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抑制流动性过剩既要紧缩货币供给也要刺激消费需求
作者:梁优彩    发布:2007-05-29    阅读:3114次   
  今年第一季度,我国经济没有像许多经济学家预期的那样开始软着陆,而是又重新起飞了,GDP增长率达到了11.1%,增幅同比升高0.7个百分点,也高于去年第四季度和全年的增幅。投资与净出口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引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上升。主要数据表明,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依然比较好,但是,原有的一些矛盾不但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恶化,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都孕育着风险。
  一、第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形势良好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比较好的主要标志如下。
  一是保持高经济增长,低通货膨胀的态势。实现高经济增长、低通货膨胀一直是各国政府追求的主要宏观经济目标。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加速增长态势,2001-2006年 GDP增长率年均达到了9.8%。其中2003-2006年GDP增长率已经连续4年超过了10%,平均为10.3%。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加速,GDP增长率达到了11.1%。与此同时没有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2003-2006年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年均上升2.1%,GDP平减指数上升4.2%,其中2006年,CPI比上年上升1.5%,GDP平减指数升3.3%。今年第一季度,CPI同比上升2.7%,GDP平减指数上涨3.6%,仍处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之内。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加快。第一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35元,同比增长19.5%,比现价GDP增长率高4.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5.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260元,同比增长15.2%,比现价GDP增长率高0.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2.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同时快于GDP增长,是第一季度我国经济中的一个亮点。但是,由于缺乏机制保障,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GDP的趋势难以长期保持下去。
  三是过热的固定资产投资初步得到控制,消费增长明显加快。第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0.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6.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消费增长明显加快,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9%,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5%,增幅同比上升了0.2个百分点。由回归分析推算,第一季度,我国消费总额的实际增长率达到10.4%左右,比去年全年10.2%的增长率加快0.2个百分点。
  四是企业效益显著提高,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今年前两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932.1亿元,同比增长43.8%,增幅比去年同期高出22个百分点。第一季度,全国税收达11284.1亿元,同比增长25.5%;国家财政收入11783.6亿元,增长26.7%,增幅比去年同期升高7.2个百分点。
  五是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利用外资增长明显加快。第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4577.1亿美元,同比增长23.3%。其中出口2520.8亿美元,增长27.8%;进口2056.3亿元,增长18.2%。贸易顺差达到464.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31.4亿美元。一季度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159亿美元,同比增长11.6%,增幅比去年同期高5.2个百分点。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2020亿美元,比2006年底又增加了1357亿美元。
  二、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但是,在宏观经济形势看好的同时,我国经济中原有的一些矛盾又有恶化,对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第一,经济结构失衡状况继续恶化。尽管中央政府明确提出要刺激国内消费以实现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之间的平衡发展,但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仍然快于GDP增长,而消费增长继续慢于GDP增长,我国的需求结构不但没有改善,反而继续恶化。一季度,投资和商品净出口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了34.9%和7.2%,分别比上年同期升高2.8个和2.9个百分点,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由此判断,消费占GDP的比重继续下降。需求结构的失衡制约着产业结构向合理的方向调整,结果使得我国第二产业的比重继续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继续下降,产业结构失衡状况进一步恶化。一季度,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0.8%,比上年同期上升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为42.0%,同比下降了0.7个百分点。
  第二,流动性过剩严重,贷款增长较快。4月末, M2余额为36.7万亿元,同比增长17.1%,比上月低0.1个百分点,但是仍然高于16%的计划目标。M1余额为12.8万亿元,同比增长20.0%,比上月高0.2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余额为2.8万亿元,同比增长15.1%。1-4月份累计净投放现金741亿元,同比多投放617亿元。4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4.4万亿元,同比增长16.5%,增幅比上月高0.3个百分点,消除季节因素后,环比折年率为14.6%,比上月末高2.7个百分点。今年前四个月,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已高达1.84万亿元。
第三,对外依存度过高,贸易顺差过大。由于消费需求相对不足,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越来越大,由2001年的38.5%,上升到2006年的67.3%。今年第一季度我国的进出口总额达到了4577.1亿美元,同比增长23.3%,与GDP的比例已经上升到70.6%。其中,出口2520.8亿美元,增长27.8%;进口2056.3亿美元,增长18.2%。由于出口增长快于进口,贸易顺差迅速扩大,第一季度达到了464.5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上升到7.2%,比2006年又升高了0.4个百分点。根据目前的增长趋势判断,今年我国的贸易顺差将再创记录,超过3300亿美元,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可能超过10%。贸易顺差过大,将会导致我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增多,可能会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
  第四,节能减排工作难度加大,环境压力上升。长期以来,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的是能源、资源的高耗费和环境的污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十一五”规划提出了201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要比2005年下降20%的硬性目标,要求各级政府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正处在重化工业高速增长时期,而重化工业是高耗能产业,其能源消耗占我国总能耗的比重高达70%以上,因此,当前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很大。2006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只比上一年下降了1.2%,没有完成下降4%的计划目标。今年第一季度,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和发电量均与GDP同步增长,表明单位GDP能耗下降速度依然比较缓慢,废物、废气排放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压力不减。国家环保总局的监测显示,第一季度全国局部地区污染加重。
  第五,股价上涨过快,股市风险加大。在去年股市火爆产生的财富效应影响下,今年以来,新股民和新资金继续大量进入股市,推动股价持续上涨,上证综合指数和深成指数连创新高。5月14日,上证综合指数一度上升到了4081.4点,比2006年底上升了52.6%。截至5月8日,沪深股市账户总数已达9436.7万,仅今年就新增1582.69万,是去年的3倍多。有估计,1-3月流入股市的个人资金超过3000亿元。4月进入A股市场的资金达到2474亿元,比3月增加1000亿元。中央银行上海总部估计,今年前4个月,仅上海市的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分流到资本市场的资金总额就超过700亿元。4月份全国居民户人民币存款减少1674亿元,相当一部分进入了股票市场。目前,我国银行人民币存款的实际利率是负值,债券市场不够发达,到海外投资的渠道又不畅通,因此,房地产和资本市场自然就成为居民优先选择的两个投资领域。在政府对房地产交易的限制越来越严的情况下,居民的资金大量进入股市,寻求盈利也是必然的趋势。宏观经济基本层面较好,劳动生产率提高、公司结构改善,推动企业业绩大幅度提升,也是股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据有关报道,在已经公布了1季度财务报告的1028家上市公司中,其中941家公司的净利润总额达678.7亿元,同比增长100%以上。但是,股价在去年上涨130.4%之后,今年不到5个月,又上涨了50%以上,上升速度如此之快,已引起越来越多人对股市的担忧。如果股市不能及时挤出“泡沫”,回归到合理的增长区间,市场积聚的风险就会不断加大。一旦股市出现大幅度下跌,将会危及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三、既需要进一步紧缩货币供给,又需要大力刺激消费增长
  从已经发布的4月份宏观经济数据看,我国经济由偏快增长转向过热的可能性增加。1-4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25.5%,增速较一季度回升0.2个百分点。 4月,贷款增长速度反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额增加4220亿元,同比多增1058亿元;贸易顺差达169亿美元,是3月份的2.46倍,今年前四个月的贸易顺差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7.6%。虽然4月的CPI涨幅比3月下降了0.3个百分点,但仍触及到了今年3%通胀目标的上限,并有继续上升的压力。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6月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2007年5月19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09个百分点。央行同时还宣布,自5月21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0.3%扩大至0.5%。这组政策的出台表明了中央政府希望通过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信贷和投资合理增长,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决心。
  一般说来,存款利率上升,可以稳定居民储蓄增长,减少存款由银行向股市“搬家”,达到冷却股市的目的。缩小贷款利差,可以抑制银行发放贷款的冲动,控制投资的过快增长,防止经济出现过热。但是,由于加息后,我国实际存款利率仍然为负值,而股市涨幅仍大大高于存款利率,因此,此次利率调整难以改变资金的流向。在政策出台后的前两个交易日,即2007年5月21-22日,股市不升反降,上证综合指数分别上涨了1.04%和0.94%,深成指数分别上涨了1.40%和1.13%。5月22日,上证综合指数已经突破4100点。股市走向与调控预期相悖的事实,表明此次紧缩对股市几乎没有产生影响。实际上,自2006年4月以来,中央银行每次提高存贷款利率都没有对股市产生影响。因此,要冷却股市,还需要出台其他措施,例如,增加股票供给,发展债券市场等。
  虽然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未显现,但是,实际利率为负值的事实表明,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仍然是比较宽松的。今年5月以来,我国一些地区的肉禽鸡蛋价格大幅度上涨,更加大了控制通货膨胀的难度。因此,要实现宏观调控目标,防止经济出现过热、抑制通货膨胀,还需要进一步紧缩货币政策,择机再次提高利率,使我国实际利率“由负值变为正值”。另外,要有效地控制投资的过快增长,还需要加强执行市场准入条件,严格禁止不符合条件的项目上马。
  1994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顺差。最近几年,贸易顺差增长加快,导致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加剧了国内流动性过剩。2004年以来的数据显示,央行几次上调利率,都没有对贸易顺差高速增长的趋势产生任何影响,外汇占款继续大幅飚升,诱发流动性过剩、贷款膨胀,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资产价格高升。据此判断,此次上调利率也不会缓解流动性过剩矛盾。要根本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关键是要逐步减小我国的贸易顺差。“两缺口”模型表明,减小对外贸易顺差的根本出路是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以扩大进口,减小经济增长对净出口的以来,逐步使我国经济实现以消费需求为主的内需拉动型增长。与此同时,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适当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也是必要的。另外,将环保等社会成本内部化,合理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也有助于抑制出口的过快增长。
  长期以来,我国消费的增长慢于GDP,导致国民消费率持续下降,已由1981年的67.1%,下降到2006年的50.0%。与此同时,固定资本形成率则由26.7%上升到40.9%。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过分向政府和企业倾斜,使得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导致消费增长比较慢的主要原因。我国居民货币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纯收入之和)占GDP的比重已由1983年的62.5%,下降到了2006年的44.8%,年均下降0.77个百分点。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则是导致消费增长比较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社会保障体系薄弱,广大中低收入居民不得不把本来就不高的收入中的相当一部分用于预防性储蓄,进一步抑制了消费支出的增长。国内消费需求不足,推动了出口,抑制了进口,导致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因此,要使我国经济实现以消费需求为主的内需拉动型的可持续增长,第一要增加居民收入,逐步提升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居民的支付能力;第二要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逐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既能使全体居民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也可以提高居民的消费信心。增加居民收入,主要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从制度上确保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逐步上升到一个合理水平。为了能够使政府大幅度地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可以考虑将国有企业的部分利润收缴国库,用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这样做既可以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也有利于刺激消费的增长,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2007-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