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讲坛 -> 2005年长安讲坛
石油需求与国家行为
演讲者:盛洪    时间:2005-04-20    阅读:52652次   
 
 
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中国经济政策研讨会》
第七十九期
 
石油需求与国家安全
 
主讲人:盛  教授
天则经济研究所 所长
 
    很抱歉,我稍微来晚了一点。原因可能大家都能猜到,就是路上太堵,为什么会堵呢?是因为有车。为什么有车呢?是因为我们中国人都逐渐富裕起来了,大家都在买私家车。前几年,据说北京每天增长一千辆车的消费量,今年降下来了,大概每天也在500辆左右,我不知道具体的数字。这个理由跟我们今天讲的题目非常相关,汽车是烧汽油的,汽油是一种石油产品,今天的题目是“石油需求与国家安全”,听上去好像是一个很遥远的问题,但是在我们的身边的一个问题。
    “石油需求和国家行为”应该说是中国正在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面对的问题。我发现最近一、两天交通堵塞的程度更严重了,我原来上班需要40分钟左右,现在大概得一个钟头,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了。其结果就是导致整个中国对石油需求的迅猛增长,2002年以来,应该说中国的汽车拥有量在迅速增长,有一个比较综合的数字,就是2003年我国已经进口了9000多万吨原油和2800万吨成品油。2004年这个速度又在加速度,2004年我们进口了12272万吨原油和3700万成品油,这个数字又在上一年的基础上继续增长。中国逐渐成为一个消费石油的大国。有些专家说,到2005年中国将有一半石油需求依赖进口,这一现象应该是意义深远的。,美国对石油的进口依赖度还没有达到50%,当然中国和美国不太一样,美国是一个富有石油的国家。那么这个现象我们怎么去分析呢?
 
美国生活方式对应的生产方式工业化的特点
 
    首先,这样一种大量消费石油的形式是一种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非常典型的美国生活方式。至于这种生活方式是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我们不应该作价值的判断。我这里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概括,美国生活方式就是汽车、别墅加高速路,别墅可能叫house,中国人可能叫平常居住的地方,和别墅不太一样,总而言之是大房子,有汽车不止一辆,加上高速路,高速路连接了全国,这种生活方式应该是它的很多优点,很宽敞、舒适、快速。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就是小桥、流水、人家,中国过去古诗词里面的意境,可能很多传统文人都向往这种意境,很雅致,很有趣味,很安静。至于哪种方式更好,这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重点是,美国的生活方式对应了一种生产方式,这个要注意。生活方式不是任意的,生活方式对应它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是自工业化以来的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应该说它不是朴实的,而是非常特定的。这种特定的生产方式,表现为自动机和机械的大量使用,大规模的生产和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就是所谓的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含义。这种汽车的消费方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是对应的,这种工业化的特征是什么?应该说它有很多特征,有技术上,有制度上的,有文化上的,我总结了两点:
    第一点是大量消耗不可再生的资源,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煤和石油都是不可再生的,或者说再生也可能,得等几比万年,对人来讲几乎是不可等待的,这是它非常独特的地方。而传统生活方式是不一样的,传统的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是马,马是可再生的,它吃的草也是可再生的,马也不需要高速公路,相对来讲技术上的要求并不高。
    第二点,工业化与军事工业、从而与对军事霸权的争夺紧密相关。我们现在接触到的主流的西方近代史其实是西方中心论,它带有很大的辩护色彩,包括我们中国的主流的一些东西都是如此。它的逻辑就是,西方工业化的发展,从轻工业走向重工业的发展过程,先有棉纺织厂,有对棉纺织的需求从而形成重工业,这个说法是很牵强的。,蒸汽机是西方工业革命的标准,在大概177几年,瓦特改进蒸汽机的时候,当时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到了182几年、183几年的时候才真正从纺织业开始普及。,一个企业或者从一个经济上来讲,这么长的时间是没法让发明者坚持下去的,因为50年的时间作为一种投资来讲是不可容忍的。可以解释的是,蒸汽机是为军事工业服务的,当然这是个假设,我们还没有大量的证据,但我发现西方的文献这方面的内容很少。但是我们可以猜测,这方面西方人的坚船利炮是在这个之前的,包括鸦片战争进攻中国的这些坚船利炮,实际军事装备才是最早的机器,杀人机器。所以我觉得这是要明白,利用这种坚船利炮才真正解决了跟中方的竞争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
    这里举个例子,印度纺织业的垮台。印度的纺织业曾经称霸全世界,大家可以看看博罗代尔的书,后来博罗代尔得出一个结论:印度纺织业是被英国的工业革命带来的廉价纺织品给竞争下去的,这是谎言。我们也可以看看斯塔夫里亚诺斯的《全球分裂》,里面有一段描述写得很好,说印度纺织业是在英国殖民以后,操控了印度的国家主权,为印度向英国出口纺织品设定了非常高的关税,而将英国向印度出口的纺织品设定了非常低的关税,这完全是军事暴力的结果,不是英国人真正能成功的。还有一个例子就是鸦片战争,不用我多说,经过鸦片战争,英国打败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其实在这之前,如果靠竞争力英国是竞争不过的。因此,现在的工业化和军事工业及军事霸权的争夺紧密相关。
 
石油产品的市场失灵
 
    回过头来看一下石油产品,石油产品它不是一般的商品,它有特殊性。第一,它是自由资源;第二,它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可耗竭的,而且作为一种资产,它不是可以不断再增长的。你拥有一片树林,树木每年还可以再成长,而石油埋在地底下,油田的储量是不变的,所以它是可耗竭的自然资源。同时,它是不能随着时间而增长的一种资产,但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对于人来讲,应该怎样对待这样一种可耗竭的自然资源呢?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时间上恰当配置,因为这是可耗竭的。石油烧掉了就没有了,关键在于在时间上怎么安排,什么时候烧掉多少油,去开采多少石油,要有一个安排,这个安排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跨越世代的去分配石油的消费,在它将要被消耗的一刹那被一个成本相近的替代能源所替代,这是最佳的时间配置。
    但是一般人来讲,在现在的这样一套市场制度下,一般人所做的决策恐怕不是这样,最简单的道理就是,现在的市场价格是现代人经过交易后形成的一个均衡。现代人有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叫正的贴现率。这个词比较专业,简单的解释就是认为今天消费比明天消费要好,换句话说,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都是这个意思,就是今天比明天要好。我能今天享受就不明天享受,这是一个所谓正的贴现率。但是从跨越世代的角度来看,每一代人的价值是一样的。作为现代人,你可以说二十年以后的同样的消费和今天的消费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不耐烦等到二十年以后,但是二十年后你儿子的消费跟你是同样有价值的,也就是说,下一代人跟这一代人的消费,其效用价值没有区别。从这个意义来讲,跨越世代的贴现率是零。也就是说,消费不见得是现代的消费好,应该说什么时候消费有个比较好均匀的分布,什么时候消费它应该是等价的。但是因为决定市场价格的因素是现代的人,市场价格只能是现代人根据眼界范围内的供需信息做出反映,因而从长期低估价格,或者说低估价值。现代人所做出的决定会更倾向于消费不可再生资源、可耗竭的资源。我觉得这是一个结果,所以在这个时候来讲,市场是失灵的。但是怎么才能做到把石油能够在跨越世代的时间上做一个最佳配置呢?
    我这里举了布堪兰的一个主张,很有意思。他在《私人产权和公共使用》中讲到一个假设情景,如果有很多平行的公路,公路之间是竞争的,而且每条公路都有所有者,他们会竞争,竞争到没有利润为止。但是这个时间有可能导致的是,不是一个资源最大配置的结果,可能会由于过度的提供了道路设施,而把价格降到了非常低的水平,当然也会造成拥堵等一系列现象。这个时候布堪兰就说,其实有一个最好的方法,可以最佳的来配置这些公路资源,就是这些平行公路全由一个垄断者来垄断,应该说它的寿命很长,他可以把价格定在一个最佳的水平上。这个时间垄断者可以把价格定得更好,因为出于他的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同时他也会把价格定到能让大家能够非常顺利的通过这条公路,而不至于造成拥堵。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讲,在石油领域,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很有可能有一种纠正市场失灵的做法,就是一个垄断者给石油定价。在历史上就一直有这种趋向,应该说有石油工业竞争非常激烈的时候,也有这种垄断的趋向。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洛克菲勒,他很明白石油工业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情景,所以他总是力图在整合石油工业,但是最后他的垄断帝国被美国政府给拆了,因为美国有根深蒂固的反垄断倾向。还有一个例子也很有意思,1931年美国经济大萧条,在德克萨斯州发现了一些新的油田,结果需求大幅降低,供给大幅增加,石油价格大概降到了每桶10美分以下,最低是2美分,远远低于成本。这个时候德克萨斯州政府介入,他们宣布了东德克萨斯州的油田出现叛乱,派军队进驻油田,命令所有的油井关掉,其实它是为了维系它的价格,所以在美国像这样一个有自由主义经济传统的国家,它都有这样的情况。美国到了1933年,还没有完全走出大萧条,美国又设置了关税,建立了更多的配额,禁止“热油”交易,“热油”就是配额之外的油。
欧佩克引发了国际政治经济学问题
    当然今天的垄断者是欧佩克,今天的石油价格不是市场价格,是欧佩克垄断最后形成的一个价格,它不是竞争性价格。这张图是欧佩克对石油价格的影响,但也有些人说,是不是过于夸张了,但基本上是如此,当欧佩克增加产量的时候,价格就逐渐跌到谷底,它要减产。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价格又回升了,在这个点上其实还在减产,到了很高的点,又开始增产了,到了高点又在减产。就是说石油价格应该说是受欧佩克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欧佩克的建立不是为了使人类更好的来在时间来配置石油资源,它是有它的政治目的,欧佩克是为了对美国和西方世界施加压力,第一次石油危机就是它要向美国进行石油禁运。当时阿拉伯国家跟以色列在打仗,美国很明显的支持以色列,据说美国人本来安排运送物资的飞机晚上到以色列,但由于天气原因,折腾到白天才到,阿拉伯国家一看,你这么明目张胆的支持以色列,我们就要对你石油禁运了。所以这是欧佩克在这样一个国际政治背景下发挥作用,其实它成立是很早的,原来就是一个人家不把它当回事的俱乐部,根本不起作用,但是现在它确实在国际政治中发挥了作用。当然结果是好的,使石油价格升高了,但是这种升高其实引起一个收入分配的问题,这里叫国际政治经济学,欧佩克的出现是瓜分了原有的石油的租金,这样欧佩克就被西方人、美国人恨之入骨,美国人认为全世界的石油都是由它来操纵,欧佩克对它的重新分配,这里讲的是租金的概念。
    这里讲两个概念,一个概念叫极差地租,就是好地和坏地的极差,如果投入一样,好地由于它地理位置好,那么它的成本就低,坏地可能地理位置不好,成本就高。其实这个概念同样可以用在石油上,有些油田的开采成本非常低,而且交通便利,这样它的成本很低,比如像伊拉克油田的成本是全世界最低的,这大概是美国侵略伊拉克的原因之一,伊拉克遍地都是石油,大概是2.5美元一桶,价格非常低。当然还有另外一个例子,就是中国大庆,现在已经快弹尽粮绝,每桶是17.5美元,假如说中国大庆是最差的油田的话,这之间的极差地租就是应该是15美元。
    还有一个概念叫经济地租,但也有人说,是绝对地租,还不是很恰当,应该很接近,大家可以像绝对地租那去理解。经济地租的概念是经济学的一个术语,是因资源稀缺而形成的租金。也就是说,它跟成本无关,因为稀缺,所以价格上涨。比如现在50美元一桶,假如我们认为现在最高的成本价就是17.5美元的话,这个经济租就是32.5美元。原油的价格就是包括经济租。

欧佩克税与西方国家汽油税

    在国际政治中,对于地租的分配是国家间的一种力量对比,应该说不单是一个企业和企业之间的谈判,它要去争夺极差地租。产油国和石油公司经过几十年的磨合,对于极差地租的分配是对半平分。最开始做交易的时候,比如美国人在中东发现石油,它都是个别谈判,逐渐的产油国知道石油的价值,看到他们怎么赚钱,最后形成一个规则,就是对半平分的规则。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事情,基本上是对半平分的规定,但是也不一定,因为这个谈判不是非常标准和非常规范的一种谈判。这也和国际政治相关,比如像美国的实力,而且美国、英国这些国家的石油公司出去谈判,其实美国政府都在做后盾,它不是很简单的商业谈判。这个经济租的分配就更复杂了,是军事政治实力的对比,严格的来讲,它不是简单的由石油市场来决定。
    在西方国家一直有汽油税,美国一直有,汽油税的概念类似于征收经济租赁。比如说在美国的汽油是4块人民币一升,其中大概有1块钱是汽油税。其实早期美国的汽油税是相当高的,它一直也在增收。西方国家也明白,这么便宜的石油,其实它有很大一块稀缺性价值,那么它就用这种方式来征汽油税。西方国家同时管欧佩克,因为它形成了垄断然而控制产量,而使价格上升值的这一块叫做欧佩克税,它认为是征税了,我觉得这个概念非常准确,因为它既不是由于欧佩克各个国家由于生产上的努力,也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而是由他们的垄断力量决定的。产油国因为成立了欧佩克而获得垄断力量,通过降低产量提高价格所获得的一部分经济租,他们瓜分经济租,这两者之间是互有消长的。很多美国人说,如果欧佩克官员到美国去,我们就把他逮捕,因为它违反了《反垄断法》,其实他们是非常愤恨的。
 
 
 
 
 
 
 
 
 
 
 
 
 
 
 
 
 
这张表是美国联邦和州的汽油税的一个表,从1918年到1961年,最后一行是经过调整的,因为要剔除通货膨胀率,美分,它有一个解释,就是说这个后面是不变价格的,大家可以看到这一行。刚开始价格是很低的,最高是60美分,67美分,这个是很高的,50、60都有,但是到了大家可以看到,到72年以后就在逐渐下降。72年是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机,就是欧佩克产生作用了,是欧佩克国家拿钱拿多了,它为了平抑价格,美国政府就会把这个税再往下调,后面就会更低。看到了81年、82年是第二次石油危机,那个时候更严重了,价格涨得更厉害了。
经济租分配的历史
在西方石油公司主导石油价格的时期,西方国家政府征收较高的石油税,刚才讲的例子,将大量的经济租据为己有。当欧佩克在1973年动用石油武器以后,油价的高涨才将部分经济租转移到石油输出国那里去。由于油价上升,石油进口国相应的降低汽油税,从而形成对经济租的新的分配。例如美国汽油税曾在二十世纪到三十世纪达到高峰,各州平均为每加仑75美分,这个数字是很高的,一直到60年代,汽油税仍保持在50美分以上,1973年以后,到第二次石油危机,降到不足30美分,72年美国的汽油税率为30%多,到81年是10%,到2002年又稍微回升了一点,22%,是因为国际油价又稍微降了一些,这是一个方面,就是石油的特点。
    另外一个方面,石油是战略物资。使用石油的军事设备,其机动性要比其他能源要高得多。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决定了战争意义的胜败。一战期间,法国一位将军临时征用3000辆出租车运送兵员,在巴黎击溃了德军,据说这是第一次用烧石油的运输车作战。二战时期,隆美尔在北非,他是一个非常天才的指挥官,一路进击,但是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不听补给官的劝说,因为石油快没了,而补给线非常长,最后被英军包围,大概突围还需要三公里,剩下的油还能跑两公里,差一公里,他就输了。
    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日本和德国是贫油国,德国搞的是合成油,后来美国专炸德国的合成工厂,德国就不行了,飞机飞不起来,汽车跑不动,这不能说是决定性因素,但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烽火连三月,石油抵万金。如果从战略角度看,石油的价格又不能市场来衡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所以在战略上有很多考虑,包括直接占领富有石油的地区和国家。这是日本在二战后所做的事情,它占领东南亚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石油,包括德国在进攻的时候都是这样,破坏和轰炸敌方的能源,毁掉对方的能源基地,截断石油运输线路,摧毁其石油管道,动员盟友和友好国家对敌国实行禁运,都是战争的辅助手段,但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这跟中国传统的战术是一样的,你攻击对方运粮草的部队,其实是一回事,你没有粮草了,也打不了仗。草是马吃的,草对于这个马就跟石油对于战争的机动车是一样的。所以一个国家要想占有优势,就必须尽可能的控制石油的生产、运输和分配。尤其是一个大国,若想全球称霸,就要有控制整个世界石油的能力和机制,它要直接控制油田和运输,也要有能力保护重要的运输通道。你要想称霸全球,你必须要做这样的事情,不然的话你就没有这样一种机动性的军队,你就做不到,所以这是很重要的。
从美国生活方式到帝国行为
我们一开始讲的是美国的生活方式,现在讲帝国行为。对石油的控制,应该说从对大众日常出行的需要,走到了国家行为。这不是一般的公民能够决定的,也不是一个企业和若干企业能决定的事情。它在战略物资这个层面上是市场失灵的,这个时候,它变化一种国家行为。也就是说,依赖于经济的、政治的和军事的综合实力控制石油。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事实上很多所谓大国,他们的石油公司绝不是单纯的商业机构,它跟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看一下英国,英国人很早就明白石油的战略地位,丘吉尔在二战前就发现这个问题,所以他就强调要把英国海军所依赖的能源从煤转向石油,所以英国很快就搞了一个政府控股的公司,叫英国波斯公司,它来负责从中东和很多国家去获取资源,英国海军部作为它的主要客户签了一张二十年的需求定单。
    美国和英国不太一样,美国基本上是所谓的民营企业经营石油,但是它绝不是单纯的民营企业,它后面有政府的支持。美国还要用本国的和国际组织的政治影响与石油输出国去交涉,有很多外交官,尤其是在石油输出国的这些外交官,做大量的这样的工作。还可以用国际组织来施加压力,像西方七国。还有在战略中考虑这个问题,支持与其对立的民族国家。当然这个说法我们很容易想到的例子,就是中东的例子。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它有很多复杂的因素,有对犹太人的同情,有美国的犹太利益集团,这对中东国家是一种削弱。还有一种就是将本国的舰队和军事基地部署在石油运输出道上和石油产地附近,能这样做的国家也只有美国,也是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重要条件。所以这个就是美国在做的事情,大家要知道石油背后有很多东西,它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军事基地?为什么这么多的舰队?包括对伊拉克的入侵,不能说是唯一的原因,至少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动用国家力量在全世界争夺资源,这是一种特殊的帝国行为,而美国的生活方式和美国的国家行为是有内在经济联系的,它不是分离的,不是可以任意选择的生活方式。去年布什再次当选,他有很多理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很多分析,当然有一个原因就是石油的原因。老百姓选举他没有道德标准,老百姓选举是当下的选择,你的政策和你这个领导人对我是不是有利。老百姓看眼前,所以很简单,美国人就是喜欢美国这种生活方式,但是如果没有充足的石油供给,就没有美国的工业体系,也就没有美国人的汽车、别墅和高速公路的这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对于很过美国人来讲,尤其中产阶级,就向阳光和空气一样,他们不能习惯于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比如你请他去欣赏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方式,他可能不习惯。
    这种生活方式就是一种文化,甚至变成了他的本能。所以他们会支持那些给他们提供更便宜汽油的那些总统,而反对那些不能给提供便宜汽油的总统,当然这是一个原因。我这里不是在分析美国大选,美国的政治制度是有些缺陷的,比如说美国的公开的活动就是那些利益集团到地方去游说,去劝他们通过那些法案,还有那些利益集团可以对传媒进行操纵。比如说美国的三大电视网,背后都有利益集团的,有的是军工集团。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美国的行政部门,美国总统和他整个政府班子,利益集团也可以通过竞选上台,代表他的利益集团。应该说他们可以把有些利益集团,像石油集团和军工集团的主张放大了。但是我觉得美国的制度还是有其制衡机制的,它是一个民主机制,如果这些人不能把自己的利益说成美国人的利益,不能说成是广大人民的利益他们也不能成功。所以我觉得某种意义上来讲,对石油的这样一种考虑是布什再次上台的美国国内的一种合法性。
美国的帝国行为得不偿失
    但是,从我们的角度来讲,我们并不羡慕美国的帝国行为,我认为是得不偿失的。因为这样一种决定,无论是从选民还是利益集团,他们基本上是眼光短浅和看得比较近的,比较窄的,这是民主政治的一个巨大的缺陷。它只看眼前的不会看将来的,或者是只看自己的利益不会看别人的利益,对于选民来讲,他们可能比较短视。因为大家要知道,投票这件事情,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哲学家,也不是每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他不可能够分清楚一个人行为背后的经过若干个环节达成的一个结果,它只能看到一般的结果,这是老百姓的一般的投票,他只能这么投票,我们不会有更高的期待。利益集团很显然只能简单的看自己,甚至可以损害别的美国人,但是它只要自己获利了就可以,所以这样一种政治制度它是有缺陷的。他们只想获得便宜的石油,或者是从石油中获得巨额利润,而不考虑更广义的成本和美国的全局利益。所以,美国的帝国行为带来很多负面的东西:
    美国的石油战略影响它的中东政策。尽管美国很想扮演中立调解员的角色,但是从它的石油利益出发,总有一种冲动利用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对立来牵制中东。所以美国不可能提出永久解决阿以冲突的和平方案。这个结果带来了整个伊斯兰世界对美国的仇恨,我觉得这简直是太得不偿失了。美国在许多产油国和输油重要通道附近建立和保持强大的军事基地和舰队,这不仅要花费巨额的成本,还要招致各国人民的敌意。2003年开始伊拉克战争更是激起伊斯兰人民的愤怒。你建立军队,你保卫自己是好事,但是不可避免的跟驻在国会产生冲突。比如韩国人就恨美国人,为什么呢?因为美国军队在哪都是横行霸道的,他们是很傲慢的。
    其实这不是一件好事,这种军事存在本身就让人反感。这些仇恨会带来对美国的对抗和攻击,减少美国人的安全感,世界上一个最富的国家却缺少安全感,不能不是一种悲哀,况且还要为保证安全投入更多的资源。你通过唯利是图的国际政策,通过军事存在维系这套体制,但是不要忘记它所带来的成本。应该说美国人的安全感至少不是很高的,经常会受到攻击。所以依赖军事力量、国际战略和政治权利建立起来的石油政治体系是十分脆弱的,靠强权维系的体系不可能自我运转,它是靠对他所损害的人们的压制而运转起来的,这些被压制的人无时无刻的不想动摇这个体系,一旦这个强权有所疏忽和削弱,就有人起来破坏这个石油供应体系,帝国就会被撼动,因为它是建立在石油上的。
中国面临石油战略的选择
    现在我们把话题转会到中国,我们现在要到了做决策的时候了。我刚才讲,应该说中国人很崇拜美国,中国人很多人误以为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就是现代生活方式,是唯一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而且现在我们很多人,很多中产阶级已经基本上达到了这个目的,有一部车,甚至两部车,郊外有一栋别墅,北京这种情况是很多的。我们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很接近美国人,我也经常担心中国人都在追求大房子这个现象,中国人好像不能像美国人那样住那么大的房子,因为中国确实人太多了,人口密度太大了,美国相对中国来讲地广人稀,中国人也这么做,我想有一种模仿美国的情节在里头。
当然生活方式是个人选择的,但是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美国的生活方式,导致对石油需求的迅猛增长,这就不是个人的事,而变成了国家的事情。所以这两年我国的决策层非常关注这个问题,石油安全成了战略家的热门话题,我们在新华书店能看到很多关于石油安全这方面的书,中国政府把石油问题也当成一个外交的任务。中国政府和石油公司都在四处出击,去年胡锦涛和哈萨克斯坦签订的铺设石油管道的协议,就是供应石油的长期协议,大概是每年一千万吨。我们还在东海勘探石油和天然气,还跟俄罗斯在讨论石油管的问题。
    去年我也在关心这个事情,因为去年我们应喀什地委的请求,帮他们做地质发展战略。喀什这个地方是一个战略要地,有人说可以打通新疆喀什到巴基斯坦白沙瓦的铁路,这确实是一条战略通道,因为现在只有公路没有铁路,就不好运石油的,可能会利用卡塞其港。还有一条就是中吉乌的铁路,连接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一条铁路,到中亚,一个是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都是有石油的,里海周边新发现一些石油,还有就是泰国克拉地海峡开凿运河,泰国南边的一个小尾巴,在地图上很窄很细,把克拉地海峡打通,可以不走马六甲海峡,这个已经变成了中国政府高度关注的一件事情,也就是说它逐渐从老百姓的日常的石油需求,就要变成国家行为了。
    所以,中国为了这个石油就要动用国家力量。它可能和其他强国合谋,也可能跟他们对抗,总而言之就是你要想个办法。一个办法就是跟强国合谋,那就是说我们跟强国,比如美国的军事行动中分一杯羹,我们做他的盟国,加入到对某些产油国的军事性行动,当然指的是伊拉克,日本和韩国就加入了,大家不要以为他们平白无故的加入了,他们为了石油,他们要加入,所以他们没有办法。他们要加入了,他们国家战略只能是这样。当然我们就不能在安理会上去反对美国,说你不能出兵,这是你的问题,你还可能你有些人质在伊拉克被斩首,韩国和日本大概都有,这你碰到的问题,或者你更大的问题,就是整个第三世界会仇恨你的,这个是很大代价。另外我们也可能会跟他们发生冲突,这个代价可能会更大,发生冲突可能要诉诸武力了,那个代价是非常大的。所以我觉得我们面临这个一般战略选择,我们不能不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满足我们的石油需求,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能走美国的路,第一个当然我们没有能力走,第二我们在文化上在道义上不能走。
中国的石油安全新战略:拒绝帝国行为
    这个战略的核心思想就是两句话:以国家的较大投入支持民间企业发现替代能源,以和平的手段获得境外的石油资源。如果政府预见到石油耗竭的前景,并恰当地估计了时间和程度,就应该征收相应的燃油税,使国内的油价上升到长期来看的最佳水平,然后用燃油税的收入来补贴民间企业,使其开发石油的替代能源的投资达到恰当的程度。现在中国没有燃油税,现在很多人说我们要征燃油税了,但是此燃油税非彼燃油税,现在讲的燃油税是指替代养路费的燃油税,美国和西方国家就是对汽油本身的燃油税本身去征税,它不是替代养路费的概念。你必须认识到这是可耗竭的能源,烧一天就少一天,所以必须要征燃油税,而中国没有。现在我大致比较一下,前些日子没有提价的时候,中国的汽油价格低于美国,但是我算了一下,当时93号汽油是3块6,美国是大概4块钱,就是大致对比,但是美国那里含了一块钱的燃油税,中国没有。中国本来就是一个贫油国,需要大量进口,我们价格还这么低,企业赚了很多,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所以要征燃油税,就是要稍微贵一下,当然我这个说法很不讨好,有很多人开车,但我也开车,我觉得作为一个国家来讲要考虑这个问题,贵到很多人不愿意开车,不要买车了,当然也不能特别贵,是你要有个适当的度。这个燃油税不是用来养路的,是支持替代研究的,当然是要补贴给民间企业,而不是国有企业。
燃油税还有一个好处,可以应对外部油价波动的调整,减缓国内的油价波动。我刚才看了一张表,美国的汽油税不是一个固定的数,是开始不断的调整,它是对应于国际
油价的,我觉得这也是有这样的一个好处的。总体来讲,石油价格还不是很高。大家可以看看这张图,1869年到2003年的石油价值,按2000年的美元计算的,1869年最开始油价按现在来算是很高的,这个高峰是第二次石油危机。当时是两伊战争引起的石油恐慌达到这么高,当然最开始是这么高,这些年一直到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这个水平,其实按不变价格来算的话,其实也不是很高的。十九世纪都有过这么高,当然到了二十世纪相当长的时间是比较低的,但总体来讲也不是很高。所以,刚才讲的就是说要征税,要用征税的钱来支持替代能源研究。如果按现在这种水平,尤其可能过些日子我估计油价可能会往下跌,可能在35美元左右,因为油价过高持续时间长的话,替代能源可能就会出来的,所以政府是要有额外的资助。
和平地获得石油资源
第二点就是要和平获得石油能源。施加军事影响和政治影响可能获得更为便宜的石油,但如果考虑到这个影响的结果,施加这个影响其实是得不偿失。按美国2002年的3296亿美元的军费开支计算,美国人均军费是1140美元,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36美元)1004美元。也就是说,美国每个人为军事开支比世界其他国家多支出一千美元,这个数字是很大的。这是一个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就是加上这些军事开支所引起的敌意。你在其他国家穷兵黩武,耀武扬威,其实并不见得能征服人心,所以就不如和平的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石油资源。广义的来看,市场价格基本一致成本就是最低的,因为和平交易不会损害别人,也不会引起仇恨,不会招致系统性的报复,也无需支付相应的成本。相对来讲就是中国反恐的开支肯定要比美国小,所以我觉得要把全部的成本看进去,况且给石油输出国较高的价格会早就更大的需求,从而为我国的产品开辟新的市场。
这就是我的一个基本结论,谢谢大家!
   
   
 
 
                                中国经济50人论坛秘书处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2005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