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金融
从股价分布看大陆股市特点
作者:董登新    发布:2006-12-18    阅读:2417次   

 

20061215,周五,大陆股市继前一个交易日首破历史最高记录2245点后,上证综指再接再厉,攻至2273点收盘,国人皆大欢喜。

这一天,沪深A股挂牌共计1277只,从当日收盘价来看,最高价为贵州茅台79.13元,最低价为S*ST朝华1.53元。其中,50元以上的股票仅5只,2元以下的股票只有10个,股价在1.5元以下的股票踪影全无。

相反,有880只股票的价格高度密集地分布在3——10元之间,占所有股票只数的近70%,其中,3——5元占430只,5——10元占450只。

此外,以3——10元为中心,股价对称地分布着:10——20元的股票有179只,2——3元的股票有152只。还有20——50元的股票51只。

显而易见,大陆A股的价格分布呈典型的“纺棰型”分布,两头小,中间大。大陆股市既无百元高价股,也无“角股”,更无“分股”。这种股价分布基本上拉不开档次,它们高度密集并“窝”在一起,同上、同下,同涨、同跌,不论业绩好坏,也不论垃圾与否,总之是绝对的“平均主义”与“大锅饭”。这正是大陆股市易于“暴涨暴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与我国香港股市相比较,从上述股价分布特征可以验证大陆股市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一)股市所处阶段定位

香港股市有着100多年的历史,它仿照英国模式创建,借鉴美国模式发展。香港既有主板,也有创业板;既有股票现货市场,也有股票衍生市场。香港股市是一个多层次、开放、自由、规范而成熟的国际性投资市场。

大陆股市有着16年的历史,它依中国特色而构建,在改革中前进并快速发展。目前,创业板和金融衍生市场虽暂未创建,但大陆股市已开始尝试向QFII有条件的开放。我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大陆证券市场一定会不断地做大做强。

(二)股市规模比较

20061215收盘统计为例,看一组数据,比较二者的差别:

1)收盘指数。恒生指数收于19110点;上证综指收于2273点。也就是说,当上证综指刚刚创下历史新高时,恒生指数早在20061123(随道琼斯指数一起)创下了19404点的历史最高记录。相比之下,香港股市与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联动性,而大陆股市则可以不必理会国际股市的变化。

2)上市公司与证券总数。香港主板共有上市公司970家,挂牌证券总计3191只;沪深A股上市公司合计为1389家,沪深证交所挂牌证券总计约2000多只。恒生指数33个成份股基本上都属于蓝筹股,并具有不凡的盈利能力和分配能力。例如,恒生银行近10年来的分红一般都是按季分配的,它的年度分红水平大多在每10股派现30港元或40港元以上。目前,大陆尚不存在具有如此分红能力的股票。

3)总市值。香港主板总市值为12.4万亿港元;沪深A股总市值合计仅为7.5万亿人民币元。香港主板总市值是沪深两市A股总市值的1.65倍。

本条解释:沪深A股上市公司虽比香港主板上市公司多出400多家,但大陆市场大多数上市公司规模较香港上市公司要小,而且缺乏真正的蓝筹股和高价股,因此,沪深A股总市值并不大。

4)成交量与成交额。香港主板当日成交股数为419亿股,其成交额为632亿港元;沪深两市A股成交股数合计为95亿股,其成交额合计为650亿人民币元。

(三)平均市盈率比较

20061215收盘统计,同样处在大牛市的巅峰,香港主板平均市盈率为16.3倍;而沪深A股的平均市盈率却分别高达28.31倍和31.67倍。

本条解释:股价分布结构差异是大陆股市平均市盈率远高于香港主板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大陆股市大批该低的价格低不下来,不该高的价格却高上去了。股价高低,应该是用盈利能力与分配能力来决定的。

(四)股价分布特点比较

由于研究与资料积累的原因,这里取20061124(周五)的香港主板收盘价格与大陆股市20061215数据相比较:

1)最高价与最低价。从香港主板来看,香港股票最高价格为宏利金融(0945),当日收盘价为261港元;最低价格为广益国际(0530),当日收盘价为0.014港元。也就是说,最高股价与最低股价相差18000多倍。而在沪深A股市场中,最高价与最低价分别为79.13元和1.53元,二者相差50倍左右。

由此可见,大陆股市股价分布的极差过窄,这是股价拉不开档次以及股价“平均主义”、“大锅饭”的主要标志之一。在香港主板上,高价股主要是金融股;而在大陆A股市场上,最高价股票竟是一家酿酒公司。因为我们有13人口,民以食为天则是最好的理由。

2)股价分布结构。香港主板的股票价格分布的高低档次拉得相当大,股价屹立在100港元之上的股票有5只,股价在50——100港元之间的股票有14只。相反,它有大批量的股票是低价股。其中,股价不足0.50港元的股票超过28%;股价低于1港元的股票多达421只,占45.31%。这是一种典型的“金字塔”结构的股价分布图。

相反,大陆股民偏好低价股,同时庄家也喜好押赌炒作垃圾股,因此,无论如何垃圾的股票也有人追逐,垃圾股也就没有进入“角股”的理由,当然,更无进入“分股”的必要。

相比之下,我们不难发现:香港股价分布的“金字塔型”结构,显然要比大陆股价分布的“纺棰型”结构来得更为坚实、稳健。这也正是香港股市平均市盈率低下,以及恒生指数相对稳健的重要原因之所在。

事实上,从大陆A股上市公司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不少垃圾股几乎毫无投资价值可言,它们有的间断累计已有6——8年的年度亏损记录,也有的早已严重“资不抵债”,更有一些上市公司已将股东的权益挥霍一空,以致每股净资产变成一个大大的“负数”。这样的公司居然也丝毫不肯“沦为”角股和分股,当然,这就是投资者的“抬举”了。不过,也有人认为“市场需要的,就是必要的。”

然而,让人值得欣慰的是:当上证综指上攻至2245点之上时,沪深股市平均市盈率却仍能保持在30倍左右,这远比2000年底时的60倍市盈率要低,这表明股改后,大陆股市的泡沫成份在减少,投资理性在逐步回归。

但与香港主板市盈率相比,当然,还有较大一段差距,不过,大陆毕竟是“新兴”证券市场,正是由于大陆股市中有大批垃圾股的价格长期居高不下,从而使沪深A股平均市盈率呈现“虚高”的格局。换句话讲:如果有朝一日,大陆股市的股价真正拉开档次,除了百元股外,我们更能看到为数不少的垃圾股沦为“角股”和“分股”,到那时,不仅大陆股市的平均市盈率“泡沫”会自动化解,而且股市一涨俱涨、一跌俱跌的“大起大落”的老格局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此外,角股与分股的大量出现,将具有另一个重大意义,那就是便于主板与三板自然对接,也即当垃圾股退市时,它可以从容地以超低价格顺利进入三板,而不致于带来投资者太过敏感的“落差”,这样可以减少公司退市的社会压力。因此,我们期待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