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关注“稳中趋降”的可能性和影响
作者:刘世锦    发布:2007-01-24    阅读:3927次   
    在2005年底预测2006年经济增长前景时,大多数经济学家倾向于“高位趋稳,稳中趋降”的判断。然而,实际情况是2006年宏观经济依然保持高位,抑或出现过热苗头。这一差异是因为出现了若干原先预料不到或不足的因素,例如,地方换届,政绩压力强化了行政性推动力量增长;又如,汽车需求在经历了一个时期的低迷后,2006年又出现了一个近乎“爆发式”的增长,这一点应当说是年初估计不足的。包括汽车在内的升级型消费产品的增长规律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2006年宏观经济增长出现的新情况并不意味着经济学家原先分析问题所依据的逻辑已经失效。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的这一轮增长已有5年,按照一般规律,应该有一个周期性的调整。从产业增长结构的角度看,这一轮增长所依托的是由三个层次产业构成的结构架构:起先导作用的是住宅、汽车、电子通讯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然后拉动了一批中间投资品性质的产业,主要是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机械、化工等;以上两个方面又拉动了基础行业,主要是电力、煤炭、石油等能源行业和港口、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输行业的增长。这一格局可以解释过去5年的增长过程,对解释今后5—10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增长也是有效的。

  根据有关实证分析,上述产业增长格局中的前一层次产业与后一层次产业之间大体上有一年左右的增长时滞,例如汽车行业与钢铁行业之间,钢铁行业与煤炭行业之间。由于存在增长时滞,增长较慢的产品价格上升,继而带动投资和产量的上升。这就是前两三年生产资料涨价、投资快速增长的原由。经过这一时期价格、投资、产量的调整后,到2005年底,上述三个层次产业在较高水平上达到了相对均衡。由于上面提到了若干因素的影响,2006年并没有出现高位后的速度回调。而到2007年又如何呢?应该说高位回调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近几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稳会不会是一个信号,甚至是一个转折性的信号,当然还需要观察。但应该相信规律总是要起作用的。

  如果回调出现,对回调的幅度和影响应有所估计。支持当前经济增长的中周期、长周期因素(如前面提到的产业增长新格局)仍然在起作用,所以,回调应被看成是短周期的变化。即使有一定幅度回调,继续保持9%左右或以上增长率的条件是具备的。回调将会缓解人们对经济过热的担心。对近年来担当“主导产业”角色,投资和产量增幅很大的产业来说,短期内一定程度的所谓“产能过剩”将难以避免。相对于较长一个时期的需求潜力和增长前景,“产能过剩”一般尚不至于构成严重问题。即便如此,政府和企业仍有必要在各自范围内采取措施控制产能增长,以减弱短期内“产能过剩”的不利影响。增速回调将会使一些行业和企业的日子难过一点,同时也可看成进入下一轮“扩张”的准备期。对中国大多数企业和行业构成挑战的,并不是相同水平上的数量扩张能力,而是增长模式转型和能力改进。当下一个“扩张”期来临时,数量扩张的空间将会显著缩小。谁通过技术、组织和制度创新而在增长模式转型与能力改进上取得更多进步,谁就有更多机会在下一轮“扩张”中胜出。增长模式转型与能力改进不仅对中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对一些企业短期业绩改善也会起到明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