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动性过剩的形成机理
近年来我国外贸出口结构已由初级制成品向中高级工业制成品结构的转变,拓宽了出口产品的门类和范围,再加之我国的劳动力,原材料和能源市场的比较优势,使出口贸易每年以25%以上速率增长,又因人民币相对低估和进口商品市场的萎缩,使进口贸易一直维持在20%左右的增长率。逐年累积使进出口贸易失衡形成巨额的贸易顺差。2007年达到26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2万亿元,相当于GDP的8.4%,占外贸出口总额的21.5%。由于商品出口量大于进口形成的贸易顺差,使国内市场减少了一个相当于顺差额的商品(包括服务,下同)量。市场的商品虽然减少了,但是出口商品换回来的外汇通过银行兑换成人民币又回到了企业。使国内市场形成钱多货少的市场不平衡。这就是形成当前流动性过剩和通涨压力的主要原因。这就说明进出口贸易的不平衡是造成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的主要原因,而人民币的合理汇率又是使进出口贸易平衡的重要条件。
上面提到的这种钱多于货的不平衡是由出口企业按照正常业务程序完成的,它引起的流动性过剩不同于一般的因货币投放过多形成的流动性过剩,一般流动性过剩是可以通过银行减少资金投放量或其它调控手段得以解决,在此银行掌握主控权,而由于贸易顺差造成的流动性过剩是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贸易顺差的增加其流动性也在不断的增加,随着量的增加解决难度也不断加大。目前我国把流动性过剩单纯看作是金融问题,拟利用如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或发行央行票据等方法来冲销过剩资金,或是利用加息来增加回收资金等办法来解决。其作用肯定是有效的,至少在没有彻底解决贸易顺差之前更是必要的。但是这些方法都只能暂时冲削部分过剩的流动资金,而不能根本解决其产生的根源,随着经济的发展,还有酿成更大的流动性过剩危机或通货膨胀的可能。
为了彻底解决大量的由外贸顺差导致的流动性过剩,应该尽快做到,外贸进出口的基本平衡和由经常项目形成的外汇的基本平衡,或外贸略有顺差和外汇略有盈余的控制目标。而贸易的平衡与外汇的平衡是相互相承的一个目标的二个重要方面。
二、情况分析
出口的目的是为了更多的进口,创汇的目的是为了更多的用汇,但事与愿违,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着巨额顺差,,一方面使国内商品产生一个相当于巨额顺差的减少量,商品量的减少造成总供给的不足,使国内消费和投资大幅减少;另方面又使国内外汇资金产生一个等额的增加量,外汇兑换成人民币形成流动性过剩资金。所以外贸顺差是造成供给不足和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
国内市场商品的减少使得流动性相对过剩,流动性过剩是引发股市或房地产泡沫的重要原因,还会形成通涨压力。最近连续几个月的CPI超过6%,11月份达到6.9%。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认真分析了当前严峻的经济、金融形势后,做出了坚决的部署“明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结束了历时十年的“稳健货币政策”。会议决策是必要的,适时的,可相对稳定住当前由偏热转向过热的经济形势。但是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使用紧缩资金的办法以减少社会总需求来适应因顺差而减少的总供给。这样作会压缩了经济规模,从紧的经济政策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若要积极发展进口来增加市场总供给,一可使进出口贸易趋向平衡,二可通过增加的进口商品去冲销过剩的流动性资金,可消除或减轻通胀压力,使国内经济得以正常健康发展,早日结束从紧的货币政策。岂不是更好吗?
造成贸易顺差除出口商品本身的原因外,另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民币基础汇率过低,人民币币值的低估,使出口商品价格低廉,进口商品价格昂贵,这样就激励了出口,限制了进口,加大了外贸顺差,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可使出口量减少、进口量增加,是减小外贸顺差的有效办法,用汇率耒调节外贸的顺逆差,是常用的手段。但在我国汇率深度失衡时,有时调节效果不一定很明显,这是因为人民币升值使商品的外汇出口价格升高,而出口数量减少并不明显,随出口价格升高创汇明显增加,因出口基数大,使顺差不会立刻减小。我国2005年人民币开始小幅升值以来,顺差占进出口总额中的比例不减反增,2005、2006、2007年外贸顺差分别为:1020、1774、和2600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比例分别为7.2%、10%、12%。以上足以说明人民币仅小幅升值,出口创汇还会有更强劲的增长能力,而且这种增长还会延续相当一个阶段。只有外汇汇率调节到足够程度后,顺差才会明显下降。日本从1974年至1988年日元升值2.8倍,经常项目还保持一定的顺差。日本给我们的教训是:1989年后日本结束紧缩,放松银根后,使大量紧缩的资金进入了股市和房地产业,形成泡沫,之后银根稍紧,泡沫破裂,形成十几年的经济不振。由此可见:紧缩资金进入股市等资本市场是一大忌。
我国今年外汇储备己超过了1.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今年外贸顺差超过2600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多输出了2600亿美元的商品,使国内供给和总需求也相应减少了2600亿美元,用这笔钱至少可解决2亿人的温饱或2千万人的就业问题,每年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但更重要的是顺差造成总供给和总需求矢衡,形成流动性过剩,使货币步入从紧的、经济进入紧缩的环境中,被迫减少了国内消费和放慢了国家的建设步伐。
三、措施与对策
为防止经济过热,缓解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近两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效的调控政策和措施。在此我们将其内容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有关经济紧缩调控政策如:今年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准备金率从2003年初的7%上调到今年底的14.5%,创历史新高。央行多次发行定向央票和特种存款,5次提高贷款基准利率等一系列紧缩调控措施。第二类是有关调整外贸的出口政策如:今年取消或降低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对部分高能耗,高污染出口产品反征出口税;扩大加工贸易限制和禁止类产品范围等多项措施。第三类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2005年7月21日央行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至今人民币对美元 的名义汇率约上调了10%。这些措施对缓解流动性过剩,减轻通涨压力,防止经济过热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其中第一类措施属经济的宏观调控范围,保证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给外贸结构调整和外汇汇率调整创造一个良好的必要的经济环境。而第二、三类措施属于对外贸的进出口平衡和外汇平衡进行直接调控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对经济形势的好转起到了有效的积极作用。今后应采用更大的力度,更多的办法,加快进度逐步达到外贸进出口的基本平衡或略有顺差的控制目标。
应该看到要解决外贸和外汇的双平衡,进而基本解决由外贸顺差导致的流动性过剩问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整治过程。为此拟将在此期间的整治措施分成近期措施和长久措施二部分来考虑。近期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在现存的流动性已过剩的情况下,采取措施予以缓解。具体措施是:在政府已采用的上述三类措施中,建议强化后二项的执行力度,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各种有效手段强化进口,使用一部分外汇,增加进口商品,用商品通过市场直接有效的冲消已经过剩的流动性。强化进口的意义在于:强化进口本身就是减少了外贸顺差,进口更多商品去冲消社会上过剩的流动性是用扩大供给的方法去适应已扩大的内需,而不是紧缩内需的方法去适应已减小的供给。这种增加商品,提高消费,扩大需求的办法即达到了供需平衡,也更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具体强化进口的手段可以是根据不同商品减征或免征进口税,对一些重要的战略物资或其它有进口价值的商品可采用进口补贴的办法,促进货物的进口。把以前支持出口的资金用于支持进口。
整治中的长久措施主要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毫不犹豫的进行汇率改革,较大幅度的逐步使人民币升值,以促使对外贸易的进出口逐步达到平衡。使经常项目内的外汇达到平衡,在汇率调整初期要强化对外汇金融业务的管理,以防止各种方式的热钱涌入,随着调整的到位再更大程度的开放资本自由度。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应该是在外贸进出口税率基本合理的条件下,逐步达到或基本达到外贸和外汇的双平衡。不应该再追求外汇储备的数量,外汇储备不宜过多,以基本不影响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和不严重影响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衝为准,许多发达国家外汇储备均为负值。措施二是出台一系列政策控制出口业务的过快增长,同时采取积极支持进口的政策,尤其在近期要加大力度鼓励进口,以尽快冲消过剩的流动性。第二项措施实际上是措施一的配套的过度性措施,随着外汇汇率的调整到位,贸易进出口平衡也就会逐步解决,届时流动性过剩问题也就必然迎刃而解了。
总之:出口的目的是为了进口,创汇的目的是为了用汇,只有外贸和外汇的双平衡才能使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不要人为的去破坏平衡,使经济走上紧缩的怪圈,要逐步调整人民币汇率,使进出口总量基本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宽松、健康、快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