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郑新立    发布:2007-12-26    阅读:3384次   
    党的十七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抓住了这两件大事,就抓住了经济工作的“牛鼻子”,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从转变增长方式到转变发展方式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我们要深刻理解转变发展方式的内涵及其重大意义,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举措,全力以赴地推动并完成这项历史性转变。
    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强调要改变粗放型增长模式,走集约型发展道路。12年过去了,我们在转变增长方式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由于重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已经由12年前的50%左右迅速上升到去年的70%,能源、原材料消耗大幅度上升,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的拉动作用不断下降;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第三产业发展依然滞后。针对经济发展新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十七大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的战略要求。从转变增长方式到转变发展方式,虽然只是两个字的改变,其含意却十分深远,两者之间既相联系又有区别。
    所谓经济增长方式,一般是指通过改善生产要素质量及其组合结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模式,通常把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追求产品数量扩张的增长方式称为粗放型增长模式,把注重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等途径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称为集约型增长模式。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则更加丰富、全面,除了涵盖前者的含意之外,还对发展的理念、促进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提出了要求。概括地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形成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一致的发展方式,要求我们在继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扩大国内消费,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从调整需求结构、改善供给结构和提高生产要素质量、优化生产要素结构三个方面采取综合性措施,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因此,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经济增长要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衡,是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2003年到2006年,我国投资率年均达到42.4%,成为历史上最高的时期。同期最终消费率降为50%,为历史上最低的时期,其中居民消费率2006年降为36%的历史最低点。居民消费率低又主要在于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2006年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经由改革以来最高时的56%下降到45%,其中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由最高时的17%下降为10.6%,而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以远远高于经济和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连年大幅度增长,说明在初次分配中资本所得偏多,劳动所得偏少;再分配中国家和企业所得偏多,居民所得偏少。要从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入手,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要继续采用严把信贷、土地两个闸门和提高投资项目进入的环保、资源消耗两个门槛的办法,抑制高消耗、高污染行业和项目的投资增长,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开发投入和节能降耗设备更新投资。通过增加进口、鼓励海外投资和藏汇于民等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总之,通过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促进消费与投资、出口相协调,实现经济的持续平稳较快增长。
    三、经济增长要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改革以来,我国第一、二、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第一产业基础脆弱、第二产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长期未能改变,经济增长主要靠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在内的第二产业带动。2006年,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5%,占GDP的比重达48.7%。这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的重要特征,也是国外产业转移的结果。但是,这种以扩大工业规模为主的增长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环境约束。目前我国经济对钢材、铝材、水泥、能源、淡水的年消耗量已分别占全球的40%、25%、45%、16%、15%以上,各类污染物排放的增加已威胁到人的生存环境。要努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尽快提高第二产业的层次和水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振兴装备制造业。抓住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快淘汰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电力等高耗能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要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重点发展为生产服务的新兴服务业,包括研发、金融、物流、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服务外包等,发展医疗卫生、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休闲等公共服务和消费性服务业,分离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的服务性业务,提高服务业的社会化、市场化水平。加快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铁路、水运相对于公路运输能耗低、占地少、效率高,应重点予以发展。
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报告》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就要从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市场和社会管理等方面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完善、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要“健全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体制保障。
    四、经济增长要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只有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以此为依托,形成一批新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我们才能摆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实现经济增长的老路。为此,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落实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国有大型企业要成为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科技资源,实行开放式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捷径。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学校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做到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提高人力资源能力。管理和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管理上的差距远远大于技术上的差距。要不断提高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管理水平,鼓励管理创新,通过改进和加强管理,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益。
    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保障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围绕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深化财税、金融和计划体制改革。按照完善公共服务的目标,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制度。按照履行公共服务职责与提供公共服务资源相对称的原则,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围绕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制定和实施差别化的财税政策和绩效评价体系;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深化税制改革。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着力建设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深化银行、保险业改革,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金融企业经营效益,全面提高金融业竞争力和服务水平。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及时化解金融风险,切实维护金融安全。
    抓紧改革和完善规划体制,健全编制程序,完善国家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管理和实施机制,形成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第二,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加强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从根本上解决资本市场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矛盾。改革和完善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方式,经营性土地使用权一律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积极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健全市场化用工机制和服务体系,合理引导劳动力流向。进一步健全技术市场,放活技术市场主体,放开技术市场要素,拓宽技术市场范围,扩大技术市场功能。
    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客观上刺激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价格形成机制,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条件。当前的重点是理顺水、电、油、气、土地等价格,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第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报告》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平等保护物权的要求,从根本上确认和保障了公平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和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只有公有制经济始终居于主体地位,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只有各种经济形式的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才能永远保持并不断增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和生命力。
    要以提高竞争力和控制力为着眼点,加快推进国有大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进一步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战略性结构调整。对已经初步分拆、引入竞争机制的电力、电信、民航等垄断行业,要进一步分离垄断性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对竞争性业务要放宽准入,对垄断性业务要实行国有法人为主的多元化持股。对尚未进行实质性改革的铁路、城市公用事业等,加快推进政企、政资、政事分开,明确主体、责权统一、依法监管。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重点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行业准入难、融资难等突出问题。
    第四,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我国对外开放已进入了商品和要素全面双向流动的新阶段,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报告》强调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现对内对外相互促进。只有坚持互利共赢,妥善处理同其他国家的利益关系,注重加强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争取和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
    要优化进出口结构。在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同时,着力培育和扩大自主品牌产品和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出口,扩大服务外包业,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进口国内经济发展短缺技术、能源、资源等产品。完善公平贸易政策,增强应对贸易争端能力。制定和实施建设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推进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完善支持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财税、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对外投资企业要遵守当地法律,参与公益事业,维护企业声誉和国家形象。
    对外开放越扩大,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经贸利益的问题就越突出。要适应开放型经济的要求,建立统筹内外经济的调控和应对机制,更好地处理国内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把握好关键领域和敏感行业对外资开放的节奏,防范国际经济风险对国内经济的冲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