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经济发展会议 -> 论坛北京研讨会:“综合经营二十年——中国银行业变革20年回顾”
综合经营二十年——中国银行业变革20年回顾
作者:秘书处    阅读:84384次   
    2007年10月27日下午,由中国经济50人论坛和21世纪经济报道共同主办的“综合经营20年——中国银行业变革二十年回顾”研讨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举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的领导和国内各大银行负责人、部分论坛成员、论坛企业家理事会成员、论坛特邀专家、嘉宾出席会议。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数十家国内外媒体派记者到会采访。
    以下是会议发言纪录。
 
    吴晓灵(研讨会主持人):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由中国经济50人论坛和21世纪经济报道共同举办的“综合经营20年——中国银行业变革二十年回顾”专题研讨会现在开幕!
    下面,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会议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嘉宾:
    50人论坛成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
    中国证监会首席主席、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刘鸿儒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建清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钢
    中国农业银行行长项俊波
    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双宁
    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行长王滨
    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行长唐志宏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首席风险官朱小黄
    中信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蒲坚
    50人论坛成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
    50人论坛成员、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
    50人论坛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
    50人论坛成员、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谢平
    50人论坛成员、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
    50人论坛成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
    50人论坛成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主任贺力平
    50人论坛特邀专家、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
    50人论坛特邀专家、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
 
    20年前,以重新组建交通银行为标志,中国金融改革走上了“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探索创办综合性银行”的道路。20年来,中国的银行业经历了从综合经营试点到严格分业经营,又回归探索综合经济之路的历程。然而这不是简单的回归,它代表了我们更深一步的思考与探索。
    20年前的综合经营是一个法人内的综合经营,20年后的今天,我们探索的是以资本为纽带的控股集团中的综合经营,集团内的各个法人实体仍然实行分业经营。但是无论采取什么方式,要在减少利益冲突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宗旨是不变的。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今天本专题邀请了金融界的领导、各家银行的行长和资深专家,希望大家就如何探索综合经营之路、提高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发表高见。
    下面有请周小川行长发言。小川行长长期研究中国的改革问题,他总能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审视和把握问题,一直强调市场化取向的配套改革,对金融改革的内在逻辑也有深刻的把握,并推动着银行改革的深化。
 
    周小川:防止误读历史 客观总结经验
    历史发生了以后,怎么把历史读对并非易事。虽然金融史是很近的历史,是有资可考的,而不像古代史那样没有资料可查,可以杜撰,但是想要正确理解并不容易。历史事件有两种,第一种是有连续数据可供搜集分析的,计量经济学给了我们足够的数据分析、统计检验,来说明分析思路和结果是否正确;第二种是事件型历史,如美国1920年大萧条和亚洲金融风波,偶然发生,且各不相同,没有连续性数据为我们统计验证,因此,这其中的因果关系错综复杂,有人这样说,有人又反过来说,各个解释都不同,就产生了怎么读历史这个问题。
    美国1999年出台了银行改革法案,是对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the Glass·Steagall Act)》的修改,其中讨论最多的题目是格拉斯•斯蒂格尔是否误读了美国大萧条的历史。当时有一篇弗里德曼和舒尔茨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它阐述了美国货币史,讨论了大萧条产生的背景和因果逻辑关系,并明确指出《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是对大萧条的误读,是错误疾病的错误药方,当前的美联储主席也是这种观点的继承发展者。
每个人在解释历史的过程中可能都有自己的偏好,特别是研究人员,这与他过去的研究思路和他的学派都有密切关系,他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解释,分析原因,事后从政策上、立法上纠正当时的错误,这都是好意的,但是是否准确很难确定。正如弗里德曼所讲,看病时诊断很重要,亲历其境也不一定就能够把握和解释历史事件,因而应该不以是否亲历其境或者是否参与政策的制定为界限,学术探讨需要更多的思考和验证,并需要时间加以考验。是否误读了历史,学者研究得很透彻,并不是谁得了诺贝尔奖,他的解释就正确,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之间的观点也是相左的,而且有很多观点被证实并不正确。
    对于中国来讲也是这样。1996年中国人民大学的黄达教授主持召开了关于中国迈向金融现代化的研讨会,本来约了米勒来,但是他临出发之前生病了,没有到。我当时正好给米勒那份讲演稿做翻译,他的讲演稿中讲到了美国银行业的悲哀,他把《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总结为法律导致的违背意愿的后果,措词尖锐。其中还讲到关于利率管制方面的政策和存款保险方面的道德风险问题,此外,他还使用了分业经营这个词。
   我想在中国和亚洲也不乏这种实例。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上半期,很多经济学家以及政策制定者都喜欢日本的产业政策,曾有很多考察团到日本通产省访问,了解他们产业政策的制定情况,我也曾翻译了一个关于产业政策的文件。当时我认识到产业政策是一段历史,若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得出的结论就有可能受影响。日本通产省的人说他们在日本甚至没有事情做,只有中国反而认为他们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通产省过去曾出台过一个重要的产业政策指导,就是发展日本的汽车工业、轿车工业。和历史相对照,他们当时觉得日本如果有十几家汽车制造厂,那肯定是场大灾难,日本必须只有三家汽车厂才能形成规模效益,并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因而通产省鼓励汽车厂合并。但是现在我们知道日本有12家大汽车厂,并且都很成功,这说明主观先见的知识导致对历史的误读。
   对亚洲金融风暴,迄今为止还有很多学术讨论,这些讨论对因果关系分析并不一致。人们说到亚洲金融风波总是先从泰国谈起,有人说泰国问题是因为经济过热与泡沫;有人说是因为私人部门借用过度的短期外债,存在固定汇率,所以出了问题后就出现了债务危机;也有人说是因为过早地开放了资本项目;还有人强调汇率的灵活性……,各种解释仍旧各不相同。
如何吸取误读历史带给我们的教训呢?第一,加强学术讨论,对问题的认识勿论权威。第二,由于分析问题和实际操作都会不同程度地运用不同流派的经济理论,所以需要对经济理论进行深刻推敲和讨论。第三,避免个人色彩倾向,强调客观。   
外国人犯过的错误,可能我们也犯过,推敲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这样可以为我们中国银行业的变革和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思路、更好的方法论。
    国内国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都非常重视,特别是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比如我们自己就给东南亚国家的高级官员授过课,在非洲一些国家研讨会上发表过演讲。但我觉得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很多提法都可能有较大争议,有人在传授经验时容易从某个偏好角度解释整个历史,使得中国成功的经验看起来仅仅聚焦在某几个方面,这样若造成误导,责任是巨大的。中国已经到了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输出经验的时候,需要多一些责任感,要抓住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对事实进行充分分析,很多事情是可以有计量考证的,尽量做得准确一些,有利于现在与将来。
 
    吴晓灵
    周行长讲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怎么看待历史,我觉得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亲历不一定代表对这个问题认识得很准确,对问题深入的研究和客观的评价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们请刘明康主席发言,明康主席既是监管者又长期从事过银行工作,在他担任光大集团董事长期间,成功地把光大的业务集中在金融业上,为光大金融控股公司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可以说他在实践中探索着综合经营的道路。所以,我们听听既是监管者又是实践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刘明康:当今时代背景下的金融业革新方向
    中国银行业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全面向外资银行开放已近一年时间。在这个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经过了一系列改革重组,几大主要银行已经很成功地在境内外上市,资本实力明显提高,抗风险能力迅速增强,盈利能力也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在过去五年时间里,主要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盈利已经增长了10倍以上。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经营机制和合规建设有了可喜转变,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在价值。应该说我们正迎来银行业大变革、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刚刚闭幕的十七大也为我们银行业的发展指明了一个科学发展的方向。所以,我觉得站在这样一个起点上,今天这个会议就非常重要,大家经常来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是珍惜我们所遇到的这个机遇的表现,也是进一步夯实我们银行业科学发展的基础。
    回顾改革历史,我有两点看法要说明。一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综合经营的这20年间,银行业发展环境发生的变化。20年前,大家各走各的国有专营道路,到后来大家能够相互做一些各自领域的业务。发展到今天,还可以向更广泛的领域进军,这都是发展变化。而环境的这种巨大变化在很多时候还未被我们所认知。实际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外的经济金融形势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国际上来看,最大的一个改变,就是全球化对我们国家的影响在不断的加深和增强。中国已经不是过去比较封闭、或者是半封闭的状况了,综合经营走了20年,改革开放走了29年,全球化始终伴随着我们改革开放的进程,伴随着银行业综合经营的道路。但是,全球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运营。随着这个趋势的深入发展,跨境资本的活跃,外贸差额问题的凸显,国际流动性的增强,汇率的变化,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全球资产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以及最近的美国次级债危机等,都可以看到全球化对我们国家银行业带来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银行业从发展战略、管理理念、经营策略、风险控制方法和技术等方面,都要有一个国际视野,并且随之不断地调整、革新和评估。而“合规”作为银行业基础的一个管理活动,也被授予了新的内涵和要求,促使我们要从国际化的视野重新审视评价银行业的内控、合规建设的科学性,以更好地适应开放经济体系下的运行规律和要求,切实加强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和风险防范,从微观层面确保金融安全。
    从国内来看,当前经济发展最大的阻力将逐渐体现在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的变化上。这个从理论上来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的根本要求。但是,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如何真正地适应这个质的转变,并且有效地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功能,把这个挑战变成一个机遇,还有待我们对管理模式和管理创新的探索。另外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国内金融市场和融资方式正在发生越来越显著的变化。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直接融资将获得快速发展,所以在银行业工作的人,现在都能感觉到在股票市场财富效益的刺激下,银行储蓄在持续的增加,从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第三季度,储蓄持续增幅已经达到一万亿。在债券市场的发展方面,大客户和前景良好的成长性企业可以用较低的市场成本来直接融资,造成了银行优质客户贷款的减少,以及银行客户结构、风险结构的深刻变化,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管理也随着日趋复杂。
    总体来看,传统的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以物质产品大规模生产和供应为重心的工商业经营,开始迅速向区域化、全球化发展,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工商业经营的全球化发展,导致了全球范围内追求资本增值回报和金融资本运营方式的转变。以各跨国基金和投资银行为代表的管理者,正在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角。对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稳健经营,正让位于追寻高风险、高回报的短期投机行为。不管喜不喜欢,这都是一个客观现象。国际经济一些领域的过度扩张早已为国际经济和社会的平稳运行埋下了隐患,接连爆发的重大国际经济事件和危机不断向我们发出种种警告。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业的创新活动,必须赶上国际经济突变的步伐,要动态而不是静态的,前瞻性的而不是滞后的,认真地做好各个方面的建设工作,适应新环境的变化。
    我的第二个看法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彻底解决我们最根本的一些建设问题。中国的银行业要抓住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应对复杂的挑战,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可以实现银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从专业化银行到综合性银行这样一条道路,是否需要反思和总结一下?今天这个回顾研讨,不意味着以后这条路就是完全对的,过去的路肯定是不对。现在发生的变化肯定有很多好处,但现在的做法是不是就很完美了呢?我觉得,首先要制定一个科学发展战略,来确保我们每家银行自己战略的稳步实施。银行经营的国内外环境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促使银行加快战略转型的步伐是必要的,但是同时必须要看到目前国内银行同质化竞争十分严重。实现综合经营,是一个飞跃,但又引发了竞争的同质化,而且非常严重。根源就在于银行发展战略过于笼统,市场定位、客户细分还很不够。银行必须结合本行的实际,在有效的同业比较和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动态地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同时制定适时的规划,而不仅是考核指标上简单的调整,一定要从资源的配置、机制体制的变革、流程再造等方面,围绕着自己的战略发展深入重组,适应市场的变化与竞争的加剧。
    第二,要不断地提高合规管理的有效性,进一步夯实风险管理机制。合规管理是银行战略机制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在银监会的推动下,经过中外资银行的共同努力,银行业的合规关系现在有了很大进展,合规意识也有所强化,合规管理体系日趋健全。但是由于推进的时间比较短,尤其机制和体制的转变还跟不上,所以,整体的效果还有待于评判和进一步的提高,需要与银行整体风险管理进一步融合和整合,以真正实现制度管理、流程管理,建立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控制机制。   
第三,要加强经济资本的管理,推进管理机制的转型,确保稳健经营。银监会成立以来监管重心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强化了风险制度的监管,强调银行业要依据风险的状况,动态调整拨备和资本,做好准确分类,提足拨备,做实利润,充足资本。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体制机制入手,吸收和借鉴了国际银行普遍采取的经济资本管理模式,初步建立了有效的资本约束机制,强化风险管理,确保了银行业的稳健运行和高质量的发展。经济资本的强化有助于银行在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时,科学、充分地考虑风险成本,在风险定价和资本分配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确保银行有足够的资本防止风险。在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满足监管的要求。同时,经济资本的管理推行有助于银行在综合化经营趋势下强化对新业务的控制,转变以往追求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的倾向,提高银行创新的有效性,促进银行业可持续发展。
    第四,要理顺经营理念,既要加快创新,又要控制好风险,金融创新是银行业持续发展的一个大动力,但是金融创新不是简单的产品设计和开发,综合经营也不应成为一个单纯的目标。银行自身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逐步实施是一种选择,而且永远处于各种选择之间。因此,有效的金融创新和必要的综合经营,都依赖于银行经营理念的目标及其变化,银行业需要树立对社会、对客户、对环境负责任的经营理念,进行负责任的创新,这是确保我们创新竞争力的一个关键。
    最后,就是监管部门之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随着金融全球化和综合化趋势的增强,监管本身要与时俱进,银监会要顺应银行业发展的趋势,强调“规则导向监管”和“原则导向监管”的有机结合,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平衡管制,指导创新和发展的关系,强化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自我评估、自我管控的效率及其效果。我们在未来两三年里要大力的推进,根据时间表,大家准备基础数据,大概有五年左右的时间了,开始要准备推进新的《巴塞尔资本充足协议》,这个过程还有很多需要探讨的地方,特别是这次次级债事情出现以后,拨备问题,市值估价问题,资本充足和操作性风险等又引发了新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上,我们要审慎,但是必须方向明确。新的政策指向的主旨,都在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自我约束、自我度量风险、自我评估风险和自我管控来运营。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强化内控的过程当中,要完善科学的报告路线、程序和执行力的合规建设,完善市场约束和自我评估机制。要向所有的监管部门证明,我们的银行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全面风险管理的能力和健全的合规机制。良性互动、协调沟通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良性回顾,共同推动银行业的稳健发展。
 
    吴晓灵
    明康主席指出了现在中国银行业面临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当初美国在综合经营方面也是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的, 1934年的银行法使它分业经营,80年代的脱媒现象促进了金融创新,创新使美国金融业越来越走向综合。当前我们的银行业面临着储蓄的分流,在这个情况下,我们银行怎么应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银行不能够在同质化上竞争,应该各有特色,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客户的细分,应该有自己的经营理念的变化。这些才是我们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提高自己市场竞争能力非常重要的方面。
    下面,我们请鸿儒老师发言。刘鸿儒先生是我们金融界倍受尊敬的先行者,他是金融改革的设计者之一,也是金融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实践者。他见证了中国金融改革的风雨历程,是银行业综合经营的积极倡导者。我觉得鸿儒老师不光是亲历,而且更有理性的思考,他最近也写了很多的书来回应金融改革方面的问题。刚才周小川行长讲到的对亲历的事情要有更多的理论的基础和思考,我想鸿儒老师在金融界既是理论者,又是实践者,对他的亲身经历应该有一个比较好的总结与思考,他的发言会对我们有更多的启示。
 
    刘鸿儒:综合经营历史可资借鉴
   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1984年国务院组织金融体制改革研究小组专门研究综合经营的问题,当时我们邀请了很多专家讨论,基本上形成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赞同德国模式,就是百货公司式的经营机构;另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严格的分业经营管理模式。在讨论当中,我们认为德国模式在宏观管理上有难度,虽然德国人说他们现在搞的很好,德国的宏观经济到现在也没有出现问题,但是,我们当时考虑到中国还是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开始阶段,市场条件很差,特别是我们担心固定资产投资过热会带来金融风险,所以还是决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
    但是,我们也做了一点尝试。比如在组建交通银行的时候——党组分工中我是负责帮助筹建交行——考虑到之前的分业经营现状,我们认为是不是应该以交行作为试验田,单独搞综合经营试点,后来,这一想法得到肯定。交通银行最初设立是按照综合经营的银行模式建立的,但后来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难以行得通,因为当时的整体环境同这样的银行并不适应,所以,随后交通银行的保险业务、证券业务被分离出来,现在它们都已经成为比较大的机构。前交通银行董事长李祥瑞上任后也就综合经营做了反反复复的讨论,最后认为综合经营这个事情很难行得通,因为如果综合业务被列入银行业务系列,在当时的监管条件下,很多事情就无法做了。戴相龙上任以后也遭遇到这个问题,也是难以做通。
    1997年我到日本一桥大学进行了为期20天的讲学活动,这期间访问了日本金融界的一些老朋友,其中包括日本央行行长和其他金融界的老人,还有一些著名教授,我向他们提问“你们原来讲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好处头头是道,最后为什么自己改了?”,我调查了很多人,回答的最好的就是一句话,就是“它们已经混业交叉了,分不开了。”各个业务已经出现交叉了,无法分离,于是就出现了控股集团的办法。这个办法后来也出现了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方面的问题是出在证券公司上,因为商业银行的网点大、实力强,像野村证券,虽然是国际性大公司,但是也很怕大商业银行搞了证券方面的业务以后,降低了他们的竞争力。第二个问题就是防火墙的问题,也就是防风险。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分开了,那么这个墙就必须搞得好,搞的严,从而防范风险。
    对于中国综合经营方面的问题,我现在研究做得少了,不是非常了解。但是,我也觉得中国的银行业也已经遇到了这么一个分业经营有交叉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发生了,想要人为的控制是很难的。那么如何引导、如何相应地推进这项改革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所以,我们开这个会研究一下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现在的规定都是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但实际上它们是在交叉的,我们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就会带来一些负面的问题。究竟怎么做才好?各国的经验不同。
 
专题之一:投资银行业务回顾与探讨
 
    吴晓灵:
    我们第一场讨论主题的主题是,“投资银行业务回顾与探讨”。银行业的混业经营中最主要的是银行和证券、投资银行的关系,包括对保险业也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怎么看待这些业务的开展?下面,我们有请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先生讲话。
 
    肖钢:发展投行业务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
    银行业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银行为商品流通服务。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贸易融资、贸易结算都跟着商品流通进行。第二阶段,银行为资金流动服务。特别是支付清算、现金管理方面的业务发展很快,到了今天,银行业务中很大一部分是为资本流动服务,即为投资者服务的。由于资本市场发展很快,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也应运而生。
银行之所以能够或者应该为资本流动、为投资者服务,最核心的原因是投资者需要对未来的投资进行风险管理。每个人的投资都会面临未来的不确定性,对这种不确定性的管理,也是对未来投资风险的识别、管理和计量,是投资银行最核心的技术,也是商业银行能够为投资者服务、为资本流动服务的一个最核心的竞争力。所以,从现在的形势来看,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已是大势所趋,也是各个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因为传统的商品流通服务,在支付、清算、现金管理等方面的业务技术已比较成熟,所以,如何为投资者服务,如何由过去传统的为商品流通服务和资金流动服务转到为投资者服务上来,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一个体现。
    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在投行业务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国银行于1996年开始最早涉足投行业务,中国银行于1986年在香港设立证券公司,1996年在伦敦成立投资银行,即中银国际,1998年中银国际从伦敦迁回香港。十多年来,中国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取得了长足发展,对中国银行集团利润的贡献不断增加,对我国经济建设和资本市场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中国银行在IPO、在股本业务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从1993年开始第一个把青岛啤酒带到香港的资本市场,开创了H股上市的先河,之后协助海上石油、平安保险、TCL、联想等企业陆续登陆国际市场,集资总额超过3000亿港币,中银国际成为欧洲市场最大的承销商。中银国际在香港、内地、伦敦、新加坡和纽约等五大金融市场开展业务,其中在香港市场占的比例比较大。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银国际作为香港特区政府代理行,参与金融保卫战,击退了国际炒家,捍卫了香港特区的汇率,受到了香港政府的赞扬。
从中国银行这几年的实践来看,发展投行业务还有几个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第一,关于如何统一固定收益市场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实现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连接问题。现在随着国有企业改制,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长期股权资本的获得条件大大改善了,但是长期债务资本的获得条件还是一个瓶颈,即现在发行股票的条件大为改善,但是长期债务市场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企业的债务资本主要靠商业银行贷款来提供,整个市场的发育还不够健全,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不是很理想,如何尽快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特别是如何连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
    第二,现阶段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企业的组织形式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投资于金融业,它们纷纷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比如海尔集团、华能、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等。产业资本进入金融业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符合我国现阶段金融分业监管的要求,是一种过渡的金融组织模式,我们应对此给予重视,进行研究。目前,金融企业公司组织形式的问题在监管政策上比较滞后,比如,现在中国银行实际上是一个金融控股集团,其下有投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租赁公司等,还在新加坡成功收购了一个飞机租赁公司,共有一百八十几架飞机,而其他银行金融控股的混合经营组织形式到底怎么安排,怎么实施,是摆在监管当局面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第三,监管协调问题。中国银行作为商业银行,在这一点上已深有感触。随着综合经营的快速发展,中国银行事实上已经在混业经营,这个趋势不可阻挡。监管层面如何适应这一变化的形势和需要,如何协调,还需要做很多的努力。
所以,下一阶段应当如何鼓励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以上三个问题都是需要研究的。
 
    吴晓灵:
    中银集团确实在综合经营方面做了很多,中银集团的综合经营先在海外,再进入境内来,这里肖董事长也提出了三个问题,点评专家可以就这三个问题讲讲。下面,我们请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项俊波先生讲讲农业银行的考虑。
 
    项俊波:从零售业务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唯一一家没有上市、没有完成股份制改造的银行,具有自身的特点。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中国银行业传统上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经营模式,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传统业务受考验
    首先,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过剩,资本的持续流入,以股票、房产、贵金属为代表的资产市场价格的上涨,银行的储蓄存款纷纷流向资本市场,加上我们央行频繁出台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各项调控措施,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业务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其次,以IPO、企业债券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银行贷款所占的融资比例已经从2005年的93%下降到2006年的84%。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这一比例还会继续下降,越来越多的优质客户转向成本更低的资本市场融资。第三,按有关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规定,工商企业贷款的业务风险权重远远高于个人住房贷款等零售银行业务的风险权重,以传统企业信贷业务为主体的商业银行面临的资本压力越来越大。由于上述原因,国内商业银行借鉴国际大型银行向零售银行回归的做法,纷纷制定零售业务发展计划,准备向零售银行转型。
    农行转战零售业务市场
    农业银行围绕这种形势确定了下一步零售银行发展战略,农行在这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零售银行战略符合国家对农业银行改革的总体要求,今年年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原则,三农和县域市场成为我们农行最重要的服务对象之一。在最近召开的十七大会议上,胡锦涛同志说,三农问题要作为全国、全党长期的重中之重的一个大问题来给予关注。在我国县域经济拥有全国70%的人口和98%的中小企业,这正是零售业务主要的客户对象,他们对存款、汇兑、支付结算、银行卡、个人理财、小额贷款等传统零售业务的需求非常旺盛。按照商业运作的原则,农行将大力发展零售业务,体现面向三农的服务精神和服务理念,符合国家对农行改革的要求。
    第二,农行拥有开展零售银行业务的资金、人员、网点、网络和客户优势。至2007年9月底,农业银行资产总额6.1万亿,各项存款5.2万亿,各项贷款3.4万亿,存贷规模均居国内同业第二位。农业银行拥有的分支机构是2.5万个,在岗员工45万人,也是国内银行机构和人员最多的一个。我们还拥有一万家大中城市网点,一万四千多个县域网点和多家海外分支机构,也是国内银行中唯一一家在几乎在所有县域都设有分支机构的银行。现在农行数据集中,拥有的跨越城乡、覆盖领域最广的独特的网络的优势,而且拥有庞大的客户基础,除数量众多的个人帐户以外,我们中小企业客户已经超过45万,个体、微小企业数已经超过100万。
    第三,农行实施零售银行战略的业务基础比较好。经过多年的经营实践,农行初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零售业务销售和管理模式,零售业务拓展有了较好的队伍基础和工作基础。当前,我们59%的网点,48%的员工,46%的贷款分布在县域,而县域金融是零售业务主要的区域。9月底,我们个人存款29538亿,占全行存款57%,个人信贷贷款余额3352亿,也占全行贷款10%,上个月底我们发卡量是3亿张,ATM机已经达到20790台,分别居同业第一和第三。而且近几年农业银行持续增长对零售银行的投入,建立个人贷款管理系统,针对个人高端客户的金钥匙专家支持系统全面开始推广应用。对个人客户经理培训力度在不断地加大,到今年年底我们的个人客户经理会达到2.5万人。
    县域经济有望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新时期农业银行在零售业务发展战略中,很重要的一项举措是大力进行投资银行业务品种,改造和完善零售银行产品和服务功能。目前大家对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讨论更多的是集中在针对大企业、大项目的公司银行业务发展,实际上零售银行业务的转型同样离不开投资银行业务。从个人客户的角度看,随着个人拥有的财富不断增多,个人在理财、增值、避险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强,同时在个人收入水平差距逐步拉开的背景下,客户需求的差异性也越来越大。比如说普通阶层在足额保障的前提下进行投资,中产阶层是追求长期稳健的回报,高端客户更是要求提供专人打理的私人银行业务。传统的存、汇款和简单的理财产品的银行服务,已经不适应个人客户日益增长和日益分化、日益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从中小企业金融客户看,随着行业重组的深入突进和资本市场对中小企业的逐步开放,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也在不断升级,从并购重组到保荐上市,从风险管理到税收策划,中小企业客户的需求绝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融资服务。特别是在县域市场中,县政府以及当地支柱企业往往需要资本运作、财务策划、企业资源整合,以及改制上市等方面的金融服务,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空间在县域经济中非常巨大。
    面对零售客户金融需求层次不断提升的新形势,在进一步巩固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农行准备逐步把投行业务的理念、产品和服务方式引入到零售银行的业务体系当中去,形成一个新型的大型零售银行业务的框架,以高附加值的智力型服务最大限度地服务客户、创造价值,努力提升农行对零售客户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对零售客户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扩大服务内容范围,实现产品多元化。业务范围应该涵盖本外币储蓄、房产、外汇实盘买卖、境外投资、证券、基金、保险、信托、期货、期权、集合理财等一篮子产品。服务要全方位,着力满足资产增值、风险规避的需求。第二,在服务方案上要细,准确分析客户复杂的金融需求,量身定制精细化的金融服务整体解决方案。第三,在服务方式上要简,建立统一业务系统和平台,使客户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都能够享受到银行的各项服务。第四,在服务水平上组建一支高水平的银行、投资、财务、房地产、法律等方面的专家队伍,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目前,农业银行正在积极探索为零售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投资银行服务。在产品建设方面,我们推出多样化的理财产品,并正在对现有的产品进行升级改造,降低门槛,优化风险收益特征,使之能够满足县域客户的特殊需求,使更多的客户有财产性收入,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强化境内外联动,推荐优质中小企业到香港公开上市,比如作为保荐人和承销商成功推荐苏州的徐福记食品在香港上市,农行希望和券商合作,帮助更多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县域优秀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在平台的建设方面,我们依托我行现有的网络优势,发展第三方存款业务,为县域客户进入证券市场投资提供便利,研发统一的理财产品销售系统,打造一批理财中心和理财的旗舰店,并在此基础上建设金融产品交叉销售大平台。在组织体系建设方面,我们正在承建专门投资银行业务部,整合行内的投资银行业务资源,对零售银行业务中的投资银行业务加强管理和指导。也就是说在未来五到十五年期间,我们把县域经济作为一个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重要的区域。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农业银行重视零售业务发展和转型,并不意味着忽视公司银行业务,优质的公司、大业务始终是我们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始终是农行盈利的重要支柱。公司银行业务更需要投资银行业务的支持和配合,因此我们在积极关注和拓展县域业务的同时,将继续以大企业和大项目为重点,同时强调城乡联动,实现城市业务和县域业务,零售银行业务和公司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更好地为更广泛的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吴晓灵
当前中国农村越来越富裕,很多县域的个人和企业也需要金融产品和服务,农行要在县域零售银行的平台上为广大的农民和企业家、中小企业提供投资银行服务,我祝愿农行在这个方面能够占得先机,拥有更广阔的天地。下面,我们请建设银行首席风险官朱小黄先生讲讲。建设银行和摩根斯坦利设立的中国第一家合资公司——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在投资银行方面影响是比较大的,走得比较靠前。我们来听听他们的想法。
 
    朱小黄:综合经营是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双赢的发展趋势
    综合经营是一个魅力十足和永葆青春的题目,这个题目从探讨到实践,从发达国家到中国,从上个世纪30年代到今天,都是吸引眼球的热点,并且这个热点还会继续热下去,因此,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金融发展的一个主题。
    分业与综合:治乱与竞争背景下的两种思维
    首先,对综合经营和投资银行业务做一个简要的回顾。在19世纪中期的时候,在国际范围内,德国、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当中出现了全功能银行,这些全功能银行全面进入各种金融业务。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之后,英美一些主要西方发达国家在处理控制系统性风险问题时采取了分业经营的举措,主要是把以证券业务为核心的投资银行业务和以存贷业务为核心的商业银行业务分开。分业经营的模式降低了金融风险,但同时也降低了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限制了金融机制的创新,削弱了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从竞争和发展的需要出发,在90年代以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从法律和政策上又开始回归到综合经营,投资银行和传统商业银行又一次融合在一起。1998年,英国率先进行了大爆炸式的金融改革,出台的《金融服务法》允许银行从事证券和其他投资业务。1999年,美国出台《金融服务现代法法案》,为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提供了法律依据,标志着美国乃至全球金融业真正进入金融自由化和综合化经营的新时代。比较突出的例子是德国,德国的银行一直采取全能化银行经营模式。可以看出,从综合经营到分业经营是处于治乱和防范风险的状况,从分业经营再到综合经营是源于竞争和发展的需要。
    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的银行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导致了银行缺少竞争和发展的动力,因此,80年代末,中国的银行开始探索综合经营的道路。之后没过几年,出现了众所周知的经济秩序混乱,特别是金融秩序的混乱,积累了大量的风险。1995年,中国的银行不得不再次转向分业经营,直到现在。事实上,尽管1995年以后推行了金融业的分业经营,但是近几年,许多金融机构探索经营的实践表明,目前中国银行业也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分业经营,而是正在向综合经营这个大方向迈进。可以看出,中国银行业的综合经营和分业经营同样也是处于治乱和风险防范的状况,从分业经营到综合经营也是出于竞争和发展的需要。
    资本市场牵引下的综合经营之路
    下面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建设银行在这方面的历史和经验教训。建设银行发展投资银行的历程,也是整个中国金融历程的缩影。建设银行探索综合经营的道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初到1995年左右。以商业银行法颁布为标准,1980年,国务院提出银行要试办信托业务,在中国人民银行政策支持下,包括建行在内的国家银行都以全资或参股方式开办大量的信托机构,开始经营国内信托业务。1981年国务院批准建行成立中国投资银行,1986年建行成立中国投资咨询公司,1989年建行和其他境外机构成立了当时国内最大的租赁公司。但是建行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壮大,而是和当时其他银行一样,出现了无序扩张和金融混乱的状况。当时建设银行的分支机构有一些小煤矿、小商店,甚至卖煤球的商店都挂着中国建设银行的牌子。当然,建设银行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历程进程中和其他的银行一样,尽管历经了这个混乱的过程,还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比如,中国证券市场的创立之初,基本上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主,在组织机构、资金工资、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二阶段是1995年开始到2003年左右。从90年代初开始,随着政府对金融秩序的整顿和分业经营的明确,建行和其他银行一样开始清理非商业银行的业务,逐步与信托、证券、保险脱钩,走上了治理混乱和回归商业银行之路。当时王岐山行长提出一心一意办银行的口号,信托、证券和保险等机构逐步和建设银行脱钩、分离。即使在这样严格的分离政策下,建行也依然没有停止对综合经营的探索。1995年,建设银行和摩根斯坦利等机构合资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真正的投资银行,即中金公司。另外,建设银行内部也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积极有序地做了探索性的安排。1997年,建设银行国际业务部设立商业银行处,做商业银行业务。2001年2月,建设银行实行了机构改革,成立了中介业务部门,开展了包括投资财务顾问、融资财务顾问、企业并购顾问等方面的业务。当年11月,建设银行中间业务成立了财务顾问处。2002年,建设银行成为国内首家获得人民银行批准开展财务顾问业务的商业银行,当时开展的业务品种包括证投融资顾问、改制上市顾问、并购顾问、债券顾问、票据发行、资产重组和资产管理等方面业务。为了推动投资银行的发展,2003年建行机构改革中,专门设立了投资银行部,目前投资银行部直接负责财务顾问、委托贷款、交易资金托管、工程资金造价等,包括IPO、短期融资债券的承销等等。从这个阶段开始,建设银行在一定范围内努力拓展投行业务已经完全不同于第一阶段,而是走上了一条理性发展的轨道。
    第三阶段,从股本上市以来,为使建设银行能够发展壮大,迈进先进银行之列,提高竞争力,建设银行从战略发展高度争取条件、创造环境,积极地探索综合经营的道路。建行不断地探索综合经营的道路,同样也是为了发展和竞争。这个期间,无论是整顿清理还是机构撤销,也都是为了控制风险。这样一个历程使我们更有理由坚定一个信念,就是建设银行作为一个大型的商业银行,要想在资本市场日益发达的中国和世界中发展,取得有利的经济地位,绝对离不开投资银行业务。
    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不可能也不应该对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不可能也不应该割裂。对国内外金融业发展的环顾,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回顾,对建设银行综合经营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回顾,无疑都表明了这一点。很显然,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的波动引导、牵引了中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和投资银行业务的扩展,而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又会反过来影响资本市场。这两年资本市场活跃以后,建行综合经营的路子迈得比较快。从这一点来说,在中国的资本市场飞跃发展之际,在中国的银行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之时,我们在这里面探讨综合经营这个题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新形势下的综合经营: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双赢
    下面探讨一下商业银行在发展方向上如何定位的问题。银行在重组改制上市都取得重大突破之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要确定正确的方向,制定科学的战略,选定合理的目标,然后坚定地进行发展。这样前面的改革才算是成功的,否则就前功尽弃。国外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包括一些主流的综合性商业银行集团,例如花旗银行、美国银行、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摩根大通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纯粹的商业银行。在这个地位的问题上,建设银行的战略已经比较明确,建行现在确定的战略是很科学的,就是要努力成为国际一流的综合性银行。对于类似建设银行这样有着网络、渠道、客户、人才和技术等资源优势的大型商业银行来说,综合经营是具有品牌属性的大银行的发展之路。大型商业银行做综合经营对于小的银行来说是否合适是一个问题,但是大型商业银行在网络、渠道、客户、人才和技术这些基本的经营元素和资源方面有很大的优势。经过重组改制之后,公司治理逐渐完善,经营机制日臻健全,风险管理能力明显增强,各方面条件都能够满足综合经营的要求。因此发展成为业务广泛、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服务全面、风险可控的大型金融集团是一种趋势,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实力和国际先进大型银行进行竞争。建设银行在重组改制以来,一直在积极践行综合经营的战略思想,企图通过综合经营战略的实施,改变建设银行的发展方式,优化收入结构,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两年来,建行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努力下,取得了一些成绩。2004年,建行将原来中金公司大股东的位置转让给了投资银行。一年之后又成立了基金公司。建行在香港也做证券,建行是第一家市场证券化的试点银行,第一家批准租赁公司的银行,第一家在香港有全牌照的银行。去年,建行重新组建了投资银行部,战略目标是将来在基金、保险、金融租赁、信托乃至证券和投资等其他非商业银行的金融领域中进行拓展,做大做强,向着综合性的金融集团迈进。当然,综合经营也是一个挑战,存在着风险,需要妥善处理好商业银行主体业务、投行业务和其他业务之间的防火墙的设计,要防止重蹈80年代末的覆辙,需要妥善安排好主体业务和投行业务所承担的风险总量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另外,由于投行业务、其他的非商业银行业务是资本和信用之间的桥梁,具有放大效应的功能,从经济周期和系统性风险的角度来说也需要密切关注,要守住一定的边界。当然,建设银行会小心谨慎,大胆探索,努力从风险经营中获取收益。
    综合经营是一种机遇,我们乐观地判断,它带来的将是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双赢。将来的发展道路一定会有一个双赢的结果。
 
    吴晓灵:
    刚才朱总谈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说由于投行业务是资本与信用之间的桥梁,具有放大的功能,从经济周期和系统性风险的角度要对其密切关注。我想金融市场中的这种风险,从美国的次贷事件当中可以看到。因而,尽管综合经营是我们商业银行面临的客观现实,但是防火墙和风险控制问题,我们更要注重,希望咱们今后在讨论的时候能够就这方面发表更多的意见。
 
    点评:
 
    夏斌: 如何抓住历史机遇
    肖钢董事长主要讲了中国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强调了商业银行为商品、资金和资本服务。社会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必然使得商业银行的业务显得狭小,而商业银行为了发展必须扩大业务。我将就金融控股问题、金融监管协调问题和固定收益债券问题发表个人看法。媒体应该更好地发动社会舆论,尽快地推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研究。控股公司是由人民银行牵头的, 2001年曾经出台过金融控股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的文件,那时时机还不成熟,执行过程中面临阻力在哪里以及是否应该执行的问题。这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讨论,以推动问题的解决。我们进行混业经营,当前条件有限,所以必须通过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间接达到混业经营的目标。实际上我们还是在分业经营的框架下,通过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达到混业经营。我们很理想地认为,中央银行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以把固定收益债券和基金会、彩票全都交给政府有关部门,从而出现了搁置延期。现在规定已经出台,由证监会着手管理,但这前后耽误了有15年。
    项俊波行长讲了农业银行的特点,我完全同意。农业银行作为零售银行,不需要追时髦,应该看到农业银行的优势以及农业银行上市的卖点。农行有范围广大的分支机构,而工行、建行、中行已从县域撤出来,现在花旗、汇丰都在努力进入农村市场中去,农行只要把不良资产置换,其亮点就是网络,发卡业务以及高度集中的大数据。农行的问题在于,专家和农行总行内部人士都认为国务院提出商业银行支持三农是矛盾的。但是,只要明晰了政策性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的界限,政府补贴到位,工行、中行、建行都可以争取到业务,进而实现公平竞争。在县域经济中,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中行、工行、建行、花旗、汇丰再与农行争抢地盘已经晚了。农业银行的重点就是在县域经济中经营零售业务,同时,开展对大型企业,大客户的金融业务。
    朱小黄讲的综合性银行的目标很好,这个目标和建行、工行的特点如何结合,综合性银行和工行、中行有什么差别,,是有差别,还是同质化,这需要研究。
    周小川行长的讲话“不要误读历史”,并没有表达一个明确的倾向性的观点,中国的混业、分业问题他也没有讲。他的两个例子讲到我们曾经是混业的,后来政策不允许,变成分业,现在又回归到混业,他讲的只是历史。对于不要误读历史,我们需要换个角度思考,1949年到2009年,我们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需要好好总结。休克疗法(我用这个解释周小川行长的观点)和渐进的技术策略,从更长的时间看可能改革的结果会是一样的。我们的企业生命都比较短,也许50年、100年以后的波兰、捷克和我们一样,但是我们是人口大国,有低成本优势,我们抓住这个机遇,稳扎稳打到了GDP总量世界第四位,这个时候平起平坐地谈各种游戏规则和经济发展问题,绝对不一样。这启发了我们怎么理解并抓住历史的机遇。东南亚产业政策是抓住了历史机遇,我们的混业、分业,也需要总结,所以不要误读历史。朱镕基总理曾说我们没有投资银行,实际上我们在80年代就有,但只是没有叫投资银行,是因为我们学的是日本的模式——金融改革公司,叫证券公司,并非不知道投资银行,这是历史。
 
    哈继铭:金融开放背景下的综合银行业务
    非常荣幸能够来到这里对刚才几位做的关于投资银行业务的报告做一个简要的点评。我想谈一些前瞻性的东西。
    投资银行业务关键就是看你赚钱不赚钱。在全球资本涌动、全球流动性泛滥的情况下是很容易赚钱的。但是,这也许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如果把全球的流动性比作一杯水,这个水位正在上升,推动水位上升的有三个来源。第一,发达国家近期货币扩张很快。通过发达国家的广义货币占GDP比重的长期变化趋势发现,欧元区、日本、美国等国家近期货币供应增长都快于历史平均水平。第二,在美元贬值的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使得资源富有的国家资本帐户上涨很快,货币发行也很快。第三,传统贸易顺差依然存在,即通常说的全球经济失衡.由于流入过多,这些国家的货币供给增长也非常快。全球流动性这个水位在上升,同时这杯水不是静止的,是摇晃的,在某些时刻,这杯水会向新兴市场倾斜。发达国家出现一些危机之后,更多的钱开始涌入新兴市场。1995年之前涌入新兴市场的钱刚开始大幅度上升,之后下降,很多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亚洲市场不稳健,泡沫太大,经济发展很难持续。但是,这些钱从新兴市场流出的时候,也是美元回升的时候。目前美元正在贬值,所以非常有必要关注美元汇率的走势。
    当前的各个新兴市场经济几乎都是流动性泛滥。俄罗斯和中国的外汇储备占进口比重超过14个月,一般认为3个月或6个月是比较合理的水平。另外,欧洲、东亚、东南亚经济的外汇储备量也很大,而且在不断上升。按占GDP的比重来看,和1997年以前相比,现在资本进出的情况是大进大出,现在的净流入与1997年之前相比差不多,毛流入和毛流出比1997年之前大得多。分地区来看,亚洲新兴市场经济是大进大出,拉美是小进小出,东欧是大进小出。东欧大进小出,经常帐户逆差,积累外汇储备完全靠资本帐户的流入。中国和其他亚洲新兴市场还是经常帐户顺差,相对比较稳健。但是,在组合投资中,中国和亚洲都是净流出。组合投资就是股票加债券,这种净流出代表中国主要买外国的债券,外国买中国的股票。单看股票,中国是净流入,2006年有320亿美元净流入,占GDP比重的0.9%,比泰国、印度和南非都低,但不是新兴市场中最低的。由于净流入量比较大,泰国、印度最近均采取一些措施限制这种流入,但是结果导致股价大幅度下跌。一个国家资本市场一旦开放,再想管制,负作用是很大的,许多国家流入之后都有很大的流出。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金融文件报告中做的一个分析表明,有四个因素导致了一个国家的流入过多,一是股市交易量很大,二是金融开放度很高,三是经济增长速度快,四是汇率预期调整后的利差比较大。所以,在这样的背景,至少作为投资银行,应当承担起国家投出去,企业走出去,个人资金流出去的重任,要实现资金的大进大出,尤其是组合投资的流出,要冲销FDI的流入。另外,投资银行业的改革开放,应该循序渐进,在公平竞争、对等开放的原则下展开。
 
专题之二: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现实与趋势
 
    吴晓灵
    第二场的主题是:“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现实与趋势”。刚才肖董事长已经谈到了金融控股公司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下面请交通银行副行长王滨先生介绍一下,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王滨
    首先我说明一点,原来我们行的蒋超良董事长是要来的,但是他临时有点事情就委托我过来。我看到他的稿子准备得非常好,我就念一下这个稿子,他准备得非常充分。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想借此机会就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现实与趋势谈一些看法。我演讲的主题是:“超越行业竞争,开创全新蓝海——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现实与趋势”。
    综合经营意义深远
    《三国演义》开篇讲道:“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话道尽了世间万物的分合规律,也在金融业的经营过程中得到了验证。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重启综合经营之路,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发展综合经营有助于商业银行超越行业竞争,开创全新“蓝海”。企业竞争的“蓝海战略”认为,要赢得明天,不能只靠与对手竞争,而是要开创“蓝海”,即开发创造蕴含庞大需求的新市场空间。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正可以实现超越行业竞争、开创新“蓝海”的目标。通过综合经营,商业银行可以拓展新的业务范围、获得新的盈利渠道以及实行新的增长方式,从而注入新的增长动力。
    其次,商业银行开展综合经营有助于增强中资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银行业开放的总体思路是“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这就意味着中资商业银行将要在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上与国际金融机构同台竞技。而国际上大型跨国金融机构大多实行综合经营,中资商业银行要想“与狼共舞”,必须通过综合经营改善盈利结构、提升盈利能力、分散经营风险,从而增强竞争力。
再次,商业银行开展综合经营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我国目前直接融资严重滞后于间接融资的局面,一方面导致全社会的融资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鼓励商业银行开展综合经营,一是有助于降低全社会间接融资比重,促进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协调发展;二是有助于在维护整个金融系统稳定的同时实现金融资源的最优配置。
    综合经营向组织、资本层面深化发展
    自从交通银行首先涉足非银行金融领域,我国商业银行已开展综合经营20年。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正由最初的浅层业务合作向深层的组织、资本层面深化发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获得进入基金业、信托业和金融租赁业的许可。一批银行系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正应运而生。
    交通银行一直致力于综合经营平台建设,近年也取得一系列进展。交行是国内最早开展综合经营的商业银行,在1987年重建时就获得经营综合性业务的许可。交行曾经控股海通证券公司和太平洋保险公司。上世纪末,按照中央分业经营的要求,交行剥离了境内的非银行金融业务,仅保留了在香港的非银行金融子公司。近年来,随着国内综合经营试点的再次启动,交行又率先走上了综合经营的探索之路。作为第一批银行系基金公司,2005年成立的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已发行5只基金、资产规模达到600亿元;在这里,我还要高兴地告诉大家,作为银行业进入信托业的首家试点银行,交银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明天将在武汉正式开业。而交银金融租赁公司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此外,交行还积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入股常熟农商行,为支持农村金融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交通银行现已建立了以银行为主体,包括证券、保险、信托、基金、金融租赁等机构的综合性金融集团的架构。
    尽管中资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在较短的时间内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发展的势头也不错,但毕竟才刚刚起步,还存在一系列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业务范围还受限制,关键业务领域未取得突破。监管部门至今未放开商业银行在境内开展证券、保险业务领域的许可,而这两者最具象征意义和实际意义。
    二是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管理架构还不够完善,尚未健全与综合经营战略相适应的内部组织架构。组织架构上欠完善将不利于综合经营协同效应的实现。
    三是商业银行的银行业务与综合经营的结构不平衡,非银行金融业务相比银行业务不论资产规模还是盈利规模都还很小。这种状况表明综合经营在主要商业银行的经营中尚处在起步阶段,真正的贡献需要相当一段时期才能体现。
四是商业银行还缺乏开展综合经营所需的合格人才。在原来分业经营的框架下,商业银行内部银行业务与其它金融业务长期隔离,不存在交叉,这导致银行内部缺乏了解和熟悉其它金融业务的相关人才,致使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战略的推进面临“人力资源”短板。
    以改革创新推动综合经营
    推进中资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政府监管部门应加快有关综合经营法律监管体系的建设。随着金融业综合经营向纵深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综合经营的监管问题,建立对金融控股集团进行规范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对金融机构特别是金融控股集团的风险监控,确保金融业综合经营健康发展。
    第二,商业银行应健全内部综合经营管理架构。商业银行在选择综合经营的内部管理架构时可采取两步走的策略:第一步,在保持现有的银行母公司管理模式的同时,通过对内部组织结构的相应调整,充分发挥银行业优势做大做强非银行金融业务。第二步,在其他金融子公司资产和盈利达到一定规模,经营区域扩展到相当区域时,可考虑由银行母公司模式向纯粹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过渡。
    第三,商业银行应注重综合经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由银行转型而来的金融集团应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加快步伐建立完善与综合经营相适应的全面、垂直、集中的风险管理体系,防止风险在集团内部的传染和扩散,切实防范系统风险。
    第四、商业银行应注重综合经营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商业银行开展综合经营,必须要以“人”为本,大力提升人力资源价值。通过海纳百川引进人、创造机会培养人、不拘一格使用人、想方设法留住人等措施来培养和建设综合经营所需的人才队伍,进而为银行的持续发展保持活力。
    银行综合经营前景无限
    综合经营作为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才刚刚开了个头,展望未来,中资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必将获得长足的发展。
    我认为,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控股集团将成为综合经营的主体。尽管目前有多种力量在争夺金融控股集团这块大“奶酪”,但我们认为,未来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控股集团将成为中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主体。一是商业银行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我国银行业总资产占到整个金融资产的70%以上。二是银行贷款一直是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占我国非金融部门融资总额的80%以上。三是大型商业银行通常拥有布局广泛、数量众多的分支机构和经营网点,这是获得客户、销售产品的有效资源,事实上银行网络已不同程度地成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依靠。四是商业银行开展综合经营试点,其风险要明显小于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渗透的综合经营,而且实际效果却比后者可能要好得多。
    在综合经营实现路径上,商业银行将实行新设与并购并重的方式,未来并购的方式将逐渐增多。从综合经营布局的方式看,目前银行主要采取新设立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方式。但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逐渐成熟和银行并购技能的提高,并购将越来越多地成为重要的机构布局方式。在海外市场上,由于并购方式拓展新业务更具有效率,银行已经、并将更多地采取并购方式来拓展机构和业务。
    随着综合经营的逐步推进,协同效应将有所显现。综合经营相比分业经营的优势就在于协同效应。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试点工作的推进,以追求协同效应的各种整合重组活动将不断进行。银行将在高效、统一的信息平台基础上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充分利用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等业务交融在一起的机会,加快对传统融资业务和产品的创新,从而获得管理、业务和收入上的协同效应。
  
    吴晓灵
    谢谢。刚才他讲的问题提出了非常重要的金融控股公司的概念,这是模式问题。其实金融控股公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一个金融实体的基础上形成控股公司,比如交通银行,他本身在控股;还有一种就是纯粹的控股,本身有实业没有主业,只是在对下面各业公司进行资本管理。刚才这位同志提出了,是不是在我们这样的情况下,银行主体投资,然后形成一个纯粹的控股公司,这个确实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我们请中信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蒲坚讲话。不说银行综合经营,中信集团是1979年的牌照,应该算是最早的金融综合经营,中信那时候简直是所有的都能做,从金融到实业。请中信来讲一讲。
   
    蒲坚
    中信集团从开始创业的时候来说就是一个大融合,除了金融的综合经营理念,实际上集团还在走更多的其他领域,现在为止,中信集团一直是在搞综合经营的。今天我们讲金融控股的概念。
    2002年的8月8号,人民银行批准了中信成立中信控股公司。当时为了政策上的敏感性,把中信金融控股公司的“金融”给拿掉了。随着这些年的发展,中信在探索着中国金融界的路子,有一些做法和想法,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从控股公司发展的结构上来讲,一开始我们就是控股公司百分之百的控制了证券、保险、信托,但是随着制度性的限制,我们这个结构逐渐发生了分化。首先是银行,我当时在中信证券,首先中信证券上市了,现在中信信托也在上市的过程当中,所以这个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控股公司的综合经营实践来看,我们坚持:第一,在统一的持续性创新文化的引导下;第二,在全面风险管理的风险文化控制下;第三,在统一的人文文化环境约束下,既突出各自鲜明的特点,又交叉协同实现共同价值。
坚持“两个统一” 探索机制创新
    在金融业严格分业监管的法律框架中,我们探讨以综合性经营创造市场的差异性,以实现刘明康主席倡导的差异化竞争。差异性一直是中信综合经营所追求的一个目标。同时我们坚持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的统一,每一个子公司都向行业的排头兵看齐,基本实现了在各自的市场中的领先地位,无论是资产规模、收入、产品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至于范围经济性,第一,资源共享,一个公司如果有剩余资源的话,可以无成本地服务于其他兄弟公司,这样就扩大了单一机构的营业限制;第二,功能集成,金融集成丰富了服务内涵,产生溢出价值,实践过程中也的确如此;第三,实践无边界服务的理念,超越内外限制条件,扩大经营范围,延伸价值空间;第四,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很好地实现了信息共享和知识技能的叠加,知识和技能是金融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综合经营的过程中,把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叠加会产生溢出价值;第五,实现隐性资本的互补,当某一个控股公司在行业当中创造了价值的时候,行业声誉,产品创新,市场地位都会为兄弟公司的竞争带来补益。
    第二个统一是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统一。自身发展是指我们严格按照分业监管的要求,推动每一个子公司按自身规律纵向发展,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创造行业领先的业绩。与此同时也强调各个不同金融单位的协同发展,主要的体会有五个方面。第一,共有物理空间,例如证券、银行物理网点的合并,共享一个物理空间,降低了物理成本。而且比如IP电话、呼叫中心等,这些都是共享的。建造成本分摊,使用成本分摊。第二,产品共同研究,因为受监管政策的约束,只能从满足市场需求的角度来共同研究内涵比较丰富的产品,现在市场上看到的中信理财产品,都是银行、证券、信托共同努力的结果,包含了不同金融公司的不同思想和功能;第三,资金互动;第四,功能互补。因为有严格的分业经营的要求,金融功能实际上是被人为割裂的,我们通过综合经营实现多种金融的功能互补。传统的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不仅文化不同,使用的基本技能和工具都不同,而通过知识的相互沟通和技能的交叉利用,即满足了客户的综合需求也提升了共同价值。
    发现新价值区 破解客户偏好之谜
    公众觉醒了,包括投资理念,资本向往,财产性收入,这是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幸事。银行也好,投资银行也好,信托公司也好,能否赢得市场,实现价值,就看你是否有效的破解客户的偏好之谜。事实上,国际国内的金融环境、金融市场、金融产品还有客户的偏好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我们坐在这个屋子里面想象不到的。在实践当中,我们发现每一个价值区都在非常快地变化和流动,新的潜在的价值区不断显现,如果没有综合的创新服务,就不能跟上特别的价值偏好和客户偏好。在实现价值的过程当中,银行因为体系庞大,流程较多,识别价值区的行动相对缓慢,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跟踪和发现价值区的功能相对较强,通过发现新的价值区来突破同质化的竞争,使得我们在同业竞争中,觅得先机和胜机。由于分业监管,或者由于制度性的限制,使得一些功能不能行使。所以海外的PE、风投、产业基金、房地产基金蜂拥而至,市场被他们占领了,超额价值也拿走了,而我们却因为行业分割,人为限制了自身的内在发展机会,正如限制汽车使用年限为八年到期就要报废,表面的理由是为了安全和保护环境,实际上是暗中补贴了汽车制造商。公众觉醒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变化。公众对财富的追求和对理财及金融服务的觉醒对综合经营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推动。金融业必须正视,这种不可逆转的变化,对一些诸如银行存款增幅下降,资金搬家等现象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和专业上的准备。觉醒意味着对价值追求的多元化要求,他会对你的服务提出很多要求。如果不能提供一揽子的综合性服务,就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就没有生存的空间。
    建立和谐的金融生态  科学地推动金融改革
    财富的积累无不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联系。尽管金融市场知之难详,饱受争议,但对国家竞争力却影响巨大。十七大提出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和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重大命题背后,隐含着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全部逻辑。假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为国民提供一个公平的自由融资的渠道,实现他们获得经济自由愿望的制度基础,不能创新一个和谐的金融结构,提供充分发展的金融市场的支持,使得一个人(即是穷人)能否在经济上取得成功只取决于他本人的才华和志向,而与政治特权,关系特权,财富特权无关,那么我们就偏离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的主题。
    最后,总结我的发言,第一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综合经营,回答是要满足市场的需求,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要迎接全球化的挑战。第二,改革20年了,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反思一下我们的金融体系的制度基础,是不是到了一个创新金融服务业制度基础的时候?今年的诺贝尔奖颁给了三个机制设计者,我们应该思考在全球化竞争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进程中,我们的金融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制度基础也需要创新发展,为此金融业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
 
    吴晓灵:
    谢谢蒲总,他确实比较生动的介绍了中信集团在综合经营过程当中的经验,还有很多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说共同发展和协同发展的统一,这个协同发展充分的利用了他旗下的各种机构的资源,比较好的就是中信集团一直在中信的大旗帜下,没有怎么分解。刚才他谈到了协同发展的理念,规模经济与协同经济的统一,共同发展与协同发展的统一,用综合经营的理念发现新的价值区域,他的这些经验其实对于我们各家银行今后工作还是有借鉴和和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
 
    点评:
 
    谢平
    许多年以前受人民银行资助,我研究过金融控股公司,使我有机会访问很多金融控股公司。
    金融控股公司第一个基础是交易成本。回到“科斯定理”,无论是法人之间交易还是集团内部交易,最终还是取决于成本交易。在《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之后,这方面的文献很多,大家发现在一个集团之内,不同的法人类似于准市场或者准企业,它们的交易仍然是企业内部的交易,而不是不同企业的交易。
    金融控股公司第二个基础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大型金融控股公司的成功取决于科技发展,这使得处理信息的成本特别低,而且速度特别快。金融控股公司为什么在40年代、50年代不能赚钱,而在90年代可以做呢?这跟科技发展有关。尤其是大型金融控股公司后面都有先进的IT基础,而且IT人员众多,处理交易信息和客户信息快捷,才会产生高效益。
    金融控股公司第三个基础是风险定价。人类发展到八九十年代以后,因为金融理论、金融市场创新的基础,使任何原来认为是风险的东西,都被给出了合适的定价,银行、证券、保险相互之间的风险可以找到足够多的工具对冲。人类风险定价技术的高度发展,为原来认为金融控股公司有可能带来的损失找到了风险控制的办法。这取决于技术和时间两个要素。50年代到现在60多年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金融市场交易的时间序列数据非常多,标准差计算越来越不精确,最后能算出各种风险的定价。金融市场的发展是建立在现代资本市场充分有效,风险定价能力充分提高,风险处理工具充分对冲的基础上。所以,金融控股公司之所以在过去十几年左右才发展起来,不是监管的原因,而是因为科技发展和金融创新。
    在研究了许多金融控股公司以后,我发现到目前为止所有我看到的样本,没有一家金融控股公司能在银行、投行、保险三个领域都做到世界领先。像花旗和汇丰做的比较好的是投行和银行,苏黎士集团做的比较好的是保险,德意志银行和JP摩根做的比较好的是银行和投行,安联做的比较好的是保险。花旗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最后把保险卖掉了,觉得没法做了。汇丰商业银行做的特别好,保险还可以,投行做的一般。所以,同样是金融控股公司,就看你能不能把三个都做到世界领先,目前为止还没有。
 
    曹远征:控股勿忘风险管理和监管协调
     我想对中信的案例多作一点评论,这是因为我跟中信有特别的渊源,对它的发展情况有所了解。上世纪80年代“三所一会”曾经有一个协议,就是三个研究所的所长互相兼任对方研究所的副所长,我当时兼任了中信国际研究所的副所长。九十年代后半期,随着国家体改委的改革,我离开了体改委研究所,加入中银国际,但还是参与了中信金融控股的设计,中信金融控股报告是我起草的,当时是在中信经营困难的情况下,提出了金融控股的设想,并于2002年初获得批准,但去掉了“金融”两字。
    首先我同意谢平的说法,控股公司的发展是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发展相辅相成的。国际经验如此,从中国的情况看也是如此。自1984年工商银行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形成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双层银行体系后,直到1993年一直是走混业经营的道路。在金融机构风险意识不强和风险管理薄弱的情况下,混业容易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九十年代初,金融机构绕规模拆借和乱集资问题,成为1994年1月1日金融改革时采用分业经营的重要原因。这就表明,当风险控制不住的时候就需要外部监管,而外部监管最好的办法就是分业。所以,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控制能力是核心,在把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后,综合经营才有可能性。美国1999年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和伦敦金融大爆炸后出现混业经营的趋势,事实上就是刚才谢平提到的以计算机技术和风险管理技术发展为基础的。没有现代金融风险的管理能力,就难以推动综合经营的发展。综上,金融控股发展能走多远取决于金融机构本身的风险管理能力。目前中国金融业经过改革、上市,治理结构、风险控制能力、合规经营有了相当程度的改善,从这个意义上,金融控股实现的基本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第二,混业有很多的形式,控股公司是一个中间形式,它既不是完全的混业,也不是过去完全的分业,它在后台把股权统一起来,但是分公司还是单独经营。这样一种结构可能是在分业体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中信的经验有一个启发,金融控股公司是适合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金融组织形式。其实在1999年中信经营困难时,只是想把金融板块剥离出来单独进行经营。由于采取了控股的形式,股权的统一形成战略的统一,形成协同效应,这几年发展很快,显著的提升了竞争力。看来是适合现阶段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需要的。所以,尽管未来还会有新的发展,但是在现阶段,控股形式可能是中国金融机构组织形式里面比较合适的选择。
     第三,金融控股给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综合经营的优势是交叉销售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是因交叉,综合经营会出现新的情况,要求监管方面针对新现象,改善监管,提高监管能力。所以,肖刚董事长提出监管协调的问题,我觉得特别重要。其实中国在这方面也出现过一些情况,比如德隆的垮台。在德隆垮掉以前,所有的监管机构都在,各个方面都在被监管,但是谁都没有发现,这充分反映了在控股经营的条件下,监管协调的重要性。所以,控股要求监管能力的提高,监管方面需要进行很多建设,只有改善监管水平,做好监管协调,金融控股才会有现实的发展。
    最后,我非常感谢中信给我们提供很好的案例,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专题之三:商业银行创新与理财业务
 
    吴晓灵
    下面我们进入第三场:“商业银行创新与理财业务”。今天我们请到了光大公司的董事长唐双宁先生给我们介绍一下光大银行在这方面的做法。
   
    唐双宁
    谢谢各位,承蒙这个论坛的错爱,有这个机会跟大家见面。研讨会给我出的提目叫“商业银行创新与理财业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合理聚财。我这儿有个稿儿,就不照着念了,概要说一下。
    第一,理财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业务创新;第二,国际同类理财业务进入了三个重要的阶段;第三个问题我要讲一讲,理财业务的称谓源于中国光大银行。理财业务在国际上没有统一称谓,欧美国家通常叫“金融规划服务”或“资产管理业务”。台湾和香港通常叫财富管理服务,我们称其为理财业务,主要源于2004年光大银行向银监会申请在国内第一家开办这项业务,当时正是我负责那项工作,研究取得这个名称,我觉得我们的称谓更科学,这里的“理”可以当形容词理解,可以理解为理性的管理财务,我觉得比其他国家的称谓更科学。第四,理财业务的本质特征是个性化、组合化、综合化;第五,各个阶段要达到什么水平已经是光大银行重要的调整手段;第六,我认为我们中国的理财业务有四个连通的功能,理财是直接投资行为,银行理财业务将投资与融资连通在一起,改善了银行的业务结构,缓解了风险;第七,光大银行理财业务在中国的业务。自2004年以来,光大银行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业务创新,在理财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比较优势,个人理财产品领域发行规模超过1500亿元,2006年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量达到21%,我们的区区小行能占21%,大家应该刮目相看,为最大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银行,并连续三年获得了新浪、搜狐、和讯等财经媒体理财产品网民评比第一名。
    第八,光大银行理财业务的十个第一,这我得重点说说。在产品创新方面,第一,2004年光大银行运用债券资产证券化技术开办了第一个人民币理财B计划,第二,2005年4月开办了人民币阳光理财A+计划,三,2005年12月,应用信用违约互换,开办了人民币信用关联理财产品阳光理财C计划,探索了信用风险由银行体系内部向市场转换的途径,四,2006年借助信托的机制,开办了信托对接的理财产品阳光理财G计划产品,实现了理财与信贷市场、理财与证券市场的对接。五,2007年8月开办了第一个内涵保险的理财产品,开创了银行保险行业的新方式,六,2007年9月开办了第一个A股股票期权的结构化产品,成为国内股票市场的新工具。七,就是同时在理财业务的流程与风险管理方面,2005年第一个对理财投资进行托管,八,2006年10月,第一个对理财产品进行内部风险定级与外部评级公司资讯评级,提高了银行理财产品的透明度,九,2006年11月,第一个开展理财产品同业代理销售,促进了全国性银行与地方银行的共同发展,最后一项,2007年第一个开发银行理财注册登记系统,推进了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这是我讲的第八个问题。
    第九,理财业务对光大银行业务的贡献,第一是贡献了客户资源,理财为光大银行稳定了零售客户群体,目前光大银行的个人中高端客户较04年底增长3倍,二是贡献了中间业务收入,前三季度理财业务实现的管理类收入已经成为第二大中间业务收入来源,三是品牌,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已经成为光大银行的重要品牌,并为广大的客户认可,四是贡献了现金流,理财产品形成了有效扩散。五是贡献了团队与士气,三年来理财业务是包括产品开发、销售风险管理在内的光大银行的业务。如果04年我们刚起步的时候还是无心插柳,目前我们已经把理财业务定位在一个战略高度,定位为创新的核心产品和重要的发展战略选择。要进一步巩固其领军地位,强化风险关系品牌贡献度,并尽快从单一产品创新向系列产品创新的目标。   
    第十,我国商业银行与未来的展望,伴随金融工具的创新,理财业务有了很多的演变,理财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创新和综合化的渠道,总之,我们国家人口的众多,平均收入不断提高,理财业务的发展空间巨大,以理财业务为起点,我国将向投资银行、资产管理、金融衍生产品结为一体,私人银行等一大批,天之将大任于中资银行,通过这一系列的做法,使我们的社会真正成为和谐社会。
   
    吴晓灵:
    谢谢!光大银行确实是借助这个理财产品的平台,为综合经营搭上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下面我们请招商银行的副行长唐志宏先生介绍一下招商银行在理财业务方面的做法,他们也是被世界评出来的最优秀的民营银行。
   
    唐志宏:
    谢谢!我想结合招商银行的实践谈谈对理财的认识。
    综合经营从提出到实践已有20多年了,在这20多年的过程中,我们对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认识,因各个阶段的不同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它的实践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角度来讲,我们所需要的无非是客户给我们提出来的,能够将资金市场和资本市场——或者说信用市场和证券市场联系在一起的金融产品。
    我们所说的为客户提供这种连接两个市场的产品,表现在我们的业务上无非就是财富管理业务或者是资产管理业务。而这些产品包括基金、信托、证券、保险,也包括我们银行本身所提供的各种理财产品。我们的财富管理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就是在这种综合经营的趋势下出现和发展的,而它的发展也必将推动整个综合经营趋势的发展。
   “财产性收入”推动综合经营
    从个人银行业务的角度来讲,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居民财富的积累程度和财富分布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居民的收入减掉现实支出之后,要为未来的支付进行准备,同时还产生了新的剩余收入,也产生了新的需求。其中最大的需求,用我们的话说叫“财富的保值与增值的需求”。我认为十七大报告中对于这个需求的表述是最准确的:财产性收入的需求。我自己的理解,就是要求商业银行除了为我们的客户保障未来支付那部分金融服务外还要有其它服务。所谓保障未来支付,就是给客户提供未来支付的资金的保管业务。客户的钱放到银行最安全,存取最方便,银行当时对于客户来讲,实际上就是一个保管现金的仓库保管员。这种需求表现在银行产品上就是最初的储蓄存款业务。现在除了这种业务之外,我们还要提供能够产生财产性收入的业务,也可以说是资本性收入,总之就是保值增值收入的产品。这样,就需要进一步推动综合经营。
    这种新的服务需求,对于银行来讲,实际就是给我们客户除了提供原来未来支付资金的保管类的产品储蓄存款之外,还要提供各种投资类的产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财富管理的各类产品,基金、证券、信托、保险,包括银行自己所设计发行的理财计划。
理财助推银行功能性转变
    如果银行要给客户提供这种投资类的产品,就必须实现综合经营。客户需求的变化不仅使我们银行产品发生了变化,也促使着我们银行本质的功能在发生变化。银行由单纯的融资中介,变成了既是融资中介也是国民财富管理的中介。
这种银行本质功能的变化,表现在客户端是产品的变化,但不是说银行现在不搞储蓄了,而是卖保险,卖基金,卖证券,卖理财,卖信托的了。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而是这个本质的变化将迫使银行进行一系列的创新。
    首先是银行组织体系的创新。我们现在都在热烈讨论商业银行事业部体制改革,而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阐述这个问题。在银行是融资中介的时候,银行的基本业务,就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银行基本的管理要求是资产负债管理能够平衡,银行一切的组织结构都是按照这种资产负债比例的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来进行的。当银行变成了财富管理中介的时候,就不仅仅存在商业银行内部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问题。它带来的新的问题是银行如何能够生产、采购和销售投资管理类的产品。这种生产、采购、销售的流程和我们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追求资产负债比例平衡的组织架构流程完全不同。所以将带来新的组织体系的创新。于是,整个综合经营的组织形式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最大的组织方式。还有我们内部的一些其他的组织方式,如VIP贵宾室、财富管理中心、私人银行等等新的组织体系,实际上都是适应这种要求而出现的。
    第二,我认为给我们带来的创新要求,就是客户管理制度以及客户经理管理制度全新的要求。在过去储蓄存款,就是保管类产品的时候,客户的财富之间没有很大的区别,由此带来的客户对我们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投资上的要求,也没有多大的区别。而在现在的情况下,就出现了重大的区别,所以,我们的客户管理制度从对所有客户进行整齐划一、在一个接触点上的统一的管理制度,变成专门的、分层次的、集中的客户管理制度。由此也带来了相对的不同的客户服务,以及不同的客户经理管理制度的创新。这样才能保证银行客户经理为细分的客户提供专门集中的个性化服务。
    第三个给银行带来的创新,就是服务流程的创新。当客户需要投资类业务的时候,银行再也不是被动的接受客户存取款的需要,进行终身的、但是间断性的服务了,而是银行要能够在客户的各个接触点上进行连续的服务,能够在一个点上对客户持续不断的投资管理的需求进行持续性的服务,能够对客户种类繁多的各种投资管理产品进行综合性的服务。这就要求对银行的服务流程进行全面的改进。
    第四个给银行带来的创新要求,我认为就是对银行的风险管理的理念和制度的创新。我们过去所谓强调银行的风险,主要是强调商业银行本身的经营风险,比如说存款,在理论上是有银行倒闭的风险,但是实践上基本不会发生;虽然由于我们结算的操作,可能会为客户带来风险,但不会是巨大的风险,这种风险也不会经常发生。但是,随着投资管理类产品出现的时候,就会给客户带来新的风险,因为我们都知道资本市场的产品是有风险的。这就需要银行防止错误销售,这也要求银行加强对各种新的、不同组织之间的投资管理类产品的“防火墙的风险管理”。投资管理类产品还有一个巨大的风险,就是反洗钱风险,这都会给我们带来的新的风险。
    亟需关注的四大问题
    我觉得要想真正做好财富管理的业务,我们需要进行创新,当然这些创新建立在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的创新的基础之上,并且带来一系列的评价、考核、分配等等机制上的转变。在财富管理业务的转移过程中,我们也遇到很多的问题,我感觉到有几个问题需要关注。
    第一个就是投资产品的市场不断扩大和丰富的问题,比如说境内外市场、本外币市场,以及现在最热的QDII市场。原来说在天津搞试点,现在又暂时停了,而且只是给一家银行搞试点。我认为可以大胆的去试点,小平同志不是说过“大胆的试,错了再回来”嘛。
    第二个,因为财富管理涉及各个市场主体,比如说证券市场、基金市场和保险市场等等。各个市场主体的客户管理制度应该相互衔接。这里面有客户商业应用的问题,也有新的产品创新的问题。比如商业应用,我们能不能在基金公司开设一个统一的账户,还是每一个客户都要在基金公司开户,这是一个重大的客户管理问题。
    第三个,我认为就是机构管理的创新。投资管理类产品出现之后,要求银行内部出现跟我们以往支行网点不同的新机构,以及如何对这些新机构进行准入和监管。比如说财富管理中心,它和以往的网点是不一样的,对它的准入如何进行?这些机构出现之后,对这些机构的追究制度怎么样?这也是需要监管机构进行创新的。原来这些机构都是支行行长管,现在支行行长不管这么多了怎么办?
    第四个,从今年储蓄存款的变化感觉到未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制度,我认为这是需要研究的。
   
    点评:
   
    樊纲用演进和动态的观点看待“分业”与“混业”
    我既没有过银行实践工作,也没有专门研究过银行,所以,我是作为一个局外人来评论的。
    理财业务对于中国银行的发展,显然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这些年银行的创新很大程度上是在理财产品的创新上,而现在的理财产品的创新、理财业务的发展,我想是需要接受考验的。刚才唐双宁行长用了中资银行的概念,因为现在有外资银行到中国竞争,争的就是高端客户,在高端客户上能不能做出文章,能不能发挥竞争力、创新力,我想这对未来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个重要意义在于理财业务是创新业务,是服务业的业务,是服务收益,服务收益越大,在商业银行中比重越大,我想它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在于它可以对传统银行体制的改革做出贡献,比如说利率机制改革,取消固定利差的存在。银行现在很大程度还是靠利差存在而存在的。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固定的、有保护性的利差早晚是要消除的。在激烈的竞争中,商业银行怎么发展,从国际的趋势来看,一定要靠大量其他中介业务的发展,才能使银行业健康发展下去。
    另外,理财业务的发展,对当前银行业监管方式提出了挑战。理财业务是一个典型的综合经营业务,本质上要求综合监管。今天我们讨论的是综合经营,我个人认为我们现在谈综合经营不能轻易否定过去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美国1934年提出了分业经营的法律,也有当时的背景因素。就我个人来看,美国多年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本身尽管有问题,但是也促使美国银行的专业管理细化到很深的程度,为后来的综合经营和综合监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们的发展也是这样,我们前些年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也使我们各种专业市场得以发展,使我们专业监管部门本身对某个专业的认识得以提高。而且,确实很多行业具有它们自己的特点,需要把这些特点认识清楚,需要对这些专业进行细化管理。很多行业管理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必然带来监管方式也必须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说理财业务,瑞士的私人银行,法律要求要实行无限责任制。必须将所有的家产,全部投进去才可以办私人银行,这就是行业细分的特点。所以,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对中国的发展还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到今天已经搞理财了,混业已经搞起来了,下面怎么样监管?我想一个合理的发展过程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走到综合经营、分业监管,下一步自然是混业经营、混业监管。前面也有的行长们提到了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我想下一步,甚至要在体制上思考,如何进一步改变目前的监管模式,以适应综合经营、综合监管的趋势。
   
    汤敏
    我想从我个人小小的经历给二位谈一谈评论关于银行创新和理财业务。最近我从亚洲开发银行提前退休了,银行给了一笔小小的退休金,但是为了理财方便,我在花旗银行开了一个帐户,结果给我的体会非常深。第一,花旗的服务很好;第二是他的各种理财产品确实非常多,各种产业做的非常快,而且非常的灵活。
    因为我没有在国内做过理财,所以刚才趁着开会的时候出去打了好几个电话,给几大行都打了电话,看到底有什么理财的服务,很遗憾,建行、中行、工行都不回答,说把你的个人理财的卡号告诉我,没有卡号根本联系不上。最后还是招行,招行说你没有卡号还可以打一个什么#号可以传过去,问了一下招行,招行说有,但是仅能投在香港。总得来说,我们中资银行的个人理财相对来说还是过窄,我相信我们国内有很多投资的方式,但是外部的理财方式目前还少。
    当然这一方面是我们监管的问题,另外一方面是我们本身对国外市场的了解问题。所以我的评论就提出一个想法,就是怎么样进一步开放个人小额对外投资的这一个设想。实际上这里头有几个好处,第一个,如果我们能够允许更多的个人小额对外投资的话,那么第一,他可以大大的化解我们的外汇储备。第二,我控制你换外汇,风险不大。另外风险也非常分散,全部分散到老百姓身上了,甚至比我们的诸多投资公司完全由国家承担的风险更小。    第三,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一个藏富于民的很好办法。老百姓在国内投了很多的股票,但是大家觉得风险很大,如果拿出一部分投到国外去,把风险分散一些,对老百姓来说好,对国家也好,因为老百姓富了,国家也好了。第四,对银行来说,可以真正达到国际化。现在我们主要还是在国内,如果有大量这样的产品,可以通过自己投,或者通过其他的国外公司来代理等等,我们就可以很快达到国际化。所以我同意刚才唐行长提出的来,说我们为什么现在只考虑香港直通车,为什么只给香港,实际上我们可以更开放一些,这个问题可以想的更远一些。
    最后一点,我觉得更重要的就是现在国际收支系统的结构性问题。我们现在那么多的外汇储备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包括整个发展中国家,拿了大量的外汇储备,然后用大量的服务和产品跟美国、跟发达国家换了一些纸币回来,再把这个钱借给人家,人家拿了钱之后买我们的股票,这是一个非常不合理的结构,这种结构使得我们发展中国家总是处于吃亏的地位。反过来,如果我们拿着外汇储备,我们不借给他,而是买他的国库券,买他的股票和资产,这样可以缓解一下目前非常不平衡的国际收支的结构,这样做从各方面来说对我们都有好处。所以我建议在个人对外投资方面,我们可以再走得更快一些。
   
   贺力平:建立基于个人信用的账户管理制度
    发展和改善综合经营是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获得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前面的发言者已经指出,这几年我国银行业发生了很多转变,例如银行机构的股份制改革,加强和改善监管,银行业引进新的竞争因素(包括引进外资银行),以及国内居民对银行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在这些因素之上,国内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活动也已经有发生了巨大转变,这就是积极探索发展综合经营。
近年来的银行综合经营与以往的情形有许多不同。十多年或二十年前,当时很多银行机构都搞多样化经营活动,甚至是无所不搞,银行与非银行、金融与非金融等等互不相关的业务都开展,并因此给自己带来很多问题和巨大风险。现在的情况却不同了。很多银行开始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与过去不同了,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特别是关注个人客户的需求,跟随客户的需要推出业务创新。
    这种业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现在的国内银行给客户们提供的服务是相关的金融业务,是专业化的、新型的、基于创新的金融服务,其中涉及许多的专业知识,例如金融风险识别和金融产品定价。这明显不同与过去那种杂乱无章的庞杂经营活动。这种转变是一个巨大进步。而且,继续沿着这样的方向发展下去,我们商业银行能够在以后不仅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而且能处于世界同行前列的位置。
    最后,我觉得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就是:一方面我们面对个人客户的投资需求和长期储蓄需求应该积极发展理财业务及其相关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面对个人客户短期银行服务的需求,也要给予积极的考虑,并且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后一方面,可能会涉及到银行账户管理制度的调整和发展。目前大多数银行个人仍然是比较初级的存折账户制度。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经验,转向较为先进的、以一定个人信用为基础的账户制度。有了这个较高的个人客户平台基础,新型的银行综合经营活动将可能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专题之四:基金与资产管理业务的探讨
 
    吴晓灵
    下面进入今天会议的最后一个主题:“基金与资产管理业务的探讨”。我们请中国最大的银行行长姜建清董事长给我们讲一讲,他也是我们这一场论坛的最后压轴戏。
   
    姜建清
    吴行长让我谈一下基金和资产管理,我从探讨的角度对“资产管理业务与商业银行转型”提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资产管理与基金:互相包含的两个概念
    一般而言,资产管理是指金融机构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手段来管理资产,使之保值增值。从这个概念来讲,从几百年前诞生以来,商业银行就已经在做资产管理,它从老百姓这里得到负债,然后投资于信贷,或者是固定收益产品;增值以后,通过利率形式还给老百姓,实际上也是广义的一种资产管理。不过最近几十年来,由于大量的投资银行和其他机构介入商业银行传统经营之外的一些领域,我们常常把资产管理定义为一种受托资产管理,即专业机构受托于机构、企业和个人的货币资产管理,资产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法律关系为信托关系。
    基金和资产管理是一个互相包含的概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首先从客户来说,资产管理的客户一般有三种,机构、企业和个人。其中机构客户包括政府和保险基金、慈善基金、养老基金等各类基金。基金包含在资产管理的客户里面,所以这两者不是并列的,是互相包含的。第二,就开展资产管理的机构来说,既包括各种公募和私募的基金管理公司;也包括银行,银行里面有资产管理部门;还包括投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所以,这又是一个包含的概念。1999年美国共同基金所管理的资产就达到6.8万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第三,从产品的载体来说,基金本身又是资产管理的载体,这里面包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甚至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基金的基金,还有信托计划等。这些都是产品载体,还有的资产管理公司将资产集中起来投入到各类股票、固定收益产品、外汇、衍生产品,甚至房地产,未上市的股权,贵金属,大宗商品,古董等等。
    总的来说,现在资产管理的内容、外延是非常广泛的概念,但主体是各类公募和私募基金,此外还包括与基金性质相近的各类理财产品和理财服务。资产管理与基金的相互包含关系也体现在银行开展的各类资产管理业务上,目前公募基金管理业务已经在合资设立的基金公司蓬勃开展,私募基金业务、企业理财及咨询是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重要内容,为高端个人提供各类理财产品和服务是私人银行业务的核心内涵,而为上述各类资产管理产品提供独立的存管服务则是资产托管业务的根本任务。
    资产管理业务催生银行经营结构转型
    从中国的资产管理情况来看,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公募基金管理的资产已超过3万亿。银行的理念也迅速转型,开发出大量的创新产品,像债市方面委托的产品、信托加理财、外汇理财、QDII等衍生产品。证券、信托、保险推出的与基金性质相近的各类资产管理产品不断涌现,形成一个迅速发展中的资产管理市场。资产管理业务的迅速发展深刻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和业务结构,成为推动银行转型的重要动力。
    我一直认为,目前中国的银行体系存在着潜在的结构性风险。长期以来,以银行为主导的资金配置格局,导致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失衡。此外,社会资金大量向银行集中,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从一个资金短缺的格局演变到流动性相对过剩。在这种情况下,资金在银行的体系内也受到了堵塞,一方面不可能大量增加贷款,另一方面,大量的资金又没有出口。所以,商业银行确实到了一个需要进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阶段。至今年9月末,工商银行各项存款7.7万亿,前九个月增加各类存款1万亿,增加贷款3400亿。大家过去经常讲中国的商业银行都是以贷款为主,盈利都是靠存贷利差,实际上已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工商银行现在存贷比例是59%,总资产中的信贷资产是45.8%。工商银行总资产中的信贷资产占比基本上接近西方国家银行的水平,他们一般是40-50%,我们是45%,今年1至9月份存贷款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也仅为42%。中国商业银行的确走到了一个需要进行经营结构转型的十字路口。这是我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当然从外部的宏观的环境来看,中国居民财富的急剧增长的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外部客观环境也成熟了。
    下面有几组很生动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到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给银行带来的变化。2005年,工商银行当年新增个人储蓄存款2800亿,当年基金等各类理财产品销售1800亿。2006年增加储蓄2080亿,销售理财产品3889亿。今年1-9月份,我们储蓄存款负增长330亿,当然,这也不必紧张,我们贷存比例还很低,还有很大的存差。之所以负增长330亿,是因为我们对个人销售理财产品7220亿,如果加上对公司类理财产品销售总量将达到8100亿。如果没有这8100亿的销售,恐怕今年1至9月份的总存款的增加将远不止1万亿。不过,正是因为这些资产管理业务的迅速发展,有力推动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迅速成长。在过去四年,工商银行中间业务年均增长42%,我们依靠10%的贷款增长,带来了18%的资产增长,30.2%的利润增长,42%的中间业务增长。今年效果更为显著,工商银行信贷增长10.4%,比全社会17%的贷款增长率低很多。但是,我们得到的却是66%的利润增长,是104%的中间业务(即手续费和佣金收入)的增长。这其中非常重要的是理财业务,就是常说的资产管理业务带来的收入。现在理财业务收入占今年1至9月份中间业务收入的37%,比去年同期增加300%多。资产管理业务对促进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重大意义得以充分体现。
    资产管理业务是银行综合化经营的重要内容
    面对传统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受到的种种挑战,我认为,积极推动银行业的综合化经营,将成为我国银行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其中,发展各类资产管理业务是银行综合化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是进一步推动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发展。2005年,国内商业银行获准发起设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迈出了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的重要一步。工银瑞信是首批试点的三家银行系基金管理公司之一,经过两年多的快速发展,基金管理规模已达到500多亿,跻身中国十大基金公司行列,成为资本市场重要的力量。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做大做强旗下基金管理公司,加强它与银行母体的联动与协作,将其打造为公募基金类资产管理业务的运作平台。
    其次是大力发展私募基金和企业理财等投资银行业务,推动相应的衍生产品创新。私募基金(PE)业务是重要的资产管理业务,也是投资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并购重组类投行业务的重要手段。目前全球的私募基金规模已非常巨大,几乎所有的国际金融公司都有自己的私募基金。2006年,全球并购交易的总值在37900亿美元,其中通过私募基金方式主导的交易占并购交易总量20%,美国的2006年十大并购案中五项是私募基金经手。中国有很多的并购通过直接投资的办法来完成,将来通过私募基金的方式也可进行国际投资。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私募基金还没有非常好的法规,私募基金本身的做法,包括银行业如何从事私募基金业务还不够明晰。另外一方面,整个社会的流动性相对过剩,但同时企业资本金严重短缺,不仅使得银行一些贷款资本化,而且造成国内一些优质的项目大量引进国际私募基金。这就导致了两方面后果:一是国内金融机构难以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超额利润,二是进一步加剧中国流动性过剩。所以我们建议,应逐步扩大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的业务范围,稳妥推进中国金融机构的私募基金业务,有效缓解上述矛盾。
    企业理财是资产管理业务的重要部分,也是目前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一项重要内容。银行针对企业客户需求设计的专项资产管理产品,或者为企业提供综合的理财服务方案。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商业银行现在有很多自己的产品,实际上是可以做成理财产品的。实际上信贷资产证券化就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产品,我看将来会有一个几千、几万亿,甚至更大的一个市场。银行大量的信贷资产完全可以通过证券化卖掉,销售给愿意承担较高风险并获取较高收益的投资者。此外,还有“信托加理财”产品,银行设立专项的资产管理计划,资金富裕的企业和个人可以通过信托平台直接将资金提供给有需求的企业。当然,这样一些产品都需要做产品风险的隔离和信用的增级,需要信托公司承接和管理更多的资产支持证券和资产管理计划。
    近年来我们自主开发的理财产品也越来越多,除各类固定收益产品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外,将来还会包括各类衍生产品,如基于信贷类固定收益产品的一些衍生产品、组合产品,以及更有前途的一些利率、汇率的衍生产品等。我们的战略投资者之一是高盛,它在衍生产品方面很有经验,最近双方签署了一份协议,高盛将派一个团队与我们合作开发衍生产品,迅速把我们的水平提升到国际金融机构的水平。
    第三是促进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推动个人资产管理业务创新。私人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为富裕个人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的重要载体。根据美林对中国私人财富调查,资产净值100万美金以上的个人有25万到50万。中国的商业银行100万美元净值的客户数量不多。原因是发展私人银行非常重要的是服务、渠道和产品。在亚洲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私人银行的客户要求主要是跟资本市场挂钩的产品,当然在欧洲成熟市场,他们希望更多的固定收益产品。如果要拓展此项业务,可能需要能够直接投资到中国的股市、香港的股市,甚至全球的股市,这就要求我们有非常好的专业团队,能提供投资的建议。需要有完善的产品线。我们已计划积极尝试拓展私人银行业务,推动高端个人资产管理业务发展。
    第四是继续拓展完善资产托管服务。资产托管是资产管理业务必须的重要服务环节。随着基金公司、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各类机构资产管理规模的不断扩大,资产托管业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全球最大规模的资产托管银行纽约银行在同梅隆银行合并之后,托管资产总量达到18万亿美元,资产托管成为其最核心的业务。随着我国基金等资产管理业务的快速发展,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量也相应增加,但绝对规模同国外相比来说仍然较小。工商银行是我国最大的资产托管银行,托管资产12401亿,今年托管资产增加7767亿,增长率达168%。希望随着我国资产管理业务的快速发展,工商银行托管资产规模能迅速缩小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
总之,资产管理业务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我简单用两句话总结一下,一是希望在法律层面加大通过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力度和法律的支持。二是希望将来银行在证券、投资银行、股权投资基金、信托公司等一些领域发展资产管理业务的空间能够进一步拓展,通过加快资产管理发展来疏导中国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增强中国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
 
    吴晓灵
    谢谢姜建清董事长。到底是金融家,非常敏锐地看到了我们讨论题目的不足,确实基金是资产管理的一种工具、一种方式,我这主持人也有疏忽,没有把这个题目很好的斟酌一下。另外我也非常高兴看到我们最大的银行在我们的战略转型和考虑业务发展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今天一个下午尽管时间不多,但是从各家银行介绍的情况来看,我们的银行业综合经营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点评:
 
    易纲:综合经营试点是惠及公众的改革
    我做三点评论。
    第一,听完姜建清董事长的报告,我很受鼓舞,中国目前的M2和GDP二者之比是1.7,债券和GDP的比是0.4,保险资产余额与GDP之比是0.1,股票的比例最近比较大。总的来讲,我们要大量地发展直接融资。在这个过程中,未来若干年,我们会发现银行传统业务的资产负债表会增加得比较慢,而债券、保险、股票、直接融资这些产品会增长得比较快,包括PE和其他的一些直接融资的资产也会增长得比较快。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银行的参与,中国整个宏观的金融框架才会稳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收费业务大大增加,刚才姜建清董事长已经给大家讲了,听了这些数字以后,我很受鼓舞。我想银行的中间业务、收费业务和基金、资产管理业务、受托业务都会有较快发展,本节的这些中心议题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是从现在这个格局走向未来的一个主要渠道和路径。
    第二,我们今天的题目是综合经营,我们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是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所以我们今天讨论这个题目是有尚方宝剑的,对此我们要充满信心。
    第三,银行业20年的改革为我们稳步推进综合经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要特别注意最近这五年来,银行业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就在十年以前,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许多专家比较了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和亚洲发生危机的那些国家的不良资产的比例,得出的结论是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比例远远高于那些国家。很多专家用了一句话,叫做中国的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已经技术上破产了。这是短短的十年以前全世界对中国银行业