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金融开放的速度并不是越快越好
作者:夏斌    发布:2007-02-14    阅读:9001次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28年为全世界关注。中国总体经济实力位全球第四,贸易总额为全球第三,世界不同机构对中国经济进一步跃居世界大国的种种大胆预测,自然会更引起世界各方人士的进一步关注。从“中国崩溃论”到“一个新王朝的降临”、“金融核恐怖”等等,出现各种不同的评论语。

13亿人的中国,正处于走在大国发展的道路上,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重大事件。同时,对中国而言,不容置疑,面临着难以回避的巨大挑战。能否应付挑战,跨越挑战?考验着中国人和中国决策者的智慧。

综观世界,中国要完成强国富民的“中国梦”,挑战来自于各个方面,道路相当艰巨。几乎可以说,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和文化诸方面,都存在挑战与变革的压力。现仅就经济方面而言,主体分析,决策者坚定不移的市场导向的改革志向和世上无处抄袭的改革智慧,是目标建立成熟市场体系的关键。客观分析,13亿人口的大国,人均GDP要进一步上台阶,暂且不论法律、机制等因素,挑战来自三大方面:

一是环境、资源的挑战。地球温室效应是一方面,就全球资源的重新分配或者说原有分配格局的有所调整,已不仅仅是经济发展上的现实挑战,同样会牵涉外交、军事、国家政府间的关系。

二是收入分配的挑战。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必然会出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现象。但政治上的共同富裕目标,如何使得尽可能在不影响市场效率提高的前提下,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的基本稳定,这是当今中国社会稳定架构极需关注的首要任务。

三是对外开放的挑战。贸易战、汇率战是当前一个阶段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关系中的突出问题。随着中国“蛋糕”的不断做大,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地位的变化,利益相博,在不同阶段将有不同的“噪声”。在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中,金融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在对外开放中,金融领域是弱项。中国过去28年间有幸躲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是因为中国金融未彻底开放。中国过去28年间总体经济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金融体系建设为什么滞后,值得深思。可以预测,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如果在突发时间内出现全局化、难以控制的大问题,可能不是投资,也不是农业,而是金融。

我们必须明白,21世纪特别是近三四年间,中国金融改革面临的环境已完全不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如果概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金融改革的特征,一是处于起飞阶段的中国经济,吸引外资同样是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二是当时国内任何一项新的金融制度与改革政策出台,几乎对世界经济没有什么影响,也不引起海外人士的高度关注。当今,中国金融改革与开放面临着全球货币过多,中国经济长期看好,世界游资积极涌向中国,国内货币供应压力大,货币调控难度进一步加大的世界经济环境。自然,进一步加快敲开中国金融大门,是世界资本、金融业梦寐以求的。因此,我们要清醒:不断追寻金融开放,是我们始终的目标。改革开放中处理好与稳定的关系,是我们28年成功的经验。因此,正确把握金融开放的节奏与次序,这是必然的策略选择。

当前,面对国际资本的挑战与压力,在进一步打开金融“国门”问题上,我们要自觉而为,经论证充分的,要坚定地去干。未经论证充分的,不能有侥幸心理。东南亚诸国放开金融管制后陷入金融危机,现在不也恢复很好吗?我们要警惕在此问题的“侥幸”思想、“闯关”思想。中国是13亿人口的大国,民主政治的改革尚处过程之中,稳定至关重要。况且,再回顾八十年代末价格改革的“闯关”,当时由于情况估计不准,加上社会上对“官倒”现象不满,引起高通货膨胀,惹了一些事。今天中国所处的情况远比八十年代末复杂,收入分配不公而引起的社会不满情绪远远大于八十年代时对“官倒”的反感程度。所以,就此意义讲,金融开放是中国作为大国发展所始终追寻的梦,但是金融开放的速度并不是越快越好。若是越快越好,何不妨明天政府就可宣布,汇率彻底市场化,人民币资本项下实行完全可兑换,外国资本可自由掌控中国的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