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论坛的要求,我向大家介绍一下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以及对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基本看法。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06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对2007年的经济工作做了详尽的部署,总书记和总理分别做了重要报告。现在大家都在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我带头发言,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希望有助于大家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地区、各部门都在积极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举国上下的努力使我们的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势头也进一步趋好,“十一五”开局良好。
我今天讲四个方面。
一、 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
关于宏观调控,社会上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其实学术界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已经持续了上百年。在十九世纪,亚当·斯密和萨伊的学说占主导地位,他们最重要的观点就是“市场经济是可以调节的经济”,因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进行调节,所以亚当斯密和萨伊认为政府的干预是多余的,政府的角色应该是经济的“守夜人”,这种观点持续了上百年。1929年到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大危机,萨伊和亚当斯密的“供给可以自动创造需求”的学术观点遇到了挑战。这时,英国的凯恩斯提出,供给不能自动创造需求,尽管市场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进行调节,但是市场有缺陷,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因此还要加上一只“看得见的手”,也就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凯恩斯的理论使整个西方世界度过了1929年到1933年的大危机。对凯恩斯学说推行得比较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一直延续到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后来,西方国家又出现一个新的问题——滞胀,就是经济停滞,但是通货膨胀仍然在发展,政府干预经济的学说又遇到了挑战。到了80年代,美国的里根政府和英国的撒切尔政府又回到了弗里德曼的自由市场经济学说,自由市场经济学说也为里根时期的美国经济和撒切尔时期的英国经济做出了巨大的增长贡献。因此,从政府是否干预经济,到我们今天讲的“宏观调控”,不仅在社会上有不同的看法,就是在学术界也是有争议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个转型国家,中国由过去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需要宏观调控的。我们需要两只手,一只是“看不见的手”,一只是“看得见的手”。我们要尽可能地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也就是要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同时要加强“看得见的手”的作用,而且要注重改善它的质量。
就调控而言,不管是政府干预,还是宏观调控,根本的手段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大家都读过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教课书),书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一章节的前言部分有这么一段话——“马克思主义者曾经断言,资本主义将在周期性的危机中崩溃,所以现在我们可以告诉他们,我们已经找到了起死回生的武器,这就是本章将要阐述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由此可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于熨平经济波动、促进经济的平稳健康增长是至关重要的。
1、宏观调控确保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增长
今年我们所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对确保整个中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主要有三大手段,一个是货币政策,一个是财政政策,还有一个是行政手段,特别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货币政策
通过货币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有三大手段,一个是利率。调整利率可以调节整个社会的货币流通量,调整社会对信贷的需求。今年4月,央行自2004年10月加息以后第一次调整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8月,央行再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第二个手段是存款准备金率。所谓存款准备金,就是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之后不能够全部贷出去,按照金融制度,商业银行要把一定数量的存款放到中央银行,即“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从而增加或减少货币流通量。今年央行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而有力地降低了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减少了货币流通量。第三个手段是公开市场,比较典型的做法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发行定期票据,以此来抑制可能出现的经济过热。总的来说,今年的货币政策的作用发挥得很好,对整个宏观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也是至关重要的。大家知道,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全社会需求不足,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就是扩张的财政政策,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从1998年开始,我们每年发行1500亿的长期建设国债)来刺激需求。随着宏观经济的平稳增长,总需求增加,长期建设国债的发放数量也在逐年减少。前年,我们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是110亿,去年是800亿,今年下降到600亿,这对于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是财政支出政策的一个措施。另外,今年我们还加大了向公共财政的转移和支出,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收入政策的作用也很显著。今年我们全面取消了农业税,调整了出口退税率。为了调整结构,减少贸易摩擦,对于高能耗、高物耗的企业,我们就要降低它们的退税率,甚至取消出口退税。为了鼓励自主创新,我们就要提高高科技企业的出口退税率。通过调整出口退税率,经济结构得以优化。另外,今年我们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这是扩大消费的重要措施,
(3)必要的行政手段
今年的行政措施主要有:对亿元以上的项目进行清理;凡在产业政策、土地审批等方面存在问题的项目一律停止;国务院向全国12个省区派出6个督察组,对新开工项目进行督查,从督查和清理的结果来看,存在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比如,我们对1-4月的3379个亿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进行抽查,有44.2%的项目没有土地批准文件,43.9%的项目没有环评,22%的项目没有进行项目审批。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在建项目,特别是对新开工项目进行清理,有利地缓解了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过快、规模过大的问题。
2、今年中国经济运行的特点
今年中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第三季度最为典型,出现了“三落一稳”的特点。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开始从高位回落。今年1季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10.3%,二季度提高到11.3%,这在当时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因为11.3%是1995年以来单季度增长速度的最高值。当时国内外对此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甚至是全面过热。党中央、国务院在对当时的整体形势进行分析后明确指出,宏观调控的任务就是要防止国民经济运行由偏快转向过热。通过一系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加上必要的行政手段,到了第3季度,经济增长速度从11.3%落到10.4%整个经济运行回落到平稳的状态。
第二,工业生产增速回落。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是17.7%,其中6月份是19.5%,较快的工业增加速度引起产业结构失衡,产能过剩的风险性加大。通过宏观调控,到第3季度,我们的工业增加值增速从第2季度的17.7%回落到第3季度的16.2%,10月份回落到17.7%。
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一个很重要问题是,它始终处在一崩得很紧的弦上,即“增速过快、增幅过高、规模过大”。今年第2季度,我们的城镇投资增长速度是31.9%,这也是近年来增长幅度最高的。通过宏观调控,第3季度下降到24.2%,比第2季度回落了7.7个百分点。这种可喜的局面不仅出现在增长速度上,也体现在区域和产业上。从区域来看,1-10月相对于1-9月,东部地区的投资回落了2.1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回落了1.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回落了1个百分点。从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回落了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回落了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回落了0.7个百分点。从新开工项目来看,10月份全国新开工项目是16596个,比9月份减少了4290个。总的来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在回落。
第四,信贷增幅趋于稳定。去年确定的2006年全年贷款总量是25000亿,但是今年第1季度的贷款额就已完成这个目标的50%,第2季度仍在迅速发展。通过宏观调控,到第3季度,贷款规模迅速增长的趋势得以持续。
3、今年宏观调控的经验总结
宏观调控使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了良好的走势,回过头来看,我觉得今年的宏观调控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温家宝总理讲,宏观调控要打“组合拳”。也就是说,既要有经济手段(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法律手段,还要有必要的行政手段。在调控过程中,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这是今年宏观调控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第二,边看边调。这一点也很重要,我们出台一项政策措施之后,要看一看效果如何,如果效果不好,就要进行调整。比如今年4月份,我们调整了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觉得效果不甚明显,于是在7、8月份调整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同时,付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比如对新开工项目进行清理。边看边调,效果非常明显。
第三,微量频调。所谓“微量”,就是每次调整的力度不大,利率每次调整0.27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每次调整不过0.5个百分点,因为量很小,所以不会引起整个经济运行的大幅振动。所谓“频调”,就是调整的频率比较高,存款准备金调整了3次,利率调整了两次。微量频调,既达到了宏观调控的目的,也使整个经济保持了平稳的增长,避免了经济运行出现大起大落。
二、2006年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状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2006年国民经济运行的状态是这样表述的,就是“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较低”,我觉得这个表述是很全面的。
第一,增长较快。经济增长速度在第1季度是10.3%,第2季度是11.3%第3季度是10.4%,从今年全年来看,可以达到10.5%的增长率。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连续4年达到10%以上的增长率,这是90年代以来没有出过的局面。因此,“增长较快”是今年经济运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就,这一点在生产、工业和需求等方面都有体现。
从生产的角度,我们看一下农业生产。今年夏粮获得丰收,同比增长7%,秋粮也是大丰收,预计全年粮食产量可达9800亿斤以上。前年粮食产量是9300亿斤,去年是9680亿斤,今年是9800亿斤以上,连续三年大丰收。
从工业的角度来看,工业增长速度在第3季度从高位回落,尽管如此,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将达到17%左右的增速,工业还是保持了一个较快的增长。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今年全社会零售总额预计增长13%以上,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将突破70000亿,进出口贸易总额将达到1700亿左右,同比增长25%。
第二,效益较好。衡量经济运行的效益,主要看三个收入:一个是财政收入,一个是企业收入,还有一个是城乡居民收入。
首先看财政收入。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是13000亿,去年达到30000亿,今年预计将在39000亿到40000亿之间,比去年增收超过9亿,这是了不起的成就。财政状况的好转为宏观调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我们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这一点很重要的。这也充分说明今年经济运行的效益较好。
再来看企业利润。去年在预测2006年国民经济运行趋势的时候,对于2006年企业利润能否增长这个问题,很多同志并不乐观,因为去年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凸显,出口贸易摩擦也在加剧。现在11个月过去了,全年的数据还没有出来,但是1-11月,工业企业的利润同比增长了30.7%,去年工业企业的利润是14000亿,今年到11月份就已经达到16500亿,同比增长30.7%,增幅比去年提高了10.6个百分点。这一点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今年工业综合效益指数比去年同期上涨17.43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提高了0.174%,39个大行业中有38个实现盈利,这是很难得的成绩。从具体行业的利润水平来看,有色金属行业同比增长107.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45.8%;专用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49.6%;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31.1%;钢铁行业同比增长20.2%。去年大家对钢铁行业有很多担忧,去年的钢产量是3.96亿吨,当时钢铁行业协会的罗会长讲,今年的钢铁产量将4.2亿,中国的钢铁工业为世界钢铁工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世界钢铁需求量今年增长9%,但是世界钢铁的生产量只增加了4%,中国强大的钢铁生产能力弥补了世界钢铁的供需缺口,不然的话,今年全世界的钢铁市场将会一片混乱。另外,亏损企业的增幅也在回落。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亏损额同比增长15.7%,比去年回落了42.8个百分点。
最后看一下城乡居民的收入。今年全国城市人均收入10493元,农民人均收入3255元,根据我们的预测,全国城市人均收入增速将达到10%左右,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农民收入增长比较困难,但是今年(按照一些专家的预测)也将达到6%,3年达到6%的增速,这个成就也是来之不易的。
还有两个指标:一个是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去年年底中国城乡居民本地的存款(不含外汇存款)是14万亿,今年到了第3季度,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加了15800亿,全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可达16万亿,城乡居民存款持续增加。再有一个是国家外汇储备,去年我国外汇储备是8189亿美元,现在已经突破10000亿美金,居世界第一。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外汇储备是两亿美元,从1978年的两亿美元到现在的10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的正确。
第三,价格较低。今年经济运行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价格平稳。大家知道,2003年第四季度,价格出现上涨的趋势,2004、2005年,价格上涨的幅度达到5.6%。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膨胀率是3.9%,去年是1.8%,今年3月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控制目标是4%,今年1到11月是1.3,尽管现在粮油价格仍在上涨,但是今年全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就是在1.3-1.4。这说明中国经济正处于“高增长、低膨胀”的良好态势。
一般来说,分析宏观经济形势要关注三个价格:一个是CPI,就是刚才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计全年将控制在1.3到1.4的水平;一个是工业品出厂价格,1到10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0%,比去年全年回落了2.3个百分点;第三个是企业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购入价格,今年1到11月份这个价格上涨6.1%,比去年回落了2.2个百分点。这三个价格都处在一个回落的状态。
今年9、10月份到现在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大家都比较关注,就是粮油价格的上涨。我是主张粮油价格上涨的。我们曾经做过一项研究:粮食价格不变,而总量增加,那么农民收入和粮油产量与价格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如果中国的粮食价格保持不变,而总量增加100亿斤的话,那么农民人均收入就能够增加两分钱;换一个模型来看,如果总量不变,而价格上涨一分钱,那么农民人均收入就能够增加10块钱。因此,在农民增收和粮食价格与产量的关系上,价格变动因素大于总量变动因素,粮食价格上涨有利于农民增收。当然,粮油价格上涨会给另一个群体带来不利的影响,就是花钱买粮食的人。对于粮油价格的上涨,绝大多数人是可以承受的,只有两种人的压力比较大,即低保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弱势群体给予了高度关注,采取了积极的政策措施来帮助他们,保证他们的切身利益。总的来说,我认为粮食价格下行的压力大于上涨的压力。西方经济学有一个经典的观点,叫做“农业的好消息是农民的坏消息”。农业的好消息就是产量增加,农产品是受自然条件约束的产品,这种产品受到蛛网朱昂理论的约束。所谓“蛛网朱昂理论”,就是本期产量决定本期价格,本期价格决定下期产量。如果本期产量增加,价格就会下跌,从而导致下期产量减少。相对于总量减少,价格下跌对于农民来说更是一个坏消息。我们的粮食连续三年大丰收,今年可达9800亿斤,粮食总量是平衡的,因此我更多的还是担心粮油价格下跌。当然,我也不赞成粮油价格暴涨,粮油价格需要稳定。
三、2006年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今年的国民经济中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关注,主要有几个方面:信贷增幅过高、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国际收支不平衡)。
信贷增幅过高。尽管我们的信贷增幅到第三季度已经趋稳,但仍处于高位,去年我们计划的目标是25000亿,到了今年第三季度已经突破了27000亿,全年将达到30000亿的水平。
投资增长过快。前三季度投资增速是28.2%,比去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全国投资增长率超过35%的省份有8个,超过40%的省份有3个。
贸易顺差过大,或者说国际收支不平衡。1978年的时候,我们国际贸易是逆差11亿,所以我们鼓励出口创汇。去年我们的贸易顺差是1020亿美元,而今年全年将达到1700亿美元,贸易摩擦在加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增加。我们现在不能像过去那样,把创汇放在第一位,现在的问题是贸易顺差过大,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这已经成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大问题,
为什么要关注这三个问题呢?因为这三个问题交织在一起,互相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对银行提出了旺盛的信贷需求;国际收支不平衡使银行的流动性过剩,银行有一种内在的冲动去支撑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固定资产扩大的结果是产能增加,在国内消费保持一定规模的情况下,产能增加会加大出口,从而使得贸易顺差过大。因此,这三大问题交织在一起,互相推动,我觉得这一点值得关注。
再一个就是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我们今年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尽如人意。“十一五”规划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在未来五年内,服务业所占比重要上升3个百分点,但是今年我们的服务业在整个产业结构当中所占的比重可能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为什么呢?因为工业增长仍然是拉动整个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今年前三季度,工业经济的贡献率是53.3%,同比增长了4.3个百分点。“十一五”规划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约束性指标,就是在“十一五”期间,我们的单位能耗要下降20%。今年目标是下降4%,上半年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0.8%,从第三季度开始,单位能耗有所下降,但是要想完成全年能耗下降4%的任务,难度很大。从需求的角度来看,前三季度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49.9%,消费的贡献率是35.7%,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以投资来拉动的。因此,在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我们还需要扎扎实实地迈出更大的步伐。
四、2007年经济展望
现在国内外专家都在对2007年中国经济形势进行预测,观点不尽一致。我认为明年中国经济仍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十一五”规划当中提到,中国经济现在正处在一个新的增长期的上升阶段,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不会改变。
第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们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明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会使整个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明年的经济工作主要是做到“四个着力”:1、着力地调整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着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3、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4、着力加快社会发展,关注民生。
在做到“四个着力”的同时,我们要处理好三大协调关系:1、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与效益的关系;2、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关系;3、人口和资源环境的关系。围绕着“四个着力”、“三大协调”,明年整个经济运行的速度、质量和效益都会有一个较好的状态。
第三,从微观层次来看,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供给充裕。最重要的要素是资金,我们现在不缺钱,外汇储备超过10万亿美元,贸易顺差是1700亿美元,银行存款达到16万亿,企业利润增长是30%左右,要素供给状况良好。约束经济增长的瓶颈(煤、电、油、运)大大缓和,今年全国拉闸限电比去年减少40%,明年基本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第四,有些人认为,要预测中国经济的走势,也要考虑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这个因素。对于世界经济的预测,比较权威的机构是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一段时间发表了一个报告,根据它们的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5.1%,明年要回落到4.9%。从2000年到2005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是3.8%,如果说明年是4.9%的话,这仍然还是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所以明年世界经济的大环境还是好的。
另外,明年是我们党的七十大寿,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一种积极进取、加快发展的热情,这是一个政治上的因素。
从这些方面来看,我觉得明年经济保持一个平稳较快增长是没有问题的。对于明年的增长速度,有人说是8%,有人说是9%,我觉得还会保持在在10%左右,很难预计,但是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应该不会有变化。当然,我们在实际经济工作中还要注意防止两个倾向:第一,要注意防止整个经济发展由偏快转为过热。市场经济增长加速的因素很多,我们现在还存在“两个过快,一个不平衡”等问题,经济运行中的体制性和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所以我们的经济存在由偏快转向过热的潜在风险,我们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来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第二,美国经济可能放缓,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初级产品价格处于高位,贸易保护主义也在加强。另外,投资的长期过快增长使我们产能不断扩张,部分行业确实存在潜在的过剩的风险,如果我们出口的势头减弱,投资增幅过大,而消费又上不去的话,整个经济也可能出现下滑,从而带来新的问题,这需要我们予以关注。
总的来说,通过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不断地完善市场机制,明年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是没有问题的。
谢谢!
(秘书处根据录音,未经本人审阅)
2006.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