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讲坛 -> 2006年长安讲坛
外资银行进入的原因及影响
演讲者:贺力平    时间:2006-06-02    阅读:37600次   
     今天能够和大家就这个问题进行交流是我的荣幸,感谢长安论坛的组织者提供这个机会。下次长安论坛就是第100期了,今天是99期,也是一个很吉利的数字。
    关于在华的外资银行,现在是一个热门的讨论话题,我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1999年中美双方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达成协议以后,由于涉及银行业的开放,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在国内就非常热烈了;2001年初中国和欧盟又签署了类似的协议,其中也涉及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当时大家认为开放已经成为定局;2001年底,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银行业的开放过渡期为5年,从2001年底到2006年底,在过渡期内,中国要在一系列领域内逐步开放国内市场,其中银行业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这是一个大的背景。
    当时我和国内的一些学者一起参加过若干次讨论,也进行了一些预测,其中涉及到的问题就是,外资是否会大规模的进入?当时我个人,还有其他一些学者都持有一种观点,就是外资可能会以比较显著的步伐进入到中国市场,不管是什么样的方式。结果在2001年以后的两三年之中,外资银行进入的步伐并不大,进入的速度并没有之前预料的那么快。但是最近两三年又有一个巨大的变化,就是大量的外资银行,包括外资金融机构以持股的方式进入中国,这就把人们的注意力又引入一个新的方向,或者说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在2006年6月初有一场比较激烈的讨论,正反两方面的观点都有,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做了一些分析,发表了一些文章。当然,我觉得对这些事情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不可能在某一个时点上掌握这个问题的全部信息,进行完整的分析。长安论坛的组织者一直希望我准备一个发言稿,我也试图把思路归纳整理一下,但是非常遗憾,没有能够在演讲这之前把这个发言稿甚至是提准备出来。但我还是很愿意就这个话题跟大家进行一些交流。我先用一个小时把准备的内容向大家做一个介绍,然后各位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我一定会努力地、非常坦率地回答。
    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外资银行进入国内市场的原因;第二,外资银行进入国内市场的方式及其原因;第三,外资银行进入的作用和影响。
 
外资银行进入的原因
    从国内因素来看,外资银行进入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银行业的市场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市场规模大”可以从与其他国家的对比来看,比如印度、巴西、南非、俄罗斯这几个发展中经济体,从银行业资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看,中国在这五个国家当中是最高的。关于增长速度,在最近五年中,我国银行业的总资产规模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在这五个国家当中也是最高的,而且这个速度并不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速度,而是在银行业处于整顿和调整时期所达到一个高速度。这就意味着,国内市场从总量上看有很多发展机会,这不仅吸引国际银行机构到中国来,也吸引国内的很多社会力量想要进入这个市场。
    下面有一个问题:国内银行业在最近这些年来经营业绩欠佳,有很多坏帐,为什么还能够吸引众多的投资者呢?
    首先,坏帐并不意味着这个市场缺乏经营和盈利的机会,坏帐只是说明银行的经营管理有问题,这是两个概念。当然也有经营环境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最近一年来经常讨论一个概念,叫做“中国的金融生态环境”,认为这个环境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但是,中国的国内银行市场上还是有很大的发展机会,而且可以为各方面的投资者和经营者提供发展的机会。
    第二,从国内因素来看,多年来中国一直实行积极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外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吸引外资银行进入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外资银行实际上早就在中国开展业务了,包括来自北美、欧洲和日本的银行,之所以要来中国,是因为它们要跟随本国的企业一起进入中国。
    第三,随着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体制改革,国内企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多样化,这种多样化趋势不仅表现在产权结构上,也表现在经营效率上,不同行业和地区也存在经济发展上的多样性。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外资银行可能会认为,它们可以在中国经济的某些局部领域发现有利于它们自身发展的市场条件,这是一个细化。尽管国内银行业的经营业绩有很多问题,甚至是很严重的问题,但这并不排除外资银行在某个方面找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条件。由于国内银行业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大量的金融活动依附于政府,主要为国有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而相对地忽略了为普通企业和居民提供必要的、有效的银行服务,这就表明,国内存在很多有待于开发的新的经营领域,这些机会没有被国有银行很好地利用。比如在消费者银行服务方面,最近几个大的外资银行进入都与银行卡市场开发的合作协议有关系,尽管银行卡在我国已经普及了,但是银行卡市场在国内的发展还是比较欠缺的,信用卡的发展比较薄弱。很多外资银行业看中了这一领域,希望能够进入这一具体的、新兴的领域,所谓“新兴”,是因为这在国外已经不是新兴的领域,但在国内是一个新兴领域,这也是吸引外资银行进入的因素。
    从国际因素上来看,为什么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表现出巨大的兴趣呢?有三个重要的原因:第一,在许多发达经济体,其银行业已经高度发达,其国内市场趋于饱和。这个“饱和”主要指,从人均的银行网点来看,从它们竞争的密度来看,从银行服务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普及程度来看,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的发展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尤其在欧洲。因此,它们在本国的经营利润率相对比较低,跟其他行业没有太大的区别,没有所谓的“垄断利润”。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在本国国内已经发展多年、规模较大的银行机构自然会有一个动力,要走向国外市场。我相信,对于中国银行机构而言,未来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国内有一些制造业部门已经相对饱和,中国的银行也会随着这些企业走向国外。
    第二,相对于发展中经济体的同类银行而言,来自欧美国家的大型外资银行不但拥有明显的管理和经营优势,而且还具有国际市场网络和资金规模上的优势,这种优势促使它们走向海外,并通过走向海外进一步巩固竞争优势。这种动机就促使这些银行,尤其是大型的银行不会放过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市场,哪里增长得快,哪里有亮点,这些金融结构就会到哪里去,就有可能形成“蜂拥”般的进入。90年代初期,在东南亚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欧洲和北美的银行曾经一度涌向东南亚,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跟风的趋势。
    第三,从国际因素看,随着各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和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银行业市场国际化的趋势,国际舞台成为各国大银行相互竞争的场所。如果一个国家的银行业只是单纯地发展存贷业务,是一个高度本土化、地方化的市场,那么它可以不和国际金融中心时常发生关系。但是对于那些大型银行来讲,尤其是对于那些把服务对象定位于一些大型企业的银行机构而言,它的市场和客户对象是国际化的,再加上银行结构要管理流动性,要管理风险,这种风险有可能来自国际市场,来自不同的货币的兑换,也就是汇率风险,那么这些大型银行就要通过国际金融市场来进行避险等活动,所以现在中国的外资银行非常活跃。
    顺便说一点,大家都说现在中国的资本市场没有开放,人民币汇率刚刚开始走向有弹性。在人民币汇率在和美元挂钩的情况下,美元在国际市场上高度波动,在这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出口不仅对美国增加很多,对欧洲和日本也增加了很多,中国的这些企业难道没有面临很大的(美元对日本波动)风险吗?确实面临了,它们是怎样克服这个风险的呢?它要通过国内的银行,尤其像中国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由中国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从事汇率风险规避的操作,这些服务的提供者往往那些国际的大型银行,由它们来提供规避汇率风险的服务,这也帮助了中国的出口企业能够在激烈的汇率波动中持续增长。这本身也表明,在我国资本市场还没有开放的情况下,银行市场已经国际化了。这是我们平常可能没有意识到,但事实上已经发生的事情。
    关于外资银行大规模地进入国内,或者说对中国国内市场表现出巨大的兴趣,在这个问题上有两个相关的问题:第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是不是怀有非经济意图;第二,它们的进入是否为短线投资。在这两个问题上有很多的见解,有的针锋相对,我谈一下我个人的观点。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是否怀有非经济意图?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第一,我觉得在世界上大多数工业化国家中,银行与其他普通企业一样,首先是一个商业实体,有着它自身的经济利益,它们存在的时间已经很长,在它们国内存在的时间可能超过了很多政治周期,绝大多数银行家不是由政治家任命的;其次,很多外资银行必然的带有国民性,它来自哪个国家,它就具有哪种国民性,但是在大多数工业化经济体,其国内的银行市场是竞争性的,不是垄断性的,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第三,我认为不排除有个别政府在一定时期利用本国银行机构贯彻某种政治意图的可能性,不排除一些外资银行业利用本国的政治影响来扩大自己在国外经营事业的行为。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不完全是外资银行,可能还包括其他的外资企业,它们要通过政府的某些政治手段来推广自己的经营事业,这实际上存在两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利用政治手段追求商业利益,还有一个是政治利益要通过商业途径来实现。但是,我认为这不是主流,因为一个银行机构,或者说一个企业,如果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长久地生存下去,首先是商业性,它必须具备商业优势才能生存下去,否则就会在竞争中被其他竞争者超越;第四,这个问题实际上还涉及到如何看待国际银行与国际法和当地法的关系问题。我认为主流的情况是,大多数国际银行是国际法和当地法的遵守者,但是也必须看到,在某些时候、某些领域,外资银行跟国内银行一样存在着违规的情况。最近,在日本等亚洲的一些地区,花旗银行的一些分支机构受到当地监管部门的处罚,因为它们有违规的行为,涉及了洗钱等一些活动。这样的情况在国际金融领域会不时地出现,而且不会发生在一家银行机构或是一家企业,很多企业都会出现。但我认为,这是一个局部性的现象,银行进入一个市场的目的并不是要违背这个市场的法律,应该说,很多外资银行,尤其是一些大型的银行,它们是当地法律的自觉遵守者。在进入一个市场之前,它们会对这个市场的有关法律监管措施进行仔细的研究,如果发现与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行为规则有冲突的地方,它们会提出来,希望在未来进行调整。我认为大多数银行的行为是规范的,但是不排除个别经营者有违规的经营活动,这种违规活动在世界各地都存在,因为作为一个庞大的机构,总部对于地层分支机构所从事的事情不一定都了解。总的来看,要判断外资银行是否怀有非经济意图,这不是现在就能够从总体上去加以明确判断的,需要进行具体分析。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是不是一个短线投资策略?有一种说法是,现在大量的外资银行进入是一种赌博,是寄希望于人民币升值,如果人民币升值,它们就赚钱,如果人民币出现贬值,它们就撤资,这很明显是一种短线投资。我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和目前出现的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巧合,为什么呢?首先,不管有没有外资银行的进入,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在最近两年都要出现,这是由中国经济发展所决定的。而且外资银行不具备操作人民币走势的能力,人民币汇率市场预期的走势基本上是由中国经济的基本层面所决定的;其次,按照现在的情况来看,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会持续存在,这种背景可能给外资银行的进入提供了一种刺激因素,使得很多外资银行认为现在是进入中国市场的好时机。也就是说,本来它们就感兴趣,现在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额外因素,使得它们的兴趣更大一些,我觉得这个关系很有可能存在;第三,要判断投资行为是短线还是长线,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是,要看投资的对象是高流动性的还是低流动性的,短线投资者的投资对象应该是高流动性的资产,因为这样便于撤资。但是目前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方式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入股,第二是开设分行,这两种方式的投资对象都是低流动性的资产,这与短线投资的说法是不吻合的。关于入股的方式,如果是通过证券市场来进行投资,可以视为流动性的资产,但是现在中外银行之间在股权交易方面,按照我们国内监管部门提出的概念,要引进战略投资者进入,这个股权不是流动性的,尽管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股份在未来不可转让或不可变动,但是转让和变动都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谈判过程,并不是在股票市场上简单的买卖就可以实现。我们在统计上也把外资银行的入股视为银行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完全不同于证券投资;第四,外资银行的进入,不论是持股还是开设分行,对它们来讲都不是一件无风险的事情,他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不是一本万利的,在市场经济中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一个竞争性的环境中,不可能所有的好处都让一方获得。这是关于外资银行进入的原因的简单概括。
   
外资银行进入国内市场的方式及其原因
    从理论上说,一国银行进入到海外市场可以有多种方式,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方式在最近两三年主要是入股,包括参加国内大型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以及入股一些中小银行。但是到目前为止,这种入股既不是控制股,也不是微不足道的股份,是介于这两者之间,我们给它定义一个名称,叫做“这个股份足以使它派出董事,但不足以使它委任董事长”,是这么一个概念。对于战略投资者而言,他有了一定的地位,但是这个地位在整个董事结构中处于少数方,或者说是一个重要的少数方。为什么外资银行拥有开办分行的自由,但它们没有采取大规模建设分行,而是采取入股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呢?我觉得这和中外银行市场上的一些差别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在后过渡时期,也就是今年年底以后,外资银行可以进入国内市场,不分地方,不分币种,不分客户对象,但是实际上开设分行的经营成本和风险是相当高的,具体的原因有很多。设立分行的方式对外资银行来说是一种高成本、高风险的做法,它们认为中国国内市场有很大的潜力,但是它们没有办法通过自己独立的经营,把这种潜力转变为经营利润。
    第二,国内银行业的政策有重大的转变,这是最近两三年出现的,最重要的就是加速国有银行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机构的调整。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我们明确提出,为了补充资本金,我们要利用海外的资本市场,因此有必要引入战略投资者,而比较合格的战略投资者往往是来自于国际上比较成熟的金融机构。这样一种政策转变,实际上为外资银行快速进入中国提供了一个机会。对很多外资银行来讲,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抓住机会进入中国市场,因为这有可能为外资银行未来在中国更大的发展提供一个起点,并不是说以后只能以这种方式进入。未来在更加掌握中国国内市场的情况的基础上,或者认为应进一步增强对中国国内市场的拓展力度,它们还可能会采取设立分行的形式,这个未来是多久呢?可能是5年,10年,或者20年,到那个时候它们可能还会采取别的方式。
    现在的入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作国内政策的转变;第二,是对外资银行在现有的方式进入国内市场所面临的一些障碍;
    第三,中资银行机构对这种方式是欢迎的。从中资银行自身的角度来看,第一,它面临着资本金不足的问题,需要一个有效的筹资手段,借助于外资银行的入股,中资银行能够在短期内解决当前面临的资本金不足的问题,这一点是很明显的;第二,对于中资银行的管理者来讲,他们希望增加自己的经营独立性。尽管国内的《商业银行法》已经赋予他们独立性,但是在实际的经营环境中,他们的独立性往往受到影响,如果有外资入股者的参与,他们会利用这种新的因素来增强自己的独立性,减少一些行政干预。更重要的是,现行的政策可以外资银行的持股水平达到足以派出一名董事,但是不能委任董事长,换句话说,中资银行可以接受一位董事成员,但是仍旧保持对董事会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银行机构的负责人认为,入股的方式一方面吸引了资金,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自己的经营独立性,同时也不丧失对本机构的控制,所以这对他们来讲是一件好事情。因此,政府、外资方和国内银行机构这三方都对此表现出积极的态度,这自然就促成了我们现在所看见的,外资银行主要以入股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今后可能还会继续出现。
   
外资银行进入的作用和影响
    尽管国内银行市场的增长速度很快,但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国内银行市场与国外有着显著的不同,国内银行市场上的种种特殊性对外资进入者来讲,既是一个机会,也可能是一个风险。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尽管外资银行已经进入中国,但是由于为被局限在非本地业务、非居民业务,所以它们对中国经济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大的,对中国的外资部门和对外贸易有很大影响。现在这些限制逐步取消,在今后的若干年内,可以预料,外资银行进入的规模还会继续增大,它们对国内经济的作用和影响也会随之增大。外资银行在未来的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里特别提到两个方面:
第一,增加国内银行市场的竞争性。由于外资银行进入而出现的竞争性程度的提高,会给国内银行机构带来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促使国内银行机构转变经营观念,改善服务,进一步充分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当然,也应该冷静地看到,这种压力是否会同等地表现在每一个国内银行机构上是很难断定的,今后国内银行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分化。
    第二,改变国有银行的股权结构,提升国内银行的独立性。国内银行经营独立性的上升,会引起很多相应的转变,在监管制度的安排上会有一些转变,金融市场、货币市场的实施方式也会有转变。比如利率,我们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规定利率,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就不一样,美联储不会提高或降低存、贷款利率,它是调整联邦基金利率,至于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由商业银行自己决定,这两者之间有本质上的差别。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这些银行机构是否具有经营的自主性。
外资银行进入的作用主要是这两点,一个是国内市场的竞争性,第二个是银行的独立性。但是,我们也不能过高地估计外资银行进入的作用,中国有自己的特点。按照现在的情况来看,大的国有银行不管是引进战略者,还是进行海外上市,主要的股东还是中央政府,是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因而国有银行的治理结构的问题还会存在。怎样概括我们国内银行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说,是政治家任命银行家,这个模式在中国还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尤其在大型国有银行,这并不会受到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这就表明,不能把我们国内银行或者说国内经济体制的转变,简单地归结于是不是要在某一个方面开放,或者说要不要引进外资。引进外资可能会促进国内的开放,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国内的开放是国内的事情,引进多少外资可能对此都没有影响,国内怎么做完全是取决于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夸大外资银行进入的作用,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作用,都不能夸大,这个转折点,或者说突破点,一定要靠我们自己来进行探讨。
    还有一个问题,大家在报刊上也会经常看到,就是外资银行的进入是不是会威胁中国的金融安全甚至经济安全。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心平和气地、理性地进行讨论。
    首先,什么是经济安全或者金融安全?如果我们认为,凡是外来事务都会影响我们自身系统的不稳定性,那么这种观点有一个前提,即这个系统是与世隔绝的,不开放的,就像自然界中的“温室”。如果我们的国有银行是温室里的植物,你要开一个天窗,这会改变它的生长环境,显然不利于它的生长。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永远不应该开放,中国经济不能搞外贸出口,不能引进外资。既然我们搞了对外出口,引进外资,这个经济体就不再是一个“温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转变。过去我们可能把它做成了一个“温室”,那么现在我们就要逐步改变这种状态,把国有银行转变成在自然状态下生存的一个机构。因此,我们要引进外资银行,逐步开放市场,这有助于提高国内银行机构的持久生存能力和竞争力,如果继续把它当成温室里的植物,它是没有持久生命力的。
    第二,我们是不是要把外资金融机构看成是一个投机者,看成是一个短线投机者,一有风吹草动他就撤资,人民币一升值他就来,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国际上有一个很流行的看法,认为中国经济不仅在过去十年中快速增长,而且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都会快速地增长,中国经济的总体规模在未来三十年内,保守一点,在未来的五十年内,有可能达到甚至超过美国经济的规模。这种对中国经济长期的乐观估计,是外资尤其是外资金融机构大规模进入的一个重要原因,外资银行的进入不完全是一个投机性的行为。当然,不排除有投机性的行为存在,但投机性行为不是主流。
    有很多人认为,我们国内的产业被外资收购,外资要控制我们的国内产业,可是在北美、欧洲、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他们在也谈论,中国的企业要把他们收购,要控制他们,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这两种看法都非常片面。未来的世界经济不可能是外国控制中国,也不可能是中国控制外国,在彼此的经济势力消长中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事情。中国经济如果在未来继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比如每年增长不到8%,那么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如果美国只增长2%的话,我们可能会赶上美国。再过几十年,就会达到边界点,经济学里有这个规律,就是当收入水平达到很高的水平,进一步的增长速度就会下降,这是合情合理的,这种高增长率的格局不可能无限持续下去。所以,不可能出现中国统治全世界的情况,也不可能出现外国统治中国的情况。在某一个行业,如果外资的竞争优势很明显,给这个行业的国内企业以很大的压力,这对国内企业而言,是一种竞争压力。但是国内企业在本国市场上毕竟具有一些优势,这些优势是与生俱来的天然优势,只要很好地利用这些优势,再过五年、十年,国内企业完全有可能打一个翻身仗。实际上,民族产业的成长都往往是交替的,在一段时间里,某个企业可能在这个行业里风光一时,但是再过十年、十五年,可能会是另外一种局面,社会生活中存在很多这样的情况。
    对于外资银行,有一种观点是控制。现在外资银行的持股是有限的,银监会最近正在考虑提高外资股东在中资银行中的持股比例,我是赞同这种做法的。从理论上来看,如果把持股份额提高到50%,这就意味着对方控制。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两个人结婚,你说是男方控制女方,还是女方控制男方,我觉得这是平等的,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是结合成利益共同体的关系,而不是一方要控制另外一方,如果出现一方控制另外一方的情况,那必然有一方存在结构缺陷,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利益,不能捍卫自己的利益。
    关于外资银行的进入,有一些基本的道理,还有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我就抛砖引玉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中国经济50人论坛秘书处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2006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