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产业经济
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选择
作者:章玉贵    发布:2007-03-22    阅读:2267次   
    上海的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整体推进的较为漫长的过程。上海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必须超越与长三角城市的同质竞争,并确立自身的金融优势。同时,深耕自主创新,锻造先进制造业,催生更多自主品牌,构筑立体化的竞争优势。
    透过上海新一轮的发展规划,可以发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被置于非常突出的地位。上海将以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为目标,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为推动力,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快建设与国际化大都市功能相适应的新兴产业体系,使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  
    上海产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如何升级上海的产业结构,上海上下已形成共识,即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一方面,要运用新技术改造已有的支柱产业,巩固和扩大现有的竞争地位,另一方面,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上海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在短期内绝非易事。近年来,上海产业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制造业向重化工业转型趋势明显,钢铁、汽车、化工、设备制造等直接或间接消耗能源资源较多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在第二产业中逐步取得主导地位。另一方面,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在2002年突破了50%,但此后发展后劲不足。资源环境问题和商务成本的上升,逐渐成为上海经济增长和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瓶颈。
    先看制造业,上海制造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欠缺核心技术与自主品牌。以汽车制造业来说,尽管它在上海的产业布局中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并在全国保持相对领先地位,但上海汽车业长期以来仰赖国外的技术,自主品牌刚刚起步,短期内难以摆脱寄人篱下的局面。   
    再看金融业,上海虽然拥有货币市场、金融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但与纽约、伦敦和东京相比还显得稚嫩,即使与香港和新加坡相比也还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作为金融市场主体的金融机构,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方面落后于金融中心的发展要求。   
    至于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尽管是上海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突破口,但上海在这些领域的技术积累比较薄弱,原创性研究还不多。上海的微电子产业近年来发展很快,不过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外方手里;上海的软件产业尽管已有一定规模,但人才与技术创新的不足仍是面临的最大问题;在生物制药领域,上海已把攻关重点锁定在中药现代化上,但日韩等国已在这方面构筑了一道厚厚的壁垒,无论在专利技术还是在市场份额上都大大领先于中国,这就大大限制了上海的发展空间。   
    此外,上海在产业结构升级中还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必然涉及到就业结构的调整,而上海的产业大军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低技术素质的工人,他们的流向问题也是产业结构调整中不能不考虑的。   
上海必须摆脱与长三角城市的同质竞争   
    长期以来,上海坐拥长三角的龙头地位,对周边地区发挥着一定的辐射作用。但近年来,上海在阔步前进的同时,周边地区也在飞速发展,而且由于上海与周边地区在产业结构上并未形成梯度层级分工,因而存在同质竞争,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尤其是制造业结构雷同已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最大难点和障碍。在《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行动方案》、《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纲要》、江苏的“沿江开发战略”中,汽车、石化、电子信息产业等均为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选择汽车作为重点发展产业的有11个,选择石化业的有8个,选择电子信息业的有12个。除此之外,在食品饮料、纺织、印刷、塑料、办公机械设备等产业方面,三地同构率在80%以上。   
    另一方面,周边城市的崛起使得上海近年来明显感受到挑战。在产业竞争力方面上海尽管整体上仍居领先地位,但这种领先优势有逐渐缩小的趋势。目前上海除了在金融、汽车和成套设备制造以及宇航等领域拥有一定的领先优势以外,在其他产业领域与苏锡常杭等地基本上处于同一发展水平,而且由于上海的商务成本上升,导致不少投资者把资金转投到周边地区;另一方面,商务成本的上升还直接导致上海本地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的减弱。在这种情势下上海感到,如果产业结构不能及时升级,将大大削弱自己在长三角的龙头地位。   
    因此,上海必须提高产业能级,消除与长三角城市的同质竞争,这样才能确保在长三角的领导地位。这方面,上海不妨学习和借鉴香港的经验。香港和珠三角之间就有着较为合理的产业分工,香港在1980年代就成功地将城市的加工制造功能转移到珠三角和内地的其他地区,而将制造业“指挥部”的功能从制造业中剥离出来留在香港,为此后加强城市的服务功能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上海应该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优势产业,加强制造业的研发设计与营销管理功能。这样既可以避免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和产业的水平竞争,又可以加强长三角区域合作,提高长三角城市群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整体竞争力。   
    上海必须在金融方面确立竞争优势   
    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与上海所处的长三角并驾齐驱的还有华南的珠三角经济圈以及环渤海经济圈。在这三大经济圈的核心城市中,尽管上海在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上稍占优势,但远远称不上鹤立鸡群。面临竞争压力,上海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领先优势其实是相当脆弱的,上海必须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表达出来,打造自己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而梳理上海可能拥有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全力塑造的主要有金融。上海尽管金融体系发育尚不健全,但国家决心将上海打造成国际金融中心这一战略框架已经明确。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除了取决于利率市场化以及人民币自由兑换并构建有效、透明、公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这些前提条件外,还必须建立一套堪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匹敌的清算和结算系统,以及充沛的具有专业技能的金融人才。
   
    上海产业结构升级需要苦练十年   
    其实,如果仔细分析亚洲新兴城市的经济发展历程,会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几乎是它们共同面临的最大难题。无论是香港、新加坡还是台北,在经过一段时期的高速发展后要更上一层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艰难。如香港尽管已是亚太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但它的产业结构升级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是难以实现的,新加坡也大体如此。其中原因当然很多,但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新兴城市从起飞时期就欠缺纽约和东京那样的技术环境。   
    当然,与香港和新加坡相比,上海所处的技术环境要宽松些,它本身拥有一定的技术实力,又有全中国以及海外华人的技术资源可以利用。但上海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由于国内人才流动渠道的不畅通,加上自身在创业环境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使之尚不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上海始于几年前的人才高地建设是一项富有战略眼光的决策,不过迄今取得的成绩与上海的期望仍有相当的距离。另一方面,上海的产业结构升级目标定得较高,战线拉得较长,而技术的供给又要受到现有技术储备及潜在实力的限制,这样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某些领域进展较慢的情况。   
    因此上海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既要看到自身的潜力与优势,更要认清面临的约束条件。依笔者的观察,上海这一轮的产业结构升级至少需要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上海可以把目标定得高一点,战线拉得长一些,步伐走得快一点,但不要指望在短期内就可以赶上纽约和东京,上海的产业结构应该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力求局部突破。未来一段时间,上海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整合自身拥有的资源尤其是技术资源,构筑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争取更多的技术专才参与上海的产业结构升级与改造;其次,要推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建设,理顺相互间的利益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区内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协作,力求形成金字塔型的产业分工体系;第三,加大原始创新力度,可以在有望实现技术突破的重点领域加大投入,催生更多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并形成产业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上海本土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自主研发能力不强,人才储备也有待加强。所以,上海要围绕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鼓励创新和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并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的基础服务平台建设。上海在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进程中,应在继续重视引进技术的同时,更加重视创立上海本土的自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