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讲坛 -> 2007年长安讲坛
中美贸易利益格局
演讲者:王直(论坛特邀专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美国富步莱特访问学者)    时间:2007-11-09    阅读:36966次   

    我非常荣幸被50人论坛邀请,谈谈我自己研究中美贸易研究的心得和体会,我在出国之前是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有很多我的师长和朋友们,现在都在国内很多部门发挥重要作用,我也很羡慕他们,对中国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我虽然身在海外,但也非常希望能够用自己写到的东西,为国家提供一些参考的建议,如果能够帮助国家的发展,我会感到非常高兴,今天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见面,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我想把我最近研究的一些心得跟大家一些商榷,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中国迅速的崛起,成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中国和美国高科技贸易的特点”,涉及的核心问题是中美贸易,中国和美国都获得了很大利益,这种对双边都有好处的事情,怎么样从贸易的数据中反映出来的,我的很多观点都是从数据中来的,我平常生活在华盛顿,不像国内作研究的朋友可以到企业中调查,我对中国的了解主要是通过数据获得的,我们尽量让数据自己来讲话,看中美之间的贸易是什么样的状况。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图。
    蓝色的线是世界贸易的增长,1979年世界贸易额为依据增长率是多少,将近30年的时间内,世界的贸易大概增长6倍左右,粉红色的线是中国出口的增长,绿色的线是中国进口的增长,中国的出口增长了将近60倍,是世界贸易增长速度的10倍。

    从中国的出口占世界贸易的份额来看,蓝色的线是美国的全部出口在世界贸易中  的份额,在1952年,美国占世界的1/5,当时的中国只有1%,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份额急剧上升,到04的时候已经接近8%,今天已经超过8%,我们02年就超过日本,仅次于德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出口国,据说今年的数字能超过德国,这个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在未来的几年内,中国的出口总量很可能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
中国出口都是什么呢?一般人认为中国应该出口的是衣服,是劳动密集产品,中国有充裕的劳动力,把中国光是东南沿海的劳动加在一起,都比日本和四小龙劳动总和大,但是使人困惑的是,从90年代末期,特别是2000年以来的数据,中国加入WTO以后的数据,中国出口的东西越来越多是高科技产品,包括汽车部件、航天航空的东西。中美贸易顺差的困惑,不全是劳动密集产品,有大量是高科技产品,中国制成品占世界市场的份额,看黑色的线是成衣,1990年不到10%,2005年就超过世界市场1/4,纺织品从90年6%左右增长到20%以上,更重要的是,钢铁产量也是急剧增长,占世界总出口10%左右,中国出口的产业结构的变化是非常迅速的,特别是办公、电讯设备这方面,红线的是中国的出口,在1985年几乎是0,差不多20年的时间内,一下超过世界市场的15%,达到了18%,说明高科技产品出口在中国越来越多,而且在某些领域发展的非常之快,令人惊奇,从总的出口结构来看,黑的代表初级产品,包括农产品、石油等资源性产品,在80年代开始改革的时候,我们只是50%对50%,85年的时候60%,到2005年,初级产
品的出口不到10%,而制成品的出口超过90%,中国名副其实制造业的出口大国,从中国的迅速崛起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这个数字给我们三个问题需要回答。
    第一,为什么中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成为了一个世界制造业中心,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素,造成中国快速的增长,中国不仅是总量的增加,而且结构迅速的复杂化,是不是改变了我们的比较优势,是不是我们的比较优势,已经从劳动密集产品变成高科技产品,像中国这么快成为世界制造业贸易中心,怎么样影响了中国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中国崛起的形成,对中国从贸易中获得利益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想对第一个问题已经有很多人做了研究,我也会在结论部分讲这个问题,我今天重点讲第二、三个问题,用我自己的研究通过数据来回答后面两个问题。
    人们的想象中,中国是一个劳动力非常充裕的国家,有生产劳动密集产品的比较优势,中国应该出产像成衣这样的产品,可实际上,中国出口越来越多的制造品,而且是复杂的高科技产品,引起了我们在美国、西方国家一些人的担心,这是我引用美国一位比较有影响的学者,他在中美经济安全听政会上的发言,这个委员会属于美国国会,专门来关注中美两国关系衍变的委员会,他讲:我们知道在劳动密集产品上,我们是不能跟中国这样的国家竞争的,我们希望能够在高科技产品站稳脚跟,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贸易数据告诉我们,我们的希望是一个谎言,中国不仅开始在非常复杂的核心产业中,像汽车、航天航空工业,有越来越多的出口,感到中国是不是对美国经济和国家的安全造成威胁,有的学者提出,这是中国政府对中国的企业、产业进行鼓励,造成了中国产业的发展,形成了青蛙式的跳跃,中国已经成为科学和技术的超过强国。这种认识对不对?这位美国朋友的担心,是不是能够得到数据的支持,下面我用中美两国的数据,对他们的担心做一个实证的分析。
    我在分析之前,先把主要从数据得来的结果告诉大家。第一,ATP,根据中美两方的数据整合以后,中方和香港的数据统计,中国对美的高科技出口,按照美国普查局的定义,这是美国普查局在2万种进行贸易的商品中挑出700种高科技产品,根据美国的定义,按照中国和香港的统计,中国在2006年对美有410个亿的高科技产品顺差,根据美方的统计是490个亿,这个是事实,确实是有顺差的,数量相当庞大,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人担心。可是,详细的分析数据就会看到,从1996年-2006年之间,数据是非常可信非常一致的,95%以上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高科技产品是加工出口;第二,在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中,有70%来自外商独自企业,20%来自外商合资企业;第三,政府的政策也确实起了作用,有65%的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到美国去,是来自政府的高新科学技术发展区,像我们的中关村,像上海的张江软件园,或者是工业和发展区域等等,如果我们去分析单位产品的价值我们会看到,尽管中国和美国都开始出口同样名称的产品,但是,中国和美国出口的东西之间,还存在相当大的技术和增加值方面的差距,这就是我们从数据中看到的东西,我将用数据、图表一点点给大家介绍。
    首先讲,高科技产品首先讲等等定义高科技产品,我刚才讲到,我们用的是美国普查局对高科技产品的定义,是从2万件产品中选出700种,他们是以产品为导向的定义方法,首先定义广泛的技术领域,美国定义了10大技术领域,是由先进科技做支持的,只有这些产品跟高的科技有联系,才能被认为是高科技产品,他认为有700种,包括:生物技术,像疫苗;生命技术;光电产业,像电子显微镜;IT产业,信息和通讯领域,像计算机、传真机、各种各样的摄像机等;再一个就是电子产业,芯片、CPU等等;还有用计算机控制的制造业、先进材料、航天航空、武器和核技术;我们用美国的定义,我们要知道中国的定义,中国在高科技产品的贸易上有两个定义方法,一种定义是由科技部、海关等5部委联合发布的,叫做“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这个目录有三版,主要是为了鼓励,只要你这个在这个目录里,可以得到出口退税等一些好处,到2006年的时候,有9个领域,1601种产品,美国只有700种;另一个是由海关和科技部联合搞的,用于统计的,叫做“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统计目录”,这个目录1999年公布的,2000年正式实施的,有9个领域和226个6位数的海关编码,这个东西是用于中国的高科技产品的统计,为什么这两个都不能用呢?我给大家讲一个道理。
    我们海关用于统计的定义,基本超了美国2000版普查局的名单,人家是10位数,我们是6位数,在6位数上比照,中方有9个领域,美方是10个领域,中方前8个领域和美国是一致的,第9个领域是武器、核技术合成一起,叫做其它,在所有的比较中,凡是中国有的美国都有,人家这个名单每年都在更新,我们是抄人家的,在6位数的产品中间,都是高科技产品吗?比如,一个6位数号里下面有10个10位数的分号,这个分号里只有2种是高科技产品,按照我们统计方法,把另外8个不是的也加到一起了,为什么不能够用?我们用美国的要比用自己的好,一个是我们抄人家的,而且太加总化了,为什么不用他们出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呢?因为在这些企业主要是以政策导向的,虽然是8位数,但是他把好多新产品,比如说家居也叫做高新技术产品,把食品也叫高科技产品,主要是用于出口退税的,实际上把新产品和高科技产品混到一起了,如果去用他的定义去估计,在2005年的,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中,有34%都是高科技产品,可是,按照美国的定义来算,中国对美出口的高新产品只占24%,两个定义都会高估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出口,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美国定义的原因,不是说美国的定义就没有问题,后面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问题。
    我们怎么样把中方和美方的数据整合在一起呢?因为这是双边贸易,有一个净项的统计数字,中国对美的出口,美国记录为美国从中国的进口,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中国记录为从美国的进口,有一个对应关系,我们在6位数的海关编码基础上来计算10位数,我们刚才讲了有10个10位数编码,我把6位数编码的交易总值加到一起,把美国定义为高科技产品的数算一下,比如30%,我就认为在6位数的编码中,有30%的东西属于高科技产品,这样的话,把这个数据在应用到中国海关数据上,这样的做法有很大的优越性,把两国统计数据的优点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是美方比较细致的定义,另一方面,中国的统计中有贸易是谁做的,是外资企业做的还是中资企业做的,或者是国有企业做的或民营企业做的,或者是加工贸易还是正常贸易,美国这个信息没有,这样的话,把这两个统计系统的优点结合到一起了,这样能看到更详细的中美贸易结构信息,这样可以提供给决策者提供参考,我们认为这样的方法比较容易反映贸易的真实性。
    这是我为什么需要向美国朋友解释的,他们有人怀疑中国统计的准确性,当然,我们有些数据的统计不是那么好,在我个人的观点看,海关的统计数据,特别是近年来有特别大的改进,我就强调,为什么要把这个东西搞清楚?因为,一个国家出口的行为,是由政策激励机制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激励机制,厂商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在中国的出口是受什么样的激励机制影响呢?我们简单总结了一下,有三个大的方面,第一,取决于你是谁?如果你是外资企业,你就可以得到各方面优惠,如果是民营企业、内资企业就没有这些优惠,在税收上,比如是三免三减,开始三年不收税,出口达到一定水平,还会更好的优惠,有的外商企业在中国公司的平均税率,像很大的一家纺织公司,公司所得税是4%,这个税在美国22.5%以上,这么大的好处,在国内的一般企业是33%,这么大一个差别,我要是从事贸易的人,我当然愿意注册为外资企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很多,叫做中资变成外资,比如你在国内有一笔钱要投,可能到美国找到一个像我这样的人,就说我是美国来的,我就享受这些待遇,这么大的好处为什么不拿呢?第二,你干什么,你是做进口是为了出口,这是加工贸易,进料加工不收关税,国内所有的配件增值税是退税的,所以大家都要去搞加工贸易。第三,你这个企业是在什么地方,在特区里有各种政策的好处,不在特区里就没有。刚才我们举的这些数字,除了国际环境、全球化、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以外,政策也是一个因素,造成中国出口的这种格局。
下面我们来讲结果,在高科技产品贸易上,中美之间的贸易平衡,是中方有顺差,

    从90年到2000年,美国在2002年以前美国出超的,蓝的是美国报告与全世界的贸易平衡,绿的是高科技产品贸易和中国、香港的贸易平衡,红的是中国、香港和美国之间的贸易平衡,从02年开始,美国的高科技产品出口出现逆差,到2006年,蓝的或红的,中方和美方报告的数据都可以说明,如果没有跟中国的贸易,美国的高科技产品还是顺差,由于中国的崛起造成美国贸易逆差,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美国人现在很担心中国的重要原因,根据现行的统计口径,数字就是这样说的,所以,我们下一步要分析,这种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对美顺差之谜怎么解释,这是我们要做的。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对美有贸易顺差,也不是每个部门美国都是有逆差的,最大的逆差来自两个部门,刚才我讲的通讯和信息产业,大概390亿,然后供电产业,大概120亿,美国在电子、航天航空仍然对中国享有顺差,这是一个部门的分布情况。

基本上在这11年以来,这是中国对美的出口情况:
 
黑的是加工贸易,其他的绿线,加工贸易中国一直对美顺差,大概将近400多亿,其他贸易方式都是逆差,主要是加工贸易造成的,这是数据告诉我们的。
    这个你看,绿线是外商独资企业,红线加黄叉是合资企业,红线是集体企业,蓝线是私有企业,黑线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有企业基本是平的,主要是外商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享有顺差,采购是国有企业进行的,国有企业一直是逆差。

刚才那个图是高科技产品,下面这个图是所有的商品,这也是中国和世界,刚才是高科技产品和美国,这个图告诉你的是,中国所有的商品和全世界的贸易平衡情况。蓝线还是私有企业,从0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私有企业的贸易顺差,06年一共是1700亿顺差,私有企业占了1000亿,而国有企业是逆差,紧跟私有企业之后的是外商独资企业,下面是外商合资企业,集体企业也有一定顺差,这个结构一般商品的顺差结构,和高科技产品的顺差结构是不一样的,高科技产品的顺差主要来自外商,而中国对世界的一般商品贸易顺差,是来自私有企业,我们知道,私有企业大量是劳动密集产业。

    下面这个图告诉你的是,顺差分成不同的区域,有四种不同的经济区,红的是高新技术区,红线带黄叉的是经济发展区,还有一种是特区,绿线是出口加工区,蓝线是不属于任何区的,绿线的比例是很大的,把所有的区加起来他的总量按百分比看可以更清楚,这只是出口出去。

    刚才是贸易平衡情况,中国对美高科技出口中,加工贸易,从96年以来一直在上升,从92%上升到97%,正常的贸易只占不到5%,所以,对美出口的全部都是加工贸易,我这个数字证明,我说的话完全正确。
(图十)

    看企业属性分布出口,绿线是外商独资企业,粉红线是合资企业,红线是国有企业,另外两种,集体企业和私有企业,在高科技产品上基本上等于0,外商独资企业占了72%,而合资企业06年是20%,这两个一加,90%以上来自外商独资和合资企业,我们再看经济特区,96年的时候,我们五大经济特区出口了高科技产品对美出口的25%左右,像出口加工区当时还没有,到了06年,特区降下来很多,但是另外的区,像高新技术区、出口加工区比例都很大,特别是叫做经济和技术发展区,将近占到25%,这几种加起来超过65%。

    再看下面两个图,这个图指的是一般商品的出口,高新区、各种特区,只占中国总出口量的25%,高科技商品是65%来自特区,这正确政府的政策是起作用的。

    下面这个图告诉大家什么呢?美国有10个高科技领域,在这10个高科技领域中,加工贸易的情况,绿线是96年,红线是06年,在所有的领域中,最低的加工贸易是武器这块,最高的像核技术全部是加工贸易,最大出口顺差的两大领域,一个是IT产业,加工贸易占了90%以上。

    我们看,外商独资的企业,在中国高科技产品中的格局分布,主要是在光电产业,95%左右的份额,在IT产业也有70%以上的份额,在我们的核技术,基本上外商企业没有

介入,总的是70%,一个部门的分布,我们看了贸易的结构,告诉我们一定的问题,现在我们就来分析,在中美两国的高科技贸易上,相对价格的提高,最新的国际经济学文献有一个很明显的趣事,过去我们一般研究的是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现在从研究国家的比较优势,到研究一个企业的比较优势,过去我们都是研究一个部门的比较优势,现在变成研究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过去我们讲,中国、日本有什么样的比较优势,现在就讲某一个企业,根据美国的数据发现,真正从事对外经济活动的,占整个经济比例非常小,最高的企业是既出口又直接投资,同时又是国内生产,在差一点的企业,可以出口,出口以后同时又在国内进行销售,最没有效率的企业只能在国内进行生产,现在对产品的分析,过去只讲有一个很有名的美国经济学家,我在95年的时候帮世界银行做发展报告,就把他从多伦多请到华盛顿,他作比较利益的分析,作了48个产业的,我们去年中国发展论坛,请了耶鲁大学的教授,为什么请他?据说是我们的高层看到他的文章非常感兴趣,他就是分析产品,分析美国从中国、世界各地的进口,比较单位价值,他就做到美国的10位数,做了一万多种商品的比较。法国的一组研究人员,他们在今年的研究中表明,中国的出口价格,用的是6位数的HS,大概是6000多种产品,中国的出口结构更接近于日本、美国和欧盟,我们叫G3,但是如果按照单位价值来分析,中国的出口一般在低端的产品上,这是国际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趣事。
这个图比较复杂,给大家介绍一下。
(图十六)

    首先我要做一个统计总结,中国和美国的贸易大概有200多种高科技产品,这一端是中国出口产品单位价值,高于美国,在1996年时候16%,这栏是美国出口的单位价值比中国产品高的,这边是1-10倍的,这是10-25倍的,这是25-50倍的,这是50-100倍的,这是100倍以上,总的出口中间,绝大多数单价高于中国产品,这是一个统计总结,给大家一些具体的认识。
这个例子是中国对美的出口和美国对中国的出口。
(图十七)
    这6种产品,全在美国普查局高科技产品的名单上,美国对中国出口两种电子显微镜,每种贸易总额都不超过100万美元,但是,这种电子显微镜是有声音的,单价是每台3400美元左右,另外一种,跟光学结合在一起了,每台值11700多美元,中国也像美国出口电子显微镜,出口4种,每一种都超过100万美元,最多的一种是360万美元,但是单价最高的251块钱,最低的一台是61块钱,我哥哥做光电行业,这种61块钱的是美国人用在高中生用在实验室里的,但是它有电子,所以叫高科技产品,这个质量和技术含量的差距太大了,这并不是我们短短在5年之内就可以赶上的。
再举一个例子,彩色显示器。
(图十八)
    这是中国对世界的出口,美、日、欧,他们出口的电子显示器平均价格是467美元一台,中国外商独资企业、国有企业、合资企业、私有企业,外商企业的平均价格241块钱,国有企业是207块钱,合资企业126块钱,私有企业是107块钱左右,在高新技术区里的加工贸易是457块钱,在高科技区中的正常贸易,也有300多块钱,不在任何区,虽然是外国企业73块钱一台,虽然有外资,但这个外资肯定是从台湾或香港来的,绝对不是从欧美来的,欧美、日韩和港澳台的企业有什么区别,我们不能做这个工作,我们出钱买这个定律买不到,我们不能进行进一步分析,我们知道,在外商企业中有两大类,一类是把中国作为出口基地,把他的顺差,像台湾、香港、韩日转移到中国大陆来,在中国进行加工、组装出口,还有一种企业,大多是欧美企业,来华的目的是占领中国的市场,或者卖给中国周边的国家,我们不能进行分类,所以我们不能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我们的分析受数据限制,下一步只是猜测不能证实。
    我简单讲了一下高科技产品情况,我们知道现在全球化,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的一个特征就是,生产的分节化,比如,我们都买戴尔的电脑,你的电脑设计是在美国,硬盘是从新加坡来的,主板是台湾来的,机壳中国来的,电源可能是中国制造的,生产过去是在一个国家,现在全球化了,我们学习到一个名字,叫做全球生产的分节化,结果是什么呢?贸易量的增加,大大高于GDP的增长,过去这个产品是一个国家生产的,现在的产品不是一个国家生产的,很多国家联合生产的,而且很多东西不止过境一次,过一次计算一次,贸易的增长大大高于GDP的增长,我们都知道,我们去衡量一个经济的大小,用GDP衡量,不能用总产出去衡量,GDP是什么概念?是一个增加值的概念,把这个产业的增加值加到一起,应该等于GDP,这是生产法的计算,应该跟收入法、支出出是等价的,出口是以什么来衡量的,是用总出口衡量的,刚才我讲到这个产品通过很多次,全球化生产的分节化,给我们去衡量一个经济大小,特别是在贸易活动大小提出新的挑战,任何一个国家的出口,都应该有国内的部分和国外的部分,有国内增加值和进口增加值,如果只用总的贸易量来衡量一个国家的贸易水平,像我们中国出口占GDP比重超过30%以上,如果你比增加值,你的分母是增加值的概念,分子不是增加值,量的单位不一样怎么比呢?但现在都是这么比的,怎么样衡量一个国家贸易大小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我们要迎接这个挑战,我们要发展正确衡量贸易的方法和指标,这方面我们很多国家经济学家已经开始做工作了,哈莫德是一个大学经济系的教授,他提出了垂直化分工度的概念,他举了一个例子,中国生产纺织品需要有进口的部分,进到中国以后,中国要配套,要有电、水、厂房、颜料等等国内生产的,还要有资本和劳作投入,在国内卖一部分,最后产出来的衣服出口了,这个怎么衡量呢?由进口这部分国内的销售和出口之间的比例,乘上资本和劳作投入,这种指标是衡量你的美元出口品中,包含了多少进口品,这个指标中还要分清直接和间接的进口物,比如说,你要生产出口的商品要进口中间投入率,这种进口的中间投入率是直接用于生产的,所以我们叫做直接的进口,直接进口的分工度,衡量了你用于出口的进口率比例,问题是,你要生产国内的中间投入率,生产衣服的时候不能光用进口布料,还要从国内拿很多东西,就需要国内投入品,一环接一环的循环下去,有一个完全的分配概念,我们讲生产纺织品,要投入农产品,染布要有布,化学要制剂,生产棉花必须有化肥,化肥可能是有进口的,有很多程序在里面,把这些都考虑进去写成数学模型,这个公式不详细讲了,这样就可以算出完全的垂直分工度。
    我讲结果,我和我的两位同事写了一篇文章,现在已经在网上,我们套用了哈莫德教授的公式,中国2002年和1997年投入产出表,算了中国直接分工度和完全分工度,我们进行计算的时候发现,在1997年,中国垂直分工度29.3%,同时我们还证明了,国内的增加值,等于1-垂直分工度,就是国内增加值,垂直分工度等价于进口的增加值,这是个结论,我们套用了这个公式得出的结论,1997年外国进口比例增加值是30%左右,国内增加值是70%左右,到了06年增加值变成外国变成36%,国内是64%,很多专家提出了批评,说这个数据不对,因为你没有考虑哈莫德教授的公式适用于发达国家,没有那么多的加工贸易,是不是有问题,所以我又做了研究,因为我也拿不到很多数,但是我从海关拿到了一些数据,投入产出和海关的贸易数据,我发展了一个数学模型重新进行计算,结果是这样,我分成了四块,把国内用品分出来,把进口用品分出来,再把国内、进口都分成加工贸易和非加工贸易,这样算出来的结果,在加工贸易这一块,国外增加值在1997年80%,进口是20%,加上正常贸易以后,平均起来1997年中国的出口中,外国增加值是52%,中国是48%,到2002年趋势变化了,在加工出口这块,中国是38%,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加值提高了,平均起来,国内增加值是52%,国外增加值48%,这个没有道理,国内增加值是什么意思呢?衡量的,凡是在中国境内进行生产的企业,所创造的增加值都是国内增加值,在美国,本田、丰田这些东西都跑到美国去建汽车,他所生产出来的所有都进入美国国内增加值,GDP和增加值是一个生产的概念,而不是收入的概念,收入的概念应该是GNP,从GDP中减去外资所获得的利益,我现在没有这些增加值的数据,我期待搞一份调查进行分析,这个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随着中国融入世界,越来越多的厂商把配套的企业放在中国,比如说因特,现在就要在大连建一个晶片厂,过去都是出口一个笔记本电脑,都是从因特或AMD买的CPU,到了大连生产以后,只需要从大连买了,就变成了中国的GDP,这5年来,由于中国02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商的预期,觉得中国会开放,当时中国跟美国签定协议以后,有一个外资投资的高潮,这个效益造成了中国国内增加值的提高,而国外增加值下降,这和政策调整有关系的,基本上加工出口的份额是平稳的稍有下降。
    这个数据对不对呢?套用哈莫德公式算,中国的国内增加值是降低的,哪个是对的,哈莫德公式是没错的,但是用在中国,不是反映国内增加值和进口增加值,反映的是中国整个经济对外国进口的以来程度,把出口和最终消费都作为最终需求,最终需求中所含有的外国进口率的成分,97年的时候中国没有那么开放,所以进口只有30%,不光是出口还包括投资、消费品,到2002年你进口的更多了,所以才有外国进口物品的增加,这种解释才是正确的,说明什么问题呢?简单去把西方的东西抄来一算,你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果,要学习西方的方法,一定要考虑中国的制度性特点,加工出口是中国外贸的重要特征,如果不考虑就会得出错误结论,加工贸易到底好不好,我们在国内有很多争论,有的讲了是好的,方便人们就业,建立制造业的盈利,对GDP也有很大贡献,但也有很多人持反对观点,这都是劳动密集产品,我们中国人就赚了一个加工费,你进价6块钱,我们卖8块钱,就挣2块钱加工费,对我们没什么好处,而且还带来了所谓的环境污染等很多暴力摩擦,很奇怪的是,很多中国人觉得,做劳动密集的组装行业都是空的,出口那么多产品,根本不是高科技产品,导致不了中国的繁荣,西方人觉得,这么快出口结构的复杂化,对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安全造成了威胁,他也很担心,怎么看这个东西呢?
    首先我讲负方面,政策的影响,我认为是有利有弊,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当时什么也没有,文化大革命以后百废待兴,没有市场渠道、资本、人力资源,当然我们要想办法吸引外资来,当时主要是香港资金,这样把管理制式、行销渠道、新的理念带进来,这个负面影响从数据中可以看到,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国家,自己对自己的进口最大,06年占了进口总额的9%,我们叫国货负进口,中国自己进口品的第四大来源地是自己,任何国家都没有这样的情况,97年都是在100亿以下,加入WTO以后突飞猛进,到06年我们现在有700多个亿的国货负进口,占进口量将近10%,这不是浪费资源嘛,这就跟我们出口退税政策实施是很有关系的,我们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也苦于拿不到很好的数据,想作出一些解释为什么中国国货负进口这么高,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都有国货负进口的问题,但人家都是2%以下,只有中国是这么高的比例,对外资的优惠,造成中国自己的钱就胡来,所有的中国外商投资中,有30%-60%,最低30%是中国自己的钱,而这些中国人自己的钱又变成外资,带不来新的技术,也没有管理经验,什么好处都没有,这个表,从美国来的外资是最高的,有55%以上可能都不是真正的美国投资,这也造成了很大的浪费,这就是政策负面影响,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种政策起了非常好的作用,但是到现在,是不是还应该继续这种政策,我们非常高兴看到国家领导人已经看到这个问题已经开始调整,我觉得力度还是不够,担心外商不来,所以要给5年过度期,20年前你什么都没有,现在可不一样了,80年代中期到美国的时候,最大的印象就是美国的基础设施,人家的高速公路、机场都是一流的,我们的港口建设、高速公路、机场、一点也不比美国差,印度有什么?越南有什么?他的基础设施简直都不能跟中国比,还有一点,中国到底从加工贸易中得到了什么,是不是只是2块钱加工费?不是,大规模的积累人力资本,这是中国得到最大的优惠,这跟20年前不一样了,一个四川的女孩子本来是个农民,有个初中毕业的水平跑到深圳去打工,进了外商的厂子加工电子元件,这种电子元件的加工需要看懂手册,当工长介绍她能够听得懂,这样一个女孩子在深圳干5、10年以后就成长了,人力资本的积累,港澳台加外商投资3000万,还有加工贸易,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加工贸易,雇佣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工人,要想积累人力资本,一个是靠学校,一个是就业,没有就业机会,你就不能得到人力资本的积累,印度要比中国低得多,完全靠的是服务业的外包,当然,他软件产业发展很好,但是,印度讲英语的人口只占少数,没有这么好的基础设施,所以,搞制造业绝对赶不过中国,不需要担心,去印度考察一下就会知道他的基础设施是什么样,由于政策体制不一样,所以我们应该感谢这些老板,当时供需不足,借国债发展基础设施,建成现在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这个潜力非常大的,印度不可能这么做,不能这么快就把所有的基础设施都配套,你基础设施这么好,经过20年改革开放创造出这么大一支制造业的产业大军,这是中国的优势,任何发展中国家都不能比,他看到这好是一定要来的。
    关键是,我们要简化手续,把什么东西都搞的透明,外商觉得在中国经商是可以预测的,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们去年代表团来,我们有个中美商会,美国的厂商在中国投资,前几年所担心的,每年都发成员的调查表,以前担心中国政府的政策不透明,审批手续太复杂等等,去年他们担心的问题是人力资本的问题,发现这个人在公司没有工作多久就跳槽了,这种工人的流动,在外资企业、三资企业、加工企业中的流动,给中国创造了很大的人力资本,外商感到技术人员的缺少,最头疼的是人力资本,我们中国从加工贸易也好,只是只挣了2块钱的加工费,还积累了人力资本,这个资本是最宝贵的,是一个国家长生不衰的源泉,你的资源底数是决定一个国家静态时候应该生产什么、出口什么,为什么这个国家有丰富的智力资源,为什么这个国家有人力资本,但是有历史的原因,特别是从人力资本这个角度考虑,归根到底,从动态的角度考虑,这是什么决定的?是制度决定的,刚才我们讲的,你是谁?你干什么?你在哪?我给你优惠,随之产生了厂商的出口行为,为什么美国能吸引这么多好的科学家,是因为那个地方有一个制度,能够你在企业的微观层次上,像比尔盖茨这样的人能成长起来,像谷歌这样的公司能够短期内集聚大量的财富,我们中国要达到长盛不衰、长治久安最根本的,要解决人员的激励机制问题、创新体制问题,这是改革我国的根本途径,不能光靠给人加工东西,老改变不了资源禀赋,老处于市场低端,是由于制度不能够吸引更多的人,你只要能把好的人招来,把好的人留住,你一定能够积累人力资本,积累起来以后,你一定能够达到产业升级,归根到底制度因素。
    现在给出我们的结论,从数据上来看,中国对美确实有高科技产品的顺差,我们承认这个实施,但是,并不是在所有的部门中国都是顺差,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通讯产业、供电产业上,美国在电子产业、航空航天产业还继续领先,95%的中国对美迅速增长的出口来自加工,加工出口是和外商紧密联系的,各种政府的经济特区也对中国高科技产品的迅速增长起了更大的作用,中国之所以能够迅速成为美国高科技产品市场最大的供应上,是因为下列三个因素:1、全球生产的分节化,生产的分节化使加工贸易成为可能,如果技术不到这个程度,是不可能有加工贸易的;2、中国内在的原因,中国自己在制造业上的强大比较优势,中国在未来20年中仍然有制造业的优势,我们在考虑战略的时候,你的教育其他的改革都要考虑,你的比较优势是在制造业,为什么很多大学生就不了业,是结构问题,为什么职业高中生受到欢迎,因为他有技能,制造业大国需要有一个非常平衡的教育结构,你的产业需要更多的熟练人员,所以,我们要把教育结构和比较优势相结合,我们要为工厂、制造商提供更多的熟练工人,把一般的大学,质量又不高,所以很多人就不了业,是结构问题,不是中国的人力资本多了;3、中国政府的偏好政府,对某种人、地区的偏好,造成了我们看到的中国的顺差,以及中国崛起的模式。中国迅速发展跟这三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的。
    分析产品的单位价值,可以提供非常大的启发,中国对美国出口的高科技产品,主要是由部件低端产品构成的,而美国对中国出口的产品是非常复杂的、大型的、高价值的产品,即便中国和美国都出产了同样的产品,比如说电子显微镜,但是中国的技术水平远远低于美国,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不要以为我们有了“嫦娥奔月”,那是我们集中全国的力量把这个工程搞出来,我们平均的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美国。
    最后,全球化对我们如何衡量一个国家贸易活动的水平提出挑战,传统的测量方法都有问题,为了正确衡量一个国家贸易活动对经济活动的贡献,很需要来考虑他的国内增加值和国外增加值,来考虑从贸易中获得利益是怎么分配的,中国政府的偏好政策,对外商、加工贸易曾经起过非常好的作用,但是现在,确实已经过时了,对于中国迅速增长的贸易顺差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歪曲了企业的行为,浪费了我们宝贵的生产资源,而通过中国的崛起,中国融入世界确实起到了积累大量资本,这是中国未来发展动力的源泉。
    今天的发言到这里,请大家提出批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