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形势面临空前不确定,如何对2008年的宏观调控政策走势进行判断?这里给出一个三角平衡原则:在通胀控制、要素价格改革和人民币升值三者之间进行有效平衡。这个三角平衡也将构成今年宏观调控的核心要素。
中央已经确定,“双防”是今年宏调的首要目标,而第一防就是防通胀,控制物价上涨是眼下迫切需要解决的短期问题。另一方面,资源价格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等要素价格改革也需要快速推进,资源价格改革为节能减排所必需,而收入分配改革则是提振国内消费所必需。综合来说,要素价格改革是转变经济增长方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障,这是事关国家基本战略的“大是大非”的长期问题。从价格机制上看,要素价格改革就是提高自然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的相对价格。遗憾的是,由于“价格刚性”的存在,这样的相对价格调整必然推高整体物价水平,增加通胀压力。控制通胀和要素价格改革成为一对不可得兼的矛盾,在宏观调控政策制定时就需要慎重权衡,不可对任何一方赋予过多的权重。过分强调控制通胀这个眼前问题,推迟要素价格改革,可能会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上陷入战略被动;如果过分强调要素价格改革,通胀形势也能出现失控。将二者平衡的结果是,一方面,要控制通胀,但是也需要适当提高对通胀的容忍程度,譬如从3%提高到5%,为要素价格改革提供空间;另一方面要推进要素价格改革,但也要适当控制节奏,为物价上涨减少压力。
某些货币主义信奉者坚持认为,中国的通胀根源于货币发行过多,而货币发行过多又源于人民币汇率低估。因为汇率低估造成巨大贸易顺差,同时也制造升值预期,吸引了热钱的进入,这两者形成规模巨大的外汇占款,尽管央行进行大力对冲,但是却不彻底。同时,高昂的对冲成本也恶化央行资产负债表,成为沉重的财务负担。基于这些判断,他们认为“汇率为纲”,只要人民币升值到位,包括通胀在内的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所以,他们也对央行的“小幅渐进”策略不满。简而言之,这些人认为人民币升值是控制通胀的一个好办法。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一个中国价格机制中所存在的一个基本事实,中国的价格体系本身是扭曲的,是有病的,就是中国要素价格相对太低。他们的注意过多地集中在汇率这个所谓的价格的扭曲上,却对中国整个的价格体系的扭曲视而不见。这多少有点“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更重要的是,提高人民币汇率也许能够起到抑制通胀的作用,但同时也将压缩要素价格改革的空间。因为无论升值,还是要素价格改革都对出口导向的企业构成打击,升值是降低产品的售价,而要素价格改革则是提高产品的成本。如果升值幅度过大,使中国企业对售价的降低达到一个极限状态,那么要素价格改革也就动弹不得了。因为成本的稍微增加都会使这些企业无法维持,整个的经济也就会陷入萧条。所以,在升值幅度上,需要做谨慎的权衡,一方面需要升值,以通过降低通胀预期和进口产品价格而将通胀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控制升值的幅度,为要素价格改革腾出空间。
如何在通胀控制、要素价格改革和人民币升值三者之间进行有效平衡,将考验决策层的政策制定艺术。同时,对于市场人士来说,这个三角平衡也是把握今年宏观经济形势的一个有效脉络。
作者Email:cli@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