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讲坛 -> 2006年长安讲坛
自主创新与企业发展
演讲者:王一鸣    时间:2006-04-27    阅读:49621次   
     大家下午好,今天和大家交流的是关于企业自主创新的一些问题,主要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认识。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之后,“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这个问题开始突出了,所以今天我们讨论的这个问题也有它特有的意义。
    首先,什么是自主创新?现在对这个问题其实也没有完全说清楚,我个人的看法是,自主创新最核心的内容是要有自主知识产权,这是最关键的。你的资源可以是国际的资源,你从事创新的资源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说我们要关起门来搞创新,我们要有主导权,要整合各种资源来实现技术的突破。
第二,为什么这么现在特别强调自主创新?国际经验表明,按照增长理论,仅仅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而生产效率没有实质性改善的经济增长是难以持续的。我们国家这27年来的平均增长率很高(9.6%),但是从各种计算来看,我们主要是通过要素的投入来实现增长,包括资本、劳动的投入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如果我们不从传统的增长方式中走出来,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那么我们的增长源泉就会枯竭。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就是要提升要素的使用效率,而提升要素的使用效率,关键在于提升创新能力。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觉得还需要澄清两个观点:第一,一说到自主创新,有人就认为所有技术都要自主开发,这是一个很愚蠢的想法,当然这种想法比较极端。在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与在封闭条件下的自主创新,其内涵完全不同。在全球化的条件下,技术、产业链、价值链都是全球化的系统,所以不可能一般的技术都自己来做。在开放的条件下,自主创新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利用各种资源,来获取我们自己的知识产权,这是个关键。
    第二种观点,也比较有代表性,就是认为我们不要急于大规模地投入搞研发,因为研发的风险很大,成本很高,而是应该继续发挥比较优势,通过资源的互换来获取技术。这个观点我觉得也需要讨论。比如苏州的人均GDP大概是7000美元,我们到苏州去看过,外商投资每年大概有50个亿,这是一个典型的利用比较优势与国际资本对接的地区。但是,苏州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3000-14000块钱,在“长三角”的16个城市里不属于很高的城市,是什么原因呢?大量的盈余部分都转移进了跨国公司的腰包。换句话说,这种模式带来了什么问题呢?如果我们仅仅依靠劳动力的比较优势的话,我们的国民福利就要大打折扣,很不合算。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这20年,我们必须这么做,这是开放初期的一种需要,那么到了今天,我们有必要去转变这种发展模式了。现在有很多人还在强调这种观点,有人说,我们还有一亿五六千万剩余劳动力,如果不搞这种模式,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怎么解决?应该说,我们还要走,但是我们要着手、着力来增强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由于时间有限,我想讲四个观点性的问题:第一,为什么要强调企业的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第二,为什么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它的一般原因是什么;第三,企业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可以做什么;第四,政府应该做些什么。
 
    一、为什么要强调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
    (一)为什么要突出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作用
    根据sun比特的理论,“技术创新就是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应用” 。技术创新不同于科学研究,它是把科技成果与市场通过对接来创造财富。谁是市场的主体,谁最了解市场的需求?是企业;谁能够把科技成果和市场对接起来?也是企业;谁能够完成这个整合过程?还是企业。所以,从技术创新的本来意义来讲,企业就是主体,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科技资源都集中在国家的大院大所,企业拥有的科技资源相对有限。因此,首先要使企业通过主体,创造一个科技资源流动的环境,而且使企业能够有条件去获得这些资源,这是第一点。
    第二,企业具有这种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我们原来的科研院所都是事业体制(现在其中的242家已经改制),在这种事业体制下,它没有利润最大化的动力,只有企业才具有利润最大化的动力,它需要把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起来去创造利润。
    第三,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不断地缩短,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第四,企业具有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它可以整合市场资源,通过这种整合来实现技术创新。从实证数据来看,企业的研发成果转化为商品的转化率要比科研机构高得多,科研机构也有很多好的成果,但是市场不接受,因为它的成本偏高。因此,从这些方面来看,企业应该是主体。
    (二)充分认识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意义
    对于国家的发展而言,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企业创新能力薄弱已经成为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我们的制造业规模越来越大,但是加工、组装的比重非常大。我们这几年高新技术出口增长很快,手机出口是第一位的,计算机出口也是第一位,现在台湾基本上把手提电脑生产线全部转移到内地来了,但是我们的制造业有90%以上是加工、组装,没有自己的技术,没有自己的品牌,附加值很低。我们下一步要提升国际化程度,要参与国际竞争,如果没有技术创新能力的话,很难再往前走。
    第二,现在企业对技术的需求与10年前大不相同,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结构升级的过程中,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或产业的份额在提高,不像十年前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以,我们的企业对技术的需求在不断地增长,而且呈现出一种指数级的增长,如果没有创新能力,我们只有通过进口来解决这个需求,这会进一步加剧我们对国外技术的路径依赖,这个问题很迫切。当然,技术是可贸易的,但是我们对国际技术的依赖会使成本大大增加,因为我们的产业在升级,产品在升级,我们所需要的技术装备的价格也在提升。
    第三,从技术的可获性看,我们引进先进技术的难度在提高。我们与跨国公司现在很多都是进入比较接近的,或者说比较相近的竞争平台,我们需要的技术很可能就是这些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如果它们向我们转让核心技术的话,那就意味着它们将会丧失技术垄断优势,丧失竞争力。所以,跨国公司向中国转让技术的时候,它会越来越持保守态度,而且核心技术肯定不会转让。像美国,日本,它们在对中国进行技术输出的时候,越来越持谨慎的态度。所以,尽管技术是可贸易的,但是一些核心技术的获取难度在提高。
    第四,全球产业分工格局的变化对企业的自主创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的全球分工越来越按照价值链进行分工,跨国公司通常把它的价值链进行切分,在每一个段寻找成本最低的区位,以此进行全球化的配置。跨国公司进行全球配置之后,我们可以通过这种转移获得一些技术,但是由于这种转移是根据跨国公司的需要进行配置,所以这种技术很可能是零散的,行不成一个整体。技术行不成一个整体,它很可能相互之间有断层,或者中间是断的,无法形成技术链,很难对它进行整合和集成。我们现在有美国的技术,德国的技术,英国的各种,但是我们很难去整合它,彼此之间的标准都不一样,中间有很多断层。如果我们完全依靠这种分工,依靠这种价值链的转移来获取技术的话,有很多障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必须加快自主创新。
现在企业的自主创新投入在增加,按照最新的统计,2004年我们的企业在全国研发的总支出已经达到66.8%,但是这种投入的增加很可能有体制调整的因素,就是把原来的国有研发机构的研发也算为企业的研发投入。那么企业的研发实际投入是不是有所增加,这还需要通过大量的调研去证明。另外,我们现在的企业研发总体上还处于落后地位,处在“跟踪”的态势,还缺乏独立的技术研发路径。这种“跟踪”有一定的好处,可以倒逼,可以使跨国公司降低产品的成本,降低产品的零售价格,但是总体上我们还处在一种追赶的态势,还缺少独立的研发路径。
 
    二、目前我国企业缺乏自主创新动力的原因何在?
    (一)外部环境
    如果从理论上进行分析,有外部的因素,也有内部的因素。
    从外部环境来说,这首先与我们所处的工业化阶段有关系。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经济发展主要还是数量扩张,以要素的投入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还不明显。在这个阶段,引进技术是合算的,因为它所需要的技术的档次并不是很高,由于原始积累没有完成,搞自主开发的成本和风险很大。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随着要素投入边际产出的下降,对技术创新的需求会越来越强。所以,我们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偏弱跟我们所处的工业化阶段,从外部条件来说,有一定的关系。
第二,市长需求和市场竞争。创新产品的市场盈利空间越大,竞争越激烈,企业的压力也越大,企业的创新动力就会越强,就愿意加大投入。从现实情况来看,比如这两年,产能迅速扩张,经济迅速回升,对经济的压力不是很大,相对来说企业的创新压力比较小。随着产能过剩的加剧,这种压力会逐步显现出来,很多中小企业就面临出局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创新压力就会加大。所以,从外部环境来说,创新与市场氛围也有关系。
    第三,技术链和创新风险。现在的技术都像产业一样,它都是成链条状存在的,一个产品内含多项技术,如果只是单向技术有所突破,而产品的整体性能没有改善的话,这种技术的突破在市场的收益上很难实现。我们的很多中小企业可能生产一个零部件,或者生产一个产品的中间品,企业技术的提升对产品的功能没有实质性的改进,受到“木桶原理”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技术链的整体突破才能带来收益,这也是一种外部因素。
    第四,创新组织方式。我国传统的创新方式是部门体制的,是按照产品的生产系统来组织的,条块分割,不是以企业为基本单元,彼此之间很难对接。这种传统体制遗留的问题对企业的创新也是一种外部的制约,资源不能共享,不能流动。
    第五,知识产权保护。尽管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还是不理想,侵权行为还是大量存在。现在只要有一个新的产品问世,很快就有人仿制。创新的投入很大,一个产品成功了,它总要有补偿,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话,谁也不愿意去创新,仿制或是简单的拷贝就行了,所以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企业创新来说是很重要的。
    (二)内部条件
    从内部条件来看,企业的创新动力取决于企业的盈利水平和投入能力。相当多的企业缺乏投入所需要的盈利水平,因为研发投入需要用利润,而我们的很多企业可能没有足够的利润用于研发投入,所以大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额的比重很低。现在有很这方面的统计数字,有的说占0.76%, 有的说更低,但是总体上不超过1%。但是也有一些企业投入就很高,比如说华为,它能够达到有10%的销售额跟企业盈利状况是关联的,它的利润水平使得它有这个投入能力。而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盈利水平比较低,自我投入能力较弱,这是第一个因素。
    第二,创新收益。研发投入有没有收益对企业来说很重要,是研发合算,还是买技术合算,企业要算这笔帐,如果买技术比研发更合算,我干嘛去研发呢?就单个企业来说是这样的,但是从国家来说,或者说从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来说,我们完全依靠买技术,最终的结果就是形成一种路径依赖,自己的研发能力衰退,核心竞争力就很难形成。创新收益是着眼于短期收益,还是中长期收益?这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第三,创新人才。不管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普通都缺乏研发人才。长期以来,科技资源都集中在国立机构,现在每年毕业的硕士、博士,你真让他到企业去,这好像并不是一个首选,这种资源的流动性不是很畅通。还有一个是价值取向的问题,很多人不愿意去,所以我们的企业普遍缺乏比较优秀的研发人才。有人做了一些统计,不管是省一级定点,还是国家定点的研发人员占企业从业人员的比重都是比较低的。
    第四,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对国有企业特别重要,我们有很多企业家都缺乏这种冒风险、创新的精神,为什么?企业是有收益的,跟我也没关系,企业失败了,我也不用承担太大的责任。企业的发展跟企业家精神是非常关联的,一个成功的企业,像海尔、华为,都是有起关键性作用的企业家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海尔的成功跟张瑞敏有很大的关系。这种企业家精神,创新理念的培育,企业创新文化的形成,都是跟企业家精神直接关联的。
    还需要讨论的是,真正能发挥作用的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现在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我们的一些民营企业在完成原始积累以后,他们的经营理念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且这种投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对研发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所以,尽管大量的资源集中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相对来说还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领域,但是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上的作用会越来越多的体现出来,因为它的产权制度比较清晰,市场竞争意识也强得多。
 
    三、企业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应该做什么?
    (一)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能力建设的关键是机构、人员,首先要建立起这种研发机构。现在规模以上有75%的企业还没有独立的研发机构,如果没有这种机构,就很难有这种能力,要充实相应的研究人员也需要相应的研发机构。
    (二)强化创新激励机制
    我们去日本考察了一些研发机构,他们的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实行两个不同的工资序列,研发人员的工资水平比同级别的管理人员还要高。要让研究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研发工作当中去,这需要很多制度上的创新,比如专利产品能不能有相应的股权,研发成果的收益能不能分享等等,要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包括产权制度的安排。
    (二)培育企业创新文化
    现在有很多企业都比较注重培育这种文化,包括对员工的培训,送他门到国外去参与一些国际合作项目,组织研发人员共同参与一些研发项目,这对于培育企业的创新文化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参加各种专业会议和培训活动,使员工在企业当中能感受到学习的氛围,这种文化的配合也是很重要的。
    (四)整合利用外部技术资源
    由于我们的企业现在掌握的科技资源比较少,完全靠自己可能很难,所以我们要借助“外脑”。怎样利用外部资源呢?获得外部资源无非是两种途径,一种是我们国内所倡导的产学研的合作,就是通过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发挥企业把握市场需求的优势,以及科研院所科技资源集中的优势,优势互补,搞一些战略联盟,甚至搞一些实质性的合作。这是利用外部资源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就是这么做的,因为它们缺乏这种研发人员,它们就委托科研机构进行研发。
    第二种途径也很重要,就是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既然我们可以引进资本、技术,为什么不可以利用国外的研发资源呢?现在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研发机构的势头越来越迅猛,因为我们的研发人员成本比较低,所以这种转移也在加快,这也为我们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创造了一种氛围,创造了一种条件。即便是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一些跨国公司,它们在最近十几年的研发中也在大量利用外部资源,包括研发的外包,只要我有知识产权就行了,我可以外包出去。所以说跨国公司也在用,我们为什么不用呢?我们可以利用外国的科技资源来从事我们的研发活动,华为雇佣的国外研发人就有1400多人,跨国公司外部研发的比例也在提升,从90年代初期的20%上升到现在的大概80%。现科技资源全球流动也在加快,它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技术研发投资的成本越来越高,成果一旦研发出来,需要大范围、大规模的使用,因为周期在缩短,投入成本在提高,它必须大规模使用才能收回成本。这是科技全球化一种态势。另外,技术的复杂性也在提高,需要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来从事技术开发。信息技术也使得这种全球合作的成本降低。这些都为利用国际资源创造了外部条件。第三,可以通过对外投资来获得一些技术。比如浙江的万象集团,它就是通过并购一些企业来获得技术。这些方式都是可以的,只要最终目的是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甚至可以跟别人合资,以后有实力了,可以再去并购。
    (五)高度重视专利工作
    我们的企业对专利不重视,被国外抢注专利的事情是很多的,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专利工作,企业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负责专利工作。
    (六)培育企业家精神
    培育企业家精神,培育创新文化,这也是需要重视的。
 
    四、政府应该做什么?
    技术创新究竟应该由市场推动还是由政府推动,现在对这个问题也是有争论的。不管怎么说,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但是在我们这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在体制转型的特定背景下,政府有它特定的作用,所以要政府和市场合作,政府也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政府可以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同时在培育人力资本投资上,在培育人才上增加投入。另外,政府在一些战略性领域可以进行直接投资。所以,政府有它特殊的地位。
    (一)政府应该做什么
    首先,政府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包括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这是政府可以去做的,政府也正在做。
    第二,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这也是政府可以直接发挥作用的。现在知识产权注册的时间比较长,成本比较高,我们的政府主管部门能不能缩短申请的期限,降低注册的费用,能不能加大打击侵权的力度?这种方面都是可以继续做的。
    第三,通过规划促进技术链的整体突破。我前面说了,单向技术的突破很难有收益,政府可以通过一个产业链条的规划,通过这种组织协调来促进技术链的整体突破。
    第四,加大对共性技术的投入和供给。在遵守世贸规则的前提下,政府可以在一些共性技术领域增加投入,可以采取政府采购的方式,委托研发机构进行研发,然后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来扩散给行业内的不同企业,通过技术转移和扩散来推动企业技术平台的上升。
    第五, 促进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政府有很多技术开发计划,可以由企业来牵头,而不是由大院大所来牵头,由企业去整合大院大所来申报,这样使得研发的取向更加符合市场的要求。另外,政府也可以通过财政补助的方式,在科研机构和大学设立一些流动岗位,为企业的科技人员到国立机构和大学从事研发活动创造条件。
    第六,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持。中小企业普遍缺乏研发的条件,他们没有足够的资本积累,也缺乏研发人员,政府可以给予一些支持,西方国家也都是这么做的。 
    (二)政策层面做什么?
    在政策层面上,政府也可以进行推动。国务院出台了六十条配套政策措施,这对推动企业创新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一,实行税收抵免政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根据六十条的规定,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当年抵扣不完的,可以结转。这个规定对企业的研发投入是一种鼓励。还有研发设备的加速折旧,这可以降低企业研发的成本。当然,现在企业更多的是关心增值税的转型,就是从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型。因为高科技企业的增值量很大,如果收增值税的话,对这种企业的积累不是很有利,所以企业更多关注的是这种增值税的转型。这些政策对企业的研发投入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二,政府优先采购国内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六十条加大了政府采购的力度,要制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产品的目录清单。对于一些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其他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重大装备和产品的项目,六十条规定,采购比例不得低于总价值的60%。还有一个就是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首购”。什么叫“首购”制度?就是说,我在使用第一台(套)设备的时候往往有相当的风险,比如现在银行用的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软件,都是买的,而我们国内IT产业规模很大,但是很少有银行买国产设备,银行为什么不买?道理很简单,就是风险太大。所以,对于国内企业或科研机构生产或开发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且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先进技术发展方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并需要重点扶持的,经认定,政府进行首购,由采购人直接购买或政府出资购买。还可以提供一种实验环境,比如可以实验两年,和进口设备同时运行,如果两年没有什么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使用国产设备。
    第三,加强对创新成果的激励。对于研发的成果,我们能不能采取一种产权激励的方式?现在有的地方就是这么做的,国家在政策层面上还可以做一些规定。
    第四,加大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支持力度。我们现在消化和吸收引进技术的投入比例很低,日本、韩国大概是一比五到八倍,而我们是一比零点零七,投入很低。那么现在怎样加强消化吸收,怎样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引进呢?这次六十条也提出,引进项目要有消化吸收的方案,要有相应的安排,作为引进项目申报的一个条件。另外,如果是重复引进,政府要加大企业的引进成本,而收取的费用可以用于消化和吸收的研发投入。对于重复引进,我们还要建立这种审核制度,哪些是属于大量重复引进的,国家可以禁止引进,要建立一种审核制度。
    第五,公平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税负。长期以来,我国对内外资企业实行不同的所得税制,外资企业比内资企业实际税负低10个百分点左右。内外资企业税负不等,既不利于公平的市场竞争,也相对减弱了内资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能力。因此,应加快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
    今天时间很有限,我就向大家汇报这些内容。谢谢!
 
 
中国经济50人论坛秘书处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2006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