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三农问题
论中国农村扶贫对象的瞄准
作者:赵俊臣    发布:2007-02-06    阅读:2341次   

中国自1980年代中期开始大规模扶贫,至今已20多年了。在这20多年中,中国农村的贫困大幅度减缓,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在欢庆成就的时候,我们应该冷静的总结、研究和思考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从而把扶贫事业推向深入。

我以为,农村扶贫对象的瞄准,就是一个需要认真反思的重要问题。本文的分析结论表明,一是农村扶贫个过程中“扶工不扶农”、“扶富不扶贫”、“扶官不扶民”和“扶强不扶弱”偏向的屡屡出现,少量的、宝贵的扶贫贷款很难到达贫困农户手里;二是现有的扶贫措施虽然都是很重要的,但是对于贫困农户近期内尽快增加收入的作用并不直接;三是相对于瞄准非贫困农户的传统的小额度金融商业贷款,小额信贷扶贫到户才真正瞄准了贫困农户;四是在一个贫困农户家庭中,以女主人为小额信贷的主承贷人,才能真正的、淋漓尽致地发挥脱贫作用。

 一、“扶工不扶农”、“扶富不扶贫”、“扶官不扶民”和“扶强不扶弱”偏向的屡屡出现

在中国的扶贫进程中,就扶持对象来看,曾经经历过“扶工不扶农”、“扶富不扶贫”、“扶官不扶民”和“扶强不扶弱”的偏向和缺限,而且屡屡出现。

所谓“扶工不扶农”,是指在扶贫的初期阶段,大约在1988——1992年间,人们检讨了“输血式”、“救济式”扶贫模式,转而“造血式”、“开发式”扶贫模式,在贫困县一级举办各类工业过程中出现的。在当时的贫困县中,人们把中央政府下拨的扶贫贴息贷款,用来大办各类工业企业。其初衷,一是增加贫困县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使贫困县脱贫;二是期望新办的工业企业能够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吸收贫困县的人员就业。这一模式实施的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扶贫贴息贷款办起来的工业企业几乎全军覆没,不但没有成为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平台、动力和机会,反而成为贫困县的包袱,扶贫贴息贷款有贷五回,大都成为贷款银行的呆坏帐。与此同时,扶贫贴息贷款办起来的工业企业,并没有吸收真正的贫困农户劳动者就业。究其原因,一是当时人们压根儿还没有想到把扶贫对象瞄准贫困农户劳动者;二是当时提供的劳动就业岗位并不是很多,还不够县城里机关干部子女及其亲朋好友们就业那!

这种“扶工不扶农”的偏向不久便被发现与纠正。人们很快认识到,贫困地区的优势并不在于工业,更不在于脱离当地资源的加工业,而在于相对富集的自然资源和众多的劳动力资源,即适应当地实际的农业开发,而且农业开发产品也正是国内外市场所需要的。于是,以农产品开发为重点的开发式扶贫(也称扶贫开发),便应运而生,成为扶贫的主要方式。

就农业开发扶贫来说,包括多层含义:一是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开发与扩大,这正如李昌平所说,已经达到了极限;二是单位面积产量的开发,即通过良种选用、测土配方施肥、科学管理等综合措施的运用,在单位面积上获得更高的产量,而在这个领域至今仍有很大的空间;三是结构调整,例如根据市场需求,减少质次价低的农作物的生产,扩大质优价高的农作物的生产,从而使贫困户乃至所有的农户增加收入;四是农民素质的开发,通过培训等方式,使贫困农户每家都有一、二个人掌握一、二门适用谋生技术。就这些方面的意义看,开发式扶贫仍然是农村扶贫的一条重要途径,其发展潜力还很大,并不象李昌平教授所判断的“开发式扶贫会带给2300多万绝对贫困者更大的灾难!”

在农业开发的过程中,相继出现了“扶富不扶贫”、“扶官不扶民”和“扶强不扶弱”的偏向。例如,一些地方曾经屡屡出现过扶贫贴息贷款被乡村里的干部户、富裕户、强势户使用,而真正的贫困户使用不着、甚至于见都见不着的现象。

后来。人们曾经推崇“公司十农户”的扶贫模式,在不少地方也异化成了“扶富不扶贫”。按照温铁军的说法,我国农村的“公司+农户”80%的企业违约。本来,接受了扶持、使用了扶贫贴息贷款的“扶贫公司”,理应按协议吸收贫困户就业,从而实现“双赢”。但是,这些“扶贫公司”要么招收的不是贫困户,而是富裕户,弄虚作假;要么干脆就不招收新的员工,使主观上“公司十农户”的扶贫模式名不副实。

二、现有几种扶贫模式的瞄准对象对比分析

目前,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西部贫困地区农户的扶持,措施、途经应该说是比较多的,主要的有:农民工进城打工,教育与培训,交通扶贫,医疗卫生扶贫,通电扶贫,文化扶贫,科技扶贫,广播电视扶贫,水利扶贫,等等。而且,所有这些扶贫措施各有各的效果,都是应该肯定的,不应该进行批评指责。但是就帮助贫困农户直接增加收入来说,唯有小额信贷到户才真正瞄准了贫困地区农户。

先来分析农民进城打工扶贫。农民进城打工,确实是增加收入、增长知识的一条好途经,一人进城打工全家脱贫的例子也不少见,也是其它措施不可替代的。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加大对农民进城打工扶持、培训和组织的力度,争取把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民送到城市打工。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就现有西部贫困地区的村庄来看,并不是多数村庄的多数村民都能够进得了城、打得了工的,只有部分村庄、少部分青壮年农民才有进城打工的机会;那些没有、或者不能进城打工的农户、农民,仍然需要在自己家里从事家庭经营活动。

其次分析教育与培训。通过义务教育与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者的素质,这是许多研究一再证实了的、大家公认的真理。有关部门为此采取了令人鼓舞的措施,一年比一年有成效。问题在于,对大多数贫困地区的农户家庭来说,当务之急是做好一年一度的家庭经营,而且不能有任何的闪失。这是因为,当年的家庭经营闪失了,就不能维持生存。例如,当年的种植业出了事,粮食不够吃,便要饿肚子;当年的畜牧业出了问题,过年便没有肉吃,也没有钱花。特别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拨给的大批培训经费,在运作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到达贫困者手中,尚是一个有待落实的问题。高小勇先生曾留意过人们自豪的“阳光工程”,即2004年由农业部、财政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共同组织的实施的,主要在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的职业技能培训示范项目。钱主要是中央和地方财政扶持资金。目的是通过培训增加青年农民的人力资本。其结果令人沮丧:贵州省一个地方的官员将下拨的钱存在自己的银行卡上;安徽省一个县自吹自擂的声称他们超额完成了培训计划,然而据央视记者调查,该县农民几乎没有人知道培训这件事,该县官员引以自豪的两个在杭州打工的“被培训”农民原来是自己出钱受的培训。

再次分析交通扶贫。交通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贫困地区也是如此。“要想富,先修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为此,各级政府已经决策、并且在努力加强贫困地区的交通公路建设。但是,“修了路,也不富”,的确也是许多贫困地区的普遍现象,更不要说那些贫困农户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近期内并没有多余的商品交换,村庄内外的公路对他们来说并不是第一位的需求,他们第一位的需求仍然是先有饱饭吃。

第四分析医疗卫生扶贫。医疗卫生扶贫的重要性,是没有争议的。一个贫困农户家庭只要有一个人生病,全家立即返贫。这不但是因为贫困户家庭收入本来就少,当然经不起生病;而且由于我国医疗卫生改革走过了曲折的道路,至今没有找到大家满意的、正确的改革方案,医疗卫生机构看病贵、买药价格高的出奇,贫困户根本负担不起,如果再碰到缺了良心的医生,那更是要倾家荡产了。

第五分析文化扶贫。文化扶贫,包括送戏下乡、下乡放电影、给农村赠书、办阅报栏、等等。国内文化扶贫最有名的,要数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的辛秋水研究员在岳西县莲云乡文化扶贫的试点。他帮助村民们开办图书室,设置阅报栏,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帮助贫困群众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进而增强致富本领。中国农大何慧丽副教授在河南兰考县,组织农民成立若干文化活动团队,也被媒体炒作得很热闹。

第六分析科技扶贫。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贫困农户有一定的土地和货币垫本的前提下,高产优良品种、化肥、正确的管理等适用科学技术,就往往能成倍地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但是,这种适用科学技术,是在贫困农户有一定的土地和货币垫本的前提下,才发挥作用的。如果没有垫本,贫困农户就买不起良种和化肥,提高产量、增加收入岂不是一句空话?!而贫困农户若要有垫本,小额信贷就是一条可行的出路。

第七分析通电扶贫。电力扶贫当然是很重要的。使用电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通了电,不但生活环境大大改善,而且生产过程中可以使用机械,从而提高效率,减少成本。但是,我们也在几乎所有贫困地区农村都看到,那些贫困户家庭由于付不起电费,一年之中几乎不用电。

第八分析广播电视扶贫。广播电视扶贫也是很重要的。贫困地区农民对广播电视的需求,和城市里的人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只不过是他们因为家庭困难,买不起电视机而已。为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如果要真正扶贫,一方面要把广播电视设施送进村;另一方面要考虑使贫困户增加收入,有钱买得起电视机。

第九分析水利扶贫。水利扶贫也是很重要的。在那些缺水的贫困地区,农户当年生产如果缺了水,插不上秧,当年便没有大米吃;如果缺水灌溉,农作物便要减产,当年便要饿肚皮;如果缺了饮用水,那后果必然是不堪设想。

上述分析中,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列举了现行各种扶贫措施的作用,丝毫没有贬低某种扶贫措施的意思,而是旨在说明各种扶贫措施作用的充分发挥,都离不开货币作为资本的投入。然而,贫困农户由于现金收入很少,筹措垫本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主要的困难在于号称“支农主力军”的农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都不愿意对贫困农户放贷,原因是贫困户没有抵押与担保,也很难列入他们要求的信用户。分析到这里,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专门针对贫困户的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扶贫到户,对于贫困户脱贫致富确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小额信贷是怎么样真正瞄准贫困农户的

 1994年孟加拉国尤诺斯教授发明的小额信贷,由中国社科院杜晓山教授等人引入中国,至今已10多年了。在这10多年的曲折发展历程中,除了少数“真扶贫”“扶真贫”的小额信贷组织,仍然坚持小额信贷把贫困户作为瞄准目标这一基本特征外,其他多数小额的信贷组织、政府的小额信贷项目、以及农行承包的小额信贷等,大都放弃了贫困户的瞄准目标,改变为瞄准农村中的富裕户、大户、村干部和乡镇企业等非贫困户。这样一来,小额信贷扶贫到户便地地道道的异化为传统的农村信贷。

对于我国农村金融现状的评价,著名经济学家茅轼老先生认为是处于衰败状态,党国英教授则认为处于荒凉状态。在衰败或荒凉状态中的农村,包括富裕户、大户、村干部和乡镇企业等各类成员都急需金融支持。就这个意义上说,瞄准一下富裕户、大户、村干部和乡镇企业,也是应该的,不拟过多的指责。问题是,本来极其少量的、宝贵的小额信贷扶贫资源,偏离了把贫困户作为瞄准目标,那么,贫困户还有什么资源可用?!他们凭什么发展家庭经营?凭什么脱贫致富?

然而,以孟加拉国尤诺斯教授发明的小额信贷就不同,它真正的实现了把贫困户作为瞄准目标,而且在以下方面把非瞄准目标有效的加以排除:

一是非贫困地区的农户。一方面,非贫困地区的政府的财力较为雄厚,可以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贫困者进行扶持;另一方面,非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较为发达,就业岗位和赚钱脱贫的机会,比贫困地区多得多,因而一般并不需要小额信贷扶贫。

二是贫困地区的非贫困户。贫困地区的非贫困户有三种类型,即村社干部、村社干部的亲朋好友和村里的先富裕户。一方面,这三类人都有较多的发展机会,例如他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获得贷款,还可以从社区发展项目中获得贷款机会;另一方面,这三类人往往看不上、不耐烦使用真正按照小额信贷扶贫到户规范运作的款。当然,如果小额信贷不坚持规范运作,那么这三类人就会来“争抢”小额信贷扶贫到户的贷款,而把真正的贫困户排除在外。

在排除了上述非贫困户后,小额信贷的瞄准对象就清楚的显现出来了,他们就是贫困地区的贫困农户。

相对于我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那种把贫困者视为“愚昧无知”、“懒惰成性”、“不可扶持”的流行理念,这一瞄准对象的界定源于以下三种截然不同的理念:一是贫困农户之所以贫困,主要的原因,不在于他们居住的环境条件太差(外因)和缺乏发展能力(内因),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发展的金融支持机会;二是如果给予贫困者提供一定的资金和自由选择的机会,他们不但能够慎重而恰当地使用资金,而且能够在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归还贷款;三是国内外以往的各种扶贫计划、项目、工程难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扶持资金未能真正送达贫困户的手里。

据我所知,在我国已有的商业性小额度贷款和小额信贷扶贫并不沾边,在此不予讨论;即使是打着扶贫旗号的小额贷款实践中,已经发生过以下几种不正确的作法,值得引起注意:

一是选择的并不是最贫困农户。在这类项目的执行者看来,贷给一般贫困农户比较安全,往往能够成功,可以还贷。实际上,这种认识和行动仍然是不相信贫困农户的能力。如果我们同意这种认识和行动,那么最贫困农户就没有获得贷款的发展机会,只好处于远离社会扶持的范围之外,永远贫困下去。

二是在一个小额信贷小组里(贫困农户贷款必须5户结成互助互督互保的小组),有的安排相对富裕的农户加入,认为这样可以起到“以富带穷”的作用。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实践和我国贫困地区社区发展项目都证明,当一个社区发展项目或者扶贫项目,采用兼顾贫困农户与非贫困农户时,必然出现非贫困农户谋求支配或者左右该项目的情况:一方面,非贫困农户利用强势地位和各种借口,将贫困农户直接驱逐出去,使项目背离专对贫困农户的扶贫目标;另一方面,非贫困农户总是以贫困农户的名义,获取本该属于贫困农户的机会与利益。这样一来,所谓的“以富带穷”,就变成了“以富代穷”、“以富斥穷”。经验还证明,在专为贫困农户的发展项目中,贫困程度差一点儿的会驱逐比他们更贫困的农户。

四、在一个贫困户家庭中应选择妇女作为承贷人

     小额信贷扶贫对于贫困农户妇女的作用,比对于贫困农户男子的作用更大。因此,小额信贷扶贫强调,在一个贫困户家庭中应选择妇女作为承贷人。这是由贫困农户妇女的自身条件及其经济、社会地位所决定的。

首先,贫困农户的贫困,在某种程度上看是妇女的贫困。而消除了妇女的贫困,贫困农户的贫困便随之消除;如果没有消除妇女的贫困,贫困农户的贫困无论如何也不能消除。

世界各个发展中国家贫困农村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妇女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和田间劳动,但她们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却都很低。中国就更是如此。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妇女无论在家庭还是在社区,一般情况下只有辛勤劳作的责任,而无发表意见和作出决策的权力。长此以往,她们的聪明才智被压抑乃至被泯灭了。凡是到过农村调查的人们都可以发现如下这样的事实:除了天灾人祸等不可抗拒的情况外,在一个村庄里那些生活安排相对较好的贫困者家庭,可以断定一定有一个称职的、会持家的女主人,或者说女主人在这个家庭中有发言权和决策权;反之,则说明该家庭女主人没有发言权和决策权。如果一个贫困家庭中没有女主人,那么这个家庭的生产生活肯定是乱了套的。因此,人民常说,一个家庭可以没有男主人,但是绝对不克以没有女主人,否则这个家庭便不成其为家庭。

其次,贫困妇女特有的母爱、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决定了她们承贷的高成功率。

贫困妇女作为家务劳动的的主要承担者,她们总是把照料、维持家庭的生存时时刻刻放在心上,并为此而拼命劳作、精打细算。在家庭生活极端困难时,男子可以逃离家庭,最有力的借口是出外打工,但是他们外出的目的首先是自己要吃饱饭;然而妇女则不能,她们要留在家里,维系着这个家庭。相对而言,饥饿与贫困更多的是妇女,而不是男子面临的问题。如果一个家庭成员中必须有一个挨饿,不成文的规定是这个人必然是母亲。在缺衣少食的日子里,母亲大都有过那种不能喂养子女而心灵留有创伤的悲惨经历。如果有与饥饿与贫困抗争的机会,贫困妇女往往比男子更能本能地挺身而出成为能干的斗士。

母爱,这一母性的天职,在贫困妇女身上体现得更为充分。她们忧虑子女的现在与未来;为了孩子的利益,她们心甘情愿地做出一切牺牲。而且,她们还常常把这种人类最伟大的爱,无私地奉献给自己的丈夫、儿女和丈夫的父母。她们活着的神圣使命之一,就是使自己所在的家庭能够生活生存下去和生存的更体面些,这已成为她们拼命劳作的动力与目标。为了饥饿的孩子和家庭,贫困妇女必需做出最大限度的努力,直到最后的时刻。

贫困农户妇女在操持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自觉不自觉地学会或养成了积累和再生产的本领。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贫困地区都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贫困农户妇女在通过参与项目获得一笔收入后,首先想到的是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如果吃饭问题解决了,那么考虑的是一家人的穿衣问题、住房问题、子女读书问题,特别是积累和再生产问题,而男子往往优先考虑自己喝酒等问题。由此可见,在捕捉和利用机会对付贫困方面,一般说来,没有一个贫困男子可以与热心的贫困妇女相比。因此,贫困农户依靠妇女的努力,是能够缓解乃至于根除贫困的。

然而,人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虽然贫困农户妇女具有这么多的优点、美德和能力,但是她们在与贫困抗争中,却处于不利的地位:第一,她们没有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的场合与机会;第二,在一些社区特别是传统的扶贫开发项目里,她们很少参与,有的地方甚至于出现了这样的情形:男子开会和受培训,而由妇女去劳作;第三,除了城市里的家庭雇佣女保姆、服务行业女工等情况外,贫困农户妇女极少有在城市里找到象男子打零工那样的赚钱机会。

为此,小额信贷扶贫主要由妇女承贷,这对于发掘妇女的潜在才能,发挥她们的作用,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此,几乎所有的中国小额信贷扶贫项目的实践,都发现了以下事实:

第一,以贫困农村的贫困妇女为目标的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对于提高广大农村妇女和她们家庭的生活水平,有很大帮助。

第二,只要给农村贫困妇女创造一定的条件,她们就有能力自我就业,更有改变目前生活状况的愿望。

第三,农村贫困妇女通过小额信贷而从事生产经营项目,可使其自身和家庭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有所改善;如果农村贫困妇女得到了就业机会,自身便具备了发展的可能。

第四,小额信贷组织的小组和中心会议,增加了妇女参与社会活动和发展自己、表现自我的机会,可以增加贫困妇女的自信心,使她们互相了解生活和生产中的困难。这既是农村贫困妇女实现发展权力的一种选择,也是她们提高自我生产经营水平的一条路子。

 

 

参考文献

1.赵俊臣执笔、云南省扶贫办和云南省社科院农经所编:《小额信贷:扶贫攻坚成功之路》,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11月昆明第二版。

2.李昌平:开发式扶贫模式到了该检讨的时候了,支农网2006811

3.高小勇:阳光为何没有免费照耀,经济学消息报2006128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