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产业经济
楼市价格正在透支人民币升值效应
作者:王向荣    发布:2007-07-19    阅读:2328次   
“抢持一切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包括垃圾)”。不要惊讶,这是QFII(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 ,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此前提出的近乎夸张的建议。相信不少人因听从或巧合这一建议而获利。这一建议基于2005年开始的中国汇改,所谓汇改,就是按照西方社会的要求,中国政府放宽人民币的波动范围。说白了,就是促使人民币大幅升值。
中国汇改起步于2005年下半年,回顾2006年和今年以来中国股市和房市的走势轨迹,我们不得不承认,QFII的建议有其预见性——房市价格的走势与人民币升值同曲线。目前阶段,人们似乎更加坚信,只要手中持有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就会有升值的预期和空间。而且,越有形的资产,越坚定人们投资的信心(在股市重挫后)。
不管如何调控,房产市场照样飙升不误,这在2006年表现为疯狂,而在价格进一步高企的2007年,砸钱托市的举动则不能不被视作是癫狂。上个月的某一天,有朋友打电话跟我说“帮个忙,帮我在**房地产公司订套房子,只要订到就行了,不要任何优惠!”接到电话的感觉,让人不禁想起了不久前蜂涌着挤进股市的癫狂散户们。隐隐感觉,“天欲其亡,先令其狂”。
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对房市来说是怎样一股强大的诱导力量,对此,不能不正视。最近“流动性过剩”这一表述耳熟能详、妇孺皆知,人们最直接的感觉就是,手上的钱太多了,市面上的钱太多了,国家储备的外币太多了。留什么在手上,都比留钱在手上强。钱成了烫手的山芋,必欲去之而后快。经济学的一般规律表明:货币市场存在超额供给(即流动性过剩)时,人们会通过增加支出来调节,而这种支出在中国通常会表现为投资而不是消费。
这就是中国特色,钱再多也只能用来生钱,不能轻易消费掉。中国的制度和政策,其变化往往没有规律可循,并不给人以稳定和安全感。相反,决策、政策朝令昔改、政出多门,让人无所适从,面对无法把握、不确定性太多的生活预期,以及可以预判预估的不可回避的刚性支出,人们想得最多的仍然是饱暖之时念饥寒,有备无患:一方面,消费的口袋捂得紧紧,另一方面,以投机为主要特点的“散户投资”强势抬头。
快速发展→增加收入→更大规模的投资→更快的发展,如此往复,形成了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强劲态势,消费领域除了房地产业的大红大紫,面向中国亿万百姓的消费市场并未真正开启。这样的结果,只能导致被西方人反思和唾弃了的凯恩斯主义在中国内地继续大行其道,政府主导投入与发展,支撑GDP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高位增长,而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社会公共产品的分享,并未得到同步的跟进,这成了社会不和谐的深层次原因。
过高的外贸依存度,过高的贸易顺差,造成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体系中的不良形象和被动地位。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人跳出来威逼利诱中国人放开汇率,迫使人民币升值就显得再正常不过了。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庞大的外币储备大幅缩水,才能让廉价的中国商品提高成本从而失去咄咄逼人的市场竞争力。中国的经济发展了,军力增长了,但在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国外民众对中国的印象却呈下滑趋势,即便美日可以忽略不计,但来自欧洲的异样目光却应当引起中国的反思。
美国人一旦决定要做的事情,他会不惜一切代价达到目的。要拿住中国人的“软肋”,美国人有太多的办法,除了通过市场的手段,制造贸易争端和磨擦,还可以高举政治的、军事的大棒,毕竟,中国人的餐盘里还有奥运这样的“鸡肋”,中国人的裆下还有台湾这样的“软蛋”……人民币终于坚持不住了,被一步步抬升起来。
人民币升值,促使大量美元热钱通过明的、暗的、合法的、非法的手段涌入中国大陆。这些钱进来了,什么都不做,只要先换成人民币,过一段时间,等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后,倒手就可以换回更多的美元,这种包赚不赔的买卖到哪儿找去?更何况,以中国人近乎盲目的追涨杀跌、既浮躁又脆弱的投机心理为支撑,这些“热钱”无论到股市转一圈,还是到房地产市场转一圈,都必然地带动民间资本的大举跟进,“热钱”获利更是轻而易举。前一阵癫狂的股潮就是很好的例证。当“热钱”做完“庄”在大点钞票时,举国上下欲哭无泪的股民们却在网上到处发贴骂政府,好象当初政府一次又一次的提醒和警示都从未发生一样。“热钱”到底有多少,至今仍然是个谜,但老百姓亏了多少血汗钱,倒是笔笔在案。
这样分析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要骂中国股市、房市的散户们“犯贱”。说到底,一方面,中国普通百姓缺乏更安全更可靠的理财产品;另一方面,中国百姓又有着比西方人更为强烈的节俭意识和理财冲动。
不能回避这样的现实,可供中国普通居民选择的投资品实在不多。股市就那不到2000只股,其中还有一大批扶不起来的“阿斗”——垃圾股,一度社会上流行的“中国股市推倒重来论”就能深刻说明中国的股市有多少问题。而那些包盈不亏的领域——垄断性行业,国家又紧紧抓在手上,从不轻易地撒出几粒芝麻与老百姓分肥。老百姓除了玩些普洱茶、艺术品之类的小打小闹,兴起没几年的股市、房市自然充满不可阻挡的诱惑。
从2005年7月到2007年7月18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超过7%,各方预测,升值仍将持续。这意味着,人民币汇率目前仍被低估。更直观地讲,汇率是现金的价格,当现金的价格从被扭曲的状态逐步释放稳步上升时,其他资产的价格都会随之上涨。房产也是如此,汇率升房价升。
在房价紧跟汇率亦步亦趋时,国家对房地产市场采取的调控政策,有些大发“房难财”的意思:大幅度增加各类税赋。看似顺从了民意,但实则是损害了普通购房者的利益,政府这些调控政策对房价而言,无异于抱薪救火。因为,卖方转嫁被抬高成本的方法再简单不过,那就是进一步涨价,直到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售房广告现在最常用的报价词 “净得*万元”已很好地说明了问题。而购房者没有退路,唯一的退路就是不买房。在国家宏观政策出台的某些时间点上,也确实存在过买与卖的观望与对峙。但无一例外,都以买方卸甲投降、追涨购买告终。
这说明,政府面对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是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没有深入地研究,并没有把真实的住房需求与投资(机)性需求梳理清楚。自己爬到“干岸”上,通过税收增加财政收入,而眼看着那些有实际住房需求的人们在“泥泞”里挣扎。投资是市场行为,可以让其风险自担,但基本的住房保障制度的建立,却是政府应当做,而且是迅速做的事情。在全社会对“温州炒房团”口诛笔伐的前几年,笔者就曾为温州人鸣冤,指出政府在保障性住房上的不作为。好几年下来了,政府的作为还是没有用到点子上。
对正常人而言,投资楼市的冲动是“理性选择”,无可厚非。当前人民币的存款利息已低于通货膨胀率,即经济学上的“负利率”。将现金留在手里或存银行,其实际购买力将不断缩水。所以,很多群众开始买房,买居住需求之外的住房,用于保值增值,用于出租,用于炒作。以这样的角度看房市,会让人更加绝望。难道中国的房价只剩下涨价一途?当然不是这样。人民币的升值,最终会稳定在某一个合理的价位上。与之相随,房价上涨也不可能背离太多。房价的风险炒作与所有的商业投资一样,是有临界点的。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房地产隶属于金融业,而不是制造业。房子是金融产品而不是单纯的消费品。”问题在于,现在很多中国老百姓没有这个常识——房产类似股票,房市是第二个股市,它的价格某种程度上来自于“散户们”自己对未来的预期。我们不能给予中国房地产业过高的预期,特别是那种背离人民币升值基本规律的预期,因为人民币的升值是不可能永续的。分人民币升值的“一杯羹”需要理性,从阶段性看,尽管房市不像股市那样有最后一棒,但是我们在追涨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中,已经把人民币的升值效应透支了,却是不争的事实。
当前,正因为存在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老百姓也有一定幅度的收入增长,这才稍稍掩盖甚至化解了一些房地产业潜在的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房地产业界的投资和投机者们不需要冷静和智慧。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里这样描述股票投机,“投机的狂热风潮的最奇特之处就是它自己造成的势头。如果人们买进的行动是因为他们认为股票要涨价,那么,他们的买进行动就使得股票涨价。这使人们进一步买进,于是令人晕眩的舞蹈又多转了一圈。在一般纸牌和掷骰子的赌博中,赢家所赢的只能是输家所输的。但是,这和赌博不同,每个人都赢钱。当然,所赢的钱仅仅存在于纸面上。如果每个人都想支取现金,它就要消失掉。” 中国房市最好的办法是稳定,不要大起大落。如果走到大家争着去支取现金的程度,则结局将是灾难性的,尽管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房地产发展史上都从未出现过这样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