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点评国资委2010年发展目标
作者:周其仁    发布:2007-01-04    阅读:3785次   
    12月19日国资委宣布,已明确国有经济和中央企业必须控制的行业和领域,并明确到2010年,要把30至50户中央企业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将来的事情要将来才知道。不过眼看不过四年之遥,拿现在可观察的现象来对不远的将来做一点推断,应该也是可以的吧。

    比较有把握的是,当下国资委领导的最大型国企,即使放到四年以后的2010年来看,应该也符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的资格。不是吗?像中石化、国电、中石油、中移动这些大个头,不是已经名列全球500强,且排名越来越靠前吗?

    从过去几年的势头看,四年以后的2010年,国资委旗下涌现出30至50家类似今天中石化、中石油、国电、中移动这样的巨型国企,应该是可能达到的。做得更大更强一些,机会也绝不等于零。因此,我们不妨想想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要是一切如愿以偿,到2010年中国拥有三、五十家达到世界最大规模的国企集团,对中国经济在全球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究竟有什么影响?

    积极的影响不需要我来说。要是没有积极的影响,多少年来从专家、战略家直到今天的国资委,也不会如此始终如一高举把国企做大做强这面旗帜了。在已经得到阐释的理由中,有些我可以懂,比如大公司可以节省市场交易费用、带来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显著降低政府的调控成本包括征税成本、增强研究开发能力等等。有些我不懂,主要是政府的社会经济目标为什么非要经由政府独资或绝对控股的商业机构来实现,以及由此产生的超经济影响。不过无论我懂还是不懂,积极影响很多是肯定的。

    本文提出的问题是,当国资委在2010年拥有更多更大更强的国企集团时,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国际竞争力,是不是只有积极影响?这个问题来自如下观察:目前超大型国企集团的绝大多数,并没有直接向全球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也因此没有直接参加与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的竞争。超大国企的绝大多数在中国本土市场上、向本土客户提供商品和服务,其绝大多数的收入和利润来自本土市场的收费。如果四年以后,上述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更多更大更强的国企集团在本土市场收了更多的费、赚取了更多的利润,那么对于中国经济的整体国际竞争力,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影响?

    这个“如果”重要。倘若四年以后,国资委主管的大公司直接冲国际市场,与全球跨国公司面对面展开竞争,并以名副其实的国际竞争力为本土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在那个条件下,国企大公司当然直接增强了中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因为所有中国客户和消费者,一定可以享用从全球水准来衡量最佳的产品和服务。也只有在那种情况下,本文提出的问题才是多余的。

    但是没有这个条件就不行。超大公司向本土消费者提供产品服务赚了钱,完全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种是它们虽然没有参与全球竞争,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从哪个方面衡量也不输给国际上的好公司。另一种情况,超大公司关起门来赚钱,但提供的产品相比来说价贵质次,一定拖累本国用户和消费者的竞争力表现。

    麻烦来了:如何区别以上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对于实际上没有互相贸易的商品和服务,要比较价格和品质,非有很专门的行家不可。加上不同货币夹杂其间,问题就更加麻烦。有没有比较简单的一种办法,可以帮助我们明快地区分大公司对经济整体的不同影响呢?

    一个法门是,看任何一家超大公司在市场上赚到了钱后,其他公司能对此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别人也可以跳到这个高利润领域里来分一杯羹?还是除了表示祝贺与羡慕,只好干瞪眼,横竖不得其门而入?

    以中移动为例。这家已进入全球500强的公司,2006年上半年净利润300亿,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5.5%。以国内四大电信公司同期的总净利润为100%算,中移动一家就占了60%;而在全部新增的净利润中,中移动一家占到90%。考虑到中移动已经把资产折旧年限从10年调减为5年,那么这家超级电信公司占全部电信净利润的份额就高达63%,占全部新增净利润的份额更高达94%!

    不是单单今年如此。翻看中移动的历年财报,这家公司的表现一路走来都优异。别的不提,从2000年到2005年,这家公司的净利润比上年的增长率,低的17%,高的276%。在为客户提供品质日益改善、品种日益多样的服务地同时,这家海外上市的超大公司为她的股东赚得了大把银子。不消说,中移动对她的客户、出资人、投资人以及政府——从而国民经济整体——具有相当正面的价值。

    可是,当我们进一步问,眼看中移动多年来创得那么多利润,其他“各有关方面”做出了什么反应呢?从结果看,没有任何反应——2000年中国移动通讯市场上只有联通、中移动两家公司;5年时间过去了,还是仅此两家。话说回来,好歹还有两家,所以联通是可以对中移动的成就做一点反应的。读者注意了没有,现在联通的标识已经从蓝色基调改成红色基调,市场攻势也煞是咄咄逼人。无论怎样看,来自中移动的“刺激”,总是一个重要因素。

    问题是,天下再也没有别的英雄了吗?再也没人想冲进来比试比试了吗?一年几百亿利润,就是分得很小的一杯,也颇为可观。这年头在市场上杀得苦哈哈的公司可是不少,为什么他们个个心静如水,断然拒绝“心动不如行动”?

    情况当然不是这样的。别的不说,就是在中国国内,在电信业内,在现有的国有控股的电信公司范围之内,对中移动的高利润动了凡心的就大有人在。譬如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前几年费那么大力气发展了近9000万户“小灵通”,摆明就是对移动通讯早有想法嘛。问题是,想有什么用?有关方面不发牌!——关键因素终于登场了,高利润再引人入胜,有心无牌莫进来。

    在竞争不足的条件下,在位公司年年创高利润,虽然总比垄断经营下仍然管理混乱、亏损累累好很多,但由于制度壁垒挡住了明面的和潜在的进入者,包含此“利润”的服务,是否还是对客户成本最低的服务,疑问就大了。讲过了,市场里你供我求连成一片,任何公司的利润都构成用户的成本。竞争不足下创造的高利润,无可避免地会抬升所有买家的成本。

    讲清楚,这是与中移动无干的体制因素。由此也带出本文的话题,到2010年即使国资委完成了拥有几十家超大型国企的目标,我们还是要考察了创造利润的环境之后,才能完全明白它们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影响究竟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