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的价值规律
作者:任志    发布:2007-04-26    阅读:2850次   
    
 
 这一节我们讨论社会总资本,它的规律也局部适应企业资本规律。总资本代表以前的剩余价值或物化的劳动力价值,只是它通过另一种形式积累起来逐年分摊到商品中,社会总资本或固定投资是不断增长的,这是因为剩余价值会持续的转化为资本。劳动力价值分为剩余价值与工人工资,劳动力价值是在企业生产过程物化为商品与劳务的劳动力,劳动力总价值指本年度,国内国民通过各种形式的生产物化为商品与劳务的总劳动力,又可称为GDP。对单个企业而言,资本会转化为原材料,生产资料,厂房,劳动力等实物形态,这不属于我们重点讨论的范围,我们这里只讨论整个社会的资本规律,所以我们可以把整个经济看成社会总资本与劳动力价值两部分。社会总资本是社会资本积累过程中过去形成的,总资本的形态很多,包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流动资本对单个企业来说是动态调整的,而对整个社社会生产过程来说,它与固定资本是一个较稳定的比率,比率的值取决于资本结构,企业预测,商业信誉,商业票据,物流技术,信息技术,准时化生产等复杂因素的影响,从本质来看,流动资本不生产剩余价值,它平衡物流,生产,消费的不连续状态,所以扮演润滑剂的作用。从整个社会过程来看,没有流动资本项,因为流动资本可以继续分为物化的劳动力价值与固定资本折旧两项。如果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持续增加或减少越过预定比较区间值时,很容引起整个社会产生经济危机。流动资本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库存,渠道库存等存货,增加与减少的流动资本指本年末与上年末的余差,存货是为生产与消费储备的。这里我们将不再对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细分。资本折旧率,即每年将折旧的固定资本多少,或说将物化到商品中的固定资本价值。其实上面我们将劳动力价值分为剩余价值与工资是不完全的,剩余价值即利润;但现实中我们没有直接将剩余价值与利润等同,因为剩余价值可以完全转化为未来的投资,而利润不一定,它可以被分掉,我们这里为了简便讨论,也省去税收,这并不影响我们的讨论。而工资比较复杂,在西方工资只是工人收入(报酬)的一种形式,报酬可以分为工资,奖金,福利,股票期权等形式,由于工资是资本最古老的一种形式,马克思把工资定义为维持劳动力或再生劳动力的最低报酬,换句话说,工资只能维持个人或家庭基本所需,它不可能被长期储蓄,更不能被投资,所以适合我们这里对资本规律的推论,也有利于简化,在后面我们将逐步加入报酬的其它形式。
  资本的转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将资本或者说货币形式的资本转化生产资料,原材料,劳动力(这里的劳动力包括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或知识工作者)等生产要素,即具体形态的资本。第二步是资本的转化过程或者说增值过程,即将资本各要素相接合,将劳动力价值物化为商品,这个过程是价值增值过程,它形成了工资与剩余价值。第三步是将商品流通或将商品通过交换转化为货币,马克思曾经说过,这是资本惊人的一跃,它是资本实现的关键,如果商品不能转化为货币,资本就不能顺利实现增值,那么剩余价值将无法实现。现实中对流通有两种理解,其一是流通也属于生产的一部分,即流通也加入剩余价值;其二是流通只分享剩余价值。究竟那一种合理呢?如果按照供求来看,第一种情况是合理的;如果按照生产或生产力(率)来考虑,它不加入剩余价值,只分享剩余价值,由此可以看出,两种都合理,只有角度不同,在现实中这又往往由竞争决定,本节讨论以第一种为标准,但第二种也是一样的,以后就不作区别。最后一章我们将看到对流通过程的控制会使流通过程分享价值达到最小化,如通过信息反应,储备性调控,直接干预,补贴等形式实现整个社会化生产的最大节约。由上我们可以看出供求决定劳动力价值转换过程,也就是说,劳动力价值必须通过流通实现,这是资本经济不变的真理。
  设:“C”表示固定资本,“V”表示劳动力价值,“K”表示剩余价值或利润,“G”表示工资,“C1”表示固定资本折旧,“h”表示存货,“△h”表示单年存货的增减,“S”表示利润率。“n”表示年
  所以有:Vn=Kn+Gn……①     Cn=Kn+Cn-1-C1n……②
将②式分解得:Kn=Cn-Cn-1+C1n
              Kn=Cn-1-Cn-2+C1n-1
   ……………………………
   ……………………………
    K2=C2- C1 + C12
             K1=C1- C0 + C11
所以有  ∑  Kn=Cn-C0+  ∑ C1n……③,其中C0为初始投资

 
△hn=hn-hn-1……④       S%=  100Kn/Cn-Cn-1     %……⑤

从长远来看存货是一个稳定的常数,所以存货的增减差也为零。从近期来看,增减差△hn不为零。其一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营销观念的影响,其二是生产柔性的提高,整个社会存货与固定资本的比率将降低,所以为了简化讨论,我们就把存货看成不变量,这不影响我们讨论,但我们应当看到存货的多少通常会对下一两年的供求产生反方向影响。
  讨论一,假设工资与剩余价值之比Gn/Kn是一个常数,C1n是一个常数。
  〈1〉如果KnC1n由②式得Cn必须以n增加而持续减少,资本为负积累,且C0必须是一个足够大的数,n无穷大时,Cn≦0这与现实不符合,因为资本主义发展是一个以少积多的过程。
  〈2〉如果Kn=C1n时资本不积累,也不消耗,这与资本属性不合。
  〈3〉如果KnC1n,资本积累,这与现实相符,总资本每循环一次(年)就必须将剩余价值转化总资本,但我们这里的前提是Gn/Kn是常数,由②等式可知,Cn随着n增大,即一年比一年增加,商品中的固定资本比重将越来越大,而劳动力价值Vn的量将减少,而Gn/Kn是常数,所以工资与剩余价值将同时减少,资本如果要积累KnC1n,而我们前面设C1n是常数,那Kn必须足够大,但Kn始终会减少到Kn≤C1n的水平。从现实经济来看,生产的商品必须被流通或购买,要么是为增加资本(生产资料)而购买,要么是为消费而购买,从整个宏观经济来看,资本购买的目的任然是为生产最终消费品,所以工资Gn必须增加才能将生产消耗,并完成积累,这与我们假设的Gn/Kn矛盾。所以我们这里假设Gn/Kn不变是无意义的,固定资本折旧C1n也不是常数。
  讨论二,由公式①②可知要满足资本Cn积累,并设资本折旧C1n是常数,且KnC1n则有:
  工资绝对数量要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但是资本积累必定使劳动力价值物化为商品的比值下降,所以Gn/Kn是变化的。
  〈1〉要么劳动力价值Vn下降,剩余价值Kn下降,保持工资不变。
  〈2〉要么劳动力价值Vn下降大于剩余价值Kn下降,则工资略微下降。
  〈3〉要么劳动力价值Vn下降小于剩余价值下降,则工资Gn略微上升。
  但是上面3种情况都是使用Vn下降,由②式可知:Kn-C1n≥0才有效,而Kn↙持续减少是不变的事实,而C1n0,所以第n年后Kn≦C1n资本自动停止积累,这与现实也不符合。
讨论三,我们继续假设资本折旧也为变化量,Gn/kn也是变化的,则有:Cn=Cn-1+Kn-C1n要使资本积累则有Kn-C1n0,所以KnC1n,而剩余价值Kn取决于工资Gn,因为工资转化为消费,从而使Kn实现。但是Cn是不断增加的,所以Vn应持续减少,而Vn=Kn+Gn,所以有Gn应当保持不变或上升,而Kn则应不断下降或保持不变,因为KnC1n,所以C1n也应也应逐渐降低,当C1n=0时,有Cn=Cn-1+Kn成立,设n年后Kn无限小时,Cn=Cn-1资本任然会停止积累,但资本存量非常大。所以资本无限积累是毫无意义的,既然资本积累是有限的,那么资本主义究竟有什么秘密呢?

n
n=1
n
n=1
n
n=1
n
n=1
这里我们重新假设资本不积累,或者是资本积累是微量的,或者是常数,所以由③公式得,  ∑ Kn=Cn-C0+   ∑C1n因为(Cn-C0)为常数,所以△   Kn与   C1n增减必须相同,换句话说,如果剩余价值Kn逐年增加资本折旧Cn也应逐年增加,且两者增加量相当,反之也成立。比如前五年剩余价值逐年增加,Vn不变,那么工资Gn将减少,而Kn增加使Cn增加,所以我们假设Vn不变无意义,Vn应当减少,要平衡,必须使C1n在后五年加速折旧,加速折旧降低了Cn前五年的增加,前五年压低的工资阻止了Kn的增长,Cn最终会回到原先的水平。所以我们这里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里,剩余价值增加越多资本折旧将增加越多,但并不一定在同一年发生,通常是在连续经济年里平衡。或者说剩余价值的增加量转化为原来社会资本的折旧量,即现在的投资会代替过去过时资本,如固定资本折旧,这与现实情况相符。

  对于微观中的资本家而言,他们会尽力保持或增加剩余价值,而加速原来固定资本的折旧。这是因为过去的投资是基于过去的投资假设,投资会转化为生产要素,时过境迁是必然的,由确定性原理可知,他们只会关注近期(现在与未来),不会关注过去,所以投资会不断增加,资本的贬值也在加速,现在的投资快速的代替过去的投资,而从消费的顾客与需求来看,顾客在不断改变自己的消费结构与档次,使某些社会实体资本强行贬值,而另一些需求或产品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同时这些需求,产品,服务供应商又获得了超额利率。因为某一种实体(固定)资本的最大化生产率与有效生产率并不一样,这是因为固定资本是“专业化”的,比如:柴油机用于抽水与用于拖拉机,它们的产出质与量满足需求的类别不一样。并且“专业化”的固定资本使得市场需求结构改变时直接无效率。比如:波峰锡炉与SMT功能相似但不一样,如果电子产品小形化了,SMT将更有用,而波峰锡炉就会被直接淘汰,即使波峰锡炉生产率任然很高。由此可见资本的折旧加速,还有一个原因是专业化与需求易变之间的矛盾。所以固定资本的价值取决于它能有效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并能被市场完全购买的能力。由上我们还可以得出工资或消费能力决定社会总资本的价值存量(Gn/Cn);投资率或剩余价值率决定资本折旧率(Kn/C1n)。只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只是在讨论纯资本的规律,事实上以科学技术推动的生产力或者说生产率的增长对资本的影响一直没有讨论。
  科学技术转化为经济有两个方面,第一在原来商品下能生产更多的商品,即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比以前增加,它表现为单位产品物化的劳动力价值减少,同时固定资本折旧到商品中的价值减少。但是Gn/Kn是无法判断的,就单个资本家(企业)而言,Gn的降低大于Kn,所以Gn/Kn是下降的。单个资本家因此有利可图,但就整个社会生产过程来看,Gn/Kn应当保持相对稳定的。实质上当一个企业通过购置先进设备,增加劳动力产出或通过管理提高了生产率或者说增加了利润率后,其它企业纷纷仿效,最终没有企业有更多的优势。因为整个社会的Gn/Kn是相对稳定的,由于折旧率存在,所以投资也是必须的,现在投资的资本的高生产率会自动排挤原有的生产率低的旧资本。就资本而言,现在的投资生产率要高于过去的投资生产率,或者说,现在的投资的资本追溯到过去是依次递减的,所以越到过去的远期,资本折旧率越高。也就是说资本折旧率加速递增。第二是科学技术创造了新需求,生产出新产品,这种新需求的生产率大多本身并不高,但它的价值含量高,能卖更高的价格,并且这种新需求吸收了其他原来商品生产率的提高所剩余下来的劳动力(价值)。如果这种生产所依赖的固定资本较少,利润较高,就可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资本投资带动了科技创新与规模经济,同时商品的价格降低了,并扩大了市场占有率,而原来的产业内由于资本(货币)被抽走,使原来产业中的固定资本在会计上表现为固定资本比重隆低,从而使Cn/Vn回到原来水平。新需求所形成的新产业内由于资本投资增加,固定资本比重增大,且为了扩大市场降价(不管是名义降低,还是实质降价都一样),从而使Cn/Vn又回到原先的水平。所以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并不会改变整个社会Cn/Vn与Kn/Gn的比值,我们这里对Cn/Vn与Kn/Gn是理想描述,它们可以在某个区间波动,实质上科技发展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与投资增加的资本规律非常相似,只是本质不同。还有一点是:科技会使整个社会生产时间缩短,整个社会生产的时间的缩短部分会转化为科技创新与理性消费,从而推动了Cn/Vn与Kn/Gn的平衡。
  我们用Vn来表示GDP是有效的,但Vn并不代表GDP,因为Vn是理想情况,读者应当区别开来。一国的经济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力价值及工作时间,工作强度(效率),以及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其次是科技发展与文化发展转化为生产力的一部分。科技文化发展的实质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增加一种商品与劳务,一方面是使过去的生产商品与劳务更具效率,这在前面讨论过。如果这种商品与劳务用于出口,则可以提高剩余价值Kn而不必提高工资Gn,所以许多生产能力富余的企业将产品出口是有效率的,这类国家因此而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些出口商品与劳务的企业具有在某方面相当集中的差异化优势或相对(绝对)竞争力。但从长期来看,Kn不会提高,因为汇率会使本国货币增值,除非政府强行实行固定汇率,但这也不会坚持太久,最终经济会停止快速增长。因为供需必须平衡,Gn/Kn必须平衡。这与吸收多余的劳动力增加产品出口效果一样,所以从理论上来讲,经济不会增长或慢增长。在其它情况不变下,经济增长的原因往往是因为货币等价物的变化引起的假象,或是货币在计量价值时无法立即反应商品与劳务的真实价值,或是差异化竞争引起的短期现象。
  其次,是科技的不断创新,使价格偏离价值波动。如果一国能有效控制货币波动对实际劳动力价值的影响,那么经济增长所反应的就是科技文化创新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同时也能反应科技文化的使用效率。也就是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经济的持续增长,问题是没有一个国家能有效控制货币的波动。如果科技文化本身并没有创新,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会被后期的持续衰退所抵消,这是无法改变的现实。如果科技文化在持续创新,货币能反应商品的真实价值,从长期来看,物价综合指数应持续下降,但许多国家的经济并未反应这一现象,相反他们的物价水平保持稳定,增长的部份就是科技文化转化为生产力或经济效益的部分,这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结果。问题是资本会在与科技文化的博弈中削弱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经济增长,这种假象使得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增长是资本的作用,而非科技文化,这种认识抬高了资本地位,也误导了政府对经济的看法。从上可以看出,社会总资本应当适应并保持与GDP适当的比值,增加的社会资本应当被折旧。消费与投资应保持适当比例,把科技文化创新视为经济增长的基础。
  科技文化所引起的增长,往往会带来生产率的提高,如果某个或几个行业生产率的提高大于劳动力收入(工资)的增长,必然使整个社会消费不足,从而使整个社会其他行业生产率(力)下降。比如,一个行业提高了生产率,它要么减价销售适应生产力(率),这时由于社会总收入(工资)不变,则必然会使其它行业生产的商品富余,从而使其它行业的实际生产率下降或有形资本生产不足,这必然会增加失业率或创造大量的低收入人群。相反,它不通过降价,那么它的市场供求不变,这必然迫使本行业裁员,所以生产率(力)增长越快,失业率或低工资人群增长越高。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基于竞争的,竞争的本质是将市场(需求)分割成无限小的分市场,所以一个或几个行业生产率(力)的增长较快,也不会改变整个社会生产率(力)的平稳发展。从理论来看,整个社会生产率的快速提高,会使整个社会资本存量大量减少才对,但生产率提高必须减少工作时间或工资,如果工资或工作时间不变,那么意味着生产更多的产品,但必须降低产品价格,因为Kn/Gn必须保持稳定。作为微观经济中的资本家是不愿意这样的,所以结果仍然是失业率与大量低收入人群上升,这又强制降低了资本家的利润率,使整个过程仍然保持Cn/Vn与Gn/Kn动态均衡。
  事实上生产力的提高非常缓慢,因为人类的需求改变与社会分工的细化与某些行业慢慢的退出市场和某些行业慢慢的进入市场相互低消,制止了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动态竞争使许多人面临着巨大失业的危险,并造就了大批低收入人群。所以社会总生产力应该定义为:以供需平衡为基础的有效需求所决定的产生率,即以市场为基础定义,而不是以生产为角度定义生产率。
  如果经济增长是投资大于资本折旧这类增长,只在短期有效,只有通过持续出口才能保持增长量。还有一种经济增长的解释是,自然的生产率的高低引起的,比如连年丰收,找到新的矿藏等。
  货币的本质是过去人们通过劳动所保留下来的一种富余财富,它在商品交换中与存货一样是润滑剂,它可以通过增值与减值调节商品供求,如果整个社会过分投机或投资都可能使货的实际价格远离价值,调节的方式是利息率。
  经济周期的波动是Cn/Vn与Gn/Kn以及hn与货币不平衡引起的,由于现实社会中,信息不对称,货币的现象,人们预测的参照物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放大或缩小实际经济运行的差异,并在短时间内反映出来。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总的说来,用于防御性储蓄总是存在的,一方面表现为投资准备金,一方面表现为用于消费的准备金。这是我们讨论前所作的假设,事实上现实情况也是一样。通货膨胀表现为有效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即供不应求,用于需求的货币相对大于供给的商品与劳务的价值,即货币贬值。通货紧缩表现为供给量大于有效需求量,即供过于求,用于需术的货币相对小于供给的商品与劳务的价值,即货币增值。在通过货膨胀时期,企业得利,投资增加,投资建立在维持原有商品与劳务上,此时增加的投资转化为固定资本与劳动力投资两方面,工人工上涨,更多的商品与劳务供给市场,这时有两种资本折旧法,其一资本家保持折旧率不变或略提高,这时利润率在计算上增长。其二,投资等于资本折旧,此时利润率在算法上维持不变,显然资本家愿意用第一种方法来计算,所以投资不断增长,直到向通货紧缩转变。在通货紧缩阶段,企业利润降低,投资减少,工人工资下跌,失业增加,商品与劳务过多,这时资本家也有两种资本资本折旧法,其一,仍然保持折旧率不变或略下降,此时利润率下跌,其二,投资等于折旧,此时利润率不变,这时资本家仍然愿意用第一种方法来计算,所以投资被降低了。我们可以看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会周期性波动。但假设资本家用第二种方法来进行资本折旧与利润计算呢?我们可以看到利润率始终不变或略微波动。不变的利润率控制着一个最合适的投资区间,这个区间里通货膨胀与紧缩被有效制止。从我们假设有防御性储蓄来看:通货膨胀与紧缩又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愿意消费,比如在通货膨胀期,企业预测会好与实际需求,所以投资会过快,而相反通货紧缩期,企业预测坏于实际需求,投资不足。但我们考虑到科技文化创新就不一样了,通货膨胀期投入创新的产品与劳务,会有效减少需求在原来的商品与劳务上做选择,减少企业盲目投资与工资支出,从而制止了通货膨胀。相反在通货紧缩期,同样企业投入科技文化创新产品与劳务,能刺激有效的新需求,并且新的商品与劳务增加了资本家的工资支出,支出部分转化为消费,从而减轻了通货紧缩。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科技文化创新会成为制止通货膨胀与紧缩的关键变量,对单个资本家,如果要做到这一点除非用新的资本折旧方案,此时投资等于折旧,利润率保持略微波动,创新不受经济的供需波动,如果所有企业家都做到这一点,经济增长或平衡是永恒的。但单个资本家并不这样认为,在通货膨胀时期,它不会投资科技创新产品与劳务,而是在原来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尽量扩大生产规模。在紧缩时期,它会缩小生产。在创新强的国家各行业创新周期交措抵消,有效制止了通货膨胀与紧缩。这样我们看到一个现象,为什么科技文化创新强的国家通货稳定,增长快速。而科技文化创新弱的国家,通货是周期变化的,增长也缓慢。但我们可以看到Gn/Kn,Cn/Vn任然保持微弱波动,防止通货膨胀与紧缩,即经济周期的方法仍然是科技文化创新,当然货币因素,经济结构因素也是需要考虑的变量。
  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吗?首先我们要明白垄断是对具体行业而言,一个可以界定的产业与行业只有一个生产者,问题是生产的产品必须被消费,也就是说Gn/Kn应保持稳定,这里我们设有n个行业的生产者,它们各自垄断了本行业。但我们知道政府是不允许有过多的失业者或者说,剩余劳动价值存在,其中一个生产者提高价格并减产量向市场供应产品,以期获得超额利润。从短期来看,他可以辞退工人而获得超额利润。其它行业的生产者也会纷纷仿效,最终失业者会很多,整个社会收入Gn不足,进而消费不足。共同提价被自然制止(政府不控制也会如此)。那么相反的情况呢?即一个厂商降价,并招聘更多的员工呢?此时厂商的市场规模扩大,总利润也会提高,问题是,当其它厂商的劳动力不足时会提高工资,使自己的利润减少,从而抑制了第一个厂商的利润提高,如市场无法扩大,劳动力工资上涨,从而形成集体利润下降的局面。那么如果是科技文化提高呢?科技文化提高生产了更多的商品,从而使降价扩大市场份额同时提高利润率成为可能。利润率的提高会吸引资本从一个行业到另一个行业,从而使整个社会利润率平均化,并排挤了无用资本,使其直接无价值。从长期来看垄断资本主义不会改变Cn/Vn与Gn/Kn,如果改变了,整个社会过程会通过经济危机,失业动乱,政府干预,科技创新,以及新竞争者的成长而使Cn/Vn与Gn/Kn回到合理水平。所以垄断资本主义并不是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是近于完全竞争形态。这与马克思所理解的资本主义不同,它当时所在的社会并没有过多政府干预,也没有较为成熟的科技文化创新环境。
  细心的读会发现我们前面的讨论并没有完全回到现实中来,因为现实纷繁复杂,各种经济形态五花八门,但基本上可以用上面的框架来分析。
  我们前面将工资定义为狭义的工资是不符合现实的,因为资本主义会向高级阶段发展,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所以资本家为了有效实现价值增值,会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本。因为资本本身并没有变化,变化的是实现资本增值的环境,所以工资会演化为:基本工资,奖金,股权,福利,分红等形式,分配给企业的经营者与优秀员工。这可表示为:
  Gn=Xn+Ln其中X为实际消耗(消费),
  L为留存或储蓄(投资),
  G是工人总收入(包括高级智力工作者)。
  Ln不会完全转化为投资,这与现实相符,但为了简化讨论,我们可以将Ln看作完全转化为投资这不影响结果。实际上,银行会尽量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其中有些收入丰富者(各类人才)会将Ln转化为证券投资。
  前面我们将k定义为剩余价值,实质上是企业家或资本家作的投资,所以我们这里可以定义为留存利润或将转化的投资,在现实中k有时并不是完全投资的,但从长期来看,k会完全转化为投资,所以k可以代表资本所有者的投资。所以有K1n≤Kn
  实际社会总投资为Tn=Ln+K1n
  T代表实际投资,我们可以看到Tn与前面kn类似,所以有
  Vn=Tn+Xn=Ln+K1n+Xn……⑥
  Cn=Cn-1+Tn-C1n=Cn-1+Ln+K1n-C1n……⑦
  从上我们可以看到⑥⑦公式与①②公式几乎完全一样。细心的读者会发现Ln会转化为固定资本Cn中的一部份,而且是无限持续加入的,Ln的加入会减少Kn的比重,即以前资本所有者的资产。Ln是人力资本中优秀员工的收入,所以Ln可以被定义为人力资本,所不同的是,Ln在第一年时是实实在在的人力资本价值,而在第二年以后,又完全转化为社会总资本Cn。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它的产生是竞争不断加剧的结果,它的比重大小取决于竞争程度。资本折旧是对过去资本的折旧,Ln的增加与Kn的增加(Ln+K1n)排挤了原资本所有者的资本,社会总资本被分解为众多的智力资本所有者与资本所有者,而资本所有者又分为货币资本所有者与固定资本所有者等。所以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是大众资本或者说大众投资阶段。大众投资的明显特点是:资本的流动与周转更加快速,竞争高度发达,科技文化创新变得时尚,资本的折旧与贬值越来越快,企业经营环境更加不稳定,由于大众投资者要看到近期利润,企业不得不关注近期,除非单个企业的投资者少,这是管理学无法解决的固有矛盾。当整个社会单个人自己不能控制不确定性竞争或者说各行业竞争趋近于完全化时,共产主义生产方式是有效率的,这时人们会发现,经济规律完全可以人为创造,人类将更有权利控制自己的未来。
  我们还应当看到另外一个现象,由于剩余价值与储蓄的不断扩大,资本利润率不断下滑,随之出现了以资本流动为基础的金融投资。从生产角度来看,它并不增加价值,但是它在流动中,一方面刺激了整个社会投资,一方面把整个社会利润率平均化。这种金融行业的高度发达加速了行业演变与龚断的快速扩张。世界级的跨国并购将越来越普遍,与其说是金融市场的发达推进了社会投资与跨国经营,不如说是资本利润率的普遍下降,迫切要求利润平均化。在资本主义的高级发展阶段,那些用于纯粹“储备”的资本将越来越多,这种增加是资本适应科技文化创新的必然。同时投资将转化为科技文化创新,科技文化创新率决定社会总资本(有形资本)折旧率。所以实际投资Tn也可以用科技文化创新来衡量,只是不够准确,读者应当明白这一点。相反的情况是投资并不带来科技文化创新,这种情况将与我们前面推导的投资等于折旧一样,但资本家不会这样处理会计项目,它的现象仍然是整个社会投资利润率快速下降,竞争激烈,只到促进科技文化创新来弥补利润率的快速下降。资本利润率越低或资本(货币)存量越多,创新的科技文化越易转化为商品,科技文化的普及越快,其它不适应市场的旧投资淘汰越快。
  资本主我还有一个秘决保持资本价值,那就是不断出口产品,延长固定资本的生产周期,事实证明,这种生产方式短期有效,而从长期来看,跨国投资只不过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短期内向全世界各族人民普级而已,它不会改变资本的基本属性。
  资本的坏处是以资本为经济基础所演生出来的政治,文化,科技,科技,教育,战争,恐怖主义,人性,伦理等社会形态,不符合人类发展的本质与方向。资本的好处是有效界定了各种社会关系,这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协作,分工,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提供了可以计量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n
n=1
n
n=1
  1、资本的积累是有限的,投资只会将不适应市场的资本(有形资本)排挤,投资会使过去已经形成的固定资本加速折旧,从而降低以前旧资本的实际使用效率。即有。即有 ∑ (Ln+K1n)≈∑ (C1n)成立。如果按资本的实际效用或加速计提固定资本折旧的方法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那么发达国家的增长任然是高速的。所以有效市场需求应当用来衡量,实际资本存量价值与生产率(力);而不是以人们的逻辑与估计来衡量与测量。对单个企业而言,无形资产或不可分割与量化资产应以如何有效的保值增值的角度来考虑资产的组成部分对投资收益的供献率的影响,即要面对未来,而不要以过去的投资要素组成比率来衡量其价值。

  2、劳动力价值收入转化为实际消费的Xn与劳动价值转化为投资的(Ln+k1n)或Tn的比值必须在一个合理区间波动,不然这将会影响资本的生产过程。产品中固定资本的折旧与劳动力价值的物化比值或者说社会总资本(有形)与社会劳动力价值的比值必须在一个合理的区间波动,否则会影响资本的流通过程。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竞争的加剧,必然使资本服从于人,而不是人服从于资本,从而使得剩余价值分解分配为人力资本,加入资本生产过程,从而使资本主义转化为高级阶段—大众投资阶段。所以国家发展人才战略,发展科技文化,才能使经济长盛不衰。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了科技发展,但这种发展是企业基于竞争环境下的只关注于近期效果(过分取悦顾客)的科技文化创新,这无疑是科技文化发展的量变过程。它不能推动有效的质变,比如具有超前的科技创新,并不能在短期被市场接受,而这种创新对人类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市场不接受阻止了企业持续创新的可能。
  5、资本的自然流动,阻止了利润不均衡的局面,使资本无差别化,如银行与证卷市场的成熟,也使结论“2”的均衡通过市场得到有效调控,但自然过程缓慢。
  6、大众投资时代使整个社会经济出现剧烈波动,这将持续增加了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虽然人们富裕,但压力依然巨大,人类并于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7、固定资本必须采用现金流量来计算价值或采用理想上的加速计提法来估价。其它方法都不正确,在特殊产业内可以采用其它方法,总之要以反应实际为原则。
  8、智力(人力)资源会自动的替换资本,所以从长远来看,国家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发展中国家只要能通过有效的政策逐步引入外资,通过税收来支持教育,培养人才,最终会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民族工业,并成为富裕的国家。
  9、企业人力资本的衡量,必须以对市场的供应价值与效率为基础来进行评价,反对那种用理想的指标来评价人力资本的效益或预期收益,也就是说一国或单位企业的人力资本不以数量与质量来衡量,而应当看,人力资本的有效组织与有效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与服务的多少来衡量。那种以数量与质量来考查人力资本的方法只适合用来对人力资本进行开发的研究。人力资本必须持续的,预测式学习才能保值与增值。
  10、如果整个社会的企业都以投资等于折旧,维持利润率不变的方法来经营,就可以保持Cn/Vn,Gn/Kn衡定,以科技文化创新来发展经济,就可以防止通货膨胀与紧缩引起的经济危机。前提是创新成果必须转化为消费品。
  经济简论
  在资本的一般规律中,我们认为不管怎样即使投资不能创造利润,投资者也应当将手中的货币转化为资本或投资,这并不会符合现实。首先投资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是个体行为,如果投资明显会损失,投资者是不会投资的。其次消费者选择商品与服务完全自由,你可以用任何营销手段,但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再次即使竞争非常激励,也不可能使消费者过度消费。例如即使在信贷消费中,消费者也会考虑收入与支出的合适比例。
  决定投资的基本因素有四个:第一投资回报率,第二社会投资平均利润率,第三资本增值,第四风险系数。投资回报率指投资项目理论上每年可为投资者回流的利润率,通常要折为现值。社会平均利润率指以现实社会中其它行业或整个社会资本的平均收益率来衡量投资。资本增值是资本的自然增值,影响它的因素非常复杂,举例如社会资本的平均利润率为10%,现有一项投资为100万元,收益率持续可预见为20%,则按10%的平均资本利润率来计算,这项资本自动增值100万元,总额为200万元。假如该项投资的股票拥有者出售股票,它可以得到100万增值,风险系数是与特定的投资组合相适应的,任何投资都存在。
  实体资本的价值不是由投资资本额或重置资本价值来决定的,它们是由未来的现金流量来决定的。由于现金流量计算困难,有时投资者以股票市场上的平均价值来衡量。比如某企业有100万股股票在市场上流通,单股平均交易价是10元,则企业的价值是1000万元。另一些有限公司并未上市,它可以根据与证券市场上上市的相似企业来作比较进而衡量其价值。
  利润是一个并不准确的概念,因为利率取决于投资盈余。其中固定或其它可量化资本的折旧率并不是确定的,因为对单个企业而言,折旧取决于整个社会资本的投资与折旧的关系。正因为这样利润率也不确定,例如两个用不同会计方法处理的同一公司,一个利润率高,另一个利率低。假如折旧率处理较大,则利润率近期就低,公司的现价值就低,这可能使公司价值在未来增值。假如折旧率处理较小,则利润率近期就高,公司的现价值就高,这可能使公司价值在未来贬值。他们都遵循一个基本的原理:即公司价值要与整个社会或行业的投资与折旧规律相适应。假如各类上市公司都用同一会计方法来处理也并不能反应企业的真实价值,因为行业不同企业内部结构不同,同样能使企业价值偏离股票价格。另一类公司为非上市公司,它们的价值更不具备公平性。因为有些复杂与固有因素的作用,企业的投资主观因素较强,例如一非上市公司生产糖果,由于它在固家资本折旧的处理上低于大型上市糖果公司。所以它的利润率较高,或许加上其它方面的优势,它会认为扩大投资规模是必要的,规模扩大后增加了产出量。上市公司的市场被挤脱一部分。此时上市公司被迫降价压低成本,如果这种竞争是持续的,那么股票价格就会自动降低,这就强行压低了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本,通过证券市场的作用加速了固定资本折旧,这也说明非上市公司的竞争可能是不公平的。
  储蓄的基本规律:既然投资受上面四个因素的作用,投资就不会完全,储蓄始终客观存在。这里我们将现代投资分两个部分,而不论它们的具体形态。其一证券投资,其二风险投资。对这两者的区别也不必完全清晰界定,这样就只存在三方“市场”,其一证券,其二银行,其三风险投资。储蓄是银行的一项基本职能,银行利息率与证券利率的比值决定储蓄规模。如果证券平均利率下降,银行利息率相对上升,则储蓄就会上升,储蓄上升降低了银行对现金的使用效率。银行的选择有两种,其一以降低的贷款利率将资金借出去,这种方法存在的问题是证券平均利率下降投资者(经营者)更愿意从证券市场上筹资,另一个存在的问题是资本使用效率下降增加了借出资金的风险。第二种方法是进行风险投资,这并不是银行的强项,大规模风险投资行不通。第三种方法将资金贷给外国或跨国公司利用,这将在后面讨论。其二是降息使存款不至于增长,我们在不考虑对外贸易的条件下,降利息率是最好的办法,所以这里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国的利息率如果不受国家强制控制,短期利息越低就代表储蓄越多。储蓄越多通常由下列因素构成:①证券市场不景气,投资回报率普遍偏低。②用于消费的资金被大量储蓄。③竞争的加强阻止了新资本的投资。④科技文化创新缓慢。⑤收入结构不合理,使大量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短期储蓄越多并不是好事,如果银行将利息率进一步降低强制促进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到证券市场上,并且处于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下列反应:社会总资本的资金面值大幅度提高,由于利润总量不变,所以利润率下降,这种下降可能阻止风险投资的大规模缩减(也可能相反)。企业可采用的方法有:其一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如将不合适的工人辞退或降工资,这种方法增加了失业率。其二提高商品与服务的售价,这种方式增加了通货用膨胀率(无论工资增加与否)。这两种方法对不同的企业而言,使用效果是一样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失业率的增加并不会始终有效,因为科技文化创新会慢慢吸收失业人员,且行业之间的发展并不平衡,有些行业可能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供不应求,因而它们会积极提价,提价促进了各个行业利润的重新分配,使那些需求旺盛的行业迅速提高售价。另一些行业或企业也因此而被削弱与淘汰,所以又回到提价的讨论上来。所以行业与企业的结构决定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或者说储蓄的增长只是诱因,而不是最终原因。提价一方面提高了货币表示的利润值,另一方面通货膨胀提高了资本的平均利润率,从而使得平均利润率接近于常数;换句话说社会总资本的货币表示量增长,就意味着绝对利润值的同比增长,因而平均利润率的降低并不容易。这种增长使社会现存实体资本价值与货币数量同比增长,并没有改变实体资本的真实数量。结论:如果科技文化创新以少人化为目的,投资增长会使失业率与通货膨胀同比增长;如果创新并非少人化为目的,投资增长与失业率增长成反比,与通货膨胀成正比。
  证券市场的投资是变化不定的,无论投资多少正如上面所说,投资证券的货币增长可以导制商品市场价格的相应上升,无论怎样变革都是这个结果。价格上升使消费者的单位支出增长,在收入无法增长的情况下消费被阻止了,这样企业利润又被降低,企业可能继续辞退工人,如果是这样,通货膨胀越高,失业人员就越多;如果这个过程是不可逆转的,可以最终导制短期投资小于折旧,这样股价也会强行的持续下跌以适应快速折旧。下跌的极限取决于消费或者需求的实际值,这是投资被折旧的波动过程,仍然符合投资等于折旧的一般规律。这里我们的讨论与凯恩斯是不同的,读者要注意这一点。
  这种自然折旧的波动性大,会对失业产生较大的波动。政府在这时可以干预经济,通过中央银行收缩信贷减少盲目投资或减少政府财政支出。从原则上说是可行的,因为投资减少使得投资小于折旧。由于社会资本被自然折旧,总存量减少,即使在消费量不增加的情况下,总体社会资本投资回报率上升,上升使就业处于充分水平。问题是这部分储蓄会增长,增长的储蓄为社会的资本流通带来了困难。假设储蓄是分散在人民群众手中,如果引导其消费而不是投资反而可以促进经济增长,除非消费成为一种时尚,经济形态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否则消费可被引导的弱性更大。既然不是被消费,对资本主义经济而言,多余的货币要么被储蓄要么被投资。如果储蓄是集中在少数投资者手中,消费会明显不足,投资与储蓄是多余货币的主要形态,政府通过收缩信贷或减少政府支出永远有效,因为储蓄即使无限增长也不用担心它会转化为投资。
  证券市场平均利润率的持续下跌使单位货币投资回报率极低,如果货币不是被储蓄而是仍然投资于证券会是什么情况呢?首先从整个证券市场来看,投资的持续增长并不会被实体投资完全吸收时,整个证券利润率是下降的;个别股票的投资利润率受特定行业与企业影响。比如计算机行业,只要回报率持续可预测绝对高,它就具有很强的吸引奖金的能力。这些面对消费者的生产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行业与企业并不会象证券市场上的股票影响,而是独立非关联的,它们只受目标消费者影响。如果这些行业或企业的股票独树一帜,可能会引起大众投资者狂热的追棒,结果是投资大量增长,股价快速上升,上升的股价使该股票的利润收益率接近或下降到整个证券的平均利率以下。另一种情况相反,使一些投资回报率低于证券市场平均利率的行业或企业的股价下跌,资金被抽走,从而使该股票利润收益率接近或上升到证券平均利率以上。这种波动会使那些专业投资者或证券投资机构在这种动态调整中获得超级利润。使大量的中小投资者的货币财富集中到少数机构或人的手中,从而改变了财富的分配。财富分配的集中化削弱了投资的增长,因为那些理性的投资人或机构更愿意将投资放在有意义的方面,这些方面并不会短期见效,也不会造成股份的剧烈波动。这种情况也间接阻止了证券平均利率的下跌,相反还有助于上升。这也可以看出,长期投资更看重行业或企业的潜力与价值。
  我们上面的所有讨论都是以封闭的资本形态讨论资本现象,实际上一国往往会参与国际竞争,如国外投资,对外贸易。关于这样的讨论与本国封闭形态非常相似,最重要的是前面我们讨论的那部分储蓄增长可以被用来投资到国外,这似乎就解决了由于稳定经济而无限增长的货币资本。第一种情况乃是在国内投资,通过对外贸易出口商品,如果贸易为与之相关的企业带来了丰富的利润,投资会不断增长,持续的贸易顺差使本国货币的购买力增强,本国货币对外汇率上升,上升降低了其它行业的利润或者说增加了成本,外国商品就会源源不断进口直至本国的其它行业倒闭或被收购。倒闭或收购带来大量的失业人员,本国经济仍然可能快速增长,这也符合投资等于折旧的一般规律,即对外出口的行业投资挤脱了本国其它弱势行业,这种折旧形式比较特殊。这种情况可能使大量的财富重新回到少数人手中。从经济规律来看这种贸易顺差不可能长久持续,这使得国家必须控制进出口规模,保持贸易平衡。第二种情况是对外直接投资,这有三种形式。其一,直接对外投资,其二,对外国证券投资,其三通过本国银行在外支行间接投资。这里不讨论风险投资,无论那种形式都使奖金流回本国。如果这部分流回本国的资金集中到少部分人手中,与第一种情况一样引起本国汇率对外上升,这也导制了外国商品廉价进入本国市场,从而使得本国的相对外国的弱势企业倒闭或被收购,同样会带来大量失业人员,对外投资使本国其它行业快速折旧。如果回流资金分散在大部分人手中,它们把多余的利润用在消费外国商品方面就可能稳定经济如果把多余的利润用在国内商品的消费上,可能使其它行业倒闭或被并购。如果用于投资不管是对内对外都可能会引起其它行业或企业倒闭或被并购,投资等于折旧仍然成。,如果用于储蓄同投资等效。
  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是资本对高利率的追求,追求高利率是资本被储蓄与资本排挤资本的根本原因,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投资也可以被看成一种“消费”,这种“消费”满足下列条件:①对求知领域的追求。②追求一种心理满足。③投资形式多种多样,满足投资者的偏好。④无论是回报还是损失都绝对有吸引力。世界经济一体化与一国封闭的经济规律一样,所不同的是各国并不使用同一货币,这使得汇率成为反映经济的主要变量。另一方面一国的经济增长可能使另一国经济负增长。一国的经济危机可能引起世界性经济危机。由于投资等于折旧更适合对整个经济的作用,所以各国如果都采用对本国有利的经济政策,可能使投资与储蓄无法控制,投资是局部行为,如果世界范围的投资并于以吸收人力资本或不考虑消费结构的合理性,投资的快速增长使资本折旧强制加速,这种加速是在反折旧的竞争中动态调整的。这种调整会影响消费与分配的不均衡,这种不均衡是影响价值规律的根本原因,结果是世界性经济危机,世界性经济危机削弱了单个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所以世界经济一体化并不能改善人类生活,反而使绝大多数人在更加动荡的环境中求生存。
  前面我们的所有讨论都以资本为基础不涉及其它方面,包括自然对农作物的增产与减产,矿产资源的开发等外生变量的影响,也不涉及微观经济等细微因素。本章所面对的是整体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经济从本质上来说不确定,因此确定性原理对于分析经济问题相当有效。确定性原理要求我们在对待经济问题时要用水平的观念,要明白一切经济与管理规律往往是有限的,经济所面对的问题仍然是人的活动,而非单纯的经济。经济所包含的内容之广远远超过经济学家的研究。资主义经济不确定的必然性原因有:(1)每个人都追求金钱,金钱是通过交换来获得的,任何一方都不愿意在交换中失利。其次由于未来不可预测,所以每个人都有防范心理与追求确定性,确定性原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用确定性比率来进行决策的,如确定性增加它会选择更高一级的不确定性,反之会选择低一级的确定性,所以我们无论怎么预测都不准确。(2)经济学永远不能设计一套模式来预测经济的准确,因为经济的最小单位个人是不确定的,一个人的反应容易引起的连锁反应,比如经济上每投资一元会带来一元倍数投资或效益,这个倍数事先不可预知而对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3)各势均力敌的竞争者彼此影响会调整整个社会供求曲线的随机性。(4)分工的不断细化使单个经营者“只见树林不见森林”。(5)一方面资本主义私有化把能够资本化的资源资本化,另一方面人的认识越来越高。(6)好的经济情报深入人心,坏的经济情报使人们产生集体防御,加大了不利因素的影响。(7)政府的干涉,如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干预经济是局部的,只是为了缓和经济波动的冲击。(8)各厂商信息封锁所带来的优势使产业生产过程不确定。(9)如果每一个社会组织都只追求某一种东西,如金钱,那么无论它们怎样决策与行为都是竞争的;其它所有方式都只是手段而已,这包括科学技术,产品创新,这些只要不创造效益都会被无情抛弃。
  预测:资本主义经济是建立在而且无论怎样都必须建立在预测基础上,这没有选择。私有化使经济行为成为预测而不是其它,即使是顾客对商品也是如此,预测受确定性原理影响。我们知道维持资本主义竞争与合作的本质是信息不完全,而且必须这样,因为第一章第四节我们有一个推论。假设开始是合作的,各合作者能知到其它合作者的利益,这是可以比较的。合作是一个连续过程,合作者不会让这种分配不均的利益制度长久持续下去,结果是至少一方会改变决策封锁有用信息。从而从合作转化为隐含的竞争,信息不完全维持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均衡,也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均衡,竞争与合作是一对共生量。在政府进行经济干预时要考虑到经济个体的态度与反应,如果政府的干预是明确可预见的,经济个体就会以政府的干预为预测与决策的基础。如果不是这样,经济个体会以自我感知的确定性程度进行经济决策,政府干预也会失效。
  国际分工不完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进了国际化分工。国际化分工削弱了单个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前面介绍过投资等于折旧的规律更适合封闭经济体系,这使得各国对投资与折旧的干预没有效率。一种更为有用的办法是不断促进本国投资以保持其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地位,后果可能是地区与全球性经济危机,如果这种危机真的发生,那么各国为了保持其经济的独立性会削弱国际分工的作用。从另一角度来看,由于国际化分工会彻底打乱单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使单国失业率上升。政府应确保经济的稳定,由于战争冲突,民族歧视等依然存在,单国在经济上的独立性低的情况下,其它国家对它的经济制裁有效率;如果是这样,政府会通过立法等各种形式保持经济的相对独立,因而国际分工并不会完全。
  管理科学对经济的影响: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首先管理是一门综合科学。主要面对企业的微观层面,其次管理科学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经济的积极影响。再次管理就是追求效率,经济个体既具有合作性又具有博弈性。第四管理科学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有效认识人,资源,经济制度等作用关系,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科学的发展观与健康的生活方式。从另一层面来看,管理科学在不断强化一种竞争与强者观念,这又利于人类的健康发展。
  信息或知识角度来看经济:下面论述用信息代替知识。信息的增长远比有形资源的增长快得多,在资本主义经济体中,信息也必须被价值化,不能被交换并赋予价格的信息不会具有资本经济的性质。信息的现值取决于:①信息被用价格交易的多少与次数。②信息被持续使用的耐久度。③使用的广度。④由信息所带来的投资成本与管理技术需求。⑤信息对生产力的贡献等。信息的潜在价值取决于:(1)信息的集中度。(2)信息的关联程度或者说系统化,这可以使系统信息整体升值或降值。(3)需求者的信息的需求要求(标准)。①对速度要求。②对真实性要求。③对信息再提炼的要求。④其它方面。(4)信息生产的容易程度。(5)需求并愿意支付的价格。(6)信息交易的速度,短期推广的速度。总的说来,信息的价值取决于不对称与信息本身可被利用并带来收益与满足的价值。
  信息技术发展: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信息经济的到来,这对经济的作用表现在:(1)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这使得垄断进一步加强。(2)把企业经营范围进一步放大,使得企业需要考虑更多与经营有关的因素。(3)传统管理向预测管理时代转变。(4)国家更加有效的跟踪与分析经济。(5)简化交易流程,资本的生产,流通,交易更加透明化。(6)行业结构更新加快。从整个社会过程来看,信息产生的经济效益比其它资本的经济效益更大。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国际贸易如果以信息贸易为主,尽量减少物质商品的交换可以极大的节约整个世界经济对资源的消耗。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不适合人类发展,因为家庭不稳定,收入不稳定。资本形态的经济把人的头脑也资本化即资本思想流行,任何经济活动衡量的唯一标准是投入与产出比。离婚与结婚只是一种形式,因为婚姻从本质上来看也是一种资本与商品,男女婚配年龄也由此拉大。这对人类社会发展是不利的,弱势群体的妇女向有财有势地位高的高龄男性群体靠近,妓女,黄色文化,暴力,民族歧视,恐怖活动等愈演愈烈。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对不同群体的“角色”定位。马克思的婚姻观在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下是不存在的,例如绝大多数大师认为婚姻应该是“忠诚,信任,自爱,付出,永恒”,而资本主义体系把婚姻资本化,如自私,自利,短暂,交易,欺骗,无忠诚。
  通货肿胀:通货膨胀是资要主义经济的固有属性。从整个社会过程来看,投资导制通货膨胀,因为投资从长远来看等于折旧,而折旧有滞后性。这就导制了投资率与通货膨胀率一致,而折旧率变化与通货膨胀率相反。要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越来越取决于科技文化创新,所以投资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投资。这样看来投资取决于科技文化创新,从这方面来看,科技文化创新往往引起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属于结构性膨胀,结构功能由局部要素决定。由于资本经济属于私有化或个体经济,个体在对待经济问题时,追求利润率最大化是其主导思想。作为企业投资而言,由于投资与产出需要时间,时间的变化依赖于预测,为了尽可能降低未来不确定性对投资回报的影响,对相对价格最大化追求成为必然。追求相对价格最大化的方法有:(1)生产率提高较难,产品创新较难的行业向其它快速发展的行业“看齐”而集体提价。(2)单个行业生产率上升快于整个社会生产率上升的速度而导制相对价格上升。(3)通过创造新产品与服务实行高定价,或通过改变产品与服务的形象提价。(4)借整个行业的成本上升提价,如原材料上涨提价,工资上涨时以更高的价格出售商品。(5)提高顾客的心理价值感提价。(6)其它方面。不能提价一般由行业内竞争加剧或顾客需求改变与转移两类因素决定。
  共产经济:前面我们较详细的讨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弱性与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趋势。资本主义经济承认人是完全独立自由的,因此它在不断宣传一种独立个人主义。从历史过程来看人类发展,我们认为原始社会经济是一种合作的经济体系,在原始社会存在下列关系:(1)单个人不可能抵抗自然力的影响。(2)人们相信所谓的“上帝”存在。(3)生产协作是横向的,而不是纵向的。(4)对自然的依赖性极强。(5)以体力劳动为主。(6)协作能提高效率。
  封建经济体系则有所不同:①“君权神授”思想统治世界。②人们相信社会次序,权力束缚自由。③人与生产资料都是一种商品,生产资料比人更有价值。④交换并不繁荣,以农业为主。⑤生产出来的商品都归少数人所有,必要的交换只是为了满足高层阶级的差异需要。⑥通过战争占有别人的财富。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表现为:(1)个人是自由人,人人平等,劳动力属于自己,自己可以决定劳动力的售出但不能决定其价格。(2)生产资料与物化的劳动(产品)归私人所有。(3)交换成为主流经济活动。(4)价值规律是决定商品与服务的价格的主要因素,无论交易价格是怎样变化都不会影响总体平衡。(5)价格取决于交易多方的博弈。(6)识别与创造价格活动成为经济活动的重点,创新以应用科学层面为主。(7)资本与价格是对立的。(8)体力,脑力劳动兼顾。(9)通过交易掠夺别人的财富,战争只是为了维护经济次序。
  共产主义经济体系是什么样子呢。我认为:①人是自由的,但个人更属于集体,劳动在于贡献或与它人分享。②生产资料公有化,任何人都可以低成本的使用它,生产资料的补给由人为与经济成果而定。③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成为主流思想。④追求或探索科技成为每一个人的终生工作,科学技术文化水平发展,创新向纵深层次发展。⑤按需分配与按劳分配相结合。⑥价值规律是调节经济活动的主要规律,价值标准是人为预设的。⑦以脑力劳力为主。⑧没有战争,共享他人成果成为主流。
  资本经济的弱性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1)政府干预经济是有限的,因为干预只是短期过程与局部行为。(2)产品的无形化与对资源信赖的减少,使经济活动更难控制。(3)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计划经济或管理经济成为可能。(4)供应的可连续化与消费的不连续相矛盾。(5)消费者的自我保护以及消费者自我可支配时间的增加。(6)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职业年龄缩短。(7)市场自我调控功能的后滞性以及经济个体防御的放大。(8)虽然现在的管理思想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但从整个竞争来看,顾客依然是被动的,因为它只能按可比商品进行选择,一些需求是由技术决定的而不是由顾客期望决定,所以资本主义依然是以产定销的经济,即生产决定消费。(9)顾客需求层次之差主要由收入引起,即使一部分是由顾客偏好形成,也不会改变这一规律。(10)各种私有化资本包括:原材料,生产资料,劳动力,土地,知识等交换的不连续与交换价格的增长,增加了所有者之间的矛盾。他们企图通过各种形式来增加自己的优势,从而形成了更差异化的对立,产权过分清晰在经济稳定条件下有效,而在动荡条件下是无效的。
  共产主义经济体制在现在说来还过早,初级共产主义经济体系还是可以简单描绘的。就我个人看来,初级共产主义经济就是管理经济,它有下列特点:(1)能有效引导需求方向,需求差异最小化节约了生产,科研,设备的成本与损耗。(2)需求是协商与全面调查的总结,而不是有限调查与预测,供给按科研与生产力来确定,而不是按最大利润率贡献来确定。(3)建立更加全面的分配制度,分配不以单一的货币目标为依托,个性与共性并存。(4)更加注重对环境与资源的保护。(5)科学与文化娱乐平衡发展。(6)科研,生产与消费是平衡的,能够最大程度节约资源。(7)能发挥人的最大主观能动性,人人敬业。(8)知识管理达到最优化。(9)经济变得有灵性(生命)。(10)经济周期被消除,通货膨胀对人们的生活及其就业不产业影响。(11)除人以外,绝大部分资本都被公有化,任何人可以使用它,即使用权可以交换而所有权不能交换并被公有化。(12)对公有化资产的保护与贡献的评价是个人分配多少的基础,分配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13)对整个社会分配过程既是按照模拟市场为原则,又是按需求为原则。
  要达到初级共产主义社会必须满足下列基本条件:第一、信息技术发达,它使整个社会过程,除物质外其它方面零时间传递。第二、一套更加符合人性化的动态统一的价值标准体系代替以货币这种单一的绩效成果衡量标准。第三、人们不是无限的追求物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第四、人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意识较高,如伦理道德的改变,阶级思想被消灭;人人都争相贡献,力求所得小于所付出。第五、精神文明与科学技术成为人们的工作与娱乐。第六、人类对自己更加深入了解,心理科学高度成熟。第七、国家政权在这方面的强有力推行。第八、吸收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精华,整个社会体系的设计是由各学科优秀学者专家共同合作,全国人民参与互动完成的,反馈达到准时化。第九、分工明确,相互学习与合作成为主流。第十、人是什么?人类存在是为了什么?这些基本的问题能达成共识。第十一、需求识别,研发,投入,生产,交易,分配,消费,回收,积累,进度被清楚的记录。

由于公式的格式特殊,不能直接上传,有意请联系:beijingdy2008@yahoo.com.cn;或:http://blog.sina.com.cn/s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