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三农问题
论农村市场对中部崛起的战略意义
作者:张松山    发布:2007-03-12    阅读:2468次   

一、引言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中部崛起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中部六省总人口达36649.47万,其中农村人口高达27601.38万,分别占全区人口和全国农村人口的75.31%31.40%;区域GDP26348.46亿元,占全国的22.60%,其中农业生产总值4432.52亿元,占区域GDP16.82%,高于全国水平2.2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中部各省都是名副其实的农民大省和农业大省。妥善解决中部地区的“三农”问题,是推动中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关键因素。当前,在我国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背景下,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切入点是推动农村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建立农村的现代市场体系,使农村获得同城市展开经济社会全方位沟通的能力和活力,从而不断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使农村和城市的发展真正实现彼此促进的良性互动。因此,发展中部农村市场,是解决中部“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对促进中部崛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中部农村市场现状分析和启示

(一)农民收入水平和农村市场购买力

在当前供给相对充分、价格相对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人均纯收入是决定农村市场购买力和农民消费水平的基本因素。总体看来,中部各省农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农村市场购买力提升缓慢,限制了农民整体消费倾向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使中部农村市场的持续发展缺乏活力。因此,当前发展中部农村市场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村市场整体购买力,提高农民整体消费水平,激活中部农村市场的发展。


1  中部六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单位:元/

 

湖北

河南

湖南

安徽

江西

山西

全国合计

2003

2566.76

2235.68

2532.87

2127.48

2457.53

2299.17

2622.24

2004

2890.01

2553.15

2837.76

2499.33

2786.78

2589.60

2936.40

增长率(%

12.6

14.2

12.0

17.5

13.4

12.6

12.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5》数据整理。


(二)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和消费环境

长期以来城乡建设投入的差异,使中部农村市场基础设施明显落后于城市。交通、通讯设备不完善,使农村市场的发展缺乏必要支持,农民的消费环境较差。这在客观上制约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建设完善的农村市场基础设施,是改善农民消费环境、促进农村市场发展的前提。因此,中部地区应该加大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市场消费环境,促进中部农村市场的发展。

(三)城市化水平对农村市场的影响

中部地区农村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75.31%,高于全国水平15.84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较大。农村市场自身发展水平不高,难以充分满足农民的消费需求,使部分农民消费流入城市市场,不利于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推动中部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立城乡紧密联系的统一市场体系,是发展中部农村市场的重要方面。

(四)农村市场产品结构和流通体系

受我国城市导向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中部地区大部分企业长期把注意力集中在城市市场,忽视了对农民需求和农村市场的研究开发,导致农村市场供求信息和流通体系不畅通企业现有的产品结构不适合农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特点,制约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和农村市场的发展。因此,中部地区应该尽快建立农村市场的现代流通体系,鼓励企业研究农民需求,开拓农村市场,为农民提供适合其需求的商品。

(五)教育、文化事业和农村市场的发展

由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中部广大农村地区教育、文化事业相对落后,阻碍了农村现代市场体系的构建。此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的农民在子女教育方面支出比例过高,也直接影响了农民购买力的提升和农村市场的发展。因此,中部地区应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尤其应该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增强农民市场经济意识,促进农民消费观念的转变,加快农民消费层次的升级。

(六)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市场发展的基础

地域广大的中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农民的支出预期趋向悲观,从而提高了农民收入的储蓄率,影响农民即期消费倾向的提升和购买力的实现,制约着中部农村市场的发展。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发展中部农村市场,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中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消费倾向的稳定提升,为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市场的发展奠定社会保障制度基础。

三、发展中部农村市场的战略意义

(一)是扩大内需,维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

当前我国国内经济失衡,主要表现为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失调,消费相对不足,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的带动。因此,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基本切入点是扩大内需,而现阶段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农村市场的发展和农民消费的扩张。中部地区农村地域面积广大、农村市场空间巨大,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重除湖北省外均高于全国水平(见表2),这足以说明中部农村市场在整个市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发展中部农村市场,是扩大内需,加强农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维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然选择。


2  2004年中部六省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及占全国的比重

(按当年价计算)                          单位:亿元

 

湖北

河南

湖南

安徽

江西

山西

全国合计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2667.5

2808.2

2069.8

1503.1

1059.9

884.8

53950.1

县零售额

250.4

558.9

382.1

319.7

232.8

168.9

6161.4

县以下零售额

587.7

768.4

542.2

414.4

293.8

152.4

12215.5

县及县以下零售额所占比重(%

31.4

47.3

44.7

48.8

49.7

36.3

34.1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5》数据整理。


(二)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现中部崛起的基础

中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且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基础,具有实现崛起的众多比较优势。中部各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特色明显,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输出基地。通过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发挥农业产业比较优势,对促进中部崛起有重要意义,而发展中部农村市场是发挥中部地区第一产业比较优势的前提条件,是制定中部区域竞争战略并获取竞争优势、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基础。

(三)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中部新农村的客观要求

在我国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发展中部农村市场,建立现代农村市场体系,是解决中部“三农”问题,建设中部新农村的基本切入点。因为发展农村市场是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前提,也是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基础。农村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实现统筹城乡的协调发展模式。因此,发展中部农村市场,是解决中部“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建设中部新农村的客观要求。

(四)有利于促进中部产业结构优化,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前,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发展中部农村市场,有利于扩大农民的消费需求,形成强大的市场购买力,为二、三产业的发展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中部地区改造旧的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区域制造业、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产业发展优势,使中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更加合乎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并进而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

(五)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中部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发展中部农村市场,是建设中部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村市场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打破城乡分割发展的二元结构,建立中部区域性的统一市场,为形成全国性的统一市场,促进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奠定基础。此外,中部农村市场的发展,也有利于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模式,推动中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六)是推动中部实现现代化,增强全球竞争能力的保证

中部农村市场的发展,必将推动中部农民生活观念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推动中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中部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此外,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国内和国际宏观经济环境下,发展农村市场必将提高中部地区市场经济的开放程度,增强中部地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应对全球竞争环境的能力。

四、结语

中部农村市场是我国农村市场的典型代表,其需求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是扩大内需、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的关键。但中部农村市场发展明显滞后,存在着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流通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在党和政府大力推进中部崛起战略和我国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作为我国“三农”问题最集中、最突出、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最深刻的中部地区,以推动农村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建立农村现代市场体系,妥善解决 “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使农村和城市的发展真正实现彼此促进的良性互动,对中部崛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