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对需求的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关于商品价值变化的理论,即:效用峰值理论。简单的说,该理论提出的一个与“边际效用”不同的概念——“效用峰值”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对商品效用和价值的变化进行分析和阐述。与边际效用理论不同的是,边际效用认为商品价值的大小与需求满足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满足单位的效用来决定,而效用峰值理论则认为,商品价值是人们对商品需求的上升过程中,需求度①所达到的最大峰值来决定,即是以该商品所能达到的效用峰值决定的。因此商品的价值并不会因为每一次满足增加时的边际效用下降而减少,只有在效用峰值下降时,商品价值才会随之下降或减少。
一、需求度与需求度峰值
为了阐述上述的观点,首先从人的需求开始我们的讨论。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最想要吃苹果时,你对苹果的需求度最大,而当你吃饱了时你就不会再想吃苹果了,这时你对苹果的需求度最小。这就是说你对苹果的需求度随着你对苹果的满足增加而递减,最终消失。这一规律并不是我们现在才注意到,早在一百年前就有人注意到了,并把它应用到了经济学的分析中去,即戈申的需求饱和定律。
但需求同样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却没有被人们引起足够的重视,那就是需求度可以随着时间的延长或满足的逐渐消退而逐渐增加和恢复。例如,当你吃饱了饭时,对饭的需求度降到了最低点,而随着时间的延长你对饭的需求度又逐渐的开始增加,因此当到了下一次吃饭时,你对饭的需求度又恢复到了上次吃饭时的需求度大小。
需求度随时间推移而增加,但是并不是时间越长需求度就会无限的增大。不同事物所能引起需求者对它的需求度最大值是不同的。拿你对吃苹果的需求来说吧,在需求满足后随时间的推移你对苹果的需求度相应也增加,当这种需求度达到一定值时,即使时间继续推延需求度也不会再继续增加了,这一最大值我们就称为该需求的需求度极值。显然,每一事物相对于需求者具有不同的需求度极值,而相同事物相对于不同的需求者来说需求度极值也会不同的。拿糖果和水相比,它们所能引起需求度极值显然是不相同的,对于糖果即使时间推延得再久也不可能无限增加我们对它的需求度,但对于水来说,如果干渴随时间的推延会使我们对水的需求度增大到难以想象的程度,这一点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
我们拿吃饭来说,假设的横坐标(x)表示时间,纵坐标(y)表示需求度的大小,那么横坐标的零点表示该需求刚刚获得完全满足时的那一刻,此时,需求度也降为最低点(a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胃内食物逐渐消耗,吃饭的需求又重新产生, 需求度则逐渐增加,即在时间x1处,需求度曲线上升为b点,(见图1-1)。当时间推移到x2处时,需求度继续增加至c点处。当时间再继续推移时,需求度曲线并不会继续上升而是走出一个平台。我们把该需求所能达到的最大需求度称为该需求的需求度极值并用‘I’表示,见图1-1中c点处的需求度极值。如果该需求在d点开始处获得满足,这时需求度曲线快速下降,需求度也将降至最低点e点,见图1-1中曲线A(粗线)。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人的需求在按一定周期得到满足时的情况下,需求度是如何变化的。当需求度在上升过程中还未达到最大值(极值)时就给予满足,那么,需求度在未达到极值时就将出现下降。例如,在b 点处就给予满足,这时该需求的需求度转而下降到最低点,以后每当需求度上升至前一次的高度时就给予满足,那么该需求的需求度将出现一周期性变化的曲线,见图1-1中曲线B(细线)。这里我们看到了曲线B中的最大值i要比曲线A中的最大值I要小。我们把需求度曲线变化中的最大值称为需求度峰值,用‘F’表示,因此曲线A中的需求度峰值等于极值,即:F=I,而曲线B 中的需求度峰值则比该需求的需求度极值I要小,即:F=i<I。
需求度峰值和极值不同,它是指需求度实际所达到的最大值。也就是说,峰值虽然是需求度所达到的最大值,但并不一定是该需求的需求度极值。由于需求度极值要在该需求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能得到满足时才能达到,而我们平时总能使自己的需求得到周期性的满足,尽管人的满足周期②有长有短。所以,一般来说每个人对物品的需求度峰值往往要小于该需求的需求度极值。从图1-1中的曲线B的变化中可以看出,该需求的需求度并未达到最大值I(极值)就因获得满足而下降了。如果每次当需求度上升到b点处就给予满足,那么需求度峰值将始终小于该需求度极值。
当满足周期(T)为一个固定的时间,需求度的变化则成为一个需求峰值(F)相等的周期性变化的波形,见图1-2。
如果我们延长满足周期(T)就可以使该需求的需求度峰值增大,相反缩短满足周期(T)就可以使需求度峰值降低。图1-3中满足周期T2比T1要长,所以其需求度峰值F2比F1也就要大;而满足周期T3比满足周期T1要短,所以其需求度峰值F3就比F1要小。
需求度峰值是本文引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物品的效用大小与人对该物品的需求度峰值大小直接相关。对该物品的需求度峰值越是大,获得满足时的效用就越是大,因此物品的效用峰值也就越大;反之就会越小。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假如一个需求每次满足时的满足程度是非常大,则该需求的需求度也就下降的很低,那么同样的满足周期里,需求度的上升就要较那些每次满足程度较小的人要慢,因而可能会引起需求度峰值的下降,但最终还是要由满足周期的长短来决定。
二、效用峰值与商品价值
边际效用理论的出现对于解释商品价值的变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以大米饭为例,富人和穷人对一斤大米饭的价值判断是肯定不同的。边际效用理论认为,富人由于能更多地获得满足因而边际效用就小,所以一斤大米饭对富人来说价值很小,相反,穷人由于不能获得完全满足,有时还经常是受着饥饿的煎熬,因此大米饭相对穷人的边际效用就很大,大米饭的价值也就很大。
这种解释似乎把我们的思路引入到这样一种境地,就是物品价值的大小仅仅和我们对该物品的当时满足过程的状态有关,或者说是与对该物品当时的满足程度有关。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如果让穷人和富人在同一桌子上吃同样的食物,吃饱后他们是否对大米饭的价值判断都是一样了呢?或者大米饭那时对他们都已没有了价值呢?因为按边际效用的理论认为,当他们对大米饭的需求获得了完全的满足时边际效用应该是零。但谁会相信这时的穷人对大米饭的价值判断会是零呢?假如,这个穷人平时肯花1.1元钱买一斤大米饭,当他吃饱午饭时就不肯花同样的钱为晚饭买大米饭了吗?这显然和现实生活中的情况是相悖的。
以我们自己的经历来说,是否在吃饭前和吃饱饭后对大米饭的价值是否真的发生了变化吗?既吃饭前肯用1.1元钱买一斤大米饭,吃饭后就觉得大米饭没有价值了?实际上,对大米饭的价值判断并不会因为每次吃饱饭后而发生改变,因为我们对一种商品的价值判断并非是基于该商品现在还能带来多大的效用,而是它将来能给予的效用有多大。因此,即使你现在吃饱了饭,但你仍然可以知道,这一斤大米饭将在饥饿时同样可以带来与现在同样多的效用和满足。所以大米饭的效用并不会因为现在一时的满足而消失。
那么,商品的效用到底与人们对它需求的满足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前面我们在讨论人的需求度改变时已经说过,人的需求度峰值可随人的需求满足周期、频率及每次满足程度的不同而改变。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如果对某种需求的满足的频率过高,那么该需求的满足周期就短,这时经常会在需求度还没有上升到足够大时需求就获得了满足,那么他对该商品的需求度峰值就会降低,因而该商品的效用峰值也就会降低,所以,这个商品相对这个人来说,价值也就降低了。
所以,商品价值大小和需求的满足周期有关,满足周期越短,满足频率越高,则效用峰值也就越小,其价值也就越小。例如,当一个人每天吃两顿饭时,那么吃饭的间隔必然较长,他对食物的需求度的增加就大,每次吃饭时,食物的效用峰值也就越大,吃饭时获得的满足和效用也就越大;相反,如果这个人每天吃五顿饭,吃饭的间隔就很短,那么需求度的增加往往也就较小,效用峰值也就较小,每次吃饭所得到的满足和效用也就越小。对于一个穷人来说,由于经常会出现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情况,满足周期往往就较富人要长,效用峰值就很大,所以穷人对大米饭的效用或价值判断就很大;相反,富人则由于食物充足,有时还经常吃零食,因而满足周期就短,效用峰值就小,因此对食物的效用或价值判断也就很小。
这里我们再举个例子来说明需求度峰值和效用大小的关系。以空气为例,几乎人人都知道人是离不开空气的,但谁会体会到空气的效用呢?空气带给我们的满足感又有多大呢?边际效用理论认为,由于空气的充足,使得我们对它的需求得到了完全的满足,所以它的边际效用为零。
效用峰值理论则认为,虽然空气相对于我们对它的需求是非常充足的,但由于它的满足周期很短(自主呼吸频率16次/分钟),使得我们对空气的需求度还没有上升就能自动地获得满足,因而效用峰值始终处在最低或零的状态下,因此我们就无法感觉到空气的效用。但是,同样是在空气充足的环境中,我们故意长时间屏气,使得我们对空气的需求度就会上升,这时如果我们深吸一口气,就会感到一种非常强烈的满足感,并从中体会到了空气在满足我们需求上的效用。显然,效用峰值理论解释这种现象,将让我们更深刻理解需求和满足是怎样地影响和改变物品的效用和价值的。
三、结论和意义
效用峰值理论与边际效用理论一样,都是从人的需求和满足出发,来认识商品效用和价值的增减问题,但这两种理论所依据的理由是完全不同的。尽管它们认为随着商品供给的增加,商品的效用和价值会随之下降,但是边际效用理论认为这种下降是由于商品的边际效用的减少导致的,而效用峰值理论则认为是由于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度峰值下降导致商品的效用峰值下降引起的。效用峰值理论认为,需求在未获得满足前,需求度的逐渐上升所形成的峰值是决定了人对商品效用和价值判断的因素,只有当满足增加使得需求度峰值下降,才能导致商品的效用和价值的下降,而与每次对需求的满足是边际效用减少无关,即使每次需求获得了完全满足,边际效用为零,也并不影响人们对该物品效用和价值的判断。
实际上,效用峰值理论认为,商品效用和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人的需求的满足周期的长短,而不是每次的满足程度大小。总之,当一个人对某种商品的拥有量越多,那么就会对该商品的消费次数、频率就会越多,而该商品的满足周期就会缩短,需求度峰值就会下降,因而效用峰值也就会下降,商品的价值也就减少;反之,商品的效用和价值就会增加。
效用峰值理论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中将更好地理解商品价值的变化机理。用“效用峰值”概念来替代“边际效用”,并不影响目前微观经济学中有关供给和需求曲线的分析以及有关的市场均衡理论的分析和应用。在我看来,效用峰值理论将使那些因为对边际效用存有异议而对微观经济学产生误解的人们改变观点和看法。显然,即使商品的数量非常充足,但我们对商品的价值判断也不可能像边际效用理论认为的那样会趋向零,只要我们对这种商品的消费保持一个合理的满足周期,那么该商品的效用峰值也就不会下降,商品的价值就不会消失。物品的过多是导致人对该物品获得行为③的所得价值④的减少或消失,并不是物品本身的效用或价值的消失。
效用峰值理论强调物品的价值不是由满足后的边际效用决定,而是满足前的效用峰值的大小所决定,因此,即使你现在需求完全满足了,只要下次满足前,需求度恢复的足够的大,效用峰值也就会大,物品的价值也就大。所以对消费者来说,如果你两次消费的间隔时间很短,消费频率很高,则效用峰值下降,因此获得的总效用并不大。反之,假如你每次消费后,合理延长满足周期,使效用峰值达到最大,这样,即使你的总消费数量不多,但所获得的总效用仍然会较大。
例如,你现在拥有了很多的苹果,假如你每过一小时就吃几个苹果,每次吃饱为止。每天虽然吃的很多,但苹果的效用峰值却下降,因此,你从苹果消费中获得的总效用并不会很大,久而久之还会使你对苹果的兴趣和欲望下降。相反,如果你每天吃几个苹果,每次吃的也不是很饱,那么,对苹果的需求度恢复将会很完全,苹果的效用峰值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这样,尽管你一天吃的苹果总量并不多,但从苹果中获得总效用反而会较大的。
对于一个家境富足的孩子,如果从小就一直喂饭,每次还未等他出现食欲(需求度)时就给他吃饱,那么他对食物的需求度峰值就很低,就不会感到食物价值存在;相反,一个贫困家的孩子,经常饱受饥饿,对食物需求度总是很强烈,因此他很小就知道了食物的效用和价值,并很早就懂得了爱惜食物。显然,前者因为对食物的需求度峰值很低,所以不能认识食物的价值,而后者对食物的需求度峰值很高,所以,能够体会到食物具有很高的效用和价值。
新婚夫妇们如果想要使自己的蜜月期获得更大的满足,也必需使性生活保持一个节制而合理的满足周期,而不是频繁纵欲,这样才能保持性的需求度峰值不会下降,并能在每次的性生活中获得更大的效用和满足。如果沉溺于性事,纵欲过度,就会使性的效用峰值下降,甚至失去对性的欲望。所以说,适当的节制、合理的满足周期不仅有利于健康,并能保持对性生活较高的效用峰值,才能够获得更大的价值和乐趣。
【注解】:
①需求度是指需求的强度。
②满足周期是指同一需求两次满足的间隔时间。
③获得行为是指人为了获得或占有物品为目的的行为。
④所得价值是指行为过程中所获得的满足价值量,
即:获得行为价值 =|所得价值| — |所付价值| 。
【参考文献】:
⑴ 石明 《价值意识》,[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2
⑵ 石明 《商品的行为价值论》2005.7 学说连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