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经济高速增长下的调控之道
作者:林毅夫    发布:2007-05-18    阅读:4008次   
 高速增长何以持续

 从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主要靠的是快速的投资增长,2003年投资增长27.7%、2004年26.6%、2005年25.8%,目前投资占中国GDP的比重已经超过40%。照理说这么快的投资增长应该会拉动物价的上涨,我们也确实观察到了建材价格与能源价格的上涨,但为什么没有变成高的通货膨胀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从1998年以后,中国经济就出现了通货紧缩,其背后的原因则是生产能力在各个领域的过剩。投资拉动的经济高速增长使得跟投资有关的物资价格上涨,可是绝大多数领域的价格都还在不断下降。我经常打一个比喻,中国的物价指数有点像煎一条冰冻的鱼,一面放在锅里都煎得快焦了,而另一面却是冰的,这就是高增长同时达到低通胀的原因。

 其实高增长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是坏事,可为什么政府忧心忡忡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投资高增长每次都集中在少数几个领域,比如说2003和2004年主要是在汽车、房地产、建材领域;2005年、2006年就集中在化工产业。这样高的投资增长,等建成后变成供给就很可能让中国生产力过剩的情况更为恶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就只好推出宏观调控政策,使投资结构更趋合理。

 利率政策将成为调控的主要手段

 要让投资的速度降下来,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把投资的成本--利率提高就可以了。但是,中国政府在使用利率政策上面总是非常的谨慎,这跟前面讲的当前中国特殊的宏观经济情况有关。固然提高利率使投资成本增加了,也许会降低投资。但是,提高利率也很可能会降低消费,而现在的情况是已经有过剩的生产能力,因此中国政府就不愿意同时提高存贷利率。如果说只提高银行的贷款利率,这样好像不会影响消费,但银行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差就可能会很大,银行就会有很大的积极性把钱贷出去,投资反而会增加。而且,很多企业80%的投资来自银行,在这种状况之下,它基本上对利率不是特别敏感。所以,提高利率不见得真的能够提高投资的成本。基于这些考虑,中国政府才会强调在宏观经济的调控上使用市场、法律以及行政的手段,“有保有压”的去调控。

 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长11.1%,比以前还要大,而通货膨胀率也不高,消费物价指数只有2.7,零售物价指数只有2.1。那么,今年中国政府到底会采取什么样的宏观调控政策?我觉得有一点状况值得大家注意,就是过去中国政府较多的依赖行政手段,但是到了今年,过剩生产能力的状况减少了很多。在2003、2004年的时候,中国的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中,物价上涨的只有4类,物价下跌的有12类,但是到今年物价上涨的有10类,物价下跌的只有6类,这说明过剩生产力的问题已经改善很多了,这样就为用利率政策作为调控的手段提供了很好的背景。并且,过去企业可能对利率政策不敏感,但现在四大国有银行当中已经有三家上市,不会像过去那样无限制的给企业放贷,将来企业的投资自有资金的比重要增加更多。上述条件的改变会给政府在未来利用利率杆杠来调控宏观经济提供更大的空间。我个人觉得中国政府会更多的利用利率政策来调节投资和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