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超级垃圾股,实际上也就是“资不抵债”的上市公司,它们当然不是一般的垃圾股。在这里,超级垃圾股是特指每股净资产已沦落为负值的股票。我们说,每股净资产跌破面值已是够垃圾的了,但若每股净资产变成负值,则它一定是垃圾中的垃圾,也就是超级垃圾。(注:本文所采用数据均来自2006年第二季度报表资料,只有收盘价统计是来自
目前,沪深挂牌的超级垃圾股共有45只(2006年第2季度较第1季度扩容6家),其净资产均为负值。令人大为不解的是,其中已有3只顺利地完成了“股改”。它们分别是GST广夏、GST太光(原“黔凯涤”)、G*ST鼎立(原“胶带股份”)。
超级垃圾股上市公司究竟都是一些怎样的“货色”呢?我们不妨对它们的共性作一些剖析。
(一)超级垃圾股上市公司的股本规模普遍偏小。
在这些超级垃圾股上市公司中,总股本不足1亿股的公司有9家,其中,最小总股本为公司法规定的5000万股。总股本不足2亿股的有26家,占近60%的比例。总股本超过3亿股的公司只有9家。由此可见,公司规模是与公司诚信度、公信力、竞争力、盈利能力、扩张能力、成长能力等呈正相关关系的。从投资者角度看,虽然小市值、袖珍股易于操纵,股价波幅巨大,易于投机,易于产生高收益,但这种高收益的背后一定潜伏着高风险,甚至是易于倒闭或破产的风险。现实生活中大量事实表明:小公司比大公司寿命要短得多、死亡率也要高得多。
(二)超级垃圾股上市时间相对集中。
在这些超级垃圾股上市公司中,1996年上市的有11家;1997年上市的有10家;1994年上市的有7家;1993年上市的有5家;1992年与2000年上市的各有3家;1999年、2001年和2002年上市的各有1家。据查有关资料得知,1996年和1997年是A股IPO数量最多的两年,1996年新上市公司达207家;1997年新上市公司为215家。由此可以看出,IPO数量越多的年份,出现超级垃圾股上市公司的概率也是越大的。当然,这其中显然有当年“饥不择食”或“泥沙俱下”的痕迹。
(三)超级垃圾上市公司累计亏损时间有长有短。
在这些超级垃圾股上市公司中,上市后累计亏损长达7年的公司有3家;累计亏损长达6年的有9家公司;累计亏损长达5年的有5家公司;累计亏损长达4年的有6家公司;累计亏损长达3年的有10家公司;累计亏损长达2的有12家公司。其中,尤以盛润集团(即原“深英达”)、深中华、闽闽东号称“不死鸟”,这3家公司累计长达7年亏损,也就是说,它们上市后有一半以上的年份都是在不停地亏损。此外,另有12家公司却是更有本事的,因为它们仅用两年时间就可以将公司整得“一贫如洗”。例如,第一投资(600515)自2002年上市以来,在上市3年之中,连续2年巨亏达5.5亿元,实在令人难以置信。由此可见,亏损不在于历史长短,而在于亏损“效率”的高低。
(四)超级垃圾上市公司普遍巨额亏损。
从每股未分配利润指标来看,在这些超级垃圾股上市公司中,每股累计亏损高达10元以上的公司有3家;每股累计亏损高达5元以上的公司共有11家;其余34家公司的每股累计亏损均高达1元以上。其中,每股累计亏损最多的、前三甲仍然是中科健(-14.407元/股)、重庆实业(-13.476元/股)、长江控股(-13.122元/股)。对于一个正常公司而言,每股未分配利润是每年分配过剩的利润节余、连年积累,它应该是一个正值。然而,对于超级垃圾股上市公司而言,它却是连年无利可图、无利可分,不仅如此,而且每年还要巨额亏损,于是,每股未分配利润便转变成了“每股累计亏损”。
(五)超级垃圾上市公司普遍负债累累。
从每股净资产指标来看,在这些超级垃圾股上市公司中,每股净资产低于-10元的公司有2家;每股净资产低于-5元的共有5家;每股净资产低于-1元的有20家;另有25家的每股净资产为负值但高于-1元。其中,每股净资产最低的前三位分别是:中科健(-12.59元/股)、重庆实业(-10.44元/股)、长江控股(-9.668元/股)。净资产是公司生存的“资本”,是公司健康运作的物质前提。然而,这些超级垃圾股上市公司不仅将原本存在于每股股份上的1元账面值弄没了,而且反倒整出个大大的负值来,也就是说,公司股东不但没有了任何权益,却还要背上一屁股“债”。这便是严重的“资不抵债”。
(六)超级垃圾股价格长期居高不下。
在这些超级垃圾股上市公司股票中,毛股仅有1只,1元股(即股价在1块多钱的股票,以下依此类推)有10只;股价高于5元竟有7只;其余27只股价均在2——5元之间。其中,最高股价是*ST长控(7.18元)、*ST重实(6.88元)、ST湖科(6.74元)。按一般道理讲,这些超级垃圾股上市公司股票已然毫无投资价值可言,它们应该被打入“角股”和“分股”之流,但事实上正好相反,它们却有着高达六、七元的股价。事实上,这些公司自上市以来大多从不对股东分红,简直就是“一毛不拔”。当然,也有个别公司不惜“蜻蜒点水”、故作姿态,却不过是象征性地寒碜一下投资者。尽管如此,我们的投资者却毫无怨言,心甘情愿,并充满激情地、乐此不疲地投身于超级垃圾股的狂炒之中。应该说,这也算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七)超级垃圾股上市公司“决不退市”之秘诀何在?
连续三年亏损(即三连亏)是我国上市公司退市的底限。这一人为设定的游戏规则,很快便被这些超级垃圾股上市公司识破天机,于是它们与市场规则周旋,与证券监管部门斗法。其中,最流行的做法包括以“报表重组”为目的的资产重组、违规关联交易,甚至直接操纵利润、财务造假等。但共同的目标就只有一个:决不退市!因此,为了躲避退市,不择手段,不少败家子上市公司在年报财务指标上大做手脚,搞“二一二”或是“一二一”,即先来个连续两年亏损、再来个一年微利(每股收益0.0001元)、然后再来个连续两年亏损,如此往复,生生不息。其实,我们不妨观察一下,在两个连续亏损的年度中间的“微利”,一般都是0.001元的每股收益,或是0.0015元的微利。这就是“暗亏”。也就是说,它们表面上是微利,实际上是亏损,不过是人为做出来的一个略大于零的“正数”而已。
(八)股改是超级垃圾股上市公司最后的机会。
作为已完成股改的超级垃圾股上市公司,银广夏当属问题最为严重。截止2006年第一季度,银广夏“资不抵债”的缺口已达-8.64亿元,仍挂在账面上的累积亏损高达-16.2亿元。就是这样的一个超级垃圾股上市公司,居然业已顺利完成“股改”。对大股东而言,抢在公司退市之前完成“股改”,这究竟意味着什么?股民自己当然是懂得的!
这里的45家上市公司应该是垃圾中的垃圾,仅供投资者参考,提示风险,并无他意。在这些股票中,34只股票的价格都在2——8元之间。如此垃圾的股票,如此高企的股价!如果说,像香港股市一样,沪深股市也应该存在大量“角股”或“分股”的话,那么,这些公司就应该是率先步入“角股”或“分股”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