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其他
“有效需求”之下“稀缺”何解?
作者:张建平    发布:2007-11-26    阅读:2222次   

众所周知,现代经济学所论之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对应的需求,而不考虑没有支付能力对应的空想。这就是所谓的有效需求概念。有效需求的概念几乎是每一本经济学教材在开讲需求理论的时候都会提到的。

经济学为何不谈论无效的需求这种“空想”?

在基于私有权分割的市场上,要想获得原本属于他人的一定数量的物品,没有满足他人所要求的数量的支付物肯定是不行的。如果他人愿意白给你,这就不是市场而是慈善机构了。正因为如此,研究市场行为的经济学,就只能考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有效需求。

但是,同样众所周知,经济学又总是把“稀缺”挂在嘴边的,声称稀缺是经济学的灵魂,是考虑经济学问题的出发点。

这样一来,我们就完全迷糊了——什么是稀缺?“有效需求”概念之下,“稀缺”究竟意味着什么?

显然,有效需求意味着供给的有效性。任何一宗交换都有两个交换者,是两个交换者在交换两种不同的物品,是为22。两个交换者就有两个“需求”——对对方物品的需求。既然考虑有效需求,那么可以说交换当中涉及到两个“有效需求”,对应的,就意味着这两个有效需求的两个有效供给,或者说,交换当中,每一个物品都是被有效供给的,否则,就无法成交。

既然被交换的两种物品都是处于有效供给状态,那么稀缺何在?

 

有人会反问:如果不缺他还需求什么?是啊,问得很有道理嘛:你不缺它你要它干吗?

这就涉及到交换的基本制度前提:私有制了。

正是私有制导致了不同物品的权属差异,才会产生你有他无的局面。却原来,稀缺之缺,是没有权力的人所缺,而不是这种物品短缺,实际上这种物品并不是真正的稀缺,它只是在他人手里而已。

 

原来判断稀缺与否的原则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只要自己没有就喊稀缺。

这样一来,我们就明白了,“稀缺”不过就是指“你有他无”的局面,只强调其中的“无”,而闭口不谈其中的“有”,就像拿一物将写着“有”和“无”两字的纸上的“有”遮盖起来,然后就说:这纸上写满了“无”。

简言之,稀缺的本质就是所有权分割而已,没有所有权差异,就谈不上稀缺了。故而,所谓的稀缺,其实是可以人为从不稀缺当中创造出来的。牛奶多到倒入海里,穷人依然缺奶喝;朱门酒肉多到臭,路有饿毙冻尸骨。

把稀缺当作经济学的灵魂,极易引起误解和争执。这种学术观点其实掩盖了可能是某些人蓄意要掩饰的东西:私有制才是经济的灵魂和基础。

私有制是以交换形态存在的经济的灵魂和基础,如此,发展经济就是发展私有制。赋予私有权的神圣地位并以法律确认保护它,也就是要奠定一个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大概因为这个说法太过露骨,因此,才戴上“稀缺”的面具粉墨登场。

“稀缺”成了主角,令人敏感的所有制问题就被有效的藏匿起来了。

所以,要发展经济,就要发展私有制,就要人为的制造所有权分割,用时髦的术语讲,就是要“明晰产权”。产权明晰了,私有制确立的,没有划归到你名下的、不属于你的物品就是对你而言的“稀缺”了,经济也就有“灵魂”而蓬勃发展了。

 

其实,私有制社会里,人人都知道没有稀缺,那东西就在那里!只是要想方设法弄(明晰)到自己手里,从而让其成为对他人的“稀缺”,这样自己就可以在受到庇护的私有制度下,享受自己的权力盈余了。

不断看到有人提出“穷人经济学”的概念,其实,这是多此一举。以“稀缺论”为核心的现代经济学可以说就是“穷人的经济学”嘛——只有穷人才面对满世界的财富缺东少西谈论稀缺关注稀缺。而对于富人来说,支付能力多到消费不完而投资于摆设和炫耀,还有什么是稀缺的呢?

有人认定稀缺存在那是没商量了。他说桌子上缺少一杯水,你放上去一杯水,他说还缺,因为你把杯子放到桌的左边了,右边稀缺;如果你把杯子移到右边,他就说左边稀缺;你把水杯移到中间,他干脆说四周都缺。他完全看不到他所谓的稀缺不过就是杯子在桌面上的位置问题。

也有人用“需求和既得之差”表达稀缺,这种自定义的稀缺不是经济学要谈论的对象。你要吃20个饺子,现在吃了10个,你就说还缺10只,而20个饺子原本就端在桌子上了,这个“欠缺”不是什么稀缺。效用论者往往把效用问题集中到这种一片一片吃面包这类消费过程的效用变化,殊不知这和市场没有关系,牵扯到市场交换比例(价格)的事件早已经是过去时了。经济学只关心面包是怎么得来的,即以什么样的交换比例换来的,而这个交换比例是由卖面包的人和买面包者对面包和支付物两种交换物的价值判断所决定的,而不是取决于买面包的人如何吃面包的过程的。

其实,所有能够举出的、和市场有关的稀缺案例,究其本质,不过就是“买不起”三字罢了。买得起,成交了,没有人说稀缺,需求都在交易当中实现了。买不起,所需物品就明明摆在那里,还要执意说稀缺,其实不过是对自己缺少支付能力的自嘲之辞而已。故而,可以说得出的“稀缺”都是供给支付能力方面的稀缺,但无奈的是,市场这个机制从一开始就不认同没有支付能力的无效需求,只认同有效需求。

例如劳资市场上的失业问题,同样不是因为职位稀缺,而是因为劳方支付不起代价。一个1000元的职位,需要大学生用250个小时的高效率工作去换取,很多人不愿意支付这个代价,认为高昂,因此变成失业。民工愿意用300小时的重体力工作换取800元的货币收入,但是市民认为这个代价太大,所以,大批民工进城找到了工资,而市民变成的失业的“下岗”者。职位不存在稀缺,它就在那里,已经有人去干了。

真的要彻底否定稀缺吗?当然不是,否定的只是市场机制下的稀缺。市场机制(价格机制)就是一个淘汰稀缺的机制,用高价格把你的某些弱偏好需求排出于需求序列(即预算方程数列)之外,暂时没有了这些需求,也就没有了对应的稀缺。如果某个需求项目还被留在需求序列之内,则一定是有支付能力、可以被满足的项目,即非稀缺项目。当然,也有被留在需求系列之内却依然稀缺的——用非市场手段去满足,如抢夺。经济学是以市场为对象的,就只能谈论有效需求,而不能兼论稀缺,此即本文标题寓意所在。

 

早前有文《稀缺之下不言经济》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2bb430100006a.html,又撰文《稀缺将导致公有制》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33623.html20077月底,三门峡市的一起矿井灌水事故再次用一场悲喜剧注释了这些言论。

当时,井下被困的矿工有人带了食品,而有人没有带。队长与大家协商后便把所有食品全部没收,统一分配控制消耗,以等待地面救援。食品带下井时是你我有别的,现在食物稀缺了,市场机制被放弃,变成了公有物品。有人不满,但是遭到了大家批评训斥。如果此时还尊重私有制,则极有可能引发抢夺食品的骚乱,持有食品的人也会尽快吃掉它以避免他人抢去,井下矿工恐怕等不到全部获救的喜剧结果而是自相残杀或者饿毙于井下了。

 

上帝给了人类生存的条件,人类理应遵循生物界适者生存的法则好好的活着,但却整天叫嚷这也稀缺那也稀缺。上帝派使者反复调查地球上的“稀缺”事件之后,给出的处理方法是“无须理睬”——人类从我这里攫取的资源也就够多了,只是资源被一部分人占据着,而没有占有资源的另一部分人叫嚷稀缺,原来所谓的稀缺就是分赃不均而已。如果继续无理取闹的话,那就惩罚人类吧——他们居然把这种自己造成的分配格局说成是“禀赋”,把责任都推到上帝身上了,有点“恩”将“仇”报、太不厚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