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中国经济政策研讨会》
第八十期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若干问题
主讲人:刘世锦 研究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副主任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有机会再次到50人论坛和大家一起就大家所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今天我想就产业增长的新格局和增长转型的问题谈一点想法。大体上有几个问题,因为内容比较多,我就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说一说。
一、如何认识重工业增长加快的事实
对于这个问题,最近一段时间争议比较大,怎么来理解和认识这个问题?我们先跳过这个问题,讲一个基本的道理。中国经济最近几年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从国际上来讲,或者从经济理论的角度来讲,一个快速增长的经济靠什么东西来推动?可能有十种解释,但是我们从产业的角度可能给出一种解释,就是有主导产业在推动。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一个经济中有20个行业,这20个行业是不是齐头并进,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呢?不是的。比如说平均的增长速度是8%,那么就会有几个主导行业的增长速度达到百分之二十,甚至百分之三十。在日本经济、欧洲经济中还能找到这种比较突出的主导产业吗?找不到了,现在没有了,历史上曾经有过高增长的时期,但是现在速度降低了,当然他们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当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一定是有一组高增长的行业在带动,对一个国家来讲是这样的,对一个地区,如果那个地区增长速度比较快的话,肯定是有几个行业与其他行业是不一样的,是比较突出的,增长很快的。从中国的经验来讲,我们和国际上这样一个大的发展规律应该安全是一致的。
中国在80年代的时候,主导产业是轻工、纺织等;到了80年代后期,87年左右,曾经出现一次严重的通货膨胀,出现了几个大的瓶颈,和我们现在讲的瓶颈比较类似;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到了90年代,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中国的经济增长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同时经济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大家知道在93、94年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高,曾经达到13%、14%,靠什么东西在拉动?90年代初期又出现一批新的高增长的行业,包括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新一代的家电、房地产等等;97年以后速度下来了,98年我们开始扩大内需,实行这样的政策。为什么要扩大内需,因为速度低,为什么速度低,解释是很多的,比如说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不能说没有影响,但是不是足以使中国的速度大大降低呢?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是一个相当次要的原因,主要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呢?是因为在90年初期的那一批高增长行业没劲了,它的能量已经释放出来了,需要一个新的高增长行业来进行弥补,但是弥补不上,在这一段时间出现了高增长行业的空档,或者叫断档,大概有好几年的时间。这种局面到2002年年中终于改变了,一批新的主导产业浮出了水面,起带头作用的是住宅、汽车、电子通讯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样一些行业。这些行业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一般都具有最终产品的形式,比如住宅、汽车、电子通讯产品等等,这些大家比较好理解,比如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一种消费品,建到那个地方以后,居民是可以分享的,那么也具有先导行业的性质,这是第一类行业。第二类就是拉动了一批中间投资品性质的产业,主要有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机械、化工等等,这些行业有什么特点呢?主要是提供材料和装备,所以我们简称为中间投资品行业,上述两类行业拉动了第三类行业的增长。第三类行业,简单的讲就是基础行业,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能源,包括电力、煤炭、石油等行业和港口、铁路、公路等运输行业,再一个就是交通。所以我想让大家特别关注这三类行业,这是一个大的架构,这个架构对我们理解2002年下半年以来,特别是两年以后,甚至三、四年以后的经济增长都是有帮助的,这是一个新格局的基本的架构。
在这样的增长格局中,大多数行业属于统计中的重工业,最近两年可能出现重工业增长加快、比重明显提高的现象,对这个的现象,大家有争议,有不同的看法,究竟它是一个偶然出现的,还是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是中国独有的,还是国际范围之内具有普遍性的?对这些问题现在存在争议。工业化的先行国家总体来讲有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条件,增长的路径也是有差别的。但是从工业化大国来讲,一般来说,工业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轻工业为主;第二个阶段,以采掘和原材料工业为主的重工业;第三个阶段,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加工工业,或者叫技术密集型产业。在这方面有很多实证性的研究,比如美国19世纪中期的时候,轻工业和重工业之比是2:1,轻工业是大头,重工业是小头。100年以后,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重工业比重达到了50%,轻工业成了小头。日本更是这样,日本经过100年的演变之后,到七十年代中期以后,重化工业达到76%,其他国家大体上也都遵循了这样一种变动的规律。
我们在这一轮的经济增长过程中,或者说重工业增长速度比较快、比重比较高的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特点,我们需要了解这些特点,这对我们理解这一轮经济增长的性质、走势,或者对一些问题的看法都是相当重要的。
1、作为高增长产业群龙头产业的住宅和汽车产业,近年来其产品的80-90%由居民个人购买。居民个人已经成为这一批高增长行业的最终消费主体。
汽车和住宅产业过去中国也有过,这些东西都不是什么新产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老产品。但是这些产品生产出来以后,谁在用?政府官员在用,企业经营者在用,不是大众消费。90年代初期曾经出现过房地产增长过快的情况,但是当时这种过快增长和老百姓的需求,和老百姓住的状态的改变关系不大。在这一轮的增长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大众消费,就是老百姓开始买这些东西,这是非常重要的。请大家注意,只有当大众消费的时候,才有市场导向性质,我们讲市场的导向,就是要老百姓来买这个东西,市场经济的源头是消费者的需求,市场经济也有一种说法,就是消费者的主权经济,就体现在这一点上。关于这一点我想特别强调,因为只有当大众消费的时候,这个行业才能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才能够对国民经济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如果只有几个官员坐车,汽车行业不可能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因此,在这一轮的增长过程中,从消费对象上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所以增长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具有市场导向的基础。
以居民大众消费作为支撑,不排除局部和短期的泡沫,但是出现大范围长时间泡沫的可能性非常小。关于泡沫的问题最近议论的比较多,前两年汽车爆发式的增长也讲泡沫,现在不会讲是泡沫了,因为汽车行业面临着冬天,虽然现在天气很热了,现在汽车行业还是很冷。在两年前,汽车行业不是很景气。市场经济就是价格信号在起作用。特别是金融发展起来以后,金融和实物有一个隔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泡沫的问题难以避免,但是我们一定要考虑这个问题。泡沫能够持续多长时间,范围有多大,如果说以居民消费作为基础的话,不排除泡沫的产生,但是长时间、大范围泡沫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或者说出现泡沫之后,我们要灭这种泡沫的基础和可能性大一些。
2、基本上形成了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民营企业三足鼎立的格局。外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上升势头较快。
从供给方面讲,主要形成了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民营,外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上升势头很快。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机械行业一般人印象中还是国有企业比较多,其实恰恰相反,2003年国有部门在机械行业的销售收入中的份额只占20%左右,利润只占10%左右,其他的份额都是非国有部门的。大家可以看一看这个图: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这几条线往上走,这个黑的是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
粉红色的是集体企业,蓝的是外商投资企业,黄的是股份制企业。大家可以看出,蓝线和黄线上升幅度最大,而浅蓝色(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上升幅度最大,国有企业走势比较平,集体企业走势是最低的,这就说明在这轮经济增长,推动它的主体已经不是国有企业。2004年大体上也是同样的状况。
3、以几个龙头产业为先导,按照投入产出的关联关系,相应形成了几个高增长产业群。
现在产业的问题是相互关联的,可以找到一个线索,先导行业起龙头作用,背后有一大串,带起了一批产业,像汽车带动了汽车零部件,包括钢铁、电子等一系列行业,而房地产高增长产业群可能最突出的就是对钢铁工业的带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做了一个中国产业增长的近期指数,结果显示,最近一、两年钢铁的新增量中大概60%以上被房地产用掉了,如果房地产高速增长的话,钢铁也会有一个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处在产业链的中间。最近我们发现一些现象,比如说消费品,中国消费品已经过关了,吃的还缺吗?不缺了。但是最近两年我们发现一些消费品增长的很快,比如说前一、两年乳制品上升很快,另外像数码相机等电子类消费品上升也很快,反映了消费结构在调整,
4、住宅、汽车在经济增长中龙头或主导地位的确立,将为我国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10—20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比如7—8%)搭建基础平台。
这一点我觉得特别重要,我们现在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信心,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很大,无论是中国的学者,还是外国的学者,或者说更多一般的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非常有信心,信心来自何处?我们现在比较具体地看一看,这次汽车和住宅两大龙头起来之后,把的架子搭起来了,为今后相当长的时期经济保持一个比较快的增长速度搭建了一个基础平台。这两个产业和其他产业是不一样的,一个是长时间的,再一个是规模非常大、带动力特别强。从国际经验来讲,一个大国在汽车进入大众消费阶段之后,汽车产业将会保持20-30年的快速增长,有的国家甚至达到30年-40年。中国应该说是大国之中的大国,是一个超大型国家,会保持更长的时间。我们的汽车工业已经发展50年了,但只是从2002年才开始进入大众消费阶段,或者说才开始进入高速增长这样一个起点,目前还处在一个开始的时期。住宅的情况大家也都清楚了,因为中国的住宅包括一些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几乎有20年的快速增长,这两个行业起来之后,为我们今后至少10年-20年的经济增长搭建了一个基础平台。说这种现象是中国独有的,根据在什么地方?这里面可以讲出很多的道理。从国际经验来,比如美国经济(中国在做国际比较的时候,如果和一些小国或者中等国家比较,有时候会有很大的局限性,会产生误导,与美国比较,可比性更强一些,因为美国是一个大国),美国从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开始,大概几十年的时间,它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三大产业——钢铁、汽车、建筑的推动,和我们现在的形势非常相似。
5、机械、电子通讯设备制造、化工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在重工业中的比重显著上升,将为今后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进步、要素生产率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创造重要的物质基础。
大家可以看看这张图,蓝的是轻工业,白色柱体是重工业。大家可以看出,重工业的比重一直在上升,比较高,大家特别注意一下,在重工业中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第一个是采掘工业,第二个是原材料工业,第三个是加工工业。在重工业中间,加工工业的比重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增长速度也更快一点,那么“重工业中间的加工工业”的含义是什么?像机械工业、电子工业,都是主要提供装备的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比较高。国际上有一个统计,像机械、电子、精细化工这些行业,它在R&D方面的投资,包括技术含量普遍比其他行业要高。最近有一种观点:重工业快速发展以后,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不利的。从我们现实的情况来看,其中的加工工业,特别是技术密集型工业的比重是上升的,上升以后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会提高,这对我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有利的。或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如果没有这一类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的上升,如果我们还都是一些技术含量比较低的产业,比如以轻纺工业为主,那么经济增长方式转向靠技术推动就缺少一个技术基础。所以请大家特别关注这一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重工业恰恰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6、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对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和城市,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至关重要。
7、重工业增长加快为这类产业基础较好的老工业基地和部分中西部地区营造了难得的宏观需求条件,对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将起到积极作用。
这一点我觉得特别明显,比如我们现在讲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这两年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相当不错的,我们在这里探讨一个问题,是不是我们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或者说,体制问题已经解决了?其实不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或者说首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地区的重工业比重是比较高的,比如能源、钢铁、机械,这一块的比例是比重高的。而我们这一轮的工业增长恰恰是重化工业,增长速度需求是比较旺盛的,把它带动起来了。前一段我也到过东北地区,东北的同志也和我探讨,说对目前的良好形势不能估计过高,很大程度上是宏观经济需求条件在变化,一旦形势有变,很多问题就会水落石出,像国有企业的问题、结构性问题仍然会暴露出来。比如像中西部的山西,山西的财政收入2004年是四、五百0亿,两个台阶快过得,最重要的条件是大的宏观条件的变化。反过来讲,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前几年经济增长比较快,这是和产业结构及国民经济的需求结构与当地产业结构合拍有很大的关系。前几年我们基本上以轻型的产品需求为主,而那些地方以轻工产品结构为主,所以大的宏观条件对他们有利。所以我对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同志讲,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转到对你们这些重工业比例较大的地区有利的时候了,你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当然我们强调的是现在的宏观条件好了,经济发展的条件不错了,要赶快改革,赶快解决问题,切不可陶醉于目前的好的形势,这些条件会变化,变化了你怎么办,你的老问题仍然会暴露出来。
因此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重工业增长加快是我国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产物,体现了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必然要求。
这一阶段是否可以人为跨越?
在座的同志来自不同的单位,有搞实际工作的,还有一些媒体的同志,最近围绕重工业加快的讨论比较多,有一些争论,有一种观点说是重工业消耗能源较多、污染严重,能不能不要这个东西,能不能跨越这个阶段,直接搞高科技产业,直接搞服务业?从国际上来将,如果是一个小国,比如新加坡、韩国,他们搞两、三种比较主要的产业就行了,但是欧美的一些大国在工业化发展阶段都有一个比较齐全的产业结构,想跨越重工业这个阶段从历史上来讲找不到先例。
是否等同于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
我们现在确实有污染的问题,但是轻工业就没有这些问题吗?高科技行业中没有这些问题吗?服务业中呢?前一段时间我去看了江苏张家港的一个砂钢企业,是国内的一个大型企业,到2005年的钢产量可能达到10000万吨,但是用的人还不到一万人,其他同类的产量差不多的企业,用的人还是很多的。同样的产量,一个用不到1万人,一个用7万人,你说这成本一样不一样?而且炼焦、炼铁、炼钢的运营成本是相当低的,把其他地方在工业布局中得好几块放到一起,它的运营成本是相当低的。我们的钢铁行业确实是粗放的,任何一个行业中,到底粗放还是不粗放,集约还是不集约?我们这么多年一直讲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转变,同时中国这么多年以轻工业为主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怎样解释?现在我们是轻的,还是重的?体制不改变,就会有浪费的问题,这是本质的体制问题,和行业的关系不是很大,都搞轻工业也可能浪费,搞重工业也可以节约。
是否可以人为选择“更好”的行业?
现在我们经常谈一种观点,能不能把信息工业化,经济含量比较高、经济效益比较好、污染比较少、资源消耗比较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这些行业利用一下的。这我觉得没错,比如说高科技行业,或者说搞一些不需要消耗能源的这么一些行业,是不是更好?想把好东西都放在中国,这个不错,这是一个很好的愿望,但有一个问题是,是不是我们想搞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就能出来?在计划经济中,我们觉得重工业好就搞重工业,政府可以决定哪个行业是好的,就搞那个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由你自己决定的,而是由需求条件决定的。三、四年以前,钢铁工业提出的主要任务是发展非钢产业,煤炭行业是要发展非煤产业,大家对这两个行业都不看好,就那么两三年的时间突然就起来了,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有市场需求,这里我想讲一个最基本的观点,一个行业、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发展什么行业不是说你想发展就能发展,是由市场决定的。
如果这个阶段是不可避免的话,我们会遇到一些约束,我们的问题就是如何打破这些约束。新的重化工阶段与新的重化工业跨越式发展是不是相符合?其实我们现在讲的两个东西并不矛盾,我们现在讲的重化工业和美国的当年搞的重化工业是不是一回事?差距很大,我们现在的所谓的重工业大量的使用信息化的成果,这两个东西不矛盾,但是不能得出结论说我们直接搞信息工业,傻大笨粗的东西就不搞了,这个阶段能不能跨越,这可能又是另外一个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误区。是不是应该重点发展服务业,而不是新的重化工业?这里边我想讲一个最基本的观点,中国最缺的就是生产性的服务业,生产性的服务业都是以第二产业中那种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业作为骨架,围绕着这个骨架产生了相当多的所谓生产性的服务业,所谓研发、物流、仓储、快寄。因此这两个东西不矛盾,而且我们甚至可以得出结论,当这一轮重化工业增长加快以后,产业结构发生这样的变化,恰恰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服务业的大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条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是不是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将重工业转移到国外?这里相关的观点不可能展开说了。2004年中国钢材的消费量大概是3.1亿吨,这么多的钢铁通过外国进口,谁能给你生产,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算有人给你生产,他如果掐你的脖子你受的了吗?还有更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国至少有1亿人口需要转移到城市,我们需要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我们把这么多的产业放到国外,我们国内还有没有比这些产业更好的产业来吸收更多的劳动力。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都没有解决。
二、不可能再走传统的重化工业增长道路
现在争议比较多,大家对重工业的加快发展都是同意的,不同意的、争论比较多的,是不是用一个新的方式来走这么一条路。我想大概有五个重要的约束和相关的因素:
第一,资源和环境的约束。我们是人均资源占有率比较低的国家,特别是原油、铁矿石等等,这些重要的能源和资源产品的新增量的大部分都要依靠进口,这一点已成定局,对我们确实是一个约束。
第二,后发优势。我们现在处于这个阶段,我们有很多的后发优势。和这些工业化的先进国家比较有自己的优势,包括技术上的优势、政策上的优势,我们可以把这个东西拿过来,把成本降低一点,搞得更好一点。
第三,体制转轨。由于体制和政策问题导致的严重浪费,比如我们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为什么得不到落实,大家都认为科学发展观很重要,但是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如果价格很低,你说他会不会节约用电,会不会节约用油?他不会的,我们说浪费很严重,这背后是一个价格问题。如果价格很合适,有人会节约地使用。为什么现在污染那么严重,是因为相当一部分企业制造了污染,但是它并不治理污染,治理污染的成本它没有承担,这样相应的就增长了他的利润,或者说把它应该承担的成本外部化了,让社会公众去承担,这是什么问题?是我们政府的管制没有到位。
第四,市场信号失真。我们看到的是价格不到位,价格不到位的是产品改革。举一个例子,现在农民的土地问题比较严重,城市里拆迁问题比较严重,这个问题也有积极的一面,这是与价格高度相关的,你给的价格低,他一定不同意。我们看到很多地方政府搞低价,搞这样一个政策,为什么能够实现这样的政策,是因为没有人计较,在价格的背后,一定得有人很计较它,这是产权的约束问题。所以简单地来讲,我们发展观得不到落实,我感觉是价格没有到位,市场没有到位,或者说是人要负责任这一点没有到位。当然我们的政府管制也没有到位,这是体制上的问题,导致市场信号的失真。
第五,中国是一个超大型国家。中国现在的需求规模是工业史上前所未有的,已经实现工业化的任何一个国家在历史上都不曾达到我们的地位。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许多问题,国际经验可以借鉴,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总的来讲,不是跨越重工业加快发展阶段,而是如何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重工业加快发展,从而推动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新路,或者说新的模式。
我们有三个无法回避的挑战:
1、即使达到国际先进的资源节约水平,中国的资源需求量依然很大。
2、在重要资源需求的新增量多数依赖国际市场的情况下,能否在共赢的基础上利用国际资源支持我国的增长。
一方面是需求量非常大,另一方面我们现在还在浪费,还不够节约,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即使我们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个量仍旧很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无非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就是依赖于国际市场,依靠国际市场问题就很多了,除了经济上的问题,还有一些政治上、军事上、外交上的问题,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我们有没有本事利用全世界其他的国家的资源来支持中国的经济增长?
3、能否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真正解决资源节约、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问题。
毛主席讲“要节约,靠革命”,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是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在最应该办的事情上办不好,我们能不能真正解决节约的问题,这对我们的体制,对我们的政策,或者对我们自己的内部调整的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内在不稳定及其导致的结构失衡是增长面临的重要风险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结构失衡,主要的表现是什么呢,大家可以回顾一下我刚开始讲的三类行业,中间投资品行业滞后于先导行业,基础行业又滞后于上述两个行业,这三类行业,一个滞后一个。那么有什么表现呢?两种表现:如果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就表现为涨价,比如钢材、有色、建材,这些东西在涨价。还有一部分价格受到管制,不能涨价的,就表现为短缺,拉闸限电,港口积压等等。有报道说前一段时间我们的铁路系统申请的车皮量可以满足需求的只有30%左右,这反映了什么问题呢?就是有很大的缺口,我们过去讲经济理论的时候,短缺有几种不同的表现,如果是价格在起作用,就表现为涨价,如果价格不起作用,就表现在供求缺口上的短缺,这两种情况在最近两年的时间都出现了,原因在什么地方,我归纳了六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供给形成周期不同。中间投资品行业和基础行业投资需要量比较大,形成生产能力的周期比较长。搞一个电厂,修一条铁路,周期是相当长的,相反的,比如先导行业,包括现在搞汽车,北京现代汽车十几个月就能把一个汽车装配线搞起来,房地产也比较快,所以有一个周期上的差异。
第二,中间投资品和基础行业具有“投资拉动投资”的特点。钢增加需要电,电增加需要发电设备,发电设备增加又需要钢,这就是经济学上讲的“投资加速原理”。有人举例说现在我们为什么钢材不足,原因在什么地方呢?因为需要铁矿石,铁矿石为什么不足,因为缺少运铁矿石的船,船为什么又不够,是因为缺少钢材,在重工业内部有一个自我循环形成的这样一个投资需求,经济学概念上叫做加速机。这就会产生两个结果,一个结果就是把投资的量放大了,所以导致了“煤电油运”的短缺。再一点,这个链条有一个内部循环的因素,有时候这个需求情况容易被放大,人为的过度放大,形成一个所谓的过度投资,在宏观上就表现为投资的比重在上升。
第三,市场化程度的差异。先导行业和中间投资品行业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以市场化的投资主体为主,供给反映相对比较快,包括钢铁、建材等。但是基础行业仍然有比较强的垄断性,供给反映相对比较慢。这么多年很多东西都在增长,但是我们的铁路增长得怎么样呢?还是比较慢。现在中国需要排队买的东西已经很少了,但是每年过年或者节假日的时候,买火车票还要排队,就是因为短缺,供给上不去,原因在什么地方,这需要很好的进行研究。至少我们可以看到,它本身存在着垄断,反映是比较慢的。
第四,政府干预方式的差异。地方政府对先导行业和中间投资品行业的支持力度比较大,而政府对基础行业的管制比较严,还要经过审批。
第五,信息和知识问题。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中,企业和政府存在着预期和较高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里讲一个什么道理,平常我们讲的信息问题,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确实有盲目性,看到钢铁价格上升,我就要办一个钢厂,但是在你办钢厂的时候,全国还有另外一些人和你办着同样类型的钢厂,当你建成投产以后你会突然发现有很多企业都在生产着同样的产品,这就是比较典型的市场的盲目性,经济学上叫蛛网效应,就是我缺少信息,信息不对称,我不知道我在干的时候别人也在干同样的事情,不知道这个信息,这是一种情况。另外一方面,我们的政府部门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规模、增长规律和重要产品规模的认识也存在相当大的偏差,我们的知识也不够,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在宏观上也表现为一种信息的扭曲。有关部门在2001年的时候讲,十五结束的时候我们的汽车总产量是320万辆,轿车是180万辆,到2002年年底,这两个数字全部都给捅破了。像钢材,过去我们一些老同志曾经说,中国的钢材有1.5吨就已经封顶了,不能再增加了,而我们去年消耗的钢已经达到3.1亿,现在还不够,为什么说不够,因为钢材还在涨价,这不是差一点,是差的很多。我们进入工业化以后是13亿人口,对于这样的规模产生的需求,我们的估计是严重不足的。现在是13亿人,到2020年的时候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人口大概接近15亿人,15亿人是什么概念?现在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大概是30多个左右,再加上所谓上中等收入的国家,大概有17、18个,比我们强、排在我们前面的国家,他们的人口总和也就是15亿左右,所以中国现在做一件什么事情呢?把走在我们前面、已经实现工业化的所有国家加起来,它们在和我们相同发展阶段曾经做过的事情,我们再做一遍,就是这么大的规模!所以钢材产量、发电量,还有其他相当多产品,中国肯定会是世界第一的,总量世界第一,但是人均水平还是很低的。美国现在2亿多的人口,美国工业化的时候才几百万人口,多的时候才一两千万人口。欧洲的一些大国,意大利、法国,两德合并以后才8000万人口,也就相当于我们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大省的人口,所以中国现在比较重要的产品的产量比其中某一个国家多一些,这是非常必然的,因为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用钢用电多,对能源需求最多的时期,把其他国家加起来,我们还要比他们多。因此,像中国这样规模的国家进入工业化阶段以后,对产品需求量的认识还存在着偏差,这一点还是要承认的。
第六,国际因素的影响。大家知道,石油、钢材价格的上升直接影响国内价格和供求关系。
总体上判断,我们的结构失衡有技术上的原因,主要还是体制和政策上的问题。
从2002年以来发生的这些事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并不是一个新的故事,我们在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好几次了,有一种增长波动的内在机制,或者说我们的增长缺乏内在的稳定性。一般是什么样的顺序呢?就是消费结构升级,新的生产部门形成或者扩大,中间投入品增加,基础部门供给不足,引起通货膨胀和短缺,政府进行紧缩性的宏观调控,增长速度下降,部分生产能力过剩,大体上都要走这样一个过程。所以我们中长期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来提高宏观经济的内在稳定性,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微观上解决不了问题,我们通过宏观调控把不稳定因素加以消除。如果从中长期的来讲,我们还是要从根上解决问题。比如说我们把要素价格搞到位,搞到位之后不要有那么多的浪费,或者说地方政府没有不会那么冲动一定要去把先导行业和中间投资品行业上的那么快。我们再加快改革,把垄断性行业引入竞争,比如铁路,现在经济稍微一紧张,铁路运行就会紧张,能不能打破这个瓶颈?中国的资金现在总体上是过剩的,我们现在的资金利用率是不高的,中国并不缺钱,但是钱为什么就到不了这个行业呢?我们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让能源和运输行业增长得快一点,先导行业快一点,后面的很快跟上去,这就不会出现结构失衡。刚才我讲的两类结构失衡,是三类行业一级比一级慢,这个情况不要让它出现,或者出现以后问题没有那么严重,我们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经济内在的稳定性的问题。
结构失衡怎么来解决,总体思路还是要充分利用增长潜力,在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前提下进行协调。先导行业适度地放缓增长速度,中间投资品行业要在防止短期过快增长的同时,保持中长期的较快增长。基础行业应该加快增长,对针对不同行业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一刀切”。中央最近一两年采取的政策总体上也就是这么两个政策。
四、新情况与增长前景展望
应该说最近中央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是有保有压,采取宏观调控措施以后,2004年下半年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有所提高。今年一季度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经济增长率达到了9.5%,仍然是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刚才我谈到分三类行业格局,或者叫分析框架,我们现在把这个问题拿来再分析。先导行业,比如汽车行业现在处于低迷状态,一季度增长了1.6%,轿车下降了2.8%,房地产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长速度,投资的增长是26.7%。价格持续走高。销售价格同比增长12.5个百分点,出口增速之高出乎许多人的预期,达到了34.9%。中间投资品行业,钢铁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增长了22.4%,基础行业电力煤炭有新的增长。能源、运输行业投资增幅比较大。我们现在做一个分析,从先导行业来讲,汽车从去年年中以后一直是往下走,这个行业已经不热了,而且变得已经是相当的凉了,汽车行业的下降对这一阶段经济的稳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中下游产品的带动力量在减弱。但是房地产,就是我们讲的两大龙头,一个凉了,一个还是热的,房地产的持续高温是带动钢材价格上升的重要原因。汽车行业增长速度的下降也有正常的成分,多少年来汽车行业的增长速度并不快,2002年出现一个爆发性的增长,上的很猛,很猛之后下来歇一歇,做一个调整也是正常的,总体上判断还是处在一个种超高速增长之后进行调整的过程之中。比如今年的下半年,或者明年的某个时候,汽车再以百分之十几,甚至20%左右的速度增长,这也是完成有可能的,也就是说,回到一个比较正常的快速增长的态势。这里我想谈一下汇率的问题,房地产为什么现在比较热,为什么这么多的资金都涌向房地产。我个人的看法是,这与汇率有很大的关系。出口为什么增长这么快,因为人民币有一定程度的低估,我们的出口竞争力比较强,这样的话出口增长就比较快,这一点很好解释。再有一点,当人民币的汇率相对比较低,大家有一种汇率要提高的预期以后,他们对制造业投资的兴趣由于不确定性的加大而减弱。比如过一段时间以后,如果汇率上调了,进口一些设备或一些其他东西就很便宜了,现在进口的话就要贬值,我现在就不一定急着进口了。人民币升值的时候,出口的竞争力会下降,这样的话我是不是还要投资制造业,投资这种出口竞争力有可能下降的行业?这大概会有一个疑问,存在着一个相当大的差距。因为制造业是一个可贸易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在全球经济范围内,中国经济的总价格大家感到偏低,当中国的价格提高以后,对于可贸易产品就有影响,这也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投资者对这个行业的投资就会变得比较犹豫。房地产是不动产,它的供求关系和进出口的关系不是很大,它的价格基本上是由国内市场来决定的,所以比较稀缺,受外部的价格,受汇率的影响比较小,所以大家就把钱投向房地产。这也是一种假说。我感觉这可能也是相当一部分资金流向房地产,导致房地产比较热的原因。
反过来说,政府对汇率这个问题也有明确态度,还是要进行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进行适当的调整,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这些话都说过,我们从分析的角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中国经济中的一个很大的参数,所以在进行展望的时候,如果采取必要的措施使房地产等行业的增长适当减速,先导行业与中间投资品、基础行业的投资降低,与此同时,后两类行业的供给增长供给缺口将会缩小,宏观经济将会有一个温和的下调,全年可能出现前高后低,平均增速仍然较高(比如8.5%-9%)的局面。
这里我讲一个基本的概念,中国经济从产业的角度来讲有三类行业,2002年年中起来了,到了2003年出现了不均衡,2003年下半年到2004年政府采取了一些宏观调控措施,使这种不均衡变成一种均衡,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应该说我们最近一段做的工作,就是逐步实行这种平衡度的增加,平衡的结果应该说是出现一个温和的下调,总的来讲还是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温度会低一点,稳定性会增加。新的产业增长格局是否依然有效,这个回答是肯定的,怀疑这个增长架构的有效性是缺乏依据的。新的产业增长格局是长周期变量,在今后10年-20年都将发生作用,但是会受到某些中短期因素和体制政策因素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的扰动,使得长周期的增长偏离稳定增长的轨道。这样一种大的产业构架是一个长周期的,能够管一二十年,但是短期之内会有波动,会受到中周期或者短周期的一些影响,包括我们体制和政策因素的影响,刚才介绍的情况都是一些扰动的因素,我们宏观调控是使经济增长向稳定性的轨道上回归这么一个过程,中周期的变化有哪些呢?比如设备投资周期,比如机械行业,2003年、2004年增长速度特别快,是一个大规模设备更新的过程,这段时间需求非常大,但是这段时间的投资完成以后,很多钢厂建成了,很多电厂建成了,很多机械厂建成了,它就要产出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就不会像前两年需求那样大,但是七、八年之后,它需要进行更新投资的时候,又会有比较大的投资量出现,这就是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的设备投资周期,这对我们较长周期的发展会有一定的扰动。另外,部分阶层收入和消费能力的积累周期,比如汽车消费,有一种解释说前两年之所以是一个爆发式的增长,是因为这些年有点钱想买车的人,要买的车基本都买了。要有一批新的人要买车,收入会有一个积累期。再举一个例子,中国恢复高考以后,老三届(77届、78届、79届)的人才比较多,为什么呢?因为十年文革一直没有招生,有那么一批人还没有沉下去,所以恢复高考以后拿笊篱把它捞了一遍,浮在上边的都捞了起来。因此,这有一个相当长的积累的过程,有这么一批人或者这么一批购买力,本身有一个培育或者形成的过程。
关于体制和政策问题,刚才已经讲了,比如资源价格、资本市场滞后等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关注防止纠正稳定增长的问题,已经出现的或者可能出现的,包括资产和泡沫的问题,对制造业的忽视等。我们现在应该特别提出,中国最近几年房地产发展的比较快,在相当多的国家,像日本、美国或其他一些国家、地区,比如中国香港、台湾,都曾经出现过社会的注意力、社会大量的资金都投向不动产,把资产特别是房地产的价格推高,形成一种泡沫,但是对于制造业等真正涉及到一个国家产业的竞争力这方面的投入不够,我们是不是有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我们现在确实需要考虑。再一点,最近两年出现了先导行业增长过慢而导致其他行业生产过剩,先导行业增长过快,中间投资品行业和其他基础行业增长较慢,将来有可能产生这样的情况,就是先导行业增长太慢了,中间投资品和基础行业产已经形成的生产能力产生不同程度的,有时是相当严重的生产过剩。比如最近汽车行业下降的幅度比较大,而且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也是我们一些同志所担心的,就是经济高速增长会不会产生比较严重的生产过剩,通货紧缩也是和这个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五、增长模式转型的压力、含义和任务
刚才讲的是一个大的产业增长的基本格局,是一个短期、中期的问题。从长期来讲,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要发生转型,我们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今后的增长模式正面临着一个很大的转型的压力。我们有一些比较好的要素,比如我们有市场,有便宜的劳动力,有不完整的工业体系,比较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中国缺少的东西,可以通过对外开放把它引进来,这样我们通过改革使这些要素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开放把我们缺少的东西拿进来。在过去20多年,中国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增长模式,这个模式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低成本竞争”的增长模式。但这个模式在最近两年的经济增长过程中面临着一个很大的挑战,挑战直接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土地、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第二个冲击就是来自重要能源供给的紧张状态的加剧。这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了经济发展过程中成本的上升。当然还有其他的压力,比如金融风险增长的不稳定、社会分配不公、社会差距拉大、国际贸易摩擦等,总的来讲持续了20多年的增长模式正面临着很大的转型压力。那么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含义是什么,我们讲的目标并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而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内容主要讲的是增长模式的转型,我并没有用“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个概念,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们现在讲的很多的一句话,我一般强调的是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个含义,这个任务我想是不影响的,大家都同意这一点,这是我们面临的很重要的一个任务。
与此同时,我觉得增长模式的转型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一个任务就是当我们的要素成本上升以后,我们低成本竞争的优势逐步的减弱,在有些优势丧失以后,我们需要寻找新的竞争优势。具体来讲,就是我们要通过技术创新形成技术上的优势,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第二个任务就是我们要适应中国的变化。过去我们的产品是“大出”,我们也进口很多东西,但是资源的进口量远远没有像目前这么大。下一步我们的资源要“大进”,产品要“大出”,开放的结构要有一个很大的调整。另外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在世界上崛起,不管别人承认不承认,这已经是一个事实。最重要的一个事实是我们的人口是最多的,过去人均的水平很低,所以总量的规模还不太显著。最近两年很多事情大家觉得很突然,比如钢、电,就是因为我们的人均水平上升了,我们的总量规模马上在全世界都冒出来了。所以从国际上来讲,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和贸易的大国,中国人自己出去以后有一个自我适应的过程,外国人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最近几年我们听见几种说法,比如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可能都是对这种变化不适应,我们的增长模式要适应这样的环境。我们在增长模式转型过程所面临的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快技术创新。
第二,加强资源节约。
第三,促进稳定增长。最重要的还是使价格扭曲和政府管制缺位的问题得到解决,要使价格起作用,然后节约使用,增长供给,优化结构,同时我们要发现替代性的资源,特别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发现新的资源,促进稳定增长。
第四,降低金融风险。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在我们的金融体系不够健康的情况之下推动的,所以我想大家要注意一个历史的事实,像美国1929年曾经有一个大危机,日本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了长时间的经济的停滞和资产的泡沫,东亚其他国家曾经出现了亚洲金融危机,拉美国家也曾经出现了由于外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几乎好几种类型的工业化国家,当它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之后几乎都在金融上出现了一个问题,我觉得可以给出的一个解释是,当经济进入一个初期的时候,可以保持一个相当高的速度,这个时候金融有很多的问题,但是由于增长速度比较高,金融体系的流动性是很好的,由于某种原因,增长速度下降以后,它的流动性无法保持不了,金融上就出现问题了。所以我觉得中国就面临着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正在和时间赛跑,因为经济增长速度在下降是规律性的现象。当然我们刚才讲了,中国的二十几年保持了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总的趋势还是前高后低,到某一个点上我们的速度下来了,但是我们金融的体系问题还很大,很脆弱,流动性如果得不到保持的话,很可能经济上就会出现问题。所以我想我们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在和时间赛跑的过程中,在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降下来以前使我们的金融体系能够健康一些,把金融体系的主要问题能够解决好。
第五,调整开放结构。我们要由过去的产品“大出”转向资源“大出”和产品“大进”并举的这样一个结构,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恰当地扮演经济大国的角色。总的来讲,经济转型的压力在加大,转型的条件也在逐步具备。当然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行业面临的转型任务也是不同的。刚才我讲了中国产业增长的一个格局,这个格局的潜力要发挥出来,中国今后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增长模式转型是一个基础的条件。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有这个潜力,但是不一定会发挥出来。
我今天讲的内容是我作为一个研究者提出来的观点,如果媒体需要报道的话,一定要征求我的意见,因为有些话是探讨性的观点。谢谢!
中国经济50人论坛秘书处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2005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