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其他
建议用“和谐指数”来替代“幸福指数”
作者:崔长林    发布:2007-07-17    阅读:2607次   
为什么说“幸福指数”有唯心主义嫌疑?
 
有一位教授,不知从哪个角度出发,给出了个“幸福指数”的范畴。现在,先不论其产生是否有使用价值、价值,单从这个词汇所反映的内容来看,它是属于唯心主义的东西。大家知道,是否幸福,全凭个人的感觉,可以说是“以个人感觉”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试问“感觉”是种什么东西?人们又通过什么方法来考核所谓“幸福指数”的高低?可悲的是,最近听说政府的统计部门要把“幸福指数”当作一个“指标”来统计,不知想向人民表达些什么。

中国的成功有目共睹,人民生活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人民正在向着一天比一天更富裕的道路上走。关于这一点,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人持反对意见。然而,笔者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富裕的生活并不能等于是幸福的生活。不能否认的是,幸福的生活虽然不等于富裕的生活,可两者又有本质、内在、必然联系。

如果用“幸福指数”考核的不是人民的富裕程度,而富裕程度较高的人民又不一定能感到幸福的话,那么,发明“幸福指数”范畴的人,又向通过它来说明一些什么东西呢?难道是老百姓对政府的“满意程度”?如果就是考核百姓对政府的满意程度,就应该使用“满意指数”;如果提出“幸福指数”是为了考量人民的心情的,那就应使用“心情指数”;如果用“幸福指数”来考核人民的“小康水平”,那就应该使用“小康指数”。但是,如果用“幸福指数”来考核一个地区的人居环境,就应该使用“环境指数”,无论如何不能使用“幸福指数”。

这是因为:“幸福指数”不仅抽象,而且是唯心的东西。大家知道,词典上对“幸福”有两种解释:第一种,使人的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第二种,生活和境遇称心如意。严格地说,上述两种解释大同小异,可以说没什么本质区别。总之,所谓“幸福”与“不幸福”和人的心情和境遇有关,如果心情相左,对同样境遇和生活就会有两种不同的“幸福指数”。

试问,“心情”是什么?难道不是不同的人对同一客体的不同反映?即便人们的心情都比较好,而对于同一客体,所反映出来的东西也会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此,提出“幸福指数”的人,怎么能把同一客观而产生的不同反映之差异给剔除掉呢?如果不剔除而是把它们保留,比如,面对这种差异,你能用“幸福指数”给我把问题说清楚?不就等人歌功颂德吗?

 
为何不用“和谐指数”代替“幸福指数”?
 
前不久,笔者曾发表文章,说“爱国者与卖国者的区别”就是看它是在歌功颂德还是在能否给政府提出建设性意见。而现在看来,这位提“幸福指数”的教授,虽不能把他当作卖国者,但肯定有唯心主义嫌疑,而唯心主义者,又往往是会坏党和国家大事的人。这就如同给国家领导人灌迷昏药而不是提醒国家领导人应注意些什么——至少有怀疑其动机的必要。

在前不久的时候,有一位曾经被笔者批判过的美籍华裔经济学家,叫做陈志武的教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要正视我们的不幸福》。笔者之所以要批判,并不是因为这篇文章,而是因前不久的时候,他说陈平教授是在拍共产党的马屁,而且还否认“相对论经济学”和“量子经济学”会在中国产生。所以,笔者才批判了他的言论,而不是说他写的这篇文章有问题。

请问,相对论经济学为什么就不能产生于中国?难道中国人没有这个权力和能力吗?再说了,即便中国的所谓经济学家没有创新,你又怎么能否认了,中国的“民间经济学家”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他这不是倒洗脸水连你叫老婆和孩子一同倒掉?所以我才批他。并不是由于它写了《要正视我们的不幸福》这篇文章。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幸福不幸福可以当作一个指标或者说指数来进行考核是科学的,就不存在问题,因为幸福与不幸福全凭感觉也。

前不久,一个新闻媒体曾经做过一次调查,与城市的生活比较,不怎么好的农民,其幸福感比城市、白领阶层,大学教授们还要高。这说明什么?说明幸福不幸福并非生活富裕不富裕的问题,而是社会、环境、文化、思想、认知的问题,表现为我们的党和政府是否在“为人民服务”的问题,体现为与民是否能够和谐。而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和谐就谈不到好政府。

另外,由于生活富裕的人未必会感到幸福,而人一旦生活富裕了,又会产生另一个问题:精神空虚。因此,作为一个坚信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政党和政府,为什么不用“和谐指数”来替代“幸福指数”呢?大家知道,“和谐”是具有物质性的东西,而和谐又是各种关系是否守恒的试金石,系事物存在和持续存在、发展与持续发展的具体表达形式也。

更重要的是,和谐还体现事物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规律。大家知道,物理学上的质能守恒,社会学上的性能守恒都体现为和谐。比如,一个地方有没有上访的,有没有要饭的,有没有看不起病的,有没有赌博的、有没有上不起学的和有没有住不起房的就能够体现、反映这个地方是否和谐。这样,对称就成为考核地方之是否和谐的一个重要指标。

于是,在好与坏之间势必就有一个指数的关系,可作为考核政府工作的硬性指标,这不比让一帮唯心主义者,在那里闭门造车搞什么所谓“幸福指数”更有客观依据和实际意义?当然,这也是门很值得研究的学问,物价的上涨与收入的增加关系等也可成为“和谐指数”建立的依据。关于“和谐指数”的问题,笔者这里有专门、现成的研究成果,如需要,可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