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体制改革
城乡统筹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战略定位初探
作者:屠火明    发布:2007-09-14    阅读:2256次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非常明确地表明了党和国家对地方高校的新要求。
  一、城乡统筹建设与地方高校发展相辅相成
  随着经济发展,推进城乡统筹成为当前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地方高校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和科技的重要提供者,必须把推进城乡统筹服务作为自身的重大使命,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实力,为城乡统筹发展做出贡献。而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地方高校是培养人才,吸纳社会成员接受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再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高新技术研发的重要阵地,因而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最为关键领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人才和科技的竞争,而人才和科技的源泉在于高校。[1]
  目前,很多地方高校是刚刚才升为本科的院校,或者是由几所专科院校、职业技术院校、师范院校等合并而来。其学院声誉、科研能  力、办学条件等都无法和重点院校、老牌高校相提并论。面对高校间激烈的竞争,处于劣势的地方高校怎样才能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迎头赶上,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这是摆在地方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挑战。推进城乡统筹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推进城乡统筹不仅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还需要将数量特别巨大的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和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另外,推进城乡统筹还需要外来智力资源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技术、经营、管理、法律等方面的支持……这一切,为地方高校提供了新的用武之地和发展机遇。地方高校在跨越式发展过程中释放出来的人才和科技能量,成为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促使地方高校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得到大幅提升,进入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2]
  二、城乡统筹背景下地方高校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随着经济发展,企业对人才和科技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地方高校目前发展现状远没有达到需求。
  近年来企业界纷纷抱怨招聘不到合适的足够的毕业生,抱怨引进应用型创新人才更是难上加难。听到这种说法很多人差不多要跳起来,怎么会呢?每次的招聘会上人山人海,无数的毕业生都为找不到工作而哀怨,而企业怎么也发出找不到人才的叹息呢?与此同时,民众也感到困惑,传统观念认为读了大学就应该有一个好的工作,读了大学就意味着学历高,能力高,工作肯定就好找,但现实却令人失望,众对学历、能力和就业之间的相关性困惑了。究其原因,普遍认为是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制度和知识累积型的教育模式,导致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着与企业脱节,与市场脱节以及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知识面窄、拓展知识能力弱、动手能力差、没有自我挑战和创新的激情等问题,制约了目前我国急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改变这一现状,地方高校必须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战略,使之面向职业的思考,在当今学术型人才趋于饱和的条件下积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如果不改变这一现状,就可能走向新的“读书无用论”。[3]
 
  (二)在推进城乡统筹的进程中,因为土地的规模经营而造成很多农民失去土地,要使这一大批失地农民能够快速地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或者是从农村地区转向城镇或大城市,由农民身份转为城镇身份,这是推进城乡统筹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也是地方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因为这批农民人数多,整体文化素质低,掌握的技术本领少致使劳动力转移很困难。此外,农民的自我学习、主动学习的意识差,自我学习提升的能力弱,地方高校在教育培训过程中也面临着来自农民自身的抵制。与此同时,城乡统筹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转入,以满足当地企业的发展需要。因为传统的“跳出农门”的思想影响,很多农村走出去的人不愿再回到农村,城市中的人也不愿进入工作条件差,经济待遇较低的新农村建设中去,致使城乡统筹发展中缺乏高科技人才,缺乏高新技术去支撑和改造现有的生产现状,不能快速的进行科学化、产业化的发展。
 
  (三)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优势产业和项目等方面决策时会遭遇理论困惑和技术难题
  比如,地方政府面临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方向的把握,工业园区选址的斟酌,地方经济发展与环保问题冲突的解决以及如何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和地方特色资源而进行招商引资等一系列战略决策问题。而作为地方政府智囊团的地方高校就必须加强战略决策研究,充分发挥高校人文社科方面的人才和学科优势,分析和思考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咨询,[4]使地方政府能够制定最科学的决策来推进城乡统筹的发展。
  三、地方高校科学定位人才培养战略,为城乡统筹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地方高校必须以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依托地方、支持地方为发展的总方针,根据自己所在区位优势,结合学校的传统学科优势来确定学校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在推进城乡统筹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地方高校要把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区域生产力作为学校服务地方的目标,大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5]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智力、人才、技术支持,努力提升为城乡统筹服务的水平。

  (一)以服务地方经济为首任,在理念上强化为城乡统筹服务
  地方高校自觉以服务城乡统筹建设为中心,致力增强为城乡统筹发展服务的功能,努力提升为城乡统筹发展服务的水平。随着城乡统筹进程不断发展,各地区传统产业的技术和产品升级换代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亮点,地方经济对适应新产业、新技术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增加。面对新的形势,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中人才培养的优势,更加主动地融入到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建设之中,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地方高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撑,地方高校应该积极寻求地方政府的多方面扶持,以着力培养并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以贡献求支持,以特色求发展,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以服务城乡统筹建设为出发点,力争以一流的人才、技术和科技创新为城乡统筹服务做出自身特有的贡献。[6]
 
  (二)以城乡统筹发展需要为目标,科学设置整合专业学科
  地方高校可以凭借自身“体积小”“无历史负担”能灵活转向的优势,把自己置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大环境之中,认真考察城乡统筹发展所需人才、技术,科学定位人才培养战略,有的放矢的设置专业课程。首先,专业设置中要发扬地方高校的传统优势专业,使原有的优势专业发扬光大,得以更好的发展,并在原有专业基础上不断地脱胎换骨,“老树发新枝”,形成自己的应用性特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的特点。任何一所学校要在所有的学科门类上全面发展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更不能盲目攀高,贪大求全,迷失自我;其次,遵循客观规律,即地方产业结构决定人才需求结构,学校根据人才需求决定专业设置及其培养目标和规格,根据培养目标、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按照方案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进入相关的产业结构中,[7]因此高校要进行实地调研,认真分析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当地企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整合本校的专业或专业方向,以加强应用性;第三,深入剖析本校是为什么职业群培养人才的,紧紧瞄准该职业领域今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调整自己的专业或专业方向,以提高应用性;第四,让企事业单位参与到学校的课程设置中,用其行业的经验和思维来充实和改进高等院校的课程设计。[8]比如,市属高校成都大学结合成都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验基地需要大量的技术性的蓝领工人的地域需求,便在专业设置上增设了操作性强的应用型专业;此外,在积极响应成都市创建全国最佳旅游城市和人居城市的发展战略以及西部农村地区师资缺乏的现实背景下,加大对其传统的优势专业旅游和师范专业的建设,进一步凝练为地方服务的特色,进一步打响为地方服务的品牌。
 
  (三)积极吸纳社会各方参与,培养应用型的创新人才
  拓展学生的实践渠道,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地方高校要积极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以及个人之间的合作,让社会的各种力量共同参与。由于大学资源有限,很难凭借其单方力量开展各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实践教育。因此,建立与完善校内实践中心和校外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其成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边学边练,获取实践经验,形成应用能力的基地。[9]第二,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要积极探索与企业联合建立产品研发中心,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科研人力和基地,争取更多的企业科研开发项目,吸纳企业资金用于高校的科研建设,同时也通过开放学校学科基地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地方和企业提供更全面的科技服务,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促使校企间良性互动。
  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工作的积极性。渠道的构建固然重要,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无疑也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可以尝试为实践工作配以一定的学分,以此激励学生完成实践课程;也可以通过实践课程的重新设计使之更具挑战性、实用性。通过增加该课程本身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10]最后,加强师资建设,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例如开展课堂模拟教学等,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培养城乡统筹建设的急需人才
  以短期培训、函授、自考、夜班、送知识下乡、一生一农的互助活动等,吸纳更多的社会民众走进学校,或者是课堂外的传授知识,培训技能,培养城乡统筹建设的急需人才。地方高校要摆正定位,改变将成人教育当成“副业”的观念,充分了解成人学生的学习愿望,依据成人教育的特点编制教学计划、编写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并建立相应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使成人教育成为培养城乡统筹建设人才的重要方式。函授、自考等成人教育方式,进人门槛较低、学费低廉、招生面广,为那些经济条件较差、高考落榜而又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农民提供了系统学习专业技术的途径;[11送知识下乡、送技术上门,一名大学生联谊一名失地农民等方式,为政府、农户提供技术与管理咨询,诸如生产技术、产品经营、企业管理、法律维权等具体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城乡统筹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教育应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教育应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提供技术创新;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又决定教育发展水平,即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规模、速度,经济结构决定教育结构,办教育必须适合经济发展状况,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瞄准市场需求,否则就会被无情地淘汰。
 
参考文献:
[1] [6].吴玲.科学发展观与新升本地方院校的发展规划[J].宿州学院学报,2006,(6):6, 9.
[2] [11] 裴春秀,佘国华.地方高校的重新定位:立足于为建设新农村服务[J].湖南社会科学,2006,(4):162.
[3] [10] 陈婵,李晓强,邹晓东.把造就应用型创新人才摆上战略地位[J].中国高等教育,2005,(2):22,25.
[4] [5] 程刚.努力建设创新型地方高校[N].中国教育报,2007-04-2.
[7] 张昌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存和发展环境[J].理工高教研究,2005,(2):108.
[8] [9] 徐英俊.应用型大学的特点及发展路径[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3):66.
邮编;成都  610106


[1]屠火明(1963--),男,成都大学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
秦海燕(1981--),女,电子科技大学2005级行政管理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