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分阶层考虑消费倾向
作者:赖开福    发布:2007-04-05    阅读:5375次   
    一、  引言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收入增加一个单位,消费的增量。即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是增加的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MPC=ΔC/ΔY,也就是对收入--支出函数求一阶导数。举个例子说就是每增加一元钱的收入会花掉多少,全花了边际消费倾向就是1,一分钱都不花就是0。消费理论发展的比较完善,对现实问题也可以很好的解决,然而各种消费理论对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却意见不一,他们都是从各自的角度得出经验数据,对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说的过于笼统,过于绝对,我认为必须分阶层考虑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因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是明显不一样的;另外,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也是不遵循目前一些消费理论的。
 
    二、  理论渊源
    1.绝对收入假说
    消费函数的提出应主要归功于凯恩斯。在30年代之前,经济学家主要强调消费依赖于利率。凯恩斯则假定消费主要地依赖于收入。凯恩斯认为,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消费的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因此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而小于1。凯恩斯还认为,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凯恩斯消费理论中,消费决定于绝对收入水平。也就是说,消费决策只考虑当期的收入水平而不考虑其他因素。这一理论称绝对收入假说( 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学家对凯恩斯消费函数产生了怀疑。第一,经济学家根据凯恩斯消费函数对战后消费的预测大大低于实际数值。第二,西蒙·库兹涅茨于1946发表了美国1869-1938年的数字,这些数字说明了消费函数是线性的,直线的形式是Y=cYD。换句话说,C0近似等于0,与原来的假设相悖。而且,c近似等于0.9,也远远高于原来的假设。这意味着,新的函数比原来的函数更陡峭。C=0.917 YD这意味着,平均消费倾向是常数。但是,现实中的平均消费倾向不等于0.917,而且在有些年份偏离得相当多,如1973年。(见图1和图2)因此,经济学家们又相继提出了各种消费理论。
图1
 
图2
    2.相对收入假说
    杜森贝利(J.Duesenberry)在《收入、储蓄和消费行为》(1949年)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其自身收入的影响,也受到周围人的消费行为及收入与消费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即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对于示范效应来说,个人的平均消费倾向不仅与收入有关,而且与个人生活群体的收入分配有关,在收入分配低的人往往有较高的消费倾向。
    3.消费与储蓄的生命周期----恒常收入理论
    现代消费理论强调人们一生的决策,最初的生命周期假说强调一生中面对收入变动,选择如何维持稳定的生活水平,而恒常收入理论集中注意预测消费者一生可望得到的收入水平。现今这两个理论基本上已经融合在一起了。生命周期假说(F.Modigliani提出)认为个人是在长期中计划消费与储蓄行为,为的是他们整个人生中,以最好的方式配置消费和储蓄,它假定绝大多数的人们选择稳定的生活方式,认为一般人不会在一个时期挥霍无度,而在另一时期十分“吝啬”。其计算公式如下:
YL×WL=C×NL=C×WL+C×(NL-WL)
其中,WL——工作期,NL——预期寿命,YL——每年劳动平均收入,C——年消费量,c*(NL-WL)——储蓄,0~t1——幼年期,c>y, s<0,负父母的债,t2—青壮年期,c0,s的用途有:还债,养老储蓄,放债。t3~∞—老年期,c>y,s<0,t他有两件事要做:消费(用青年期的储蓄),讨债。
    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出自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应等于出自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因而也是非常小的。
    与生命周期假说相一致,恒常收入理论(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认为消费与现期收入无关,而与长期收入的估计有关系,或者说,人们的消费安排依赖于永久收入。如果一个家庭现在得到的收入低于预期的将来能够得到的收入,它的消费就会高于其当时的收入水平所支持的水平。在最简单的永久收入假说中,
        C=cYP     这里,YP是永久收入。     
    如何估计永久收入呢?一个最简单的估计是当期收入和上期收入的加权平均。
       YP=θY+(1-θ)Y-1
    所以,C=c YP=cθY+c(1-θ)Y-1   不难看出,当期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变小了。
    4.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和韦伯的分层学说
    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论述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认为消费者与生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二者有直接的同一性,即“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中,消费问题非常重要,认为没有消费,社会再生产就无法继续,而且马克思把社会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马克思眼中的两大阶级的生活方式是决然相反,虽然马克思没有直接说明二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但是我们可以推断出工人基本上是食不裹腹,消费倾向大约为1。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是其关于社会的核心理论,所有其他都与之相关,通过社会分层可以发现社会的驱动力。他依据特权、魅力、传统、等级将社会分为有产阶级、职业阶级、社会阶级和武力阶级。他提出了划分社会阶层的三大标准:经济标准——收入和财富;政治标准——权利;社会标准——声望。
 
    三、  社会消费分层及必要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依据职业和就业状态划分出当代中国社会的十个社会阶层,它们是①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即党政领导干部) ; ②经理人员阶层; ③私营企业主阶层; ④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⑤办事人员阶层; ⑥个体工商户阶层; ⑦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⑧产业工人阶层; ⑨农业劳动者阶层; ⑩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本文的分层思想比较简单,我认为对于宏观决策来说不必要求得太细。主要是根据收入水平来划分,这里的收入水平不单纯只是货币收入水平,还包括各种福利在内。我们可将社会阶层简单分为低收入阶层(包括农民、下岗工人、农民工和无业游民)、中低阶层(包括产业工人、商业服务业人员、个体工商户阶层)中产阶层(包括专业技术人员或知识分子、办事人员)以及高收入阶层(领导干部、企业主、经理)。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研究员李培林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研究人员张翼1998年在重庆的调研报告(见图3),我们可以看出低收入阶层主要包括失业人员、自雇人员和工人;中产阶层主要是党政机关干部、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个体经营者和一部份自雇人员及商业服务人员。
图3  各消费阶层在职业等级和所有制结构中的分布(%)

 
最贫困 阶层
贫困 阶层
中下 阶层
中间阶层
中上阶层
富裕 阶层
最富裕 阶层
样本数
 
 
 
职业等级
 
党政机关干部
2.2
15.2
17.4
28.3
23.9
8.7
4.3
46
企业管理人员
6.1
6.1
15.2
36.4
15.2
15.2
6.1
33
公司职员
5.2
7.8
10.4
27.3
16.9
16.9
15.6
77
专业技术人员
5.0
12.1
15.6
26.2
21.3
11.3
8.5
141
个体经营者
6.4
6.4
8.5
23.4
17.0
19.1
19.1
47
工人
10.2
16.2
25.7
20.4
16.2
8.4
3.0
167
商业服务人员
8.7
7.2
24.6
21.7
15.9
13.0
8.7
69
自雇人员
11.5
11.5
17.3
13.5
26.9
9.6
9.6
52
下岗人员
9.1
9.1
25.0
23.9
13.6
17.0
2.3
88
失业人员
31.0
20.7
13.8
13.8
10.3
6.9
3.4
29
 
所有制结构
 
国有经济
10.0
16.2
19.8
23.1
17.0
8.1
5.9
631
集体经济
5.1
12.1
22.0
22.7
12.8
14.9
5.0
141
股份制经济
0
10.3
17.9
20.5
17.9
20.5
7.7
39
三资企业
0
0
7.7
30.8
30.8
15.4
15.4
13
私营经济
6.4
10.6
17.0
14.9
14.9
21.3
14.9
47
个体经济
12.1
7.5
13.1
19.6
24.3
12.1
11.2
107
其他
0
0
25.9
11.1
48.1
7.4
7.4
27

    当然,还有很多信息上面的数据是没有统计到的,还包括一些是不好区分收入的阶层。其实,根据常识判断,党政机关干部的货币收入不一定很多,但是其经济收入绝对不会使他们成为贫困及最贫困阶层,这是我对以上数据的意见,另外,我们从上面不能很明显看出最富裕阶层到底是哪种从业人员,其实,我们不必要逐一进行统计,这样是比较困难的,也不必要知道到底哪些人是富裕和最富裕的,我们只要找到中低收入和低收入阶层,我们可以通过纳税额反推计算出大致的中低收入和低收入阶层,剩下的就是高收入阶层和中产阶层,而他们的消费倾向是较为相同的。
    另外,从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阶层的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是不同的,比如说,一个三年不知肉味的人不会去追求山珍海味;一个衣不遮体的人是不会讲究名牌时髦的。因而笼统的说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来制定政策的效果会有较大的偏差,是比较不科学的。
    根据2005年的数据,我们知道 中国现有劳动就业人数75200万,占总人数的46%强,其中大约有55%是低收入人群,这些人群的平均月收入大约在500——1000元,这些人群的消费倾向极强,经常处于解决温饱问题边缘;另外收入在1000-1600元的人群消费能力也一样非常强,他们属于过得去的人群,消费倾向也接近于1;月薪在3000——4500元左右的人群的消费观很符合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5000——8000元的人群属于中产阶层,他们的日常生活消费已经得到满足,虽然有一些高档的消费,但是消费倾向比较弱;年薪在30万以上的人群,整体来说他们绝对消费量是非常大的,但是占其收入的百分比又是不大的。例如刘汉太在《消费的福祉》的一个例子:“社会成功人士、资产在3亿元以上,净利润2000万以上、每年的消费金额,如果加上旅游、公关、赌博,1000万元挡不住。这是豪绅的特性。”从这些可以看出,不同阶层确有不同的消费倾向。
 
    四、  分阶层在消费倾向分析的运用
    消费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GDP中比重最大、最稳定的一个组成部分。早期凯恩斯“心里经验法则”模型认为MPC(边际消费倾向)的值高,而基于理性消费者决策的现代理论,有时指出MPC值非常低,这就是他们的分歧,而且两者都有经验数据支持。那么在现实决策中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经济学界有这么一种观点:长期的MPC值高,短期的MPC值低。窃以为这不是好的解决办法,长期和短期的区分有点困难,凯恩斯说过:“长期我们都死了。”另外短期的MPC值也不是一定是低,长期MPC值也不一定是高。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推算出月收入500——3000元间的阶层(大概包括农民、下岗工人、农民工和无业游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大致相同,边际消费倾向很大;产业工人、商业服务业人员、个体工商户阶层大体相同,边际消费倾向比较大;中产阶层(包括专业技术人员或知识分子、办事人员)以及高收入阶层(领导干部、企业主、经理)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小,特别是中产阶层的消费观念是比较保守的。这样我们可以大致画出各阶层的收入——消费函数图形。如图(4)
C(消费量)                           f(YDi)
YD(可支配收入)
其中 C0表示自主消费量;
         表示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量          表示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量
                表示中产阶层的消费量            表示高收入阶层的消费量。
图4
    有必要说明一下,上图4是建立在收入——消费函数是一阶线性函数的假设基础上,所以拐点比较明显。
假设以上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c1,c2,c3和c4;各阶层可支配收入分别为YD1,YD2,YD3和YD4,居民总收入为∑YDi。假设消费是收入的一阶线性函数,那么根据收入——消费函数,可以得到
各阶层的消费函数就分别为Ci=f(YDi)=α+c1YDi  (i=1、2、3、4)
其中Ci为第i阶层的消费量,YDi为第i阶层的可支配收入,α为自主消费量
消费量C=∑Ci
平均消费倾向APC=∑Ci/∑YDi
边际消费倾向MPC=△∑Ci/△∑YDi
或者当收入——消费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变化率都比较小的时候,边际消费倾向MPC=¶∑f(YDi)/¶∑YDi
    根据以上公式,我们只有国家间的MPC和APC的区别,而不会有长短期的区别,消费倾向的大小的争论较好的解决了。原因是这样的,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是比较大的,他们有的连基本的生活费用都没办法满足,依靠政府的救济和慈善机构的捐献生活,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是很高的,对他们来说,增加的收入必须马上用于解决当前的生理和安全需要;而中偏低阶层刚好满足了生理和安全需要,他们又想要得到质量更好、更加环保的商品和更加舒适的的服务和住房,因而边际消费倾向也是很高的;中产阶层由于已经过上小康甚至富裕阶段的生活,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已经具备,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他们的储蓄率通常很高;富裕阶层的消费必须是社会能源源不断的创造出新颖产品,他们才有进一步的消费欲望,因此,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是很低的。那么,边际消费倾向的改变就看到底是哪个阶层增收了,低收入阶层的短期边际消费倾向比长期要高,中产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的长期边际消费倾向比短期的高。
 
    五、  结语
    这些分析是建立在一般情况下的理性消费者的假设基础上,当消费者不是完全理性或者说是有限理性时,可能在个体上会有偏差,比如,一些消费者可能忽视沉没成本就会使边际消费倾向改变,举个例子,在下雨天,如果要走比较远的路,别人送的免费电影抵价券我们就很可能不使用了,也不觉得可惜,但是,当抵价券是自己掏钱买来时,十有八九我们会冒着雨去看。但是整体上不会有多大偏差。当消费者的收入在阶层收入范围内变动时,棘轮效应是比较小的;超阶层变化时,棘轮效应的作用比较大;中产阶层和富裕阶层(高收入阶层)会像消费与储蓄的生命周期----恒常收入理论说的进行一生的决策。根据以上的说明,我们建议政府在执行扩大内需时,充分考虑各阶层的消费倾向,把资源投到最有效率的地方去。现在,我们国家并不是大家不花钱,而是会花钱的已经使劲花了,在国内没有他们想进一步消费的产品,所以他们不是跑到国外旅游买奢侈品去了就是投资或者储蓄了,中产阶层的自身性质使得他们是小心翼翼的消费者,而很有消费欲望的低收入阶层根本没有购买力,因而没有政府期望中的需求是正常的,不仅仅是中国人好储蓄。
参考文献
[1]Hal R Varian,1990 ,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W.W.Norton&Company,Inc.
[2]Rudiger Dornbusch, Stanley Fischer, Richard Startz September 22, 1997 Macroeconomics, McGraw-Hill Companies; 7th edition
[3]高鸿业, 吴易风,吴汉洪主编,2006年,《研究生用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4]高鸿业,2005年,《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刘汉太,2006年,《消费的福祉》,中国发展出版社
[6]陆学艺,2002年,《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马克斯.韦伯,1997年12月,《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
[8]李培林,张翼,2000年,《消费分层:启动经济的一个重要视点》 《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P5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