局,在今年一季度转变为“宽货币、宽信贷”。
 “双顺差”继续扩大,对外贸易不平衡压力加大。上半年我国外贸出口增速为25.2%,仍高于进口增速3.9个百分点,顺差达614亿美元,同比增长54.9%。贸易顺差大幅度增长进一步加剧了对外贸易不平衡。贸易顺差激增的原因在于:国际经济形势较好,国内生产能力过剩,企业出口愿望强烈。前些年投资累计形成的加工生产能力现在逐步释放,使得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迫使企业努力扩大出口。而我国出口中加工贸易比重大,较少受国内限制因素的制约,只要存在外部需求,加工贸易出口就可快速增长。此外,出口退税政策等也刺激了经济对外需的过度依赖。而近两年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一直处于高价位,特别是近期国际油价再度暴涨,致使进口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进口需求。过大的贸易顺差,一方面造成贸易摩擦大量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内需求某种程度的不足。经济对外依存度高也加大了经济增长的风险。造成贸易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特殊地位,因而短期内迅速调整、实现贸易平衡的难度很大。从长期来看,应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努力实现贸易平衡。
 房地产行业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高度重视。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在现阶段,房地产业中存在的房价上涨过快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中低收入阶层的基本住房需求,而且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构成潜在威胁。由于目前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基本来自金融机构,买房者的资金大部分也来自按揭贷款,在房价上涨过程中一旦资金链条断裂,就可能引发房地产危机和金融危机。当前的房地产问题突出表现为市场化过度以及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严重不足。国内外的经验告诉我们,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应被视为“准公共物品”,需要政府承担住房保障的责任。帮助中低收入阶层解决住房问题,是调控房地产价格水平重要且有效的措施。
 此外,能源消耗过多、环境压力增大的问题也很突出,需要我们更加重视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努力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
 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
 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它们是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深层次矛盾在相关方面的表现。投资增长过快会直接逼迫信贷增加,会炒热房地产业,过度投资形成的过剩生产能力会形成出口的压力;过多的信贷直接为增长过快的投资提供资金条件,促使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和出口的较快增加;而“双顺差”的存在会形成增加货币供给的压力,吸引境外对房地产业的投机资本,同时也会诱导投资的增加。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强政策配套,争取实现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总体最优,以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根据目前的形势特点,需要在信贷、投资、外贸、房地产等方面出台必要的调控政策。在信贷方面,应注意加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预见性,充分发挥和利用好利率和汇率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在投资方面,应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在调整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上的作用,同时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防止出现新的产能过剩问题。在对外贸易方面,应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出口退税结构和规模,控制能源消耗大、环境成本高的产品出口,认真贯彻保持外贸基本平衡的方针,努力实现进出口的基本平衡。在房地产方面,应最严格地控制土地供给,进一步发挥好各级政府对房地产业的监管作用,将帮助中低收入家庭解决好住房问题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注意把短期问题的解决与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特别是要与“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等原则和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保证“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执笔:汪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