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讲坛 -> 2006年长安讲坛
中国的发展与区域贸易自由化
演讲者:樊纲    时间:2006-03-30    阅读:48223次   
    长安论坛快到100期了,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到100期的时候我们准备搞一些活动,也希望进一步得到大家的支持。这样一个公共性的论坛举办4年多以来,获得了比较大的反响,我觉得还是应该继续进行下去,把它办得越来越好,希望大家多提意见。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关于贸易的问题,大家知道,我不是专门研究贸易的,如果问我,哪个部门出口多少东西,进口多少东西,我可能回答不了。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研究宏观经济学,如果不研究贸易,那就等于不懂宏观经济,就没法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包括国际贸易,国际收支,经常性帐户,资本性帐户,货物的流动,资本的流动,货币的关系,这些都是全球视角下的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因此,在当今全球化的条件下,贸易问题是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贸易问题现在是发展的问题,是穷国如何追上去的问题,是穷国如何增长的问题。贸易摩擦是穷国和富国之间,或者说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国际贸易体系是不是允许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空口谈发展,还是在贸易的安排和货币的安排上有一些具体的措施,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真正能够实现,使得穷国真正能够脱贫?中国现在的情况算是比较好的,很多国家都还没有起步。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宏观的问题,一方面是发展的问题,我今天也着重从这个角度来讲,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我们研究所做了这方面的一些课题,当然不是主要由我来做的,但是我们可以一起研究、探讨。今天我也想把我个人现在正在研究的问题,包括在国际上参与研究的一些课题,向大家做一个介绍,包括人民币的问题,贸易体系的改革问题和货币体系的改革问题等。
    今天主要讲这几个问题:第一,全球化与落后国家的增长,讲一下其中的贸易问题;第二,自由贸易区的问题,怎样理解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护?竞争性和互补性对贸易和地区自由贸易产生哪些影响?中国和东盟的自由贸易,以及和其他国家自由贸易谈判的前景如何?亚洲如何整合,亚洲的贸易关系会发生哪些变化?第三,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的问题,这里要重新谈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的“幼稚工业”问题,“幼稚工业”理论在六、七十年代曾经风行一时,但是后来被理论界否定了,但是在新的全球化的条件下,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存在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重新考虑“幼稚工业”理论。第四,贸易摩擦,现在叫做“国际不平衡”,“全球经济失衡”。美国有6000亿的贸易逆差,中国和亚洲有大量的贸易顺差,对此应该怎么理解?是不是由中国的贸易不平衡问题造成的,根源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新的因素出现。第五,在贸易不平衡的后面,是货币的不平衡,都在都在谈人民币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如何改革国际贸易体系和国际货币体系?这些都是世界上现在研究的一些前沿性的问题,既是政策的问题,也是理论性的问题。
   今天我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把这些问题向大家做一个介绍,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有一些是经济学中比较复杂的问题,我尽量结合实际的政策操作,讲一些要点。
    首先讲一下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分析,包括如何理解贸易摩擦的出现和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出现,在贸易谈判当中,哪些国家比较容易实现贸易自由化,哪些国家不太容易实现。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理论和实证的分析。
    人们之所以进行贸易,其基本原因在于经济之间的互补性,你有这个,我有那个,通过贸易,大家都提高了各自的收入,这就是市场带来的好处,所谓的“消费者剩余”这个概念,就是通过交易使得大家都实现了增长,都可以实现更高的价值。但是,如果你也生产这个东西,我也生产这个东西,那就会产生竞争性的关系。因此,往往竞争性的关系会使贸易产生摩擦。但是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恰恰是那些有竞争性关系的国家,那些处在同一竞争水平上的国家,收入水平、技术水平、生产能力相近的国家,往往比较容易实现贸易自由化,而那些互补性很强的国家反而不太容易实现贸易自由化。比如欧盟,大家知道,欧盟是迄今为止贸易一体化最极端的典型,他们完全合为一体,而欧盟的这些国家在发展水平上是基本接近的,在发展水平比较一致的情况下,他们走到了一起,实现了自由贸易。在实现自由贸易之后,比较优势就开始起作用了,开始出现分工,大家通过这种分工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大家都从贸易中获利。
    相反的,世界贸易组织乌拉圭回合谈了将近20年才达成一个协议,现在新的多哈回合又达不成协议,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冲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很难进行自由贸易。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这两种国家其实是高度互补的,你生产的东西我生产不了,我生产的东西你生产不了,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比较便宜,在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有优势,发达国家也能生产,但是成本很高,没有比较优势,发达国家所具有的高科技、金融服务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和服务,发展中国家做不了,因此这两种国家的互补性非常强。应该说,发达国家需要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需要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产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可以很发达,但是现在进行自由贸易却很困难,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因此,我们想研究一下各国之间互补性和竞争性的关系,由此来分析哪些国家容易形成自由贸易,哪些国家不容易形成自由贸易,哪些国家容易出现贸易摩擦。
    这个图是“贸易品技术分布图”,横轴是产品技术含量的水平,靠近原点的是技术含量比较低、附加值比较低的,像劳动密集型产品、采矿业、农业大多在这边,越往右,技术含
 
量越高,附加值越高,像高科技、电子这些产品。这个图用的是世界上260种产品的数据,这可以是两个国家的两条曲线,假定在世界上这260种产品的贸易当中,两个国家各自所占的份额或者绝对量。纵轴衡量的是每一种产品在世界贸易中,比如说和美国的贸易中所占的份额,或者按照货币量计算的绝对量。横坐标衡量的是低端产品和高端产品,在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往往可以用左边这条曲线来代表,这跟我们用实际数字模拟的中国曲线差不多,右边的曲线大概是日本的情况。中国这两年出口增长很快,但是出口产品数量比较小,附加值比较低,一般都处在低端。在这个图上,两个国家相交的部分,用M来表示,这一块代表什么呢?两个国家都出口,在国际上都有份额,图上阴影部分面积的大小代表在两国的在贸易当中的比重,以此来衡量两国的贸易竞争性,就是A加B这两个面积的总和。竞争性程度等于M/A+B,互补性程度等于L+N/A+B。由此可以看到,比如日本,贸易可以很发达,因为互有各自的需求,但是两国竞争性其实不大,互补性很高。相反的,我们和一些东盟国家,像泰国、马来西亚,曲线所处的位置差不多,相交的面积比较大,也就是说,竞争性比较大。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都是劳动密集型,包括制造业、农业,都差不多,只是侧重点不同。而欧盟国家出口资源型产品多一点,农业多一点,我们相对少一点,我们是制造业多一点,也就是说,也有互补的地方,但是按照产品这么算下来,相交的部分就比较大。如果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分析欧盟国家,情况也是如此。欧盟国家相交的部分比较多,相互的贸易量很大,如果都是竞争的话,你也可以生产,我也可以生产,那不就没有贸易了吗?这是一种什么情况呢?如果画成连续的曲线,融合度比较高,也就是说相交的程度比较高,产品的部门分工性很强,但是所处的区域基本一致,都处在高端的部分。
    再来看“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这张表。到2001年,我们和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这些国家的指标都是正数,正数表明竞争性比较强,这是一


个特殊的指标,把前面的都混合起来计算,我们和日本、新加坡的互补性比较强。新加坡现在人均GDP是2万多美元,日本是3万多美元,因为他们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都比较高,否则它就没有竞争优势了。我们跟日本相比,绝对是比较高的负值,这说明互补性比较强。现在我们发现,这个表所反映的情况和现实很接近。亚洲国家中签署自由贸易协议的国家是日本和新加坡,这两个都是竞争性很强的国家,而在其他领域里,谁的自由贸易协议取得了一些进展呢?是中国跟东盟国家。我们现在正在谈判,这个谈判已经取得了早期收获,不包括柬埔寨、老挝、越南。也就是说,在我们这个区域也证明了竞争性强的国家容易实现自由贸易,而现在最难以实现自由贸易是谁呢?就是东盟国家加上中国和日本,这是现在亚洲的一个大难题。中国和东盟在实现10加1的自由贸易区谈判,韩国也想谈,日本也开始研究,本来可以13个国家一起谈,但是都卡在和日本的配合上,因为作为一个发达国家,日本和我们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和贸易结构差别太大,反而不容易实现贸易自由化。用这种方法可以做一个预期,就是东盟和中国可能会比较早地达成贸易自由化,而这个贸易自由体和日本的贸易自由化恐怕还要有相当长的时间,韩国处在一个中间的位置。从表上的数字可以看到,韩国是比较低的正值,也就是说,它跟我们的竞争性相对来讲比较弱,而互补性比较强。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世界上唯一实现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化的,就是北美贸易自由化,美国、加拿大在一边,墨西哥在一边,墨西哥也不是很落后,墨西哥也是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的中等发达国家。这是第一,第二,他们之间的互补性很强,竞争性很小,这一点是不符合我们这个理论的,但是其中有很多政治因素在起作用,投资的因素在起作用,墨西哥就希望通过自由贸易化来加大美国、加拿大对它的投资,促进它的增长和就业。我们曾经用99年和2000年的数据论证过这一点,现在还在进一步论证,如果有数据能够证明这一点,我们这个理论就可以派大用场了。北美实现贸易自由化以后的5年当中,从95年到2000年,墨西哥的经济结构是低端化了,而不是走向高端。为什么互补性有利于贸易,但不利自由贸易,而竞争性有利于自由贸易呢?原因是在互补性很强的国家之间,贸易自由化会产生一种政治经济学上的担忧:一方面,落后国家担忧较强的互补性会使自己的落后领域难以得到发展,会被发达国家统治,在这些领域里面很难再发展高科技领域,落后国家希望和发达国家实现自由贸易,他们需要的是大量的高新科技产品,但是如果实现自由贸易的话,所有产品都从国外进口,落后国家的高新科技领域可能就会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同样有另一种担心,因为它还通过高补贴来维持国内一些部门的生产,如果实现贸易自由化,它担心国内的一些行业会彻底消灭,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人会失业。我们说这叫做自由贸易的政治经济学,自由贸易带来进一步分工,但是分工的结果可能是把发展中国家锁定在一些低端的行业当中,这也是发展中国家担心的一个大问题。相反的,处在相近水平上的这些国家,竞争性比较强的国家,他们在这些领域里面都有机会,比如我们跟东盟国家,你也搞电子,我也搞电子,你搞纺织,我也搞纺织,我们的分工不过是在这些行业之间的进一步分工,你有机会的行业,我也有机会,其结果不会使我们被锁定在一些低端行业,我们发展高端行业的机会仍然存在,发达国家不会在高端行业统治我们,使我们不能发展。在这些领域里,贸易比较优势的理论就可以发挥作用,差距越大,越容易导致落后国家被锁定在低端行业,失去向高端领域发展的机会,这是贸易理论中一个新的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领域。当年李嘉图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现在这个理论已经更展开了,在贸易问题上主要讲的这个问题,当然后来更多用于要素的分析,在贸易理论仍然是一个基本要点。李嘉图在发展这套理论的时候,他所面对的是发展水平基本相近的欧洲各国,你生产葡萄酒,我生产小麦,都差不多。而现在全球化条件下,各国人均收入、教育水平、科研投入水平可以相差几百倍,我们跟发达国家还差了十几倍,像柬埔寨、老挝这些国家相差几百倍。
    因此,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反过来重新思考国际贸易体系和货币体系,研究贸易和发展的关系。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如果仅仅锁定在一些落后的,一些低端的行业里,而得不到更多的发展机会的话,我们的发展就会停顿下来。如果仅仅做低端行业,而不能做其他高端行业的话,我们的就业问题就解决不了,创造二亿到二点五亿个就业机会也难以实现,也无法实现中国最后的发展,什么发展?就是大家现在关心的,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农民如果不能转移出来实现基本的充分就业,中国的收入差距问题是解决不了的。人们谈到一些问题就会说,政府要花这个钱,政府花这个钱,政府能不花钱吗?发达国家用98%的劳动力来补贴2%的农业劳动力,我们有40%的劳动力在农业,你能用那60%的人交税去补贴那40%吗,这种补贴是可持续的吗?因此,最根本的问题是创造就业,这些年来我们鼓吹要不断地、永久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吹所有的产业尽可能的在中国干,包括重化工业,原因就在于此。
    在谈到发展重化工业的时候,有很多争论,有人认为重化工业创造的劳动就业比较少,我同意这种观点,重化工业创造的就业比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少,因此我们首先要保住劳动密集型产业,别让它流失到印度、孟加拉和非洲去;第二,其他行业有什么就业,我们就要创造什么就业,能干什么我们就要积极干什么,这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我们老说什么产业机构,中国这么多人,7、8亿农村劳动力,你是什么产业机构?你什么都得干,而且什么都得比别人多。这是“中国梦幻曲线” ,我们的梦想是这样,能不能实现还是未知数。梦想是
 什么呢?就是什么都干,干的比别人多,所有的行业都要做。即便是这样,能不能创造出那么多的就业还是一个问题呢。现在老有人说,这个我们不干,那个我们不干,劳动密集型看不起,来料加工看不起,重化工业因为资源约束我们不能干。日本的资源约束比我们更严重,日本要是这个不干,那个也不干,就不会有今天。中国要想解决发展问题,就得什么都干,这是中国的贸易前景。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思考,发展中国家怎么才能实现增长,特别是像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怎样实现增长。我们确实不能很快地跟发达国家实现自由贸易,这就有一个贸易保护的问题。当然,我们已经加入世贸组织,贸易自由化的程度也得到很大的很高,我们在全球范围也属于贸易自由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关税降低了很多,壁垒也降低了很多。20多年来,我们的很多幼稚工业已经发展起来了,我们现状已经不能跟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了,毕竟我们有27、28年的发展。但是如果我们要思考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的一般问题,思考它如何起步,怎样发展的问题的话,根据我们之前关于互补性和竞争性的研究,有一个重要的结论,即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初期需要一定的贸易保护。
    三月初我到华盛顿参加了一个会议,是世界银行新任行长(原美国副国务卿)召集的,在全球邀请了11位经济学家参加讨论,主题是“落后国家的发展问题”,后来我听明白了,美国现在关注的是非洲的发展问题,中国已经不是他们关注的对象问题了。我提的一个建议是,你要真想让落后国家得到发展,特别是那些最落后的国家,你就实行不对称的贸易政策和贸易制度,什么叫做不对称的政策呢?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开放自由贸易,允许他们的产品没有关税壁垒地进入发展中国家,与此同时,允许落后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保护他们的一些幼稚工业。反思中国的经验,中国不是一开始就实行自由贸易的。现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自由贸易市场开放的条件是什么呢?是发展中国家也要实行自由贸易。但是从60年代到现在,这么多年来非洲为什么没有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尽管都是自由贸易,由于非洲能够生产的产品就能卖那么点钱,农业产品价格每况愈下,而工业产品它又做不了,制造业都被外国进口产品压制了,所以它就发展不起来。所以,只有实行不对称的贸易政策和贸易制度,才能够实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谈到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即保护是不是能够使幼稚工业发展起来,是不是能使落后国家的工业发展起来?历史上经济学家对于这个问题有很长时间的争论,最后有了一些定论,在80年代初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认为保护是保护不出好东西来的。对于幼稚工业,你不知道当时的情况下需要保护多少时间,不知道要保护哪个产业,你要是这个也保护,那个也保护,结果就是保护了一群懒汉,永远达不到世界水平,永远没有世界级的竞争力,永远无法实现发展,最后就形成大量效益不好的国有企业,要靠政府补贴来维持。因此,幼稚工业的主要弱点,也就是使这个理论失效的主要问题,就是不知道应该保护哪个产业,不知道要保护多长时间,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它不会实现发展。但是现在再提这个理论,我认为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因素。回顾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我们一直在实行贸易保护,直到加入WTO,我们的汽车工业、家电工业,一开始都是保护的,现在也在逐步开放。但是,为什么我们对于幼稚工业的保护促进了发展呢?当时韩国发展起来,台湾发展起来,也是实行了贸易保护,但是他们当时说是什么原因呢?这是一个偶然性。很多国家实行了贸易保护,但是其中大多数国家都没有发展起来,只有亚洲国家通过保护促进了发展,于是当时大家都在研究亚洲人的特殊性,认为通过贸易保护培养出一个有竞争力的工业是偶然的 (当然,尽管有竞争力,最后发现这种竞争力也是比较弱的,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发现了很多漏洞,都是引进技术造成的,因此这里面还是有问题,很多人还是不太承认幼稚工业的理论) 。中国为什么能够发展起来?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尽管我们实行了贸易保护,但是我们欢迎外商直接投资,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都到中国来进行生产,进行合资,进行知识外溢。外国的企业到发展中国家来竞争,来开拓市场,转移技术,这就解决了当年幼稚工业理论没有解决的两个问题:
    第一,对于一个行业,外国资本进来之后,他们之间要互相竞争,要获得利润,要在全球市场上抢占份额,因此这个行业从落后到发展强大不是无限期的,对于行业的保护也不是无限期的。市场规模有多大,行业的门槛在哪,跨国公司知道这个进程有多长,他们之间的竞争也促使这个进程不会变成一个无限期的过程,而是有限的。至于每个产业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发展起来,这是不确定的。我们的家电行业大概15年的发展就能够自己生产,汽车行业用了20年到25年的时间,现在可以自己开始制造汽车。
    第二,解决了哪些产业需要保护的问题。以前我们不知道要保护哪个行业,通过国际竞争,通过跨国公司的选择,有的行业进来,有的行业退出,他们在实际的市场上进行比较,最后选择出一些有潜在竞争力的产业。
    因此,不是像过去那样简单的,无条件的贸易保护,而是贸易保护加外国直接投资,如果这两个因素同时发挥作用的话,就会在一个有限的时间里,使发展中国家的幼稚工业得以成长。这也是国际上研究发展经济学的时候所讨论的问题,也是中国能够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不是开始的贸易自由化,而是在贸易逐步开放的过程当中,首先引进外商直接投资。    也就是说,在研究贸易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超越贸易的界限,把投资的问题引入进来,要看到外国直接投资产生的知识和经济的外溢效应对于一个落后国家幼稚工业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有人说,外国公司挣了我们多少钱,我们不能只看到它挣了钱,它有资本,有技术,它当然要挣钱,但是我们也确实获得了好处,我们不仅获得地租,税收,就业,我们还有大量的外溢效应,包括知识外溢效应和技术的外溢效应。当时出席会议的11位经济学家还有Romer,他是研究发展经济学的,是最早提出外溢理论的人。因此谈到这个问题,从发展的角度来讲,他的观点最能证明这一点。从贸易和增长的角度,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落后国家要想在不对称的世界上逐步缩短差距,不仅仅要搞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是那些初级产品的资源型行业,还要不断的培养后续的行业和产业,这样才能使经济的增长持续下去。开会的时候我就讲这个道理,要想让发展中国家持续发展,你不能看它现在能够卖什么东西,要想到它今后还能卖什么东西。现在让他卖了这些东西,不过是人均GDP从100美元升到了150美元,这离脱贫还早呢!要鼓励投资,国际社会,包括世界银行要帮助发展中国家创造一些好的投资机会,让外国资本能够进去,同时实行一定的贸易保护,使得发展中国家能够发展一些他们原来不能搞的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卖到世界市场上,这样一个国家才能发展起来。讲到这个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地区的问题和我们中国的问题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可以从中国的发展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下面是贸易摩擦的问题。美国有6000亿的贸易逆差,占GDP的7%,而中国有大量贸易顺差,亚洲有大量贸易顺差,在国际研讨会上大家也承认发达国家有问题,很多人说,在发达国家不能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最好发展中国家先做点事情,解决贸易不平衡的问题。在谈到全球不平衡的问题的时候,矛头都指向中国,比如人民币应该升值,中国应该增加消费,减少储蓄,认为我们的出口太多,外汇定价太低,这里面就有很多误解。我们来看一看,到底是什么问题。首先,中国的贸易这些年基本是平衡的,中国自己的贸易基本上是平衡的,
    这个图上的黄线是贸易顺差,中国在绝大多数年头里只有很少的贸易顺差,200亿,300亿,很多时候是贸易逆差,到2005年我们有了一千亿的贸易顺差。贸易顺差增加的原因不是因为我们的出口加速了,相反的,我们出口速度与前年相比增长还下降了,那原因是什么呢?是进口,因为国内开始形成过剩的生产能力,而国内总需求开始有所下降,因而进口开始下降,增长速度下降,导致了贸易顺差大幅度提高。中国的人民币问题不是2005年开始出现的,2002、03年就开始出现了,我们看以前,中国贸易基本上是顺差,中国不仅大量出口,也大量进口。美国有大量逆差,中国自己的贸易基本平衡,原因在哪呢?我们跟美国有大量的贸易顺差,就是我们大量进口,唯一的问题是我们不从美国进口,想从美国进口,它不卖给咱们,现在国际上老有人说,你们应该多消费点,我们想买高科技,你进行限制,我们从哪买?只能从亚洲国家买,我们跟所有亚洲的经济体,加上澳大利亚存在大量的逆差,我们从亚洲国家进口大量资本、技术、资本品和设备,从欧盟国家和澳大利亚进口各种资源半成品,大量地使用香港、新加坡的服务。
    我们看这张图,中国和亚洲这些国家基本上都是贸易逆差,香港我们是出口转移。上面全是逆差,在看下面的这些国家,中间我们加工生产,贴个标签(中国制造),运到美国去,所以跟美国有大量的逆差,这是问题所在。结论是什么呢?这实际上是一个新的生产链在亚洲形成了,很多亚洲国家的出口转移到了中国,通过中国的这种加工能力,把它重新整合起来,使它的产品更便宜,更具有竞争力,这就使得我们和美国的贸易逆差大幅度提高,但是中国的贸易基本平衡,这就说明:第一,问题不是出在中国身上,而是出在美国身上;第二,即使不是美国的问题,也是亚洲的问题,美国要负主要责任,剩下的那些责任主要也不在中国,因为中国制造在很大意义上是亚洲的一个生产链的结果。
    这些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你说让人民币升值,人民币还没升值呢,亚洲各国货币因为对中国都有贸易顺差,所以亚洲各国的货币对人民币都升值,今年好一点,去年、前年都在升值。因此,如果进行货币调整的话,那也是全球的一个调整。这时候我们就发现一个问题,如果其他国家都要升值的话,问题就不是其他国家货币升值的问题,而是美元要贬值的问题。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从储蓄的角度来说,中国人的储蓄率是很高,现在达到40%,但是中国的储蓄都用在国内,但是我们也大量的花钱,主要用于投资,我们的投资率很高,前两年由于投资率过高,经济过热,产生了大量的过剩生产能力。我们没有把这些储蓄用到外国,去资助美国,而是大量的用于国内投资,没有对全球储蓄和消费的不平衡做出什么特别的贡献。大家可能要问,我们不是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吗,外汇储备不是大量增长吗?这一点要明确区分,外汇储备并不一定都是国内的人储存起来的东西,外汇储备在相当程度上是外国资本的流入,我们来看这个图:
 
    这里面要区分什么概念呢?一个是国内储蓄的概念,一个是国民储蓄的概念。国内的人储蓄可能很多,但是储蓄对应的是投资,储蓄太多了,我可能没有投资,而是用到国外去了。比如说货币可以换钱,我也可以买国外的资产,而在像我们这样还在进行资本管制的国家,进来容易,出去不太容易,我们唯一能够向国际上提供的储蓄就是我们的贸易顺差,再加上一些服务业和利息收入等,这些经常项目顺差才是我们的国民储蓄。
     刚才讲了,我们基本上每年的贸易顺差都是很小的,我们的服务基本上还需要进口,我们经常项目的顺差其实是不大的,每年大概两三百亿,而我们这两年的外汇储备每年增长2000亿,2000亿减去300亿,是1700亿的外汇储备增长,不是因为我们经常项目顺差的结果,而是由于资本的流动,是外国资本,包括投机资本,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所产生的结果。这种外汇储备的增长是资本流动的结果,而资本流动是外国人在外国多来年储蓄的结果,它是一个存量,它是一个已经存在的资本的流动问题,而不是你今年的生产出GDP没有用掉,我们的GDP都用掉了。我们的外汇差额只占GDP的2%左右,最多是这2%没有花掉,剩下1700多亿外汇储备的增长是外国人的储蓄,是他们以前的储蓄变成了他们的资本,然后流动到中国来买各种各样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讲,国际上的这些不平衡不能用中国人的高储蓄率来解释,只能用美国人的高债务来解释。
    最后一个问题,世界的不平衡,美国的巨额逆差,对于这些根本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可能也有点贡献,比如劳动力要转移,劳动市场的竞争把我们的工资压得很低,使我们的劳动成本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我们的劳动生产率每年提高10%,而我们的工资只增长9%,农民只上涨3%、4%,工程师、企业主、白领的工资上涨得比较多,但是总的来讲,劳动生产率增长10%,而工资可能只增长9%,这1%的差额也许是我们发展中国家的贡献。而真正的问题在于货币体系的不对称,我们正在做这个研究。起这些年来,汇率问题、贸易摩擦主要从哪里来的?都跟美元有关,本来那个货币体系是美元跟黄金挂钩,35美元一盎司黄金,然后其他货币跟美元挂钩,这是最早的货币体系,然后美国因为自己发票子多了,国内开始出现通货膨胀,国外的债务也开始增长,双逆差从60年代、70年代也开始出现。于是尼克松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一笔勾销,一切国际承诺都不再履行,黄金价格立刻涨到了240美元一盎司。然后是跟德国闹摩擦事,跟日本闹摩擦,也是美元要贬值,因为美元的债务太多了,国内债务太多了,美元要贬值,然后逼着欧洲升值,逼着日本升值,现在又跟中国闹。美国是发行国际货币的国家,这里面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如果我们的一个省能够发行全国的货币的话,这个省一定会敞开了发货币,把风险全都转嫁给别人,自己拿好处,道理是一样的。为什么苏联解体以后,通货膨胀达到了2000%,就是因为它的中央银行解体了,15个加盟共和国都有自己的中央银行,每一个中央银行都可以发行货币,大家都比着发货币,美元发货币,它自己不会出现金融危机,它把风险都转移给别人,其他国家现在都是要防止通货膨胀,防止财政赤字太高了。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是贬值。前两天我刚参加了在旧金山召开的一个会议,原美国总统顾问委员会的一个经济学家在会上就说,如果现在美元贬值的话,不会对美国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的贬值跟阿根廷贬值不一样,阿根廷贬值,它的外国资产升值了,但是它的所有国内资产都贬值,而我们如果贬值的话,我们的外国资产升值了,而我们的国内资产价值不变,这就叫“货币不对称”。要理解这个问题要拐好几个弯,我们可以想一想这个道理,别人要贬值了,风险都在里面,包括资本外逃,债台高筑等等,而美元贬值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就是这样一种不对称使得美元不断具有贬值的倾向,由于美元是国际货币,它要贬值表现为其他国家的货币升值,然后美国就会攻击这些国家进行操作货币。
    因此现在真正的问题是改革国际贸易体系,要把对称的自由贸易变成不对称的自由贸易,这样才能解决发展的问题。而货币的问题是要把原来不对称的货币变成一种对称的货币,大家都有同样的权利,或者大家都没有发行货币的权利。对于我们中国来讲,我们只能有一个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其他地区不能发行货币,因此中央政府要对全国的宏观指数负责。在全球化的条件下,最好也是由全球的一个权威机构发行货币,这个问题还在讨论中,要想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有人说,你要注意,这个世界上的经济权利是不一样的,你是要求发达国家在做出所有的让步,要改革它的所有东西,要放弃它的所有利益,这怎么可能呢?这不是痴人说梦吗?最近我们还在用这个词,就是“让地主主动搞土改”,这是不可能的。
    这个问题在国际上有很多讨论,但是现实中,我们还是要为长期的贸易摩擦做好准备,这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贸易和货币体系的强权政治会操控很多东西,这是正常的发展环境,弱肉强食是正常的。日本原来就是一个发达国家,战后为了谋求发展,日本跟美国是一个产业接一个产业的贸易摩擦。研究这些东西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今的世界,理解在全球化条件下面临的问题,也是为政策制定做准备,我们要考虑在自己无法改变的约束条件下,如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不理解这些东西,要么就会大惊小怪,把这些问题都政治化,要么就是按照人家说的去做,结果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如何在其中取得平衡,这才是我们在政策上真正要解决的问题,一门心思什么都不做,或者什么都按照人家去做,这恐怕都不是什么好办法。我们要在给定的约束下,通过技巧的选择来取得我们的利益最大化。
谢谢大家!
                                                                                     中国经济50人论坛秘书处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20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