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马来西亚纪行
作者:茅于轼    发布:2006-11-20    来源: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    阅读:10437次   

    2006年9月10日至17日我去马来西亚参加Atlas基金会关于经济自由主义和德国基金会关于亚洲地区自由贸易研讨会,会后又去马来西亚民政党的一次报告会,作了半小时关于中国经济的报告,去马来西亚华人协会作了一场关于中马贸易的报告。最后在吉隆坡附近作了一天游览。感受到不同经济、文化、政治的种种区别,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中、马经济生活比较

    马来西亚面积33万平方公里, 处赤道地带,有东马和西马之分,之间相隔600公里的海域。东马是首都吉隆坡的所在地,地图上看起来像一个白薯。北面与泰国接壤,南面与新加坡毗邻。马来西亚人口将近2500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5人,比中国差不多低了一倍,平均寿命73岁。人均GDP达到3780美元(2003年数字),比我们高出一倍多。经济增长率为3.2%,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为0.49,这个数字体现出,该国的贫富差距较我国更大一些。

    马来西亚的货币称为林吉(Ringit),可以和人民币自由兑换。每一林吉合约2.2元人民币。马来西亚的人均收入比中国高,可以从公共交通的设施和商店陈列的货品看出来。吉隆坡有一些非常高档的五星级酒店,金碧辉煌,富丽堂皇,而价格并不太离谱。两个人在日式餐厅吃一顿饭也就六七百元人民币。我们住的四星级酒店位处市中心的繁华地区,房价每天合60美元,和北京比较还算是便宜的。

    从国际机场到吉隆坡市中心车行70分钟,打的花的钱相当于180元人民币,还算合理。两个人吃一顿普通饭,合120人民币,比在北京贵得有限。最后一天我们包了一辆旅游车,连说中文的司机兼导游,也就1200元人民币。导游的工资大约合5000元人民币/月。马来西亚政府热情招徕国际游客,办签证非常简便,不需要任何证明文件,交80元人民币,3天就能拿到手。机票也还便宜,飞行足足6小时,来回只要3700元,还有更便宜的不到3000元,但是要早订。马来西亚的游客结构自从反恐怖主义以来有了明显变化,增加了许多阿拉伯人,因为他们去欧美国家的困难加大了,这儿又是伊斯兰国家,比较有认同感。

    马来西亚有许多外来打工者。他们在吉隆坡的收入可达约1600元人民币/月,比在北京的多不到一倍。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印尼,那儿的收入水平比我国的农村高不了多少。两地的语言比较接近,马来语是从印尼语变化而成的。据说每年有400多万外来合法打工者,还有几十万非法打工者,给当地治安造成不少麻烦。

华人如何能够掌控经济命脉?

    马来西亚有三个主要民族,马来族占65%,华人占25%,印度人占约10%。在上个世纪,华人占40%,但是马来人信奉伊斯兰教,不允许节育,所以生育率高,而且如果族外通婚必须是外族人入教,更增加了马来族的人口增长。国家法律规定宗教信仰自由,华人多半信佛教或基督教。马来人虽然有信教的自由但是从来不改变信仰,都信伊斯兰教。年满13岁的女孩子都必须带头巾。这对地处赤道的热带国家来讲是非常受罪的,但她们已经习以为常了。看头巾很容易判别是马来女人还是华人或外来的游客。男女朋友不许在马路上手拉手,除非结婚以后,伊斯兰教在这方面要求很严,他们遵行一夫多妻制,但是华人社会仍然是一妻一夫。

    由于通婚的入教限制,华人和马来人之间很难融合。虽然民族关系并不紧张,但是这么多年来还是两个社会。社会用语是马来语,上流社会用英语。街道上的广告全都是马来语,完全看不懂。英语和马来语是官方语言,所以华人也都会讲马来话,也能讲英语,当然更能讲普通话或闽南话等中国话。在马来西亚华语大体上可以用来沟通,有点像在新加坡的情况。

    华人多半经商,收入比较高。这在东南亚国家里是普遍现象,少数华人掌握着社会的经济命脉。马来人从大学毕业后多半进政府工作,低学历的就打工。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华人和马来人的这种发展趋势得到了加强。

    华人抱怨政府保护多数民族,而不是保护少数民族。政府规定任何企业的创办必须至少有30%的马来人的股份。但是执行多年并没能改善马来人的经济地位,而对于发展经济造成的问题却越来越多。这次在讨论经济自由主义的会上,就有马来人的代表呼吁改变这种状况。

    马来西亚的华人,大部分都是第二第三代的华人。上几代华侨多半是在国内结婚生子,然后出国谋生。10年8年才回一趟家。住上一年半载又出来挣钱。可见其生活之艰苦。近几十年来更多的华人站住了脚,不再来回奔跑。所以有了出生在马来西亚的第二代,第三代华侨。

    他们出生在马来西亚,有的还没有去过中国,但是能够讲华语。可见华人不忘自己的文化和祖先。华人有很强的抱团精神。这种精神的源由,应该就是中华文化,包括语言,历史,儒教精神。我们天天都在享受这份遗产,但是并不觉得。一旦离开了它,就会感到它的可贵。

    我在华人协会上的演讲就是用普通话讲的。主持人是一名年轻女士,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而且能够纯熟地运用经典词汇。我想起陈水扁要“去中国化”,我不明白他怎么“去”得了。除非不说中国话,不用筷子吃饭,忘记孔子和炎黄,变成一个无根的人。

    马来西亚的华人为了争取学中文的权利作出了巨大的努力。过去政府当局不允许开办华人学校。后来虽然放宽了政策,但是对于华人学校不给任何经费。本来义务教育应该由政府出钱办学,华人既然也是公民的一分子,应该有公办的小学。可是至今政府仍然不给华人学校拨付办学经费。尽管如此,华人就是不屈不挠,坚持自己出钱办学。而且华人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具设备,房舍都比公办的学校好,甚至还吸引了许多马来人来华人学校上学。现在华人不但办了小学,中学,还在办大学。这些办学经费全都是华人社会捐助的。华人为了办学从来不惜出钱,这种精神非常令人感动。

    东南亚国家的华人都有姓氏的宗族组织,他们每年活动一次。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表扬奖励本宗族内学习好的子弟。孩子得到表扬当然高兴,家长的面子更有了光彩。这种一年一度的会议实际上变成一种竞赛,这对华人教育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华人教育无例外地都是教中文,在马来西亚教的是简体字中文。

    华人在东南亚国家里都是少数民族,往往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过去中国人自顾不暇,更无力帮助在国外的华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天天在加强,尤其是最近的五六年,中国的国际声望蒸蒸日上。近年来中马之间的贸易每年都以20~30%的速度在增长,马来西亚的顺差每年超过100亿美元(人均400美元)。中国游客来马来西亚的人数空前增加,在马的华侨明显感到祖国的强大带来的影响。他们虽然是外国人,但是关心祖国的程度远远超过我们在国内一般的人。由于中国经济影响的扩大和中马交往的增加,马来西亚学习中文的人数(当然是马来人学)快速上升。当地的警官学校(几乎全都是马来人)专门布置了学中文的课程,因为要和越来越多的华人打交道。华语教育变成了一门蓬勃发展的业务。但是华文很少能在街头巷尾看到,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一方面华语在华人之间广泛使用,另一方面却很少露面,好像是一种地下语言。

马六甲·郑和·太子城

    马来西亚有不少名胜古迹值得瞻仰,马六甲海峡就是著名的要地之一。其实,海峡最窄的地方不在马六甲市,而位于新加坡。在马六甲市,海峡的宽度有近100公里,根本看不见对岸。

    马六甲最值得一看的是明朝士兵的坟墓。郑和下西洋时,几次经过马六甲,留下许多士兵,据说有几千人之多。他们几乎都死在异国他乡。他们为了生存肯定要从事耕作或别的生产活动,进而组织家庭。他们思念家乡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死后会嘱咐子孙不忘祖国。他们特殊的身份使得他们死后的葬地得到保护,一直绵延至今。

    马来西亚独立后,当地政府曾经打算铲平这些墓地,被华人社会坚决反对。最后华人社会硬是集资把这块地买了下来,得到永久的保留。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说明中华民族有非常强大的内聚力,更可贵的是华人虽然自己抱团,但是不大会伤害别人,这可能是得益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予人”。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社会,有基督教的教堂,有佛教的菩萨庙,更有伊斯兰教的教堂。其中以伊斯兰教的教堂最为金碧辉煌,其他的教堂则瞠乎其后。我们去看了该国最辉煌的伊斯兰大教堂。建筑非常美丽,气氛肃穆,有很多教民在洗脚准备进入。光是洗脚的池子就有一大片,极为壮观。我们这些非教民只好远远地望一望。这和基督教佛教不同,基督教的教堂和菩萨庙欢迎一切人士进来朝拜或参观,没有排斥或拒绝。

    依我看来,最值得一看的是太子城,或称新行政区。这是马哈蒂尔执政期间花大力气修建的全套国家行政区,包括办公楼,住宅,休闲娱乐及附属设施,总预算80亿林吉,现在已经基本落成。

    它建筑在一个废弃的锡矿上,塌陷区变成了一个人工湖。许多大楼依山傍水,非常壮观漂亮。从这些建筑和吉隆坡一带的交通,街道的整洁等来看,马来西亚的政府管理是有效的,比起印度来要强得多。

    这些都是马哈蒂尔执政22年形成的,现在他下了台,对他的评价议论纷纷。从报纸看,批评的声音是主要的。但是有人认为对他的批评是对现领导人的拍马屁,不值得注意。过去许多人批评马哈蒂尔独裁,但是一个独裁者能培养出他下台后可以批评他的政治环境,值得佩服。

    最后要提到闻名世界的双子星大楼。虽然它距离我们的旅馆只有5分钟路程,但是上楼参观要预先排队领票(不收费)。我们没有时间排队,只能在底层观光一下。底层都是商店,陈列的商品和别处高档商店没多大区别。但是建筑的气派明显不同。这两座设计图纸完全相同的大楼,一座包给日本人建造,一座包给韩国人建造,让他们彼此竞争。大楼的外景十分迷人,我也看到过台北的101大楼,尽管也很漂亮,但是不及这座双子星大楼。有人说这是马哈蒂尔的形象工程,即使如此,应该说是一个很成功的工程。卖旅游纪念品的小摊上充满着以双子星大楼为主题的商品,因为我在华人协会上的演讲,他们送给我一个双子星大楼的模型,成为我的永久纪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