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市场微循环体系探索
作者:何念民    发布:2006-12-01    阅读:3384次   
    市场微循环体系
 
    何为市场经济微循环体系
    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是不同规模的生产资本的代表,大银行和中小银行是不同规模的金融资本的代表。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就是代表生产资本的市场经济里的微循环组织;相对于大银行,中小银行就是代表金融资本的市场经济里的微循环组织。
    生产资本和金融资本是市场经济体系的两个基本结构,只要发展市场经济,无论是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还是中国式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离不开生产资本和金融资本这两个基础结构的发展。但是有些习惯于计划经济的政府官员和经济学家,恰恰在自己的研究中忽视了生产资本和金融资本这两个基本结构问题。在研究三农问题、泡沫经济问题、垄断经营问题、农业投资萎缩问题、经济结构问题、贫富差距等等问题时,往往不从资本问题和市场问题里去寻找答案,因而就很难找到问题的结症和本质,开出的药方只能治标而不治本。
 
    在经济落后地区和大多数农业地区,绝大多数企业都是中小企业。按照国家发改委的定义,五亿固定资产以下的企业为中型企业,五千万固定资产以下为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只要有一定的资产并且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就是生产资本的代表。其中只有资产规模的区别,没有资产性质的区别。生产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同时存在才形成市场经济,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会造成市场经济的奇形。
 
      市场经济的生产组织基本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以大型企业为主的生产组织,一个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生产组织,二者的自然存在和发展变化构成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结构。大型企业好比人体的五脏六腑,中小企业好比人体的微循环系统,二者缺一不可。
这个比喻可能不太恰当,也是传统经济理论中的命题。但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却客观地出现了,而且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抓大放小”
    大型企业和大型银行国家确实抓在手里了,中小企业也放开了,但是中小银行却没有放开,而且是绝对禁止。
    我们国家对金融体系的控制非常严格,限制中小银行的产生和存在,只准许国家控股的大型银行存在,和部分特别批准的股份制银行存在。企业办银行的门槛非常高,基本限制了中小银行、民间银行、私人银行产生的可能性。
    在市场经济体系的微循环层面,中小银行的缺位造成中小企业发展的困难,大量中小企业无法得到金融资本的支持,中小企业存在和发展受到来自于非市场经济因素的干扰――国家对金融体制控制。
    国家的“抓大放小”政策在实践中变成了抓大限小政策,限制企业办银行和私人办银行,间接地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大银行在基层的小的分支机构与中小银行有本质的区别,很难发挥小规模金融资本的作用,缺少市场竞争力。
 
    “抓大放小”政策犯了原则错误――大企业和小企业都是生产资本的基本组成部分,大银行小银行都是金融资本的基本组成部分。抓大――政府干预经济,干预生产资本和金融资本在市场经济里的竞争、发展和消亡,是干预客观的经济规律。放小――也是政府干预经济,作为生产资本的中小企业,政府放开不管,似乎是不干预经济了(仅仅在这个领域里),但是国家限制企业办银行,限制私人办银行,维护国家的大银行的垄断地位,结果中小生产资本得不到中小金融资本的支持,中小资本的生存条件被我们的体制扼杀了!这就是我们国家广大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障碍,是我们的体制违反了市场经济基本原则造成的结果。
 
    从生产资本和金融资本角度来看,国家应该即放开对中小企业的管理,也放开对大型企业的管理,即放开对大型银行的过度保护,也放开对创办中小银行的限制,让各种规模的生产资本和金融资本同样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和磨练。
 
 
    生产资本的微循环体系
 
    中小企业代表的小规模生产资本是市场经济中的微循环体系,是市场经济体系内不可缺少客观需要的部分,是与大型企业共同生存的部分。没有小企业就没有大企业,有大企业就必须有小企业。中小企业是大企业存在的基础,与大企业竞争,甚至互相转化,中小企业可以发展强大成为大企业,大企业也可以因为市场竞争失败破产,变成小企业,甚至完全从市场经济中消失。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都是生产资本的具体代表,二者之间的竞争与转化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客观规律,二者都是市场经济体系维持正常运转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大和小都是相对而言的,在市场经济中必然不断地互相转化。
 
    为什么说中小企业也是推动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力量呢?因为中小企业是小规模生产资本的代表,它在金融资本的支持下必将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生产资本规模的大小由市场经济的规律决定,人的意志如果想干预市场经济规律,必将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惩罚。
 
    忽视中小企业的存在与发展,必然导致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受阻,这对社会经济的管理者来说,是致命的错误!
 
    乡镇企业
    计划经济时代的乡镇企业也是中小企业,许多现在的国营大企业就是当年的乡镇企业和当年的中小企业。八十年代我们国家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那时没有人敢忽视中小企业,也从没有人忽视中小企业――乡镇企业。那时银行对乡镇企业的支持非常及时非常有力。
 
    从体制方面讲,那时的乡镇企业与今天的中小企业分属不同体制,但是从经济学角度讲,它们都是小规模的生产资本载体。
 
    当年的乡镇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得到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乡镇企业贷款基本是行政审批,银行也没有那么多坏账,企业和银行都蓬勃发展。这段历史说明,乡镇企业――当时的中小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是多么巨大。
 
    后来,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败下阵,被大量民营中小企业、大量私人企业所代替,其根本性原因是集体负责的企业变成没有人负责(集体不负责任)的企业,集体企业的管理机制不适合市场经济的竞争,集体经济的生产方式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被市场经济淘汰,被生产力的发展所淘汰,是集体经济体制的失败,但不是中小企业的失败!
 
    现有现存的部分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已经没有典型性,没有代表性,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没有决定性作用,不能代表广大的中小企业,没有可以学习模仿推广普及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去否定这类企业和这种现象,可以任其发展。
 
    在市场经济中,民营的和私人的中小企业具有非常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领域的开发,中小企业都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在农业生产领域里,就没有多少大型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
 
    发展中小企业可以得到的最直接的成果是――安置更多的人就业,使更多的人增加经济收入,技术和产品更新更快,社会经济效益提高更快,社会经济成本降低更快,社会消费水平提高快幅度大,吸收投资更多,可以有力冲淡经济泡沫,平衡调整经济结构,缩小社会贫富差别等等。
 
    总之,从理论上认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非常必要。由于小规模生产资本的发展受阻,导致许多社会矛盾和弊病的产生。仔细分析我们社会中的许多问题,最后都只有通过发展生产提高生产力来最后解决问题。
    发展生产和提高生产力依靠谁呢?比较而言,只有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最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大的推动潜力。
 
 
    金融资本的微循环体系
 
    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乡镇企业经济还比较繁荣的时期,也是私人企业和民营企业尚未发展的时期,农业银行在县以下地区的金融业务还比较活跃,很好地发挥小规模金融资本的作用,与小规模生产资本的配合比较顺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民营企业和私人企业发展起来,乡镇企业在竞争中纷纷倒闭破产,农业银行(包括其它由国家控制的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业务设置了越来越高的门槛。从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在“姓资还是姓社”大辩论前后,农业银行在农村中的金融业务开始萎缩递减,直到撤出县以下银行的分支机构,基本上停止了政府对农村中小企业的支持,截断了金融资本流入中小企业的主要渠道。
 
    计划经济时代农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深入农村每一个角落,对大量中小企业――当年的乡镇企业的发展起着根本性的作用,绝大多数乡镇企业都是依靠国有银行的贷款发展起来的。国营的银行和集体的乡镇企业没有贷款困难,没有政治理念的冲突――姓资姓社问题,创办乡镇企业是政府某个机构一句话一个批示的问题,地方国营银行只是根据上级政府的指示给予贷款,不需要考虑贷款风险问题,不需要考虑抵押问题,就可以给予新建的乡镇企业或者任何小规模的集体企业贷款,客观上维持了社会经济体系的微循系统的正常运转,发挥了小规模金融资本的作用。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代表微循环体系的国营银行的分支机构,因为失去其计划经济体系内的经济合作伙伴――集体经济的乡镇企业,失去其生存的体制基础,国营银行各种分支机构逐渐从广大农村地区和广大经济落后地区撤退。
另一方面,国家不准许企业和私人创办银行,新的中小银行没有产生的机会,老的代表小规模金融资本的国营银行从市场退出,结果是小规模金融资本大量从市场中消失了,小规模生产资本得不到小规模金融资本的支持,市场经济的微循环体系遭到全面破坏。
 
    从上个世纪初到现在,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原地踏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基本放开对生产资本的管制(土地除外),准许私人拥有生产资本,准许私人办企业。九十年代以后,民间企业私人企业获得很大发展,但是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由于体制的弊病在九十年代期间与民营企业竞争中纷纷败下阵。随着“抓大放小”政策的提出,国家基本放弃对国营中小企业的管理,大量的民营的中小企业逐渐顶替上来。正是在这个期间“姓资姓社”问题被提出,正是在这个期间,代表小规模金融资本的国家银行的地方分支机构纷纷拒绝对民营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全面转向而且满足于与大中型企业的金融关系,甚至放弃农村阵地和农业市场。
 
    金融资本的这个动向被大大忽略,而这个时期恰恰是我们经济体制改革原地踏步的时期,是金融体制改革止步不前的时期。其结果的明显显现是九十年代末中小企业反映贷款难,九十年代末和本世纪初三农问题越来越严重,近几年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金融资本在微观层次被限制管制,在宏观层次被垄断被政府控制,金融资本生存的生态环境被人为破坏。而这个问题恰恰是我们今天许多重大社会问题和重大经济问题的根源!
 
 
    金融体制改革
    
    任务
    开放对小银行和私人银行的管制,就是开放对小规模金融资本的管制,是金融体制改革最困难的课题,也是影响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关键的环节。它不但涉及一系列重大经济问题,还涉及许多敏感的社会理念的冲突。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一定要按照自然科学的规律和社会科学的规律办事,凡是违反客观规律的行为和观念必须调整改革。
干预限制生产资本和金融资本存在的形式,必将导致对客观经济规律的干扰。让部分生产资本和金融资本按照某些人的意志生存和发展,必然脱离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必将导致社会经济的畸形发展,以及社会矛盾的激增。
 
    打开国家对金融资本的管制阀门,准许私人和企业办银行,就是准许小规模金融资本的生存,就是维护金融资本生存的生态环境,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同时加大力度推进国家控股的大的金融机构的市场化的改革,使整个金融资本获得市场经济规律所需要的生存空间。
 
    放松金融管制,就是放开政府对金融资本的干扰,使市场经济获得完整自然的生存空间。
 
     措施
    金融体制改革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放权金融管制需要较多和时间,但是搞活金融资本不能够再等待了,政府应该采取一些应急措施,采取一些过渡性措施,弥补金融资本(主要是小规模金融资本)供应短缺的困境,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所谓过渡性措施,从理论上讲是改造的计划经济投资模式――国家财政出资,国家财政承担大部分投资风险,主要是农业风险和部分市场风险,企业不用提供项目以外的担保和抵押,在实际操作中是对企业的贷款。但是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技术性措施,尽量减少国家财政的损失。
为了国家大政方针的需要,为了落实国家的农业政策,国家财政承担部分农业投资的风险和损失, 以确实体现“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体现“重中之重”的三农政策,体现农业是国家之本的原则。
 
    一个具有过渡性质的国家投资模式――产业化投资。
    在金融体制改革尚未完成的时期,由国家提供小规模金融资本――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农业中的中小企业。国家财政承担本该由金融资本承担的市场经济的风险,以满足市场经济的急需,同时促进国家金融体制改革。
 
    具体措施是把国家的农业资金、扶贫政策资金、西部开发资金、山区开发资金、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资金和新农村建设资金等结合起来,适当集中使用,重点扶持一些具有市场潜力的、可以带动当地农业种养殖业的、企业经济效益比较好的、市场风险相对较小的中小企业。
 
    强化项目贷款前的项目市场风险评估,项目企业的资信评估,强化中小企业的市场风险意识,是获得金融资本支持的重要条件,是提高国家产业化投资模式的成功率,顺利推进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
 
    以产业化投资模式暂时性替代本该由中小银行完成的工作,以满足市场经济急需的小规模金融资本,为解决生产力发展受到的桎梏打开一个新的金融通道,特别是解决农业中小企业急需的金融资本提供一个新渠道,从理论上讲,应该是一个可行的措施。
 
    国家产业化投资政策应该重点在农业领域里实施,在农业领域里使用国家财政资金具有更多政治意义和政策意义。但是这不能替代金融体制改革,不能因此放缓对金融管制的开放,放松对金融资本的人为干扰对宏观经济的平衡发展具有十分巨大的意义。
 
                         2006年9月15日星期五
                         于北京三味书屋 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