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要警惕当前股市结构性繁荣下的风险
作者:夏斌    发布:2007-05-27    阅读:9704次   
    
 一.总体判断:结构性繁荣
 近几个月来,股指上升幅度很快。对此,我的判断是“结构性繁荣”。什么是结构性繁荣?就是说当前繁荣的股市中有相当部分是理性的繁荣。为什么这么说?近年来,股市和经济的关系相对九十年代而言,关系越来越贴近,原来背离比较远,所谓部分的理性繁荣,其依据:第一,中国的经济已经持续四年高增长、低膨胀,形势很好。第二,中国的上市公司1400多家,据有关媒体报道,相当部分的上市公司最近业绩很好。当然,其中有会计准则调整后产生的一些业绩,但是从总体看仍然是相当好。第三,中国股权分置改革基本成功,中国股市长期看空的制度问题好容易得到了解决。第四,严重违规的证券公司,有巨大风险的证券公司,该查的查,负责人该抓的抓,公司该关闭的关闭,就是说证券业自身问题得到很大的改善,资本实力明显增强。第五,这几年中国证监会对于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监管、信息披露的监管要求越来越严格,力度越来越大。所以从宏观的基本面和微观企业的经营状况看,我个人认为,这几年中国的股市没有理由不涨。这是我想说的结构性繁荣中理性繁荣的一面。
 既然是结构性繁荣,自然其中也有非理性繁荣的一面。在这方面,现在报纸上每天在讨论,网上和《参考消息》几乎每天登外国的评论,对中国股市的担忧已经不仅限于国内,也来自于世界各地。当然其中也难免有“唱空”中国股市的机构与人,在其中鱼目混杂。在国内,现在是新股民排队开户都来不及,还要开后门。70、80岁的老头老太,在不知道股票为何物的情况下纷纷进入市场。更需引人发思的是,这些老人投资者也都在担心,股市怎么涨得那么快呢?在国外,据说德国的交易员早上一上班,打开网站首先关心的是中国的A股。日本农村的农民也在想尽办法间接购买中国的A股,等等。看到和听到这些情景,作为中国股市的见证人,我感到当前的股市似乎又在“重复故去的故事”,而且这次故事涉及的范围使九十年代初的情景相形见拙。面对这种状况,不能不使人担心,换句通俗的话说,当前的股市不见得全是泡沫,因为有该涨的理由。但是说涨得一切很正常,也不见得。所以我的判断是结构性的繁荣。 二.由此引起的两点认识
 由当前股市所联想,第一点认识是,一些数据表明,我国正出现日本泡沫经济形成时几乎相同的经济环境。日本在泡沫形成时,经济一直是稳定增长。我国多年来经济也是一直稳定高增长;日本当初本币正处于升值压力,货币调控难度加大,流动性过多(据日本一些权威人士回忆,日本当时财政日子难过,货币供应多某种意义上是政府的有意作为)。我国目前也正处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通道,货币供应压力很大,尽管目前在生产全球化分工新格局下,一些人担心的CPI快速上涨的景象没有出现;日本当初中央银行的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较低(86-89年),我国目前这两项利率也不高,金融机构创造货币与信用的能力比过去强得多。最后需要引人关注的是,对日本当初的经济状况,有些人发出了担忧的言论,但在学界、在官界、在民间,当时主流的观点一致认为,日本是个狭小的岛国,人多地少,经济高速发展,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作为资产价格的房地产价格只会上升,不可能下降。对日本经济的增长,全国上下充满着信心。中国经济目前发展势头不错,大家对下一步的经济和股市同样也充满良好的预期,而且是长期的预期。
 
当然,以上比较,只是从一个研究人员的视角进行比较分析。并不是断言中国经济已是泡沫经济,当前中国股市的上升行情全是非理性的。何况因为有“前人之鉴”,中国的官界与学界也正在密切关注发展的势头,也许这一点与日本当初相比,是幸运的。
 
第二点认识是,中国的央行应该更要充分关注资产价格。确实,一国资产价格的变动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方向并不完全一致。因为影响股市变化的因素太多。股市变化有其独特的自身规律或者说“接近于无规律”(我始终认为股市如果能抽象出只赢不输的规律,股市本身就难以存在了),所以世界各国主要央行货币调控的主要依据是物价,不敢轻言以资产价格为调控依据。原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确实曾说过,美联储的调控不是以资产价格为依据。但是大家不要忘了,也是格林斯潘首先指出了美国股市是“非理性繁荣”,在适当的时候给市场以明确的信号,而不是相反。
 
另外,自2001年以来,美联储之所以能实行松的货币政策,不断降低利率。但要看到,其政策实施的平台是各国特别是中国不能比拟的:以美国金融市场为主的、是有充分弹性的国际金融市场,市场上具有种类繁多的风险对冲工具,能够分散风险。而且,美元是自由兑换货币,国际通用货币,转移国内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强。鉴于亚洲危机后的各国又愿意大量积存美元货币。
 
中国是个资本项下并未完全开放的国家,是个半封闭的金融市场,人民币还不是自由兑换货币。在国内外汇储备急增,引起流动性过多的情况下,加上全球化生产分工格局新变化的因素,国内过多的流动性压力,可能更多的是压在资产价格上,而不是一般的消费性商品上。因此,在这段历史时期内,比起格老的历史做法,中国的央行要关注CPI,更要关注资产价格。就此意义讲,格老的做法,对中国而言,似乎不能作为经验吸取,应作为教训警示。

 三.下一步怎么办?
 1、政府不应该直接干预股市,我相信政府也不会直接干预股市。应该尽可能的让市场自己进行自我纠错。市场自我调整,投资者自己教育自己。应该让投资者在股市可能的震荡中认识股市。
 
2、在中国股市目前已经出现非常严重的“搏傻”气氛下(这不是今天才有的,90年代初中国的股市也是这样),加点利息、进行投资者教育、其作用很有限。因为你即使加息二、三个百分点,在飞速上涨的股市上赚的可远不止二、三个百分点。但是尽管如此,仍然应加强投资者的教育,特别是对第一次进入股市的投资者。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教育。例如中央电视台可以组织一些对话,让各种观点碰撞,让老百姓从不同的方面自己去体会一些东西。千万不要不断重演过去曾发生的故事,因为这方面的教训太多,太深刻了。
 
3、加快股票及其它金融资产的供给。证监会要尽快提高上市审批的效率,上海上市的股票、包括深圳的中小板要加快审批。现在形势较好,正是做大资本市场、理顺市场机制的好机会。特别是对中小板的入市门槛能否降低到1000万元?中小板的上市审批能否下放深交所,证监会实行备案制?能否依照有关规定,将国有股减持的步伐加快,尽快完善社保体系?能否协调各方面矛盾,尽快推出中国未上市股权的转让市场?能否加快放开QDII的速度?能否约法三章,限时完成企业债市场化的工作进程?当然加快股票供给也不是不要求质量。从中国目前股市情况看,现在有条件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做到加快上市的步伐。
 
4、加快市场制度的建设,趁机推出各类有利于股市健康发展的一些金融衍生产品,包括股指期货。
 
5、进一步加强监管。包括对证券公司的监管,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出现上投摩根的基金经理事件,我想绝对不是一个。证监会近期工作重点之一,应该加大依法查处力度,对市场上的害群之马,要想尽办法让其暴露于阳光之下。同时,银监会要加大对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股市的排查,查出之后依法依规惩处,这不是行政干预。在这方面监管部门要尽责,要理直气壮,不要雷声大、雨点小。
 
6、进一步加强外汇管理,防止热钱的流入。对于QFII额度的放宽速度要减缓。对于这点,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尽可能呵护好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让中国的投资者尽情享受中国经济高成长带来的高回报。对于这方面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外汇管理很难。确实是难,但难并不意味着不应该管。管比不管好。最近国家外汇局正布置加强对外汇资金流入和结汇的管理,反过来说明管理中还是有漏洞,进一步的工作还是有余地,动作还是迟缓了些。
 
7、就央行而言,要进一步加强收回流动性的力度。判断流动性多与少,一定要看到最近几年我国金融市场不断深化与银行改革后,基础货币创造社会信用、创造贷款的能力和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相比,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所以,央行对于货币供应量预期目标的制定,要防止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在过去八十年代,如果是10%的GDP增长,16%、17%的货币供应都显不够。最近四年每年10%以上、甚至11%的增长,16%和17%的货币供应量普遍感到流动性过多,为什么?所以,我们要防止犯经验主义错误,要缩减基于经验基础上的货币供应调控的预期目标。另外,对于热钱的流入,央行要充分认识到,中美利差不是关键因素。加息问题市场媒体预期很强,但央行加息动作总是慢半拍,可能是在中美利差问题上有点放心不下。热钱的流入干什么呢?更多的外国投资者看重的是中国企业的高回报,中国资产价格的上升空间,包括股票和房地产,而不是冲着中美利差来的。而且,现在拿不出充分的证据,证明热钱的流入是冲着中美利差来的。所以我们应该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体现全社会资金交易市场的货币市场利率,而不仅仅是存贷款的利率。
 
8、应该尽快缩小银行的利差,这应是下一步中国利率改革的重点之一。在这方面,央行今日刚迈出了实施的步伐。缩小银行利差,一方面可以刺激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升与外国银行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抑制商业银行盲目扩大贷款规模的趋势。当然,进一步提高存款利率、缩小利差,不仅使利率由负转正,而且对于居民资金的合理分布也会提供有利的帮助。当然,面对中国目前的股市,我也相信,提高一点点利率没有用。但要看到,提高利率不是为了直接打压股市,而是宏观调控的综合措施之一,是宏观调控的需要。
 
日前央行又宣布三大政策信息,我认为是基于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需要,是正确的。但是在操作时机上,部分政策的出台仍是偏晚。今后,央行还要进一步密切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动状况,密切关注流动性的变化状况,尽可能提高货币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
 总之,对当前中国的股市,不能对股市进行行政干预,但是基于整体经济形势的依法监管和货币调控,是确保中国股市健康发展的需要,是从根本上对广大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因此,各有关监管部门,不能有狭隘的部门利益,一定要有大局观念,一定要各尽其责,做自己应该做的法律赋予的事。而不应害怕某些依法的行为对股市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该出的措施迟而不出,该做的事迟而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