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增强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作者:刘世锦    发布:2006-10-23    阅读:9826次   
增强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 兼对浙江大唐袜业产业集群的评论
 
 
    一、为什么要提出自主创新战略
    大家知道,中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就是自主创新。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战略?是因为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一个必须依托自主创新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阶段。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直接依托于一种有特色的增长模式。构成这一模式的要素包括:大规模且日益扩展的市场;低成本而素质较高的劳动力,既包括大量从农村转移出来的普通劳动力,也包括受过良好教育、以智力服务为主的劳动力;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日趋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稳定的国内政治社会环境,等等。对外开放引入了中国所缺少的资本、技术、管理、供应链、分销渠道等要素,而市场导向的改革创造了一种新的体制和机制,使上述要素能够有效地加以结合和利用。这一模式中各种要素组合所形成的优势,集中体现在“低成本”上。所以,如果要对这一增长模式加以概括,可以称其为“低成本竞争”的增长模式。
    从2002年开始的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中,“低成本竞争”增长模式受到很大冲击。冲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地区土地、劳动力、环境等要素成本的明显上升;一是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供给紧张加剧。持续了二十多年的增长模式面临了日益增大的转型压力。转型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在低成本优势逐步削弱后,通过技术、组织和制度创新,形成以提升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为重点的新的竞争优势。这样就需要显著地提高中国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可以用“什么地种什么粮食”来说明这一点。当地便宜的时候,种得粮食也可以便宜一些;而当地价上升后,就必须种出价值高的粮食,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出现亏损,这块地也就种不下去了。这一转变当然是很大的挑战,对产业集群来说也是如此。
    二、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转向创新型产业集群
    国际上将产业集群分为劳动密集型与创新型两种类型。国内大多数产业集群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大唐袜业产业集群也大体上可以划为这一类。但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优势不能仅仅归结于大量劳动力的低成本,更重要、更有特色的是产业集群,是产业配套条件,国际上也称供应链。主要是深度的专业化分工,采购、生产和销售上的齐全性、便利性和规模经济,企业之间的人员流动,信息、技术的快速传播,大量的创业和就业机会,特殊的风险转移和化解机制,良好的竞争和合作氛围,等等。可以设想,同样一个企业,设在大唐镇,或者设在其他地方,经营状况可以有很大差别。有的同志介绍说,与其他地区相比,大唐生产袜子的成本可以降低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就是由于产业集群而带来的区域竞争优势。可以这样说,劳动力的低成本加上产业集群,是大唐、浙江乃至中国“制造”的优势所在。
    目前我们面临的挑战是,这样一种增长模式开始受到日益增加的制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土地、水、电和部分原材料的成本在上升,必然压薄企业利润;另一方面,数量扩张到了一定阶段后,速度将会递减。大唐的袜业在30亿增长到60亿时,速度可以相当快,60亿到90亿,速度就慢了,到100亿,再多一些,速度会更慢。去年,我们这个袜业产业集群生产了116亿双袜子,这在过去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但再向上增长,会不会到150亿、200亿双呢?难度会很大了。这两方面的因素加在一起,产量、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空间就相当有限了。
    如何应对这个挑战,基本思路是将产业链的重心向上延伸。这一点大家越来越认同,应该说已成共识。大唐生产了116亿双袜子,按最终销售计算的销售总额中,我们能占多达比例?大家估算,外销这部分,可能占不到10%,有的是5%,内销这部分,有自己品牌的企业高一点,没有品牌的就要低一点。我们主要占的是加工制造环节收入,而研发、设计环节,品牌、销售环节的收入,我们占的不多。下一步的重点,就是向产业链的中高端提升,在保持数量适度增长的同时,把中高端收入中的一部分拿过来。例如,外销部分,如果我们能提高5个、10个百分点,收入和利润空间就可以扩大一倍。所以,袜业收入增长的空间还很大,还可能上大的台阶。这方面国际上有可借鉴的经验。意大利的纺织、轻工、建材等产业集群,在收入和成本大幅度提高后,转向设计、销售渠道、品牌等领域,在国际范围内持续保持较强的竞争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升级。
    在这一升级过程中,需要注意几点。一是要继续把加工制造的基础打好。现在有一种看法,似乎搞加工制造就是低水平、低档次的,并把“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对立起来。这是一种误解。其实,要把加工制造搞好很不容易,德国、日本等工业技术水平领先的国家,就是以精密制造、精益生产而著称于世的。所谓“丰田生产方式”包含了大量的创新,本质上就是鼓励持续不断的创新。要达到制造上的高水平,必然要有大量的创造。把制造和创造对立起来,是对高质量制造过程缺少了解的表现。我们现在讲自主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而且还包括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有人可能认为大唐袜业是劳动密集型的,是传统产业,没有什么创新。其实,我们上面提高的产业集群的种种优势,都包含了大量创新,特别是组织和制度创新。产业集群本身就是组织和制度创新。有人对发展高科技产业采取了形式主义态度。一个地方有电脑产业,但是其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我在大唐看到新开发的电脑织袜机,有电子控制,有最新的软件。你说那个技术含量高?我看是织袜机这个所谓的传统产业技术含量高。所以,我们讲发展高科技,不能只看大的行业,要看具体的产品、工艺和生产环节。我们的袜业制造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但提高的余地还有,有的还相当大。还要防止升级升不上去,加工制造基础又跨下去,两头都没有抓住的情况出现。
    二是即使成功的实现了产业集群的升级,处在产业链中高端的还是少数企业,能够成为全国性、国际性著名品牌的企业更少。这也是一般的规律,产业链越往上,成功的企业越少。多数企业还是要搞加工制造,还是要把中低端的加工制造搞好。当然制造的水平将有提高,它们与中高端企业的关系也会改变或调整。
    三是实现产业集群升级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至少10、20年,或者更长一个时期。国外著名企业和品牌的培育和成长往往经历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不能把自主创新当成运动,当成刮风,今天将自主创新就重视这个问题,明天讲另一个问题,就把自主创新忘记了。创新和产业集群升级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既要有紧迫感,也要有足够的耐心。坚持不懈地搞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在产业链的中高端就会有一些优秀的企业和品牌涌现,并推动产业集群的升级。
    三、如何促进品牌成长,实施品牌战略。
    品牌战略是产业集群升级中的重要内容。对大唐袜业来说,有两个品牌。首先是区域品牌,因为我们有产业集群带来的区域优势。在这个地方,原料最全、设备最全、信息最多,成本最低,质量好,交货快,在我们这个地区的企业和产品,都有其他地区所不具有的优势。这就是区域品牌的优势。所以,要进一步扩大区域品牌的影响力,要让大家看到袜子,就会想起渚暨、想起大唐。区域品牌也是这个地区所有企业的集体品牌。如果渚暨、大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袜都的影响力扩大了,只要你的企业处在这个地区,你的产品出自这个地区,别人就会对你刮目相看,有一个比其他地区产品更好的评价。
    另一类品牌是企业品牌。相对于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培育难度要大出很多,但影响力也要更为稳定和持久。
    这样我们要回到一个基本问题:什么是品牌,它的功能是什么?品牌本身并不能提供具体的使用价值,也不是某种特定的技术。品牌是一种标识,提供了一系列信息。它向消费者表明:第一,可以提供好的质量和服务;第二,体现出某种特色,表现出产品的差异性;第三,提供信用和预期。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可信赖的,有保障的,出了问题是负责的。这些信息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消费者看到某个他所信任的品牌,就知道所提供的产品质量或服务是好的,有特色的,有保障的。尽管消费者可能不是电视机专家,甚至看不懂产品说明书,但他仍然可以放心地购买这一产品,从而降低了“搜寻成本”。同时,他也相信厂家的承诺是可靠的,不会受骗,即使产品出了问题,也能找到人,而且这些人是负责的。与上当受骗所引起的潜在风险相比,消费者为这种“信用”支付一定费用是合算的。概括地说,品牌,特别是著名品牌,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名牌”,提供了“好的质量和服务”、“特色性能”、“低搜寻成本”和“可靠信用”,消费者因此而愿意支付较高价格,名牌因而也就“值钱”。
    对生产者来说,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是经过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数百年的长期不懈努力而形成的,是企业综合实力(不仅仅是某个方面的实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一些名牌的无形资产远远超过其有形资产。大家都知道关于“可口可乐”的一个著名评论:即使大火将可口可乐的企业烧毁,只有还有这个品牌,很短时间内就可以出现一个新的可口可乐。事实上,名牌会形成“棘轮效应”,越是名声大的品牌越会谨慎小心。因为对那些声名显赫的品牌来说,一个小的失误可能导致品牌无形资产的巨大损失,即使单从“自利”的角度考虑,也是非常不合算的。
    对致力于创造品牌、尤其是国际性品牌的中国企业来说,现在主要缺什么?与国际上的著名品牌相比,我们在相当多的产品加工制造上有一定优势,特别是近一些年,这方面的进步较大。在研发、设计能力上,在物流和营销渠道上,有较大差距。品牌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讲究信用,这方面我们的差距要更大。缩小与发达国家与国际化著名品牌在这些方面的差距,进而形成某些优势,中国企业需要付出多方面的艰苦努力。
    一是创新。创新不仅包括技术或研发领域的创新,也包括生产组织、流通等领域的创新。创新的结果将是企业形成某种显而易见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的企业将不再平庸,不再“一般化”,而是与众不同。
    二是信用。信用是中国企业的“软肋”,加强这个环节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改善信用需要道德建设,讲诚实守信,不赖账,不造假,不骗人,如此等等。更重要的是,要形成守信者得益、失信者受损的机制和环境。如果造假者得道、老实人吃亏,甚至逼良为娼,“劣币驱逐良币”,信用低下乃至崩溃将在所难免。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并不鲜见。形成信用建设的大环境,除了企业之外,更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相应的制度建设。
    三是企业制度。品牌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而企业综合实力是建立在企业制度基础之上的。没有好的有竞争力的企业制度,不可能有好的品牌。对品牌建设来说,最重要的是通过制度改革和完善,形成长远眼界和长期行为。加强创新和讲究信用,都要求企业有长期考虑。企业领导人不仅要关心当前的事情,还要实实在在地关心5年、10年、20年以后的事情。不论是改革不到位的国有企业,还是“短期行为”的非国有企业,都必须通过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改造过“长期行为”、“长效机制”这一关,否则品牌建设难成正果。
    四是政府政策。政府既要积极宣传、推介本地区品牌,但更重要的是为品牌的基础建设营造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应当为致力于发展各自品牌的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鼓励企业推进技术、组织和制度创新,提供必要支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击假冒伪劣,鼓励诚实守信;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非国有企业的改造,促进形成有助于品牌建设的长期行为,等等。哪个地方的政府把这些事情做到位了,哪个地方的品牌建设就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一双国际名牌鞋子在中国生产,企业只能得到几个美元,而拿到国际市场上则可卖到几十美元而深感不平或不服。同时也清楚地知道,这是一种完全自愿的交易,并没有别人强迫。如果没有别人贴牌,几个美元的加工费用也拿不到。人们往往看到品牌的巨大价值,而容易忽视品牌后面所包含的东西,以及得到这些东西的难度。技术、物流、营销渠道、信用等造就名牌尤其国际性名牌的因素,要求企业具备与生产产品大不相同的资源和能力。但这样的距离并非不可跨越。非常重要的是,相当多的国际性名牌产品我们已经能够生产,而且生产得很好,现在需要再向上跨出一步或几步。最近,有的同志讨论一个问题:随着要素成本上升和数量扩张速度的减慢,东部地区产业集群的优势会不会逐步减弱,并出现衰落?我想这对我们确实是一个考验。只要我们对形势有一个清醒认识,在保持、加强原有的产业集群优势的同时,在产业集群升级上能够跨上一个或几个台阶,能够把产业链条上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较高的蛋糕切到一块,我们就还会有相当大发展空间,我们的产品、企业和产业的竞争优势就可能继续保持10年、20年、50年甚至上百年。尽管我们还有或多或少的差距,但中国企业在相当多的领域与国际性品牌的距离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近。只要我们明确方向,并积极努力,包括袜业在内的中国的品牌时代就不会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