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讲坛 总第118期
中国经济的短期和长期问题
论坛成员、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
汪同三 研究员
首先感谢陈东琪副院长来主持这次研讨会,他是我的老朋友、老同事、老领导,原来他在社科院研究生院任常务副院长的时候,我是研究生院的教员。另外,也感谢在座的诸位来参加今天的研讨会。我先讲1个小时,剩下的时间我们一起讨论,欢迎大家提出批评意见。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叫做“中国经济的长期和短期问题”。昨天我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文章,谈到了现在存在的问题。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两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四个问题,我就先讲一讲这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经济结构矛盾冲突,有四个方面:一、二、三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投资和消费关系的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比较严重;外贸顺差较大,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突出。第二个问题是增长方式,主要表现在资源、能耗和环境保护几个方面。第三个问题,一些涉及群众利益和生活方面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第四个问题,政府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今天主要讨论经济方面的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判断一个经济到底好还是不好,或者说,存在什么问题,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去考察。第一,经济增长;第二,物价水平;第三,就业状况;第四,国际收支情况。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
1、经济增长
从2003年以后,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0%以上。社科院最新发布了2007年的经济预测,我们预测的增长率是10.9%,原来预测值是11%,后来我们认为11%可能刺激性太大,为什么呢?2003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0%,出现了经济过热,于是政府从2004年初开始采取新一轮的宏观调控,考虑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当时我们在做预测的时候认为2004年经济增长速度会比2003年低一点,但是到了2004年底,经济增长速度不但没有降低,反而还提高了一点。到了2005年,当时的政策是继续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在这种条件下,我们预测2005年的GDP增速要比2004年低,结果到了2005年年底,增速又上来了。同样的错误发生在2006年,多数人预测经济增长速度可能要低一点,但是年底的数据显示,增速
明显提高了。因此,为了避免在对2007年的经济预测中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对预测的数据进行了调整。总的来看,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长速度是11.1%,今年全年的增速低于去年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我们在分析经济增长速度的时候,GDP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如果进行更详细的分析,就涉及到三个产业。下面这张图上的粉线是农业,绿线是工业,黄线是第三产业。从图上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最慢,从纵向来看,第一产业在2003年和2004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2003年以前,第一产业只有2%左右的增长速度,到了2003年,增速一下提高到5%左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为什么这个转变会出现在2003年呢?因为在2003年我们的经济出现了一个问题。第一个信号是什么呢?是北京街头的烧饼涨价了,烧饼为什么会涨价?是因为粮食涨价了。粮食为什么会涨价?是我们的农业生产出现了问题。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们的粮食播种面积逐年下降,粮食产量也在逐年下降,到2000年,我们的农业增长速度只有2%,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农业的增长速度是非常低的。这个矛盾逐年积累,到了2003年,由于美国市场上大豆期货价格的上涨,引发了我们的粮食价格在非典之后出现上涨趋势。从2004年开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来推动农业生产,最重
要的一个措施就是取消农业税,通过3年的努力,把农业税全部取消。另外,国家对种粮的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农民购买粮种和农业器具,国家也给予补贴。再加上最低粮食收购保护价等措施,使我们的农业生产在2004年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情况怎样呢?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快于第三产业,从图中可以看出,绿线基本上处于白线的上方,这样一种增长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知道,在“十一五规划”中有一个重要的约束性指标,就是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要增加4个百分点,要实现这个目标,第三产业的增速就不应低于第二产业,甚至比第二产业的增速还要快。但是图中可以看出,第三产业落后于第二产业的状况持续了很多年,这就给我们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要完成“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任务,有三大难点:第一,单位GDP产出的能耗降低20%;第二,主要污染物排放要减少10%;第三,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要增长4%。前两个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成立了节能减排领导小组,温家宝总理亲任组长,要把这两个问题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来抓,这是很好的。但是,第三个约束性指标还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今天到会的有不少媒体,希望通过你们的呼吁,使社会公众关注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要提高4%”?因为这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根本要求。产业结构升级有两条重要的标准,第一个标准是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应该下降,这个标准已经我们达到了。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农业占GDP的比重是35%左右,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现在农业占GDP的比重已经下降到不足12%。产业结构升级的第二个标准是,在二、三产业的比重中,第二产业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有所上升。我们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要提高4%”的目标就是遵循这一原则,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很重要的。但是,至少在2006年,这一目标的实现已经被证明是困难的。从2007年第一季度的数字来看,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还是明显高于第三产业,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我预测2007年仍然是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和我们的要求背道而驰。当然,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是在上升的,但是单位速度还不够,特别是和第二产业相比,速度较慢。
2、物价水平
关于物价水平要注意什么问题呢?大家看这张图,CPI(消费价格指数)现在比较低,
2006年全年只有1.5%,今年物价上涨的势头很厉害,第一季度是2.7%,三月份是3.3%,四月份恐怕没有那么高了。今年我们提出的预期性指标是,把CPI增速控制在3%,现在看来实现这个目标是有难度的,但是完成任务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即使超过这个数字,也不会超太多。
值得注意的是CPI和PPI之间的关系,就是生产价格和消费价格之间的关系。这个图反映了过去几年和生产价格有关的指标。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几年中,生产价格指数明显高于消费价格指数。如果在较长的时间内,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快于下游产品的价格上涨,或者说,生产价格指数高于消费价格指数,那么我们就要防止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发生。我们知道,通货膨胀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需求拉动型,一种是成本推动型,就我国目前
的具体情况而言,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但是,我们现在也同样面临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个压力是银行流动性过剩造成的。
3、就业状况
对于研究中国经济的人来说,就业是一个最难研究的课题,因为没有数据支持,到现在为止,中国还没有官方发布的就业率和失业率,唯一的官方数据是“城镇登记失业人口”,这是一个非常有限的指标。首先,这个数据只管城市,不管农村;其次,统计的是登记人口,如果你没有工作了,你要主动去劳动部门登记,否则不被列入登记失业人口。因此,这个指标本身的绝对量是很有限的,目前的数字是4%多一点,这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很大差距,社科院人口和劳动经济研究所曾经进行抽样检查,得到的数字是7%-8%。尽管这个数据有局限性,我们还是可以利用它进行分析,怎么利用呢?就是看它的变动趋势,这个指标的变动趋势应该和总体就业或失业状况有较好的相似性。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这个数字维持在4%左右,变动趋势是比较平稳的,这样我们至少就可以做出一个判断,即失业状况不存在严重的恶化。还有一个数字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就是每年新增就业,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发改委的经济工作计划中,每年都会提出当年要创造的新增就业机会这个指标,前几年每年都是900万以上,就业情况还是有所改善的,今年的目标还是900万以上,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个问题还不是很严重,特别是在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就业问题不大可能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4、国际收支
下面这张图反映了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06年的国际贸易平衡状况。红色的是逆差,绿色的是顺差。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少数年份出现逆差,而且量都不大,从90年代中期以
后,我们的国际贸易收支都是顺差,而且规模越来越大,这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当时只有1.67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我记得1985年我第一次到美国,手里拿着一枚美国最普通的硬币,价值1/4美元,换成人民币也就两块多钱,一直舍不得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国家的外汇储备太少了,即便是得到这样一枚硬币也很不容易。现在我们有一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如果你看上一件价值100美元的东西,折合人民币是800元,你可能会把它买下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观念上的转变。我们的外汇储备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增加了将近一万倍,增长速度非常快。
中国经济的短期问题
现在回归到今天的主题,我先讲一下当前中国经济的短期问题。有四个方面:第一,投资增长过快;第二,货币供给增长过快;第三,外汇顺差和外汇储备;第四,房价上涨过快。2006年年初的时候我们就提出了这四个问题,现在这几个问题依然存在,但是发生了一些变化。投资增长速度过快和货币供给增长过快的问题有一些缓解;外贸和外汇储备的问题不仅没有缓解,而且变得更加严重;房价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调控效果还不是十分明显。
1、投资增长过快
为什么说投资过快的问题仍然存在,但是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呢?我们来看这张图,图中有三条曲线,红线是GDP,白线是消费,黄线是投资。2000年,这三条曲线走势
差不多,基本上在一起,这说明当时投资的问题不是很突出,基本上还算协调。到了2003年,投资一下就上去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要从1997年、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讲起,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我们采取的对策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一种宣传用语,是不准确的,应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就是国家通过增发国债筹集资金进行投资,从而保持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这实际上是一种投资导向的政策。从1998年到2003年,这项政策执行了6年,到了2003年就出现问题了。2003年第一季度,GDP增长速度达到10.1%,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经济出现过热的信号,正当我们还在讨论是不是需要踩刹车的时候,刹车自己就来了,就是“非典”疫情的爆发,“非典”的影响使第二季度GDP增长速度只有6%左右。为了保持经济的增长,我们有意放宽了一些贷款,增加了一些投资,长期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导致了投资的大量,出现了从2003年底到2004年的投资高速增长。大家看2003年的这条线,消费在向下走,投资在向上走。
当时的宏观调控有三个目标,第一是保持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第二是把过热的投资降下来,第三是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这三个目标我们都实现了。我们的GDP保持着适度快速的增长;投资的增长速度从27.7%降到26.6%,之后是25.7%,再后来是24%,今年第一季度投资增速又进一步下降;关于扩大消费需求,大家从图中可以看出,消费在明显上升,原来的社会商品零售年增长率很难超过10%,但是从2004年以后一直稳定在两位数的增长,今年第一季度又有所加快。从图中可以看出,说明我们2003年、2004年以来新的宏观调控目标是在实现过程中,但是2006年年底的状况又说明,宏观调控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因为投资的增长速度还是偏高,是经济增长速度的两倍多,几乎是消费增长速度的两倍。因此,我们仍需继续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使投资增加速度降低,提高消费增长速度,同时继续保持GDP的适度快速增长。
来看这个图,即投资增长、消费增长以及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深色的是消费的贡献,浅色的是消费贡献,蓝色的是进出口的贡献,进出口的贡献相对较小,我们主要看一
下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2002年以前,特别是在上个世纪末,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消费,这是比较正常的,我们也希望消费增长能够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是到了21世纪,情况慢慢地发生了变化,投资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消费的贡献相对来说是在下降的,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情况。
再来看这个图,是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从1953年开始,一直到2006年。投资的问题不仅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它在计划经济时代就是一个困扰我们的问题。社科院有两大名家,一个是刘国光,一个是董辅礽,他们在五、六十年代曾经对投资(当时叫积累率)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积累率保持在25%-30%比较合适。但是在整个五、六十年代,不仅积累率的平均值比较高,而且波动非常厉害,高的时候达到52%,我们把超过一半的产出都拿去投资了,低的时候是16%,也就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改革开
放之后,我们开始恢复五年计划,国家计委在“八五计划”中提出,投资率保持在30%,也就是把不到1/3的产出拿去投资。从实际执行情况,投资率一直高于30%,特别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我们开始采取所谓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使投资率明显地迅速攀升,到2006年达到52%,今年是56%,按照这种趋势,我们的投资率到2010年超过60%是没有问题的。投资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成为一种长期的趋势,这个问题就严重了。打个比喻,鲁迅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把一只青蛙扔到烧开的水中,它会一下蹦出来,可能死不了,如果把青蛙放在凉水里,慢慢把水加热,等到青蛙意识到的时候,它已经出不来了。我们现在的投资可能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2、货币供给增长过快
我们看这个图,上面有两条曲线,红色的是M2的增长曲线,另外一条曲线是GDP增长速度与通货膨胀率之和。货币的作用,第一是支持经济增长,第二是为价格变动提供供给。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纸杯值1元钱,如果我们一年只生产1个纸杯,那么只要发行1元钱就能够满足这个纸杯的流通和交换;如果第二年我们生产了两个纸杯,产出的增速是100%,那就需要2元钱来满足这个纸杯的流通和交换,当然,这里没有考虑流动速度的问题;如果纸杯今年是1元钱一个,明年变成1.5元1个,那么我们就要发行1.5元钱;如果第二年我们生产了两个纸杯,每个纸杯都变成1.5元,那么我们就要发行3元钱。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有这样的公式:货币供给增长=经济的增长+价格上涨。从图上可以看出,这
两条曲线的差距比较大,我们现在处于经济的上升期,这个公式应该是≥,在经济收缩期,这个公式应该是≤。
这个图是M2/GDP。2000年,我们一个单位GDP需要1.36元的货币来对应,到了2006年,每一单位GDP已经增长到需要1.65元的货币来对应,通过简单的数字计较,说明货
币供给确实多了。在改革开放初期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有道理的,因为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需要比较多的货币,但是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而且随着信贷货币手段的现代化,货币供给量不应该快速上升。
外贸顺差和房地产价格上涨的问题我就不多说了。
投资、货币供给和双顺差等问题是相互联系的,我们不能因为现在流动性过剩而批评央行工作不力,这是不公平的,很多问题不是一个单独的部门能够解决的。我们的经济运行现在存在一个不良循环,是什么呢?最初是过度投资,1998年开始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之后出现投资的过快增长,2000年“非典”疫情之后又加了一把火;过度投资必然造成产能过剩,因而产生过能是2004年、2005年的流行词;到了2006年,特别是下半年,大家好像又不再提产能过剩的问题,至少声音不如以前嘹亮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给产能过剩找到了两个出口,一个是扩大投资,还有一个是扩大出口,2006年进出口增长速度都很快,特别出口的快速增加使外贸顺差快速增加。在2005年的时候,我们的外贸顺差是1017亿美元,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明确提出转变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争取实现对外贸易的基本平衡和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但是从实际执行结果来看,2006年的对外贸易顺差增加了70%,达到1700多亿。今年对外贸易的政策是适度减少顺差,与 2006年相比,这个目标是后退的,我们预测今年的外贸顺差是2300亿美元。当出现外贸顺差以后,这个“球”被踢到金融部门,因为现行的外汇管理政策要求个人、机构、厂商、单位取得外汇后,要换成人民币才能在国内使用,这就造成了基础货币的扩大发行。虽然央行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提高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定向发行央行票据,要求商业银行购买,试图减少基础货币的增加,但是基础货币仍然明显增加。基础货币的增加造成了银行流动性过大的问题,这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方面,地方政府有快速发展当地经济的强烈愿望,因而有较强的贷款需求,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当出现流动性过剩的时候,存在迫使商业银行放贷的内在压力。货币流动性有两种解释,一个是生产对于货币的总需求,货币供给太多了,这是一种流动性过剩;还有一个,就是在金融系统内部,应该使用出去而没有使用出去的资金太多了,这也是一种流动性过剩。从第二个解释来看,商业银行本身必然存在着把这些钱贷出去的意愿,同时地方政府有需求,双方一拍即合,使投资进一步增长。因此,缓解产生过剩的两个出口最终都会扩大投资,可能会造成未来更严重的产能过剩。也就是说,产能过剩的问题之所以不存在,是因为它被掩盖了,当出现更严重的产能过剩时,我们还是寻求这两个出口,进入下一轮的不良循环。
中国经济的长期问题
长期问题有几个方面,包括居民收入差距,投资和消费结构,一、二、三产业结构,还有资源、能耗、排污的问题。资源、能耗、排污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怎样重视和强调都不过分,因为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太不够了。过去提到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时候,我们很自豪,但是现在我们要重新认识这八个字。先看“人口众多”,中国确实是世界人口大国,但现在是需要别人赡养的人越来越多,而能够赡养别人的人相对来说越来越少,因此“人口众多”的一个含义是人口老龄化。再说“地大”,我国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尽管国土面积很大,但是可耕地面积却越来越少。前几年美国的布朗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让很多中国人感到愤慨,但是我们仔细想一想,布朗的疑问是有道理的,中国的人口在增加,而耕地面积在减少,这必然会出现如何养活中国人的问题。最后看“物博”,除了煤还多一点,我们其它的很多重要矿产资源都不“博”。所以,我们对“人口众多,地大物博”要重新认识。
谢谢!
秘书处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2007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