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价值中国网》展开了一场关于“企业管理是否需要戴上‘中国式’高帽”的大讨论。笔者以为,这个论题的提出本身就具有倾向性,而应改用“是否应该有‘中国式’管理”那就好了。为什么?因为“中国式管理”不是一个是否应该“戴高帽”的问题,而是个应该不应该有、存在不存在的问题。笔者的观点是“应该有”,反方的观点是“不应该有”。为此,为了把问题彻底地讲清楚,笔者觉得我们完全有给“中国式管理”下个定义的必要。
应该不应该有中国式管理
据《价值中国网》介绍说,“中国式管理模式,最早由台湾的曾仕强先生提出。一经提出,便引起学界与业界的极大关注。曾先生认为:中国式管理原来只不过是中国式管理哲学,并没有发展出一套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管理的科学。中国式管理,就是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现代化管理,使其在中国环境,具体落实,获得合理的效果。即符合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德才并重的中华精神”。笔者以为,中国式管理与谁首先提出有联系,肯定无必然联系。
这是因为,“中国式管理”不是个谁先提出的问题,而是是否有,是否存在的问题。如果有、存在,用不着谁“提出”它都有、都存在;若没有、不存在,即便是上帝提出也无实际意义。诚然,这也不是说,我们的网站就不能介绍是谁首先“提出”的问题而是说有、存在与谁首先“提出”无必然联系。那么,究竟有没有“中国式管理”?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为什么说有?笔者以为,它是由管理对象的不同决定,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管理对象就应该有什么样的管理理论。这就如同对不同植物的管理需要有不同的方法的道理一样,虽然不同的植物也有其共性特征,但肯定不能用相同的方法管理不同的植物。有人试图用同一种方法来管理不同的植物,先不说其世界观肯定有问题,植物也势必会被他给“摆弄死”不成。
任何一个人、一种理论都不能否认,若没有“中国式管理”就不会有今日之中国现状的铁的事实!试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是“西方管理”的结果?——诚然,在“中国式管理”形成的过程中也渗透着“非中国式管理”成分,但谁也不能否认的是,如果没有“中国式管理”的存在也就不会有“西方式管理”,因为正是由于有“中国式管理”——哪怕它是落后的、封建式的——才使得“西方式管理”具有相对存在的可能与必然,否则“西方式管理”由于缺乏与之对应的“另一面”,而成为孤家寡人。诚然,把它理解为“东方式管理”也可以。总之,若没有包括“中国式管理”在内的“东方式管理”,便没有“西方式管理”。
如此,所谓“中国式管理”是否存在?诚然,不仅存在,而且在过去、现在、将来都存在,并且势必会对世界、对西方管理产生重大而又深远影响。笔者是如何得出上述结论的?
中国式管理是怎样产生的
人们千万不要忘记,中国的国情和中国人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等与西方世界均存在巨大的差异,如此,人们怎么不考虑管理对象所存在的上述差异?如管理对象存在巨大差异,不同的管理对象为何要相同或只有一种“西方管理”模式?能行得通吗?难道非要让中国国情和中国人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悉数变成、接受西方的那一套?可能吗?不是在做梦吧?
请注意中国毕竟是中国而不是日本,更不是美国,她是一个拥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虽还不能说是“文化强国”,但其管理思想早已形成。而在这样一个国度里从事管理就不能不考虑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生活习惯。人们至少应该承认,中国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是在“中国式管理”下走过来的,而在上述时期,所谓“西方式管理”尚没有引入。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引入一些西方式管理,但引入的主要是前苏联的管理模式。笔者承认,前苏联的管理模式已经具有了西方管理因子,但可以肯定,即便是前苏联的管理模式也有自己的特点,与纯粹意义上的西方式管理也势必存在差异,因为前苏联搞的是计划经济,而西方世界搞的是资本经济(还不能说是市场经济,因为市场经济与资本经济有区别)。
事实证明,中国模仿前苏联搞的计划经济是不成功的,因为中国并没有通过搞计划经济使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起来,而且出现了“经济滞后”现象。诚然,滞后的不仅是中国,前苏联也滞后了,实行计划经济的前东欧社会主义普遍都滞后了,否则也就不会有前苏联的解体和前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剧变。以上说明,管理不仅仅有国家特征,而且还有政治特色。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引入西方式资本经济管理,这显然是个必要步骤,因为中国引入的不仅是西方式管理,还引入了西方的资本、股票、期货等交易模式,否则,如果不按照已经形成的、具有西方式的管理,我们就不能与西方的资本、股票、期货管理模式接轨。可以说,当时的引入不仅是必要的,也是被迫的。就如同引入新植物,须符合其生长规律一样。
诚然,上述也不是否定中国式管理存在的依据,因为在引入上述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符合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法律法规,绝不是照搬,体现了“中国化”。这就如同,引入一种新植物不仅需要符合该植物的生长规律,该植物也需要能够适应当地的土壤、气候的道理是一样的,否则它同样也无法成长、壮大,更不要说形成“气候”。那么,中国式管理是怎样产生的呢?笔者以为,它是由存在于中国式研究对象决定,也可以认为,它是由形成于从古自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的社会实践即中国经济社会实践决定有“中国化管理”。
应该如何定义中国式管理
笔者以为,中国式管理可先简单地定义为“管理的中国化”。诚然,我们还不能把上述理解为是中国式管理的定义,因为那样也过分简单,而且有淡化我伟大的中国人民对建设世界管理这座大厦做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革命性的贡献。不仅如此,中国式管理也不应该仅仅是个经济管理范畴,它还应该涵盖政治管理、社会管理、行政管理、文化管理等各个方面。
拿封建社会说,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制度,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东方,一定有它的客观性、合理性、科学性和价值属性。大家知道,管理都是为了实现价值或者说管理是为了获得价值而产生、而存在、而实施、而发展。对于被管理对象来说,在什么状态下产生的价值最大?无疑,只有其产生、存在、运动符合事物的或者说符合经济事物的运动规律的情况下。
也就是说,管理只有符合、能够按照经济社会或管理对象之运动规律时。针对封建主义经济社会,谁能说没有“中国式管理”?首先,中国式管理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先进性。如晋商和徽商的崛起,如路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如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中国这个并不生产白银的国家,其拥有量竟然能成为世界第一,并使已发展起来的西方世界望洋兴叹!
据详实的资料统计,一个尚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其GDP竟然占全世界GDP的1/4 还要长。也正是由于此,英国这个头号资本主义国家,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发动了令人不齿的“鸦片战争”。以上事实说明,即便是在当时就已存在中国式管理,而且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处于领先地位。否则,全世界的白银不会向中国流动。管理不先进,如何解释上述现象?
诚然,发展到近代,中国经济社会、管理确实落后于资本主义了,但那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蹂躏的结果。即便如此,那也不等于说,“中国式管理”从此便销声匿迹了,并且一定不如所谓的西方式管理。换言之,如果西方式管理至今仍然先进,那么,它们的GDP增长就不应该那么缓慢,就应该比中国、印度、越南等东方国家经济增长率要快得多。
而事实上是,越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增长率也就越缓。这又说明了什么?说明包括日本、美国、欧洲在内的当代资本主义管理已经落后。笔者承认,“二战”结束以后欧洲、美国曾经出现过所谓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而且由于“底盘大”,其经济总量并不小。但是,那毕竟已经是过去的事情,就像曾经先进过的、中国式的、封建式的商品经济。
那么,究竟什么又是“中国式管理”?笔者以为,它应该是能够体现“中国特色”,能够体现“洋为中用”,能够凝聚丰厚、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能够解释各种管理现象,能够揭示各种管理规律,能够解决各种疑难管理问题的,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经济社会价值和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学问。换言之,凡具备上述特征,可定义为“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有何本质体现
笔者以为,任何一种先进的管理都不排斥先进文化、先进理论的进入,比如曾经先进过的流水线管理,就悉数被“中国式管理”吸收。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管理程序的“流水线管理”业已普遍被“生产线”、数控机床的功能涵盖,也为“西方式管理”的衰变和为“中国式管理”兴起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试想,能吸收先进管理的管理不是先进的而是落后的?
啥叫管理?不能解决社会矛盾、经济矛盾、供求矛盾的能叫先进管理?如果西方管理理论不能解决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矛盾即生产过剩问题的话,那我们就不能认为它还是先进的东西,因为它们不能再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于资本世界的那些曾经先进的管理,就变得落后起来,而这个过程,笔者以为与物质的衰变过程十分相似。
试问,曾经先进过的中国式封建管理和曾经先进过的西方式管理为什么会忽然、悉数落后下来了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归结起来不外乎缺乏能“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毋庸置疑,人类已发展到“后资本主义”时代,其本质体现为“资本经济”的衰变和市场经济或者说包括购买力在内的“资源主义经济”的崛起。如是,凡不能适应改变化的都是落后的。
诚然,如果说大家讨论的那个管理是单指资本主义的资本管理,笔者承认,其管理要比当今中国先进一些,要不然,中国人怎么常说“要从西方学习先进的管理”?但是,这同样否认不了当代“中国式管理”的客观性、先进性、科学性,因为当代中国式管理能适应资本经济向市场经济或资源经济的变化,体现为能够把经济社会实践与世界发展趋势结合起来。
而事实上是,世界上压根就没有所谓“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如此,什么样的管理才是最先进的、中国式管理?无疑,需要具备以下本质特征:第一,能与时俱进、能紧跟时代潮流、能体现时代特征的;第二,能产生巨大的经济管理学价值的,并能使经济社会较好、较快、可持续发展的;第三,符合本国国情并凝聚了这个民族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
那么,笔者为什么说产生于东方的、包括“中国式”在内的管理是先进的?这是因为,“中国式管理”们还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大家应该承认,包括中国、越南在内的一些国家,其经济社会所以有今日之辉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与其对经济社会的科学管理有必然联系。诚然,这还不能说其已完全成熟,但其先进性是毋庸置疑的。
管理核心价值为何是中庸之道
笔者以为,看一种管理是否先进要看它能否创造出巨大的价值,而不在于它是哪来的又在那里使用。换言之,如果一种管理能够创造巨大的价值,即便它产生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我们都不能否认其科学意义。比如“中庸之道”就产生于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过程中,只要它正确地在描述真实的世界,我们就不能否定其现实意义和具有的科学价值。
笔者以为,“中国式管理”说穿了就是按“中庸”这个“道”或者说按“中庸”这个“理”进行管理。但是,它又不排斥西方管理精髓,但它们必须符合“中庸之道”。这是因为,“广义管理”是按管理对象的运动规律办事,也只有能够按经济规律办事时,它才能获得经济管理学意义上的经济价值,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世界式管理”而压根无“中国式管理”。
如此,不就否定了“中国式管理”?是的,不仅否认了“中国式管理”,也同样否认了“西方式管理”,因为上述讲的是“广义管理”而非“狭义管理”。不可否认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都具有“狭义性”。比如在古希腊哲学思想指导下的“西方管理”和在“中庸思想”指导下的“中国式管理”。而再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仅知识是有国界的,管理同样有国界也。
那么,我们怎样理解在“中庸思想”指导下的“中国式管理”?为此,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认识一下究竟什么是“中庸之道”。笔者以为,“中庸之道”不是别的,正是始终都处于“中庸状态”或处于“和谐状态”、“质能守恒状态”的、那个包括经济事物在内并能体现客观事物本质的、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运动规律。“中庸”正体现了规律的本质。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只要是规律,都是处于“中庸状态”的,否则它就不是客观规律的体现(不偏不易谓之中,不上不下谓之庸)。为什么说规律就是“中庸状态”的体现或者说“中庸状态”就是客观规律的体现?这是因为,包括经济规律在内的所有事物、物质的运动规律都是由物理学意义上的“质能守恒与转化定律”衍生出来的,体现为“中庸和谐”也。
比如,凡是能够存在的事物、物质,所以能存在,就是由于其“质能关系”是“守恒”的或者说其“质能关系”基本上是“和谐”的即体现为物质质量与物质能量关系的“中庸状态”,否则就会因不守恒而发生“转化”。“转化”当然也是为了达到一种新的“守恒和谐”或者说“中庸和谐”。为此,我们的祖先才提出符合“中庸和谐”管理思想的——中庸之道。
用中国式管理主导西方式管理
笔者对管理的理解是:“理管”,就是把“理”放在前头而把“管”放在后面,也就是说须按着一定的“规律”或者说须按照一定的“道理”把管理对象“摆弄好”,把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处理好。换言之,如不管上述“理”的客观存在,而用所谓“权”或“势”来“管”的话,那么,即便在某些时候“有效”也“有术”,但想“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也。
换言之也就是说,越是能够接近、反映经济规律的管理,其生成的价值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这样一来,价值就有了“价值中的最大价值”和“价值中的最小价值”的区别与联系。当然,如果管理违反了经济规律,那么自然也就会生成“反价值形态”而产生“负价值”了。当然,在“负价值”中也存在“最大”与“最小”的负值,因为违规也有个程度问题。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西方管理界在诞生了“流水线管理法”之后就再也没有更先进的管理方式、管理理论问世了,因为他们已经把所有的管理都凝聚到“流水线”上。可是,人们不要忘记的是,“西方式管理”是短缺经济的产物,“流水线”是为了“扩大再生产”来服务的,是“投入产出关系”的体现,而现在的问题是,人类已进入饱和经济、生产过剩时代。
试问,“西方式管理”能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吗?显然,解决不了,否则西方世界也就不会把目光盯住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消费市场。诚然,他们也把目光盯住自然资源,因为他们需要“扩大再生产”。可是,他们就是解决不了市场疲软、购买力不足的矛盾,要不他们就不发动伊拉克战争了。如此,是否说中国、印度就能解决?是的,当然是相对肯定的。
先不说中国、印度、越南等国的出口年年都在盘升,就本国的消费能力来说,也是西方世界无法比拟的。更重要的是,作为新兴市场,其潜力肯定是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和地区无法比拟的。而作为相对有别于西方世界的管理理论,谁能说不如“西方式管理”更有效?
顺便说一下,知识不仅有国界,而且还是有境界、洲界、球界,这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相对论!为什么“经典力学”解释不了较大尺度的宇宙天体的存在状态而只能用相对论力学原理解释?因为时间、空间、环境和研究对象都不同;如果只有“西方式管理”而没有“东方式管理”怎么有“日本式管理”、“法国式管理”和“美国式管理”?怎么有“相对论经济学”的产生?别再拿从学校、书本上学来的一些谬论来欺骗当今之学者,否则你会吃大亏。
关于究竟为什么要用“中国式管理主导西方式管理”的问题,请大家再参阅一下韩德强先生的同名文章好啦。由于有现成的文章存在,且自叹不如,自然没有在这里赘述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